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准备辞职了,但是现在领导又给我一个月的晋升考察期,如果考察期过了可以升一级,但是一个月要做很多,害怕自己通不过。
1991年,余秋雨递了23次辞职报告,请辞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一职。辞职后,他深入大西北考察中国文化。尴尬的事情是,根据考察写的书却被没有出版社愿意出。一好心编辑提醒余秋雨说:散文不是这么写的。
1991年,余秋雨已经46岁了,事业如日中天,却打报告辞职去甘肃考察中国文化。
他一边考察,一边写一些考察见闻、游记,在《收获》杂志刊登,很受读者喜欢。
当余秋雨想把这些文章集结出版的时候,尴尬的事情来了,投出去的稿子都被拒了,出版社说,不知道余秋雨写的是什么文体。
有一家出版社的编辑,还好心提醒余秋雨:散文不是这么写的。
几经周折,上海东方出版社出版了这本书,也就是大火的《文化苦旅》,10000册,很快卖空了。
《文化苦旅》是一本“文化散文”。
我个人比较喜欢余秋雨的书,包括后来的《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在我整个高中时代都有这些书的影子,可以说他们对我的文字基础影响很大。
以《文化苦旅》为例,余秋雨的文字很有哲理性,需要细品,让人回味无穷,却又大气磅礴,底蕴是人文历史,内核是为人处事哲学。
《文化苦旅》中我比较喜欢这三句话,分享给大家:
“只有走在路上,才能摆脱局限,摆脱执着,让所有的选择、探寻、猜测、想象都生机勃勃。”
“时间的力量 ,只能靠着体力慢慢去爬、去体会, 不能拿着一张照片轻松地去看。 一轻松,全都变味。”
“向往巅峰,向往高度,结果巅峰只是一道刚能立足的狭地。不能横行,不能直走,只享一时俯视之乐,怎可长久驻足安坐?”
了解余秋雨,读过他文章的都知道,他的文字很值得学习,白先勇曾说,余秋雨重塑了唐宋八大家。
余光中曾评价余秋雨说:"中国散文,在朱自清和钱钟书之后,出了余秋雨。"
语文考试中,余秋雨的文章经常出现。
《文化苦旅》还是新课标中学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多篇文章入选高中语文课本,特别适合帮助孩子们做人文精神启蒙教育。
《道士塔》《都江堰》《莫高窟》等多篇文章入选语文课本。就像有人说的那样,你可以不读余秋雨,但你的孩子可能会考余秋雨。
余秋雨的散文富含哲思,因为历史文化深厚,可以引领我们畅游于华夏五千年文明长河之中。
而且他的语言优美,可以培养语感,提高作文写作能力。
再就是,余秋雨的散文中,有着浓郁的爱国情怀在里面。
推荐这套散文集给需要的朋友,无论是成年的我们,还是正在读书的孩子们,或者退休安享晚年的叔叔阿姨们,读一读余秋雨的散文,就像享受文化盛宴。
有需要的朋友,可以点击图末“看一看”即可下单获取!
#好书奇遇季#
余秋雨文化苦旅
工作本身就是等价交换的过程,觉得工资低可以离职再找,或者提高自己力争涨薪。
要考公走的时候就鹭港点,买卖不成仁义在,怼完一时爽,政审悔半天[呲牙]
1998年,宁夏科技厅王奉玉处长去法国考察,回来死活就要辞职,谁劝都没用!老伴看着54岁的王处长拿着30万积蓄,脱了官服,换上开荒老农的装束,说什么也无法理解!
如今,年近80的王老爷子回忆起当初,说:“那个时候,我应该是被李华那个野心勃勃的‘疯子’给洗脑了。”
李华是谁?中国首席葡萄酒专家。
1980年,我国葡萄酒产业相较于世界十分落后,一群群学子只好出国求学报效祖国,远赴法国波尔多第二大学葡萄酒学院进修,李华就是其中一位。
1985年成为获得葡萄与葡萄酒学博士学位第一人,毕业后李华并没有选择在法国发展,义无反顾的回到祖国的怀抱。
1994年,李华又创办了亚洲第一所葡萄酒学院,经过学校全体老师的努力,这所学院在10年中,培养了本+专科400多个学生,为祖国输送了很多高质量人才。
就算如此,李华心底也一直没有放下寻找适合种植葡萄地方的心愿。
终于李华在考察多地后发现了一个最适合的地方——宁夏贺兰山东麓。
贺兰山东麓北纬38.5度,海拔1100米,日照充足降雨少温差大,并且与世界葡萄酒圣地“法国波尔多“极其相似,甚至比波尔多更好。
说干就干,李华请宁夏科技厅的处长王奉玉带领自己参观贺兰山东麓。
在茫茫的戈壁滩上,王奉玉和李华两个人边聊边走,他对王奉玉说:“这里将是未来中国的葡萄酒之乡。100亩葡萄地能收获50吨葡萄,酿出二三十吨高品质的好酒,质量绝不会比国外名牌酒差!”
王奉玉也很惊讶,原来这个寸草不生的地方竟然还有这么大作用。
虽然李华把这片寸草不生的荒凉之地吹得天花乱坠,但是王奉玉还是有点半信半疑。
为了让王奉玉更加坚信,李华带着王奉玉来到法国考察,在一次展览会上,1瓶罗曼尼康帝竟然售价高达10000元,王奉玉直接傻眼了,1瓶红酒竟然能卖到如此的高价?
王奉玉傻眼了,内心也暗自做了一个决定,那就是做属于中国自己的葡萄酒。
王奉玉再也不犹豫了:我要在贺兰山东麓酿出世界顶尖的葡萄酒,带领宁夏人民发展葡萄酒产业,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
回国后,王奉玉立即就辞职,脱下官服变成了农民,拿出自己全部的家当30万投资戈壁滩种葡萄。
王奉玉看着这片10年9旱、种什么都活不了的戈壁,又想到年均收入不足600元的西海固农民们,心里顿时充满了希望。
然而,守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却世世代代贫穷,不是没有道理的。要在这片寸草不生的盐碱地上种葡萄,还要酿出品质一流的葡萄酒,又谈何容易!
大戈壁,一眼望不到边,王奉玉带着工人去开荒,中午就只能在工地上临时搭起灶台煮面条吃。结果,还没等人吃上,一阵风沙过来,饭就变成了沙子土。
好不容易把地开垦出来了,第一年种下去的葡萄苗,又因为土地碱性过高,几乎全军覆没。王奉玉赶紧又请来专家,没日没夜地研究对策。
好不容易把碱性问题解决了,2002年的一场低温霜冻,又让王奉玉的葡萄园遭到了灭顶之灾!看着被冻僵的葡萄苗,王奉玉心如刀割,眼泪在眼睛里直打转。
上天不会亏待付出努力的人,在坚持梦想的人们面前,成功终究会到来。
2005年,王奉玉酿出了首瓶红酒,他找来专家进行专业鉴定,得到了一致好评。
2011年9月,王奉玉酒庄酿造出的加贝兰2009在Decanter国际葡萄酒大赛荣获金奖,这可是迄今为止“中国红酒”在国际上获得的最高奖项!
有人问王老爷子:“20多年前那种情况,你有没有想过放弃,你怎么就这么坚定地相信,贺兰山一定能种出好葡萄、产出好葡萄酒呢?”
年近耄耋的王老爷子笑了笑:“当年我做的这个决定,很多人都认为我老王疯了,甚至连女儿都不相信我的话!可事实证明,我确实做到了!”
王奉玉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沙漠变成了绿洲,种下了不仅仅是葡萄,还有子孙后代的希望。
而贺兰山东麓,不仅成为中国标准最高的葡萄酒产区,也为当地居民谋求了一条发展之路,10年间,宁夏迁进20多万人,酿酒手艺足以让他们安身立命。
宁夏葡萄酒,不仅成为当地的金字招牌,更是对外的一张名片,它让大家认识到葡萄酒并不是西方舶来品,中国人也有自己的红酒品牌。
而今,宁夏大师级红酒口感堪比国外千元红酒,支持国产,支持民族企业,从支持中国红酒开始,点击下方链接或者图片看一看即可轻松获取!
1991年,46岁的正厅级干部余秋雨,打了23次辞职报告,辞去了上海戏剧学院院长的职务,到大西北去考察文化。不过,自他娶了比自己小16岁的妻子马兰后,一直惨遭炮轰,面对非议,两个人也不解释。
余秋雨,这个文化的殉道人,1991年时,为了写作事业,毅然辞去校长职务,在前途大好时,奔赴甘肃,孤身一人去大西北考察中国文化的重要遗址,这魄力也是没谁了。
余秋雨当时定下的考察主题是:穿越百年血泪,寻找千年辉煌。
余秋雨怀着满腔热血,一边考察,一边写作,这些掺杂着人文地理,又带有作者感情的文字,摒弃了学术文章那枯草的论证和一板一眼的死板气,发表在《收获》杂志上,很受读者喜爱。
可没想到的是,集结出版时却惨遭出版社拒稿,有个出版社的编辑还好心提醒余秋雨说:散文不是这样写的。
几经周折,《文化苦旅》在1992年出版,没想到的是,先期印出来的10000本很快卖完了。
余秋雨自此开创了“文化散文”的时代。
不过正印证了那句话:人怕出名猪怕壮!
红了的余秋雨,也是是非缠身,特别是他离婚再娶小16岁妻子马兰的事情,一直被人拿来揣测。
对于质疑声,余秋雨夫妇很少公开回应。
当别人忙“找茬”的时候,他却笔耕不辍,继《文化苦旅》之后,《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出版,目前总销量已达450余万册。
2010年,余秋雨获得“你最喜欢的中国当代作家”第一名。
2018年3月,余秋雨获得《扬子晚报》出版社颁发的“超级畅销纪念奖杯”。
白先勇先生夸余秋雨散文堪比“唐宋八大家”,余光中说“在朱自清和钱钟书之后,出了余秋雨”。
2021年,75岁的余秋雨又闷声出了一本书《老子通释》,这是他准备了30年,把5000字的《道德经》用散文形式解读的无门槛版现代版《道德经》。
《道德经》中有句话“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或许就是余秋雨面对非议的态度吧。
世事洞察皆学问!
因为看得透彻,所以活得明白,这种豁达大概也是得益于《道德经》。
白岩松说:《道德经》是我的生命之书,我从中读到了一种更好的生命状态。#好书奇遇季#
《老子通释》是一本现代版的《道德经》,把古人的智慧用散文解读、诠释,让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变得高低通吃,老少皆宜。
无论是刚毕业的学生,还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或者是正在读书的学生,亦或是步入迟暮之年的老者,你的困惑,《道德经》中已有答案。
需要的朋友可点击“看一看”了解获取,或者点击下方蓝字部分下单即可!
老子通释 余秋雨
考公、考编一直都很热,毕业后进入体制内工作是大部分大学生们的梦想,不过也有异议。关于这个问题网上有很多议论,也是众说纷纭,各说各的理。我认识一对兄弟都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大中专毕业生,现在都进入职业生涯的末期,因为所学专业不一样,毕业后分配的工作单位也不同,也走出了完全不同的职业经历。看看三十多年前一对兄弟的选择和工作经历来比较一下,你愿意走哪一条路。
兄弟俩来自山东农村,哥哥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通过努力考上了哈尔滨的一所大学(实际是大专),成为村里第一个通过考学跳出农门吃上商品粮的人,曾经在村里引起轰动。对村里人来说,都知道哈尔滨是大城市,却没有任何人去过,引起很多人的羡慕。
弟弟虽然小几岁,却走了个捷径。初中毕业直接考上了本省一所中专学校,俗称“小中专”,因也能农转非且国家包分配,当时也含金量十足。因没上高中,差不多同年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一个时代,一样的家庭背景,学历也差不多,作比较应该更有说服力。
哥哥学的机电专业,毕业被分配到省城厦门的一个国营企业,正当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赶上了九十年代国营企业不景气,他所在的工厂也未能幸免。刚毕业工资本来就不高,开始还能减半发,后来连半个月的工资也不能按时发了。不发工资吃饭都成问题,作为农村出来的不能再给父母要生活费了吧!初来乍到,认识的也都是同一年分配过来的大学生们,同病相怜,谁也不比谁好到那里去。那一段时间心里特别挣扎,调走吧 ,也仅仅敢想想,去哪里?同来的几十个大学生们都在活动,成功的也没有几个,更别说自己这个农民子弟了。辞职吧,当时对国营企业干部身份还看得很重,再说自己好不容易追求来的,放弃了对未来不担心是假的,内心的挣扎可想而知了。
最后迫于现实生存问题,也有一民营企业对自己有意,一咬牙一跺脚辞职去了民营企业。从此迈入了自谋职业之路。
弟弟上的农业方面的学校,毕业被分配到本县城一个局里上班,当一个小办事员。当时工资也不高,有时工资也发不全,但离家近,家里有粮食,起码饿不着肚子。
哥哥干了几年,自己一个人生活没问题,更大的发展不可能,私营企业也没有归属感,这样的工作也不是自己想要的。正好有两个同事也有自己干的想法,一拍即合,拿出自己所有的全部几万块钱,和朋友成立个公司,圆了自己当老板的梦想。
可理想很美满,现实很骨感,折腾了一年不但没挣到钱还把本钱都赔了进去 ,还闹了个朋友也不欢而散。算是混了几年又回到了原点,变得一无所有了,不得已又走上了打工路。
也不是没有收获,通过开公司认识到了销售的重要性,自己一个人在厦门无牵无挂,出差也方便,可以说走就走,关键干销售能挣得多点,就应聘了一个销售岗位。干了几年手里有了十来万的积蓄,不安的心又躁动了,可这点钱做启动资金上不够的,又联系了两人合伙,成立了人生的第二家公司。
这一次自己既管技术又管销售。资金不足实力太小就从小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滚雪球,当时只要有订单,利润还是可以的。公司也由老板亲自干慢慢发展到拥有二十多个工人。这期间也完成了自己的人生大事-结婚生子,买了房子,当时房子还便宜,一平方一千多,还开上了汽车,那时小区里还没有几辆车,不像现在到处车满为患。
弟弟也没闲着,知道自己的文凭不高,省吃俭用先函授了一个大专文凭 。经人介绍认识了现在的对象,虽工资低还没房,但女方不在乎,在单位宿舍结的婚,生的孩子。后来赶上单位集资建房,东拼西凑了几万块钱要了一套,也住上了楼房,有了自己的房子。
哥哥这边,零八年经济危机,公司订单突然少了,工人由二十多个减到十多个,最后到五六个,公司经营遇到了困难。加上股东们意见有了分歧,有的想坚持坚持挺过去,有的害怕好不容易挣点钱再赔进去,想散伙。市场不景气加上思想不统一,最后还是树倒猢狲散,第二家公司又寿终正寝了。
再给别人打工是不可能了,看不上那点工资不说,也不愿受别人约束了,还是得走创业这条路。不过再也不愿和别人合伙了。
通过一年的考察,选定了一种细分行业的产品,可能市场不是很大,但利润还可以,投资应该也不大。
这样人生的第三家公司又开业了。
虽然和前两次相比创业资金要宽裕,也可能有家庭有孩子的原因 ,不像以前无牵无挂,不敢把家底都投进去了。
还是从零点起步,还是小投入再滚雪球式发展的经营思路。
产品出来了,投上市场,困难接踵而至。
没有配套产品不好卖,又开发配套产品。产品规格单一,规格不全 ,有些客户要的没有,不得不开发出系列产品 。
产品规格做全了,感觉市场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还要面对产品的升级改造问题。
总之不能说不努力,工作没少做,公司一直也没有做大,可以说苦苦经营。
因头条字数所限,今天就写到这里了,明天接着写兄弟俩的现状。
1998年,宁夏科技厅王奉玉处长赴法国考察了一趟,回来后死活要辞职,谁也拦不住。妻子劝他:“你都54岁了,安安稳稳退休不好吗?”王奉玉却拿着家里30万元的积蓄头也不回地跑去戈壁荒地,亲戚朋友骂他:“脑袋被门挤了!”他却说:“我赚大发了。”
在宁夏研究了大半辈子农业的王奉玉,内心是无比煎熬的,这里茫茫戈壁,黄沙漫天,几乎种不出庄稼来,西海固的农民们,十几年来人均收入还不足600元,怎样让宁夏落后地区的农民富起来,是王奉玉大半辈子都在思考的问题。
直到有一天,从法国留学归来的农业博士李华来到宁夏,让这片不毛之地有了新的转机。李华是八十年代赴法国留学的,主攻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他博士毕业后回到中国,走遍大江南北,勘探最适宜葡萄生长的地区。当他走到宁夏贺兰山东麓时,面对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却激动地跳了起来,谁都想不到,这片看似贫瘠荒凉的土地,却是世界上最适合葡萄种植酿造葡萄酒、生产高端葡萄酒黄金地带之一。
经过勘探后,李华发现贺兰山东麓具备世界一流酿酒葡萄产地的潜力:
第一、这里与法国波尔多地区处于同一纬度,日光充足,温度、湿度等气候指标均属于葡萄种植适宜区的范畴。
第二、这里常年干旱少雨,只有春季有来自贺兰山的冰雪融水,很好地适应了葡萄的生长需求。
第三、贺兰山东麓是黄河冲积平原与贺兰山冲积扇之间的洪积平原地带,土质为沙砾土,透气极佳,有机质含量高,可使葡萄枝干的水分得到很好的调节。
李华带着自己的研究成果找到了时任宁夏科技处处长的王奉玉,他告诉王奉玉,一瓶红酒的利润远超过一吨煤,种植葡萄不仅可以带动农民致富,还可以改善贺兰山的生态环境,让子孙后代不再受风沙之苦。
王奉玉看了李华的报告后心动不已,他飞赴法国实地考察,当他看到一瓶罗曼尼康帝售价10000美元时,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的脑海中形成:他一定要在贺兰山的脚下种出葡萄来!
回国后的王奉玉脱下西装,带着自己所有的积蓄和东拼西凑出来的30万,买下200亩地,一头扎进了戈壁滩。
王奉玉深知,54岁创业,经不起失败,也没有回头路。为了干活方便,他索性在戈壁滩搭起活动板房,吃住都在葡萄园。有一次干完农活回来,王奉玉煮面吃饭,面刚煮好,突然外面狂风大作,王奉玉又赶忙跑出去查看,等他整理好被刮倒的葡萄藤回来时,锅里的面已经连锅带面全被刮倒在地。对王奉玉来说,不管多苦多累他从来都不放在心上,但当他的葡萄园树被大风一夜毁掉时,这位五十多岁的汉子却哭得稀里哗啦。
一次不行那就接着种,靠着这股毅力,五年之后,王奉玉的葡萄园终于结出了葡萄,2005年,王奉玉终于酿出了第一批葡萄酒,得到业界品酒师的一致好评。
七十岁时,王奉玉带着自己酒庄的葡萄酒,一举拿下DWWA国际大奖,也让中国的葡萄酒跻身世界一流水平。
现在的王奉玉已经不再下地干活,但他还是喜欢没事去地里走走。出土时施多少肥、浇多少水,一根藤上留几串葡萄,他会把二十多年的经验手把手地交给下一代葡萄种植人。
在宁夏,很多人都喜欢把王奉玉称为“贺兰山东麓产区的探路人”,因为王奉玉的带头,贺兰山东麓已经成为宁夏的一张名片。现在的贺兰山东麓下,坐落了一百多座酒庄,农民增收了,环境也变好了。因为种植葡萄,有五十万亩的戈壁滩变成绿地。
现在的贺兰山东麓产区,已经被牛津大学编入《世界葡萄酒地图》,成为世界葡萄酒产区新板块。2019年,世界最大规模的葡萄酒赛事,Decanter世界葡萄酒大赛在英国举办,中国葡萄酒共获7个金奖,其中6个来自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
一代代宁夏人用他们几十年的汗水,让这片土地化腐朽为神奇,也让国产葡萄酒从这里走向世界。
国人也有口福了,想喝到品质一流的葡萄酒也不用花大价钱买进口酒了,如今我们也有一批优秀的酿酒企业,他们不是以前的勾兑灌装,而是自己种植葡萄,自己建立酒庄酿造,两亩葡萄园,产一吨葡萄,只能酿出500瓶酒,原汁原味才能产出这么好的葡萄酒。
#全民好物节#
正值中秋佳节,这里为大家推荐贺兰山东麓产区的葡萄酒,无论是与家人团聚欢饮还是馈赠朋友,都很适合,喜欢的朋友点击下方看一看即可购买。
【情寄中秋中国味道】宁夏红贺兰山东麓产区13°优质葡萄酒750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