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进入“体制内”的人,大多来自这4种家庭
教师家庭
律师家庭
经商家庭
公务员家庭
正所谓“态度决定一切”,学生的态度也决定着未来的成败,与家庭背景无关。(非正常情况不在此讨论)
#体制内工作# #我要上微头条#
最近几天,国家连续出台新的疫情防控政策。我们最终还是没有迎来“清零”的那一天,最终还是迎来了要与病毒共存的那一天。近一个月以来,互联网上铺天盖地的掀起了到底是该与病毒共存,还是应该坚持“动态清零”的大讨论。我们称之为“躺平派”和“清零派”。
躺平派大多都是那些需要工作,需要养家,有房贷,车贷的中青年。再不放开,就真的活不下去了。而清零派主要是那些有固定收入,旱涝保收,不上班也有收入的人,比如,公务员和退休人员。但说实话,我还是更倾向于清零的。多年前,我在非洲工作的时候,感染过疟疾(俗称打摆子),当时高烧了三天,非常的难受。所以,我对非正常的发烧,内心深处还是有恐惧的。另外,事先声明,后面的话,我不是凡尔赛,只是在阐述我的真实情况。我的工资虽然不高,但是我没有各种债务缠身,并且,我和妻子还有一笔不多不少的存款。足够我们在没有任何收入的情况下,生活十几年。所以,我更倾向于继续清零封控。
但是,我也明白,这个病毒防是防不住的,而且从国家发展角度和大部分人的实际需求,也不能再封控下去了。既然防又防不住,封也不能封,早晚要走到这一天,那就只能硬着头皮去面对了。昨天,国务院联防联控的专家在新闻发布会提出了,最终80%-90%的人都要经历感染的观点。我想,我一定也会是这90%里的一员吧。#关注本土新冠疫情##躺平派##你希望全面放开疫情吗?# #疫情下的生活#
不是说殡仪馆特别难进去上班吗?我们这边对外招人,我问娃爸敢不敢去殡仪馆上班,听说在殡仪馆上班工资非常的可观,这几天我们这边的某殡仪馆在招聘,然后就问孩子的爸爸,我说你敢不敢去?娃爸说工资多少,工资要是特别多的话我就去,豁出去了,然后我就随便看了一下,也没打电话问,上面没写工资,过了一会,孩子爸说后面想了想,他说,我也就开玩笑的,我可不敢去,这要是真的去上班有时候看到那些非正常死亡的人,每天心理根本就承受不过来,不管工资多高,都承受不过来,太吓人了,头条上有没有这个地方上班的,工资是不是真的很高,反正我认识一个会计也在殡仪馆上班,工资挺高,听别人说她工资快有一万,也不知道真的假的?我想问问有些考进去的这个算不算公务员,这是不是属于民政局类?
我大姑一家。
我和大姑一家平时不来往,也就过年拜个年,亲戚有喜事一起来吃个酒席的交情。
一次吃酒席,我和大姑一家坐在一起。这桌我家就我一个人。没开席前他们一家就开吃,端盘子就不提了。
酒席中姑父问我一个月多少收入。我说了个大概数7,8千。然后他就说,你挣那么多,又没结婚,钱存着也没用。你哥(他儿子)挣钱好少,还要养老婆带孩子,你每个月给你哥1,2千呗。我当时就说不出话来。他儿子儿媳在一边用希翼的眼神看着我……他儿子是公务员,工资6千,还不算各种福利。居然要我每月给他钱……我就当作是开玩笑打哈哈过去了。
然后吃完酒席,路边等我爸开车过来,姑父又提:你现在一个人,没人给你管钱,你每月给你哥1,2千,你哥帮你存着,等你结婚了把钱给你。他儿子儿媳在一边用希翼的眼神看着我……我硬生生挤出一句话:不用,我自己存。
怎么一下有这么多评论了?惶惑不安中……
我是男的。我大概猜测下姑父一家的心理啊:
首先中国的传统思想是家族的集体主义,个人的行为要有利于家族的延续。农业社会个人的力量薄弱,必须要依靠集体才能生存。而有血缘关系的家族简直是完美的抱团生存的集体。所以,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啊,所谓凤凰男“过分地”提携家里亲戚啊(正面的,拔尖的家族成员拉起其他人);旧社会吃绝户啊,卖掉死了丈夫的遗孀啊(反面的,旧社会把妇女视为男性的附庸,男的死了这一支就断了,就要瓜分他的资源以利于其他家族成员),我觉得都是这种家族思想的体现。而这种农业社会的思想现在还多多少少的保留在一些农村地区。
然后就是我个人情况,年过30还没结婚,没后代。在城市里是很正常,但是在我老家农村,超过25岁没结婚就是光棍了,更别提30岁了,感觉就是这个人就是Loser了,这人要绝后了,这一支没希望了。事实上我感觉老家亲戚看我就是如此。26岁时给我介绍的相亲对象还比较正常,未婚健康的年轻女孩子,但是27岁以后介绍的相亲对象,不是身体残疾的,就是比我大好几岁的非正常离异有娃的……中年妇女?我想找个差不多年纪的未婚未育身体健康的对象还被怼“你自身条件……别要求太高了”。
这两条一结合,大约在我姑父眼里,我就是个30多岁还没娃,将要绝后的人,有再多的钱有什么用呢,又没有儿子继承。不如拿出来给他儿子,好歹还能“废物利用”,拉拉他家的生活水平。
对了,前两年老家亲戚曾经给过这么一个“建议”:你那么大了还是光棍,不如买个老婆,然后生个儿子。有了儿子后买的老婆跑了就跑了,反正有儿子了。接受过无产阶级男女平等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教育的我目瞪口呆,这都21世纪了,老家也不是什么偏僻的落后地方,居然还有这种思想?#亲戚#
#教育部已收到超800条教师工资举报#优秀教师被挖低走了,优质生源转学了,教育水平下降了,谁的错,怎么破?
工资和待遇始终是留住人才的最重要因素。
以前没人愿意当老师是因为工资低,被人看不起,但是随着“教师平均工资不低于公务员”#官方:教师平均工资不低于公务员实现#目标的逐年实现,现在其实很多毕业生是愿意投身到教育队伍当中的。
但一些地方还是面临教师短缺,尤其是优秀教师短缺的问题,为什么?去了更好的学校,追求更好的待遇和发展平台。
乡镇到县城,县城到市区,市区到省会,而尤其是市区和省会的好学校,名学校,有实力的学校,是非常愿意用高薪去到基层去挖老师,年薪10万,县城的老师是非常愿意去市里的学校的,年薪20万,市里的老师也很乐意去省会城市。
学校“被挖走”一个好老师,就会给其他老师带去不可避免的影响,第二年就会再走一个,一好老师都走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就会下降,孩子的学习就会受到影响,升学率就会下降,家长就会产生恐慌,第二年就会想方设法把孩子转到市上、转到省上,优质生源的流失,又再次“反噬”到当地的教育教学水平。
这是恶性循环,而且近年来在一些小城市愈演愈烈。
因此,怎么让老师安心教书,怎么让人次不“非正常”流动,怎么提高全县、全市整体教学水平,工资和待遇始终是最大的因素,但也是不决定性因素,还需要教育部门和当地政府想办法,比如签订服务协议、把晋升职称的通道打开、把关心关怀提上去,可以操作的空间还很大,就看敢不敢破难,会不会破难!#媒体人周刊#
前几天发了一个关于房产的帖子,我说,在江浙沪,很多人等了大半辈子,就等房价跌,从小鲜肉等成了油腻中年,结果房产依然一天天涨。如果等到今天还不死心,还在等房价跌成白菜价,那就太可笑了。没想到这帖子人气居然颇高,评论有很多人赞同,很多人质问,很多人咒骂,很多人揭露……有鉴于此,今天再开一贴聊聊江浙沪的房产话题。
大家都知道,这年头,你手里若是没有一本房产证、或者行驶证,在银行里基本是贷不到款的。当然,公务员除外。一辆车的价值太小,而且一入手就开始贬值,即便拿去抵押,也贷不了几个钱。而房子则相反,你若有套商品房,哪怕再旧再破,只要是商品房,随便往哪个银行一扔,马上贷给你起码70%的款项,而且利息很低。当你遇到急事的时候,手里有本房产证,往往就有更多的余地可以利用。另外,这十年,房价涨了多少?手里有房的增值了多少?但凡有眼睛、有耳朵、脑子正常的人,想必都不用我告诉大家了吧?
很多年轻人出来创业,资金不够想贷款,若是没有房产证,通常只能求助于民间资本或者网贷。结果起码95%以上的年轻创业者都会惨败,原因还是出在资金,高额的利息、短期的周转、非正常的催收,往往出现成本高于利润的情况,而这种情况,分分钟就可以灭了一家初创公司。所以,若没有不动产作为依托,借钱去创业的失败率超高。但凡有一点点风吹草动,就会陷入走投无路的境地。
有人说,这年头,谁还没有几套房子呢?我听了想笑,真的吗?中国已经到了人人都拥有几套房产的程度了?那我们国家的发达程度应该远超西方任何国家了。你说的这些,你自己信吗?估计说这些话的人,基本都是自己没有房子的人,因为他连最起码的常识都没有。当然,我一直在说的是商品房,而不是农村里的宅基地。
还有人说什么房产泡沫,这个泡沫论已经说了几十年了,是什么样的泡沫可以存在这么久?数以亿计的中产者,大多数家当都在房子里,房产,国家只会维持在稳定范围里面,不可能让其狂跌,否则会造成社会动荡。中国不是日本,拿日本的例子来衡量中国无异于刻舟求剑,那是愚蠢的。
还有人说,我是房产中介,或者是房产开发商,故意来忽悠大家买房的,理由是我的用户认证是开工程公司的。哈哈!那完全是自作聪明了,我做的是市政基础工程,跟房地产压根不是一回事。无知不是你的错,但拿无知当聪明就只会惹人笑话了。
总之,人,要吃苦记苦,不能在同一个坑里反复跌倒。偶尔判断失误是正常的,一直判断失误,那就是智商问题了。[捂脸][捂脸][捂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