#烟台头条#话说莱阳:武术奇人——李丹伯
李丹伯(1858~1911) ,名铭阁,原名仲翔,其字丹伯,有资料也称其名为李丹白、李中箱。莱阳由格庄(今属莱西)人,清末民初胶东著名武术家。
李丹伯家道富裕,少年时拜店埠乡高家横岭村武术家高典吉为师学习少林拳。虽然聪慧好学,却桀骜不驯,逞勇好斗,后来竟被逐出师门。
李丹伯长大以后,身躯伟岸,体格雄健,臂力过人,指硬如铁,又精通长拳、罗汉拳和地趟拳等拳术,头上、手上、脚上皆功夫了得,据传起脚能将飞蝇踢落。
他最拿手的是 “中路翻车”,号称“群战无敌”,演练时就地翻腾,上下跳跃, 动作刚猛,平地起风,泥土砂石横飞,恰如一条黄龙飞舞,气势如虹。除拳术外,他对诸般兵器也无所不通,尤精于赵子龙枪法。
李丹伯曾游历山西一带,以拳会友,先后与近千人较技,无有败绩。但走到安邑县,遇到郑某,却三角三负。
郑某非常欣赏李丹伯的执着精神,遂将秘笈传授于他。后来,李丹伯对徒弟说:“吾足迹遍七省, 角艺者无虑千数百人,所师事者山西郑公也相近者二人,余则皆事我者。”
1885年,在老家由格庄开办武馆的李丹伯,专程去拜访姜化龙,并结识了武术高手宋子德,三人志同道合,结义为兄弟,互为师友,经常串拳切磋。
李丹伯将“中路翻车”“一肘遮半身”“辘辘锤”等罗汉拳和地趟拳的绝招授于姜、宋二人,姜化龙把罗汉拳等的精华融入了螳螂拳中,使螳螂拳又向前发展了一步,还把李丹伯拳中的要招和螳螂拳中的要招摘录下来加以变化,编排了十二个单手法,自称“摘要七段”(也叫要中要)。
姜化龙的螳螂拳精要轻易不传人,据说除李丹伯、宋子德以外,徒弟中只传了李昆山等人。
1888年,李丹伯考取了山东省登州府武科武生员,后受莱阳进士王塾之邀,前往广西桂林充当其幕僚,帮助其剿灭盗匪,又受聘为某巡抚做保镖而远赴新疆。
1901年清廷废除武科,李丹伯通过科举步入仕途的愿望破灭,转而潜心钻研武术理论,将罗汉拳、地趟拳、螳螂拳融为一体,自创“三合功”,后得到姜化龙、宋子德的支持,在烟台开设“三合功馆”,开门授徒。
李丹伯与姜化龙、宋子德交往十余年,意气相投,经常结伴外出访友传拳,在省内外开设了10余家螳螂拳武馆和三合功武馆,为胶东与外地的武术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李丹伯和姜化龙等人曾三次北上沧州,比武百场,竟无败绩。当时民初流传有“打得硬,姜化龙;打得泼,李铭阁(李丹伯)”的口碑,二人被山东武林界称为泰山北斗。
1910年,李丹伯忽罹偏瘫,便从烟台返回老家,静心养病。1911年10月, 李丹伯溘然辞世,年仅54岁。
李丹伯一生从事武术传承近30年,桃李满天下,亲授徒弟不下300人,有名的徒弟就有50余人。继承其武学衣钵者有徐汉章、李昆山等。其侄李昆山天资颖聪慧,勤奋好学,拳术和枪械得叔父真传,皆出神入化,终成大家。
1933年, 李昆山参加南京举办的全国武术国考,勇夺大枪冠军。
有个朋友的孩子,今年中考690多分。
有两个选择:烟台三中或者海阳一所好的私立高中。
一番打听,这个分数进不了三中重点班,普通班考大学就比较难。
海阳私立高中,很不错,但是一年学费4.8w,加上生活费住宿费就要7w,三年下来就是20w,很贵。
一个多周寝食难安的纠结之后,最终选择了私立高中。
有人说,就算读了大学,大学毕业即失业,为什么父母还是倾尽所有培养孩子呢?
我想说,读了大学肯定是选择面更广,难找工作,指的是好点的工作。
公务员,教师,医生等哪个职业不需要本科以上学历。
没有学历,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