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军属调动公务员(军属是公务员怎样随调)

叔叔今年50岁了,基层干了20多年才熬到镇党委书记,步步小心,兢兢业业,却因为吃了一顿饭被处理,组织上给他两个选择,一个是调任镇人大主席,还有一个就是去县气象局担任副局长!哪一个好看点呢@校尉军属

叔叔今年50岁了,基层干了20多年才熬到镇党委书记,步步小心,兢兢业业,却因为吃了一顿饭被处理,组织上给他两个选择,一个是调任镇人大主席,还有一个就是去县气象局担任副局长!哪一个好看点呢@校尉军属

首先说一下,叔叔本人是个老实人,平时工作确实很踏实,几乎没有休息时间,好不容易有了一个位置,却因为一个小事被处分,实属无奈!

既然遇到这样的事情了,那就坦然面对,50多岁,基本上没啥奔头了,老老实实去人大主席,提前给自己找好位置,级别不降就挺幸运了!假如去了气象局,一切都得重新开始,年龄已经伤不起啦!#公务员#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晚上和一个朋友吃饭,他今天喝点有点激动的哭了!曾经28岁担任镇长,因为太年轻顶撞了领导被调任人大主席!本想天高任鸟飞,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结果年纪轻轻的就去养老了!朋友在这个人大主席整整呆了十年!本想着人生就这样荒废过去,突然组织安排他为别的镇担任镇党委书记!朋友接到这个消息开始还不信,等确认下来激动的好几天睡不着!后来了解到,新来了一位县委书记,这个领导是个年轻知识分子,也喜欢年轻干部,提拔了一批年轻干部,朋友就位列其中!说实话,一个草根百姓在体制内真的伤不起,步步为营,如履薄冰,小心使得万年船!我也希望朋友能够再接再厉,再创辉煌!#公务员# #苏州头条#

体制内领导的客套话千万不能信,认真了你就输了!同学曾经服务某副县长,一次酒桌上,县长对他说咱俩就是兄弟,感情是一世的,有啥困难随时给他说,有什么想法随时沟通!这哥们也是喝多了,信以为真,觉得领导就是再生父母,对自己真的太好了!

没过几天,他就找副县长说,说他的弟弟想调个岗位,希望能调到城关镇上班!副县长开始很诧异,但很快就明白了咋回事!也答应给他弟弟安排调动!一个月过后,同学被调往镇里负责扶贫工作,而且属于吃力不讨好的差事!

想和领导称兄道弟、平起平坐,也是万万不可能的。领导随口说,并不表示真心愿意做你的哥儿们,他有他的圈子,他有他的哥儿们,他只是希望你能更卖力气的为他效力!就像这个同学这样,把领导的话当回事,就是太不识抬举了!#职场# #苏州头条# #公务员#

体制内要以团结大局为重,千万不要随便与领导闹翻!年初的时候,老丈人刚到办公大楼就看见副书记和办公室主任吵起来,弄得整个大楼都听见了,影响真的很不好!

事情原委是这样的,副书记有个紧急的汇报需要起草,就安排给办公室主任来写!办公室主任呢因为家里闹矛盾,心情很不好,就直接拒绝了副书记的要求!这就把副书记给惹毛了,领导安排工作居然不做,然后就和办公室主任吵起来了,差点还打起来!这件事让很多人都看见了,影响也很不好!

这件事后老丈人对双方都谈话了,并提出了要以团结大局的意识!一个月后办公室主任被调离岗位,本要提拔重用的结果一切泡汤,悔恨不已!

在体制内,只要不违规违纪,领导就拿你没办法,不能开除你,但总不能无欲无求吧,还是以大局为重,不要轻易与领导闹翻!#苏州头条# #公务员#

我的军旅生涯路(回忆)之二

人在果园做事,心却始终在外

第二年当我的初中(农中)就是在半工半读的中学(注:那时已文化大革命中后期了,城里的中学生大部份还都在进行串连,而我们农村的学生都是回乡帮家里大人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每学期的课程只上了不到1/3,更不要说能学到好多的知识了)于一九七三年七月毕业了。前面讲了那时我十分羡慕我们读初中时一个的老师,他是当了兵复员后又读师范后当的教师,也很羡慕大哥、三哥他们当兵后都摆脫了农村的生活。心想,我要是能当兵出去,就是不能提干也可以象老师那样,复员回来又去读个师范学校回去当个考师也好啊。

虽然在毕业后我也曾参加过中考,我记得在当时城郊区另外一个公社的一所学校考的核,每张桌子上坐二人,与我同桌的是一个女生,是相邻公社的人,她的成绩比我还要差,我还做了些试题,她就照抄,可她一题都做不来,所以我也没考上高中(注:当时全县仅一所高中),于是大队就把我按回乡知青安排在大队果园上班,因为我当时的身体十分瘦弱(小),干其它农活(重体力活)吃不消,加上我们家庭出生好,我多少有点文化,大队当时是想培养我当大队干部。在大队果园里我也没事所做,只是打些杂而已,顺代熟悉果树栽植、嫁接的技术。我当时人虽然在果园上班,而心里总想着如何外出摆脱“农皮” 即农村生活。

在八月下旬,由于当时读高中和考上高中的人很少,因绝大多数家庭都较困难,于是我的初中班主任老师(注:也是我小学所在村小的班主任老师,后调公社完小教初中语文)到我家来动员我去读高中,可是我们的家庭也比较困难,我的妈妈说:“算了,等年底了让他当兵去。”就这样放弃了读高中的机会。之后,我人虽在大队果园里上班,而心里想的是怎样才能去当兵。

**母亲要我去当兵 二哥八方做工作

到了11月中下旬,冬季征兵工作开始后,我给我妈说我要去当兵,我妈也坚持要我去当兵。她说:“幺娃子身体太差,做农活不得行。”硬要我二哥去做工作让我参军。我二哥虽然没文化,但他心地十分善良,又无私心,很听父母的话,可以说是难找的孝子。于是我二哥就找到大队和乡上领导说情,大队就同意了我报名体检。说来也怪,报名体检后接兵部队的同志是个安微人,是部队的一个卫生员叫何建和负责我们公社的一个接兵干部袁子江(注:到部队后才知道他是团高机连司务长,四川省丰都县人),他们还真看上我了。一来是我们家庭出生好(注:因那个年代家庭出生是很重要的);二来我父亲和两个哥都是当兵的,是军属;三来是我小时候长的又小乖小乖的,还挺讨人喜欢;四是我具有半工半读的初中毕业证,那个年代读过初中的人很少。所以接兵部队非要要我。说实话我也很想去当兵,很想离开农村那种艰苦的劳作,因为我们那里确实太苦了,全是黄泥巴土,不象现在有机械化作业,实行科学种田,那时是全靠手工,冬天用锄头挖地把手会震的裂开一道道的血口、生疼生疼的,下雨路又滑,加上当时集体劳动,又没有科学种田,也没有把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完全调动起来,也有少数人是混日子,加上又是从新中国建立后一穷二白开始建设起来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技术还不很发达,人民生活相对困难,所以我也很想离开农村到外面去见见世面,求个发展。

《高山下的花环》,重温后惊喜地发现,梁三喜、靳开来的名字在记忆中一直留着。

与其说这部电影是讲述一支尖兵连,不如说是在讲述四个军人家庭的故事:连长梁三喜、指导员赵蒙生、副连长(火线提拔)靳开来、军长雷震的四个家,他们有各自的父母妻儿,他们在亲人眼前、在思念亲人时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感情充沛的人,他们的为国牺牲才因此有了更能打动人心的力量。

一部能塑造出理想军人和军属形象的影片,更是一部实事求是、直抒问题的影片,这才让《高山下的花环》成了中国军事题材影片的最高峰。

下基层是为了曲线调动,上了战场谋求保护关照……想用权力谋私利,那才是真正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而直言不讳的人,始终是不受欢迎,乃至受排挤、被打击的对象。

杜世询(1929~1982),今即墨区大信街道普东社区杜家庄人。他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少年时曾就读于私塾和小学。

  

杜世询1949年参加革命工作,1951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即墨县灵西区粮库会计、代理主任,县粮食局购销公司副经理、购销股股长、秘书股股长、副局长,中共刘家庄公社委员会副书记,中共前进大队支部书记等职。

  

1959年10月,杜世询调任中共刘家庄公社委员会副书记,当时正值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期,人民群众挣扎在极度饥饿之中,杜世询一边满腔热忱地努力工作,组织群众进行生产自救,一边深入群众,调查研究。

出于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对群众疾苦的关怀,他先后三次直接上书给党中央、毛泽东主席反映基层的真实情况,大胆陈述自己的见解,建议纠正“大跃进”、“浮夸风”等错误,同时指出错误的根源在中央,要求中央承担责任。

当时,正开展“反右倾”斗争,上书直言,无疑是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正如他在上书中所说的:“在考虑写这篇报告的时候,同时也考虑到三个可能:可能是抓住一点否定全面,蓄心专意地向党进攻;或许是以国家为重,不为私利,赤胆忠心地谏诤;或许是头脑不清,精神失常,胡里胡涂地胡闹。按照我个人反复考虑,还是属于中者。如果党认为前者,即定罪有据,专政待之,以理服之,甘愿受之;属于中者以民为重,以共产主义事业为重,党参考之;属于后者,严肃批评,党纪处之,加以教之。”

他周围的亲友、同志无不为之担心,而他却心情泰然。有人劝他放弃自己的观点,管好自己职内的事情就行了。他回答说:“现在的事情非只一社、一县、一省,而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我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不是刘家庄共产党党员,理应关心全国大事。”

1962年7月,杜世询请求退职回家务农。临走留下一首诗:“革命十几年,吃些人民饭;是非难辨别,解甲归庄田。”从此他回到家乡,立志改变家乡的穷困面貌。

  

杜世询当干部二十几年一贯清正廉洁,对自己及其亲友要求极为严格,对群众疾苦却关怀入微。在刘家庄公社工作时,他经常到最困难的烈、军属家中串门,嘘寒问暖,用自己的工资接济他们。他离开刘家庄之后的十几年中,每重游故地,总忘不了去看望那些老烈属、老困难户。

杜世询退职回乡后,从生产小队副队长到任前进大队党支部书记,从没有脱离生产劳动,在修水库的艰苦日子里,他常常光着脊梁与群众一起流汗大干。他不仅自己身体力行,而且总让自己的儿女干重活、脏活。一年冬天,他率领儿女和部分群众一起挖平塘,一直干到临近春节,由于劳累过度,支持不住,身子一晃栽进冰水里,等人们把他抬回家,妻子好不容易才为他脱下冰衣裳。

  

杜世询一生充满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1982年,他被确诊患有“膀胱癌”,在死亡面前,他不惧不忧,还反过来安慰亲人。他挥笔赋诗云:“人生恶死谁无死,人杰鬼雄层层去,终生不做食民贼,乐哉苦哉各自取。”

  

1982年8月2日,杜世询与世长辞,终年54岁。临终前充满感情地说:“前进大队五个自然村,我修了四座水库,唯独咱杜家庄还没修成,老天让我再活一年,我就没有遗憾了!”杜世询逝世后,乡亲父老无不悲痛。

什么是大锅饭?

从字面解是在一个大锅中吃饭。比喻不分对象吃一样饭的平均主义。

把生产队说成吃大锅饭,我认为是歪曲。

农村算得上吃大锅饭有个短时间,即人民公社刚建立后吃大食堂时期,虽然也有"各尽所能",但并非都尽能;基本没有"多劳多得",确实吃一样饭。这个现象长的地方二年左右。

自实行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我不知有无地方没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不劳不得",没实行工分制。据我看没有。而工分制大多是定额的,一般分组劳动,劳动后按完成标准定额总工分,再按各人实际劳动能力民主评工,记上工分本,年终核算。工分不仅是钱的收入,还有劳动粮。

但生产队所有人都有口粮的,老弱病残孤、军属烈属等生产队也有相应关照。

要说少数偷懒混到工、还有临时工吃亏讨便宜、多吃多占等当然存在。就分田到户也非绝对合理,分地时土地好坏就是抓阄也碰运气,用水抢先、界址移动占邻户田等矛盾也众多。

但总体上,不是平均主义。

生产队当然也有优点,土地集体,土地平整、屋基设计、水利建设、道路交通、支持教育、集体人力等等有作用。说实话,不是那时基础,不仅分田后种地的基础不好,就是以后通电、通自来水、机械耕种、通电话、通网络、村通公交等,如还是散居式居住、碎片化田块、泥泞田间小路,也困难不少。

但生产队有缺点。最主要是统得过死。队长如何,往往能决定一个队的好差。不能调动一家一户每人积极性。加上确有混工、自私、多占等行为,较刚分田时家家要命,不争无利无食相比,是有缺点。

而那时,计划经济,国家又重城市重工业化,加上文革动乱,国家经济总体不富,支持农业农村不多,连柴油也上计划。农村农民还上交集体提成、国家税粮,是后来农村无法比较的。

这改革开放大环境和整个国家发展,与农业农村发展有根本关系。当然,反过来,农民进城打工等又支援城市,但也提高了农民收入,是个系统工程。

有人说:"生产队好,你再组织人搞生产队。"那我也能说:"分田到户好,为什么有人不种田,有人转租,有人又联合,有的还抛荒。"都要实事求是。分田到户经营也不会永远不变。

有人说私有制好,中国几千年私有制也未赶上这一百年的发展,这些为什么不想一想。整个人类社会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一句话,发展是硬道理。对过去总结要实事求是,具体分析,不要人为改变历史事实。更不应以后天或今天标准去要求过去。再过几十年,又会有许多新情况。

傅作义王牌35军装备如何?华北50万国军的“杂牌”,我军缴获甚少

35军是傅作义的“宝贝驹子”,是傅作义“实控”部队中装备最好,战力最强的部队,也是傅作义的起家部队,在“傅氏集团”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傅作义担任“华北剿总总司令”,统率华北除阎氏集团外50多万国军力量时,许多人认为傅作义会时不时“削弱”中央军装备去充实自己的部队。但最后35军被歼,傅作义家底部队尽数丧失时我们才知道,傅作义并未这样做。而之所以没有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因为蒋氏只给了“剿总总司令”的名分,但却并未给予相关的实权,在华北50多万的国军中,除傅作义自身部队及其它派系外,其余中央军根本不听傅作义调遣,傅作义想削弱他们,需获得南京政府的直接授权。

新保安战役中,傅作义最为精良的35军大部被歼,其组成包括2个步兵师,1个汽车团,军部直属及地方保安部队在内的约1.56万人。在缴获清单上,我军只得到了步马和轻重机枪在内约5500多挺/支,各式火炮164门,汽车337部的战果。在这微不足道的缴获中,还包括了300多支冲锋枪。考虑到其中有不少人想着失败后“东山再起”,然后掩埋枪支弹药,等到解放军释放俘虏后重回故地,所以其中有部分枪支弹药是会缺失的。但是,结合1947年35军所统计的枪支武器报表,31308人的35军全部,步马枪6047支,冲锋枪974支,轻重机枪645挺。这时期的35军军部直辖一个炮兵营,有12门野炮,属下3个师各有1个12门的山炮营。

说实话,这样的装备质量在华北50多万部队中,其实还是中央军中的“杂牌”,尤其是35军一度没有配备105毫米榴弹炮的资格,其军属炮兵营只有12门各式75毫米野炮,有日械也有美械,根本不足道哉。同时期,中央军精锐部队的师级装备的是8~12门美式野炮或榴弹炮,军一级炮兵营必然会有8~12门105毫米或更大口径的美械榴弹炮。而在基层火力配置上,中央军精锐部队普遍能做到40%以上的配枪率,冲锋枪也绝对能够超过1100支的水准。在中央军内,每班能有1挺轻机枪,1~2支冲锋枪。每连2~3门60毫米迫击炮,每营2~3门81毫米迫击炮和6~8门重机枪。团级能有步兵炮或反坦克炮,各级火力梯次叠加,配置均匀十分完善。而35军则做不到,傅作义手中资源并不多,根本无法为自己的嫡系配齐足够的装备。

诚然,傅作义部的作战能力相较于中央军平均水准要高不少,尤其是中央军数大精锐部队在山东和东北损失殆尽后,傅作义部的战绩便成为了焦点。但是,这支部队前期之所以能够取胜,完全是凭借华北国军优势仍在,加上傅作义本身就是悍将,指挥部队进行长途奔袭的偷袭,所以获胜。后期国军在华北优势不再,35军大部被围新保安后,傅作义甚至无法调动其它中央军部队前去支援。而傅作义想依靠美援在平津地区东山再起时,也因为没有分配权力而作罢。说到底,傅作义能够主政华北,靠的还是自己在绥远抗战时积累的家底,其自身并不在蒋氏集团核心范畴之内。

另外,也需要说明一点的是,由于长期在华北遭受中央军嫡系的排挤和反斥,傅作义的军政命令一度也是行不通的。当时蒋氏一心想让他率众退到南方,以此架空他的权力,分割他的部队。在微妙的时刻,他在平津的主张就是拥兵自重,以兵权获得谈判的空间和筹码。只不过,他高估了自身的实力也低估了解放军的战力,东野入关对他造成的打击,远比新保安35军被歼要大许多。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367211/
1
上一篇镇村规划公务员(城镇乡村规划)
下一篇 公务员辞职问题申论(公务员考试面试前辞职)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