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天爷开恩?#能源危机下的欧洲遭遇创纪录暖冬#】
新年伊始,捷克一些私人花园里的树木已经开花;法国和西班牙部分城市的气温攀升至25℃;往年此时熙熙攘攘的欧洲滑雪胜地却因缺雪而空无一人……
自俄乌冲突大规模爆发以来,欧洲一直笼罩在能源危机的阴影之下。而如今欧洲地区正经历着“历史性暖冬”,至少有7个国家元旦那天的气温创下历史纪录,不少气象学家直呼这一暖冬“难以理解”。
气象预测公司认为,欧洲尤其是西欧的温暖天气有望持续到1月底。这对于全球气候变化而言并不是什么好事,但对于此前一直苦恼怎么挨过这个冬天的欧洲国家而言,可谓是意外之喜。
路透社、美联社等媒体指出,相对温暖的天气短期内意外地缓解了欧洲的能源危机,至1月1日,欧洲天然气存储量仍高达83.5%,相较于往年处于“舒适水平”。欧洲天然气基准价格(TTF)4日也创下2022年1月底以来最低水平。
英国气象学家斯科特·邓肯(Scott Duncan)在推特上说,欧洲本轮暖冬天气难以理解。
据路透社1月4日报道,新年前后,从瑞士到波兰、匈牙利等,欧洲数百个气象站的冬季气温都创下历史记录。《华盛顿邮报》2日称,至少立陶宛、拉脱维亚、捷克、荷兰、波兰、丹麦和白俄罗斯七个国家元旦的气温创下了有记录以来历年1月份的最高气温。
路透社称,法国12月30日至31日的夜晚是这一日期有记录以来最温暖的夜晚,该国西南部的旅游城市达克斯在元旦气温一度攀升到25℃。西班牙巴斯克自治区毕尔巴鄂机场当天气温高达25.1℃,当地一名居民表示,此地1月份会下很多雨,通常会很冷,然而现在却像是夏天一样。
捷克电视台报道说,私人花园中的一些树木开始开花,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瑞士。报道称,往年这时候熙熙攘攘的欧洲滑雪胜地却因缺雪而空无一人。
据美国彭博社网站5日报道,创纪录的冬季热浪迫使无雪的阿尔卑斯山滑雪胜地关闭雪道。
报道称,现在是1月份,一条荒凉的人造雪道——两侧却是青翠的牧场——将海拔高度1050米的瑞士村庄格施塔德与这个滑雪胜地的最上游连接起来。俯瞰勃朗峰的法国度假胜地莱孔塔米讷由于降雪不足,刚刚取消了本周末的世界杯泰勒马克滑雪比赛。进入冬季仅数周,一些海拔较低、低预算的滑雪目的地就关门歇业了。
德国气象台12月30日发布了12月气候报告,其中指出德国在12月经历了先冷后暖的过程,在12月19日以后,尤其是元旦前后,全国各地迎来了非常温暖的天气,在莱茵河地区,白天阳光明媚,气温达到20℃以上,不少人穿着短袖、喝着香槟酒,庆祝新年。
据《华盛顿邮报》报道,包括德国首都柏林的许多地区元旦最高气温达到16℃以上,创下历年1月气温最高纪录,拥有247年气温监测史的捷克首都布拉克,元旦气温达到17.7℃,创下1月历史最高值。
报道称,不少追踪全球天气变化的气象学家都称欧洲所遭遇暖冬是“历史性的”。气象学家埃雷拉(Maximiliano Herrera)称其为“欧洲气候史上最极端的事件”,法国气象学家纪尧姆(Guillaume Séchet)在推特上表示这轮暖冬是难以置信的,英国气象学家斯科特·邓肯(Scott Duncan)也在推特上说,“目前欧洲温暖(天气)的强度和范围是难以理解的”。
值得注意的是,包括路透社、美联社等西方媒体都指出,欧洲这轮温暖的天气意外地缓解了早前一直担忧的能源短缺问题,使得欧洲各国政府在短期内松了一口气。
自2022年7月以来,国际能源署(IEA)署长比罗尔多次发文警告欧盟国家,如果俄罗斯天然气供应完全中断,即使他们努力从不同渠道获取能源,恐怕也难以撑过这个冬天。9月底,比罗尔警告说,各国政府都在担忧今年冬天对欧洲来说会很艰难,而明年冬天甚至将更艰难。
不过根据路透社最新报道,截止1月1月,欧盟存储设施中天然气储量占比仍高达83.5%,高于往年平均水平,处于“舒适水平”。美联社称,欧洲12月的储气量相比于2016年-2018年平均水平高了13%,其中主要原因便是欧洲冬季的气温相比往年更加地温暖。
由于天气温和,欧洲许多国家的供暖需求下降,天然气价格也相应地走低。当地时间1月4日,欧洲天然气基准价格——TTF天然气期货价格收至65.022欧元,创下2022年1月19日以来最低水平。
虽然温暖天气将在今年上半年为欧洲各国政府提供更多的财政喘息空间,不过路透社也指出没人会相信能源危机“已经结束”,想要解决欧洲能源问题,各国还需要在几年内采取协调一致行动。
凡事留痕
2021年8月19日,周四,睡前随笔
今天是非同寻常的忙
今天做了一件干脆利落的事
那就是从下午4点开始直到7点
一口气完成了3科公需科目的考试
平均1小时1科
在别人这样的速度算不上什么
但在我,已经是神速
要知道这个公需科目的考试在我是有些波折的
由于工作单位的变动
没有及时从原学校转出
结果被移除,颇费周折才转入
2017年《互联网+开放合作》已考
2018年《学习“十九大”精神》已考
2018年《“一带一路”倡仪》已考
2019年《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广西九张新名片》已考
2020年《当代科学技术前沿知识》已考
听说,我只需考2021及补2016年就可以了
只是,在那段找不到登录名的日子
好在,我记得是有把合格证书拷贝进U盘
也就是说,这个应该足以证明我是有帐号的
这时,我也想起曾经的的同事王F
记得,他就很有先见之明似地把
并不要求我们后来者考的2016年之前的考试
利用一个暑假一口气全考了
用他的话来说,那就是顺便
反正暑假有时间
可惜,每个暑假我都那么忙
我也没王F的一鼓作气的精神
反而觉得不用考就不考
以至于直到现在,我都后悔
为了不再拖延,也不再后悔
自从身份转入新学校
我赶紧补救
从7月底,每天清晨起床就开始公需科目学习
我决把没考的科目统统考了
1、《广西发展新机遇》2021
2、《专业技术人员创新与创业能力建设》216
3、《广西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2014
4、《信息技术与信息安全》2015
5、《低碳经济》2013
学习,平均每天看1到2个小时学习视频
8月16日下午,考了2科,一次性通过
今天考了3科,也是一次性通过
考试60分过关,可以考三次
考过60分就合格,可以领取科目合格证
我把所有的合格证拷贝出来,放U盘,备份
数了数,2013一一2021总共10张合格证
2018年考了2门
好吧,做事不拖延
考试不拖拉
每一种学习都有所得,有所获
还有要学习凡事留痕的习惯
昨天的瑜伽课,我们练了坐脚式
这个体式要折叠身体
让身体完全贴近地面
这时,大腿内侧会很痛
瑜伽老师说身体也是有记忆的
你每一下去一点,那种拉伸与疼痛身体都记得
每一场考试
无论难易
大脑应该记得
电脑应该记得
今天算是做了一件正确的事:
终于把该考的不该考的试都考了
但愿,考过有痕,不仅仅只有考试合格证
还有真正学到的知识
你知道10年的的流量资费有多贵吗?中国手机网费下调,其实源于一个胖子的抱怨。2021年全国1G流量平均收费3.2元。
但是,十年前,手机流量是按照计费来收费的。有人调侃说是一夜不关数据,一觉醒来欠了一栋楼一套房。
2016年,胖子丁磊痛骂上亿人流量太贵,1G居然要60块钱。高层高度重视,责令三大运营商立即降费。
于是通信行业的价格战瞬间被点燃。当时中国三大运营商的用户总数已经超过14亿,几乎所有成年人都已经在使用手机,挖对手的墙角就成了斗争的主战场。
首先被针对的是大一新生。每年开学,校园里的地摊都会成为运营商对抗的前线。由于电信业务高度同质化,运营商只能比拼价格,校园卡资费一降再降。但是,运营商毕竟没有腾讯那么恶意。
2016年,获得虚拟运营商牌照的腾讯发布腾讯上网卡,宣布旗下所有app免流,一石激起千层浪。网卡被人们视为神卡。
腾讯他只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就从三大运营商那里抢走了1亿用户。于是2017年后,三大运营商的主流套餐被迫转向不限流量模式,流量清零、漫游专属等霸王条款逐渐被取消。
后来居上的移动失势了,2018年被电信抢走了移动市场的宝座。不愿意搬家,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也互相提防。三大运营商为了黏住自己的用户,价格战已经到了顶点,一张卡包全家流量、送宽带、送话费甚至送电动车的活动比比皆是。营业厅和业务员都眼红。
2020年,三大运营商收入增长停滞,连续6年增速低于9%,利润也有所下滑。2020年,一纸高层文件让运营商达成和解,三家承诺不打价格战,共同维护行业生态,但台下仍有暗潮涌动。
你觉得现在的流量资费贵吗?
支付宝集五福活动往年大家平均都分到了多少呢?
2016年,人均分到271.66元
2017年,人均分到1.2元
2018年。人均分到2元
2019年,人均分到1.6元
2020年,人均分到1.6元
2021年,人均分到1.58元
集五福是阿里2016年推出来的一个小活动,让大家活跃过年气氛的同时还能获得一个红包,可谓是一举两得!
记得刚推出的那年,身边的亲朋好友全部都参与进来了,看见挂历上的福字扫一下,看见对联上的福字也扫一下,就是为了早点能够将五个福给攒齐来。但是呢扫来扫去其他四个福很快就攒到了,唯独缺了一个敬业福,最后听说全国也就几百万人真正的攒齐了五张福,所以人均就分到了271.66元这么多。
往后几年为了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官方改变了一下规则,不管什么福获得的几率都很大,所以自从2017年开始,攒齐五张福的人就数以亿计了。而慢慢的活动也做了这么多年,除夕夜晚上十点等支付宝的集福红包也成了大家的一种习惯,公布以后还等跟身边的人攀比一下,看看谁的运气好,获得的更多。
不得不说支付宝还是挺会玩的,抓住了大家过年图个热闹的心理。其实不仅集福上面,其他方面也做得非常周到。本然当初支付宝只是一个支付软件,方便线上支付,但是现在已经拓展到了缴费、社交、交通等多种方面,甚至我们现在日常用到的健康码也是阿里团队最先研发出来然后放到支付宝上面的,在这个疫情还没有完全结束的时代,大家出行基本都要用到,只要出示一下健康码就能畅通无阻,而且阿里的这项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疫情防控做出了贡献。
都说现在年味越来越淡了,其实不见得,虽然缺少了烟花爆竹的快乐,但是集五福却带给了我们全新的过年感受。话说今年的活动也已经开始了,你们已经集到了几张福呢?#我要上微头条#
2022年,普通人的热血记忆,大概率是世界杯。
世界杯,不仅是世界各国足球队的竞赛场,也是中国企业角逐的"大生意"。尽管中国国足没有打入世界杯,但中国企业都不愿意放过这个绝佳的营销机会,BOSS直聘、万达、蒙牛、海信、vivo、雅迪等中国品牌争相亮相。数据显示,中国企业在本届世界杯的赞助额达14亿美元,是投入最多的"金主爸爸"。
不是站在光里的才是英雄,有些幕后的故事同样让人热泪盈眶。
在卡塔尔世界杯决赛前的卢赛尔体育场外,阿根廷蓝白旗帜翻滚如潮,而一面印有中文字的橙色旗帜格外引人注意。这面旗子有何来历?
原来,这是安徽六安顺河镇平安希望小学女子足球队的队旗。2016年,中国平安启动足球支教项目,以"一颗足球、一个老师、一套教材"点燃了这所希望小学的足球火种。但足球的快乐,一开始是属于男孩子的,直到2022年11月女子足球队才正式成立。
小姑娘们兴奋地给中国平安写了一封信,分享自己对足球的热爱。中国平安作为卡塔尔央视前方报道团的独家风险保障提供商,将女子足球队队旗带到了世界杯现场,让足球队的小姑娘们与阿根廷队一同"圆梦"。
深耕教育公益,守护足球梦想。中国平安不仅圆了顺河镇平安希望小学女子足球队的小愿望,还在全国30余个省市援建了119所平安希望小学,6年来开展了近400场"要你登场"青少年足球训练营,让240万足球少年敢于做自己的世界杯梦。
2022年,不仅是中国平安持续积极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一年,也是平安继续坚守"保险姓保、回归本源"价值导向的一年。
"‘为人民服务’是金融工作的价值坐标。金融工作的人民性表现为金融工作要一切依靠人民,真正服务人民。"作为平安集团的创始人、创办人,马明哲在创业三十四年后,最近发表了一篇署名文章《坚守"金融为民"本色,书写"人民金融"新篇》,重申平安的初心。
以人民性为价值坐标,中国平安以数字化为利刃,披荆斩棘,不断延伸服务的广度、深度,闯出了平安在新时代、新征程下的"金融为民"实践路径。
金融业是数字化的先锋行业,数字化这把利刃已经伸向平安各项业务的边边角角,它平滑而锋利,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
平安的年报,通过数字化的高效处理,如数据治理的书架化、数据传输与分析计算的自动化,实现了提前3个月、仅耗时34天就可完成,处理速度在全球大型金融企业中排名第一。
平安寿险通过人脸识别、医院联网等技术,打造"闪赔"服务,从申请到支付30分钟内即可完成赔付。2022年,最快一笔赔付仅耗时10秒钟。
平安产险在行业内首创车险理赔视频查勘,平均耗时仅需5分钟。通过各类线上化理赔方式,2022年前三季度,平安产险车险一小时内赔付案件量占比达93.2%,最快一笔报结时长是2分钟。
自然灾害,听起来更为复杂,但在实践中平安产险创新应用"巨灾指数保险",它以强降雨和台风作为受灾指数,一旦触发赔付条件,无需实地查勘定损,即可按照保单规定核定赔付金额,直接支付。
2022年广东韶关遭遇多轮强降雨侵袭,平安产险3个工作日内完成上亿元理赔,其中最高一笔巨灾保险赔付达8280.46万元,耗时仅3个工作日,创下广东省近5年巨灾保险赔款单次金额最高历史纪录。
面对汹涌的城市化浪潮,中国平安创新推出一揽子新市民专属产品和绿色通道;面对国家政策提倡的"灵活就业群体",中国平安为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家政人员等特别设计务工意外险,防范灵活务工人员的意外风险。
2023年,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会断片和卡带,对普惠、多元、有温度的金融生活体验的美好向往不会止步。中国平安持续优化省心、省时、省钱的"三省"综合金融体验,就是对新的一年最好的回答。
2016了款手动旗舰,平均是七个多油,没有暴力驾驶,为啥一箱油都跑四百多公里油表都亮了
【全国居民购房杠杆率大降,创近10年新低!】
易居院最新数据:从2015年三季度开始,居民购房杠杆快速上升,2016年四季度达到2010年以来最高位,为44.6%。2017年一季度,该指标小幅回落至44.4%,此后7个季度连续下行。2019年,居民购房杠杆率一直处于小幅震荡中,基本在31%-32%的区间稳定下来。2020年上半年全国首套房贷平均利率持续小幅下降,这有助于刺激居民贷款购房,居民购房杠杆率连续两个季度全国居民购房杠杆率持续下降,创近10年新低
这里将个人住房贷款余额新增额占全国一、二手房成交总额的比重与9%公积金贷款占全国住宅成交总额比重的历史平均值加总,估算出全国居民购房杠杆率。
观察历史数据,从2015年三季度开始,居民购房杠杆快速上升,2016年四季度达到2010年以来最高位,为44.6%。2017年一季度,该指标小幅回落至44.4%,此后7个季度连续下行。2019年,居民购房杠杆率一直处于小幅震荡中,基本在31%-32%的区间稳定下来。2020年上半年全国首套房贷平均利率持续小幅下降,这有助于刺激居民贷款购房,居民购房杠杆率连续两个季度小幅上升。不过下半年以后,多城通过提高二套房首付比例或贷款利率等,对房贷政策进行了收紧,使得全国居民购房杠杆率下行一直持续到了2021年三季度。
2021年四季度央行等监管层发声不断,针对房地产金融政策表态,向市场传递积极信号。同时,央行着手指导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纠正过紧的房地产信贷政策,如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在央行第三季度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少数城市房价上涨过快,个人住房贷款投放受到一些约束。房价回稳后,这些城市房贷供需关系也将回归正常。”在央行要求地方金融机构必须投放一定额度按揭贷款的政策支持下,2021年四季度全国居民购房杠杆率在连续下降三年半后终于小幅回升,但2022年一季度又开始重新回落。
2022年二季度,全国居民购房杠杆率下降至21.2%,已创下2012年三季度以来的历史最低值。原因是今年上半年个人住房贷款余额新增额下降过快,且降幅超过全国一、二手房成交总额。预计随着三季度全国住宅成交量温和复苏,以及下半年个人住房贷款余额新增额大概率小幅复苏,下半年全国居民购房杠杆率还将继续下行,但趋势放缓。
集了这么多年五福,也不知道在坚持什么,你们说,集五福的人是不是贪小便宜[捂脸]
2016年,79 万人分2亿,平均每人270元
2017年,1.68亿人分2亿,平均每人1.2 元
2018年,2.6亿人分5亿,平均每人2 元
2019年,3.27亿人分5亿,平均每人1.6 元
2020年,3.18亿人分5亿,平均每人1.6 元
2021年,3亿人分5亿,平均每人1.67元
今年2022年,不知道这5亿有多少人分,我感觉人数会变少,但分到的钱没多大变化[捂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