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
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大家说一句或一首最喜欢的诗词或者歌曲#
2021年的第三天,看完了戴建业老师的《戴老师的魔性诗词课》,也是今年阅读的第一本书。戴老师不愧是饱学之士,把书本上冷冰冰的诗词,讲的如此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大写的点赞……
“杜甫四十多岁还只是个仓库管理员,看他的诗却忧国忧民,这就是吃地沟油的命,操中南海的心。”——戴建业#我要上头条# #墨池文化读书会#
“李白一直觉得自己很有些仙气——除了受老婆气的那几天。”——戴建业
“李白他总是在名楼、设名宴、请名人,不晓得是哪里来的钱,有人研究他的经济来源,到现在也没有搞明白。”——戴建业
“那个鬼汪伦走了狗屎运了,李白的一首诗让他流芳千古了,后代人谁都知道唐朝有个叫汪伦的人。”——戴建业
“李白是唐朝文人中最自我感觉良好的,他好到什么程度?他认为自己身上有仙气,所以他不屑和俗人打交道,所有人他都看不上眼,他只视贺知章为知己,因为贺知章称呼他为“摘仙人”。他一辈子只正经工作了一年半,其余的60年都在游手好闲。”——戴建业
“武则天是个了不起的皇帝,中国的女性产生两个伟大的人物,一个是武则天一个就是李清照,让我对中国的女性刮目相看,如果武则天是我们今天的省委书记,打死了我也要去考公务员!”——戴建业
有人说,戴建业讲李杜最好,顾随讲辛弃疾最好,康震讲苏轼和李清照最好……读诗之人无人不读李杜,爱诗之人几无人不爱李杜,两位风格迥异的唐代诗人,开创了唐诗的巅峰,也就是戴老师所说的“盛唐气象”。
两位诗人为我们中华民族的诗文化描绘了浓厚的底色,注入了深厚的底气,留下了无数千古名句。《戴老师的魔性诗词课》这本书是当年戴老师在大学开设的选修课的视频再整理成书的,以李杜的单个作品分析为单元阐述创作背景、个性风格、人生际遇等。虽然印成了文字,仍保留了戴老师风趣幽默、口语化的表达方式,似乎就像坐在教室里,听戴老师手舞足蹈、信手拈来、高谈阔论。
戴老师是一位真大师,专业上底蕴深厚、学贯古今、躬身敬业、纵横诗海、立言立说,人格上拙朴、真诚、坦荡。通本书看完,极度舒畅,对于李杜两位诗人有了更多了解和喜爱,对李杜的作品有了更深的或者新的理解,更令人感动的是后记,戴老师以“坦然”为后记,让我们对于初心、真心、专心有了信心,而我唯能感慨两字“真好”。
戴老师的另外几本书也已经收入囊中,待我再细细品读,再给大家一一分享!这个坦然、有趣、博学、专业又接地气的“教书先生”“小老头”不费吹灰之力就将我圈粉了!如果大家也想对这本书一睹为快的话,点击下方链接看一下吧!年关将至,读一读诗词陶冶情操,我觉得挺好!
戴老师魔性诗词课正版
写材料必备诗词大全,精心整理300多页!
❶「合则强,孤则弱」
【出处】:《管子》
【原文】:夫轻重强弱之形,诸侯合则强,孤则弱。
【释义】:联合起来就强大,彼此孤立就弱小
❷「草木蔓发,春山可望」
【出处】: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原文】: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
【释义】:春天来临,草木蔓延,山景颇可赏观
❸「岁月不居, 时节如流」
【出处】: 东汉·孔融《论盛孝章书》
【原文】: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
【释义】: 光阴不能停留,像流水一样消逝。
❹「阳和启蛰,品物皆春」
【出处】:《宋史· 乐志七》
【原文】:条风斯应,候历维新。阳和启蛰,品物皆春。
【释义】:过了立春,冬天结束,万物复苏。#公务员##事业单位##公考##公文写作指导##写材料##体制内##基层工作#
9张思维导图带你了解中国诗词的发展 #公考# #考公# #公务员考试#
#诗词# 我感觉挺奇怪的,为什么网上高中都没毕业的人,都敢出来评论甚至是贬低一下康震先生了,不用搜索的情况下,估计这群评论者有百分之九十五都不知道《#石壕吏# 》的原文,就这你们都敢出来讲两句?很多人读诗词,其实得到的都是从别人那里道听途说来的一些见解,也不管这些见解有没有问题,就奉若神明,说什么千古以来都这么解释,我就笑了,照你这么说,还要相对论干嘛。
就康震先生的分析来说,他的解释相当正确,杜甫的忧国忧民在石壕吏中是一种相当矛盾的心理。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问题,战争分为两类,一类是主动的战争,一类则是被动的战争。主动的战争就是指唐朝自身先对外发动的战争,以杜甫的《兵车行》为代表,说的是唐玄宗时期征讨西北和西南的战争行为;被动的战争则是别人挑起战争,唐朝被动应战,这就是《石壕吏》中写到的安史之乱情况。
那么这个问题就很简单了,主动战争的情况下,忧国忧民一般是不冲突的,因为胜利的多,于国有益,但是百姓受苦,所以这个时候忧民既可;被动战争于国有损,于民有害,所以可以忧国的同时忧民。
但容易忽略的问题也在于此,国家危亡,百姓要不要付出一份责任?如果说国家采取暴政,被人民推翻、被异族攻打,那么老百姓肯定不会出力,如果国家繁盛,面临战争,百姓要不要出力呢?如果战争的结果是百姓被屠戮,那么百姓要不要为了国家拼死一搏呢?这都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你认为百姓可怜,三个儿子都出去了,就剩下老翁夫妇、儿媳妇和婴儿了,那你说吧,要怎么样呢?如果这个时候百姓不如参加朝廷的军队,那么安禄山打过来,难不成会给老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他们的统治和征兵只会比朝廷更残暴:“安禄虽盗居河朔,百姓怨其残暴,所在叛去”。所以你说,现在要怎么办?
老百姓不参军,那么朝廷没有兵员就跟难对抗叛军,这个时候国家就危险了,所以杜甫忧国;老百姓参军了,死伤惨重,十室九空,生灵涂炭 ,所以杜甫忧民。现在让你选,你选什么?#文学#
官吏是反面的人物?我不这么认为,他有责任在身,撑死了算是个基层公务员,可能连副科都算不上,你要他怎么办?难不成挨家挨户的走一遍过场?难不成这个时候杜甫出来说“你看他们家够惨了,你换一家”?
你去读《石壕吏》,再去读《兵车行》,再去读高适的《燕歌行》,你就会明白,康震先生的解读可以说是十分精准的,你不能现在一个孤立的道德制高点,去否定石壕吏,去同情老妪,去抬高杜甫,你必须身处于那样的一种环境,你才能明白杜甫的无奈。
至于康震先生的其他观点,你完全可以细细品味,只要你不是孤立的去看待诗词,道理自在其中,多读自然明白。#中国诗词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