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基层公务员往上考(省考公务员下基层)

没有背景的公务员有多难? 大家不妨看看图一的爆料,它来自一名乡镇选调生。

没有背景的公务员有多难?

大家不妨看看图一的爆料,它来自一名乡镇选调生。

@贩卖世间杂情事

网友表示:

去哪都一样 没人脉只能碰机遇,机遇也没有不如就在单位里混。

任何单位都这样,80%岗位根本就是领工资做事,想要啥自行车呢

公务员基层工作经历很重要 年轻的时候能考往上考 剩下的多做少说 不要想太多的好处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要上头条#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

欢迎评论区留言。

记得点个关注留个赞呀。

看看真是风水轮流转,十几年前,年轻人都不愿意考公务员,那时他们觉得干点什么都比公务员挣得多,好像体制内的年轻人,都是没有理想的,再看看现在,都挤破头的想去考编制。

在疫情影响下,各行各业面临寒冬的时候,公务员就可以稳如磐石,正是如日中天的时候,上可继续往上爬,退可安稳度日直至退休,重点是还有退休金拿。

这哪里是铁饭碗,简直就是金饭碗。难怪现在都说宇宙的尽头是编制!

汉朝的时候还没有科举制度,普通人要想做官吏,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在和平的日子里面,没有战争,就不会有军功,没有军功,就不会有封赏封侯,赐爵晋位的依据。

但是,总不能不要官吏来管理国家哈。所以呢,汉朝就发明了一个“举孝廉”来提拔郡县各地的优秀人才。虽然这样做的水分非常重,比如官吏搞钱权交易,搞山头主义,拉帮结派或者干脆把亲戚朋友搞出来,举荐给朝廷。因为汉朝开始的几个皇帝都下达过诏书,各地官吏是每年都有任务的。要完成任务,官吏就得四处查访。把有孝的底层子弟,有廉洁的基础公务员向上逐级推荐。

由地方官举荐的标准一般就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可以概括。

于是,要想达到目的,有人就想板眼了。他们为了显得孝顺,简直令人发指,可以把自己的亲生的儿子埋了,对其他人说,这样可以省下粮食来奉养老母亲,这一条够厉害了吧!他的作为完全符合官方的要求,就是国家的法律法规都对此无能为力,是不是有点走火入魔?

还有的人,明明自己的父母都在,他出一趟远门,偏偏要找一块木板,把父母亲的名字刻在上面,在广庭大众在朝夕跪拜,说明自己实在是对父母亲太有孝了,天天都在想父母亲在老家是否安好云云。周围的人一听,大孝子呀,应该表彰呀,然后地方官就听到了……事情就对了一半。

还有的,因为老婆与老母亲过不得,儿子要尽孝,二话不说,把过得下去日子的恩爱老婆休回娘家。在老婆与老母亲之间,常常是老婆被驱逐,目的就是要有孝。大家知道《孔雀东南飞》里面的故事,男女主那么恩爱,但是,老母亲从中插以杠子,儿子就忍痛割爱了。不得不回过头来尊养母亲。当然,焦仲卿不是为了要被举荐。但是他把母亲放在第一位,足以说明汉朝的社会环境是个什么样。

这仅仅是说的“孝”,对于“能”,恐怕就不好把握了。完全凭地方官的认识了,但是,脱贫致富,应该是“齐家治国安天下”的一个硬邦邦的依据。

汉朝是“以孝治家,以孝治国”的朝代。这在建国初期,要稳定新国家的局面确实有积极稳定的作用。但是越到后来就越偏离轨道了。

”举孝廉”,就是这样变成了一些人为了当官进身的敲门砖。一旦举进官吏队伍,他才不管什么父亲母亲了。

当然,汉朝以后到魏晋之间,官场险恶,有人不想在乱世中混,就把老母亲搬出来,把所有的兄弟姐妹们打发得远远地,他一个人苦巴巴地伺候母亲,几年如一日地方官要完成“举孝廉”的任务,就去征召他,他就说,子不云乎:父母在,不远游。我妈妈年纪大了,没有人给他养老,等母亲大人过世后,再出来做官吧!

官府不是提倡孝治天下吗?这就是尽孝哈。

其实是拿尽孝做挡箭牌,不想死于乱世之中而已。李密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不想到晋朝做官,就是要替老人家养老。把官府的多次征召推却了。地方官看了他写的《陈情表》,二话不说,准了。

一个选官择吏的制度,就变得面目全非了。

我也是主治,7月2号参加副高考试!广大基层医生确实不富裕,但也不穷,比一般教师公务员工厂企业要好一点,最关键是职业稳定,向上,即使你是个柴废不努力,行业推着你努力!不会太差的,也不用担心失业!主要是心里压力太大,怕出事,怕吃官司,还有无尽的夜班。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367799/
1
上一篇公务员录取的公告(公务员录取公告还没出来报到证怎么办)
下一篇 公务员答辩面试遴选(竞聘面试答辩)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