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是来住的,不是来炒的。三四五线城市房子会跌,现代商铺是伤铺,网上都这样说。真的是这样吗?我不敢苟同。
我老家是江西省宜春地区樟树市。一个县级市,人口约61万。年前朋友两兄弟到市区定了两套商品房,地段相对不错,你猜一猜,多少钱一个平方?我想都想不到,10800元每平方。一个小县城房价破万,你们想想看,而且在江西中部。地段不好的地方也是六千每平方起步,大多数楼盘是七八千元每平方。而且买房的很多,都是期房。好像房子是白菜似的。在我们这边农村除了在老家有房子,还必须在县城以上地方买商品房,才能够是娶老婆基本条件。现在农村教育,医疗保健,都跟不上社会的进步。作父母的,为了孩子都拼命往城里挤。孩子不在城里读书好像是没有面子一样。商铺也不便宜,小区底商一万一每平方起步,地段好的一万八以上。买的人也不少,网上讲现代商铺一铺坑三代,那些买商铺的难道都是傻子吗?显然不是。我们老家房子卖得好,价格这么高,根本感觉不到房子会跌价。想都不会想房子会跌,只是会涨。从2005年八百块一平方涨到现在,打死不认为房子会跌。只会涨涨涨,所以大家拼了命去买。有钱的多买几套作投资,没钱的搞个首付也凑一套。
朋友们,你们所在城市房价跌了吗?
真是卖房出奇招啊,继江西樟树市卖一套房财政补贴1000,玉林又体制内优先录用购房毕业生,这是什么意思,完全给我整不会了[灵光一闪]买房送编制?
西安的香樟树
昨天一篇关于西安芭蕉树种植的小文,扯出另一个南方树种———香樟树!于是就再谈谈西安种植香樟树的故事。
香樟是南方树种,主要生长在长江以南地区,四川北部和湖北北部也有生长。这种树对海拔也有要求,基本上是分布在海拔1800米以下。南昌,杭州,韶关,苏州等许多南方城市把它作为城市的市树。过去有谚语:“樟不过江”,这是劳动人民经验总结的结果。
近年来北方一些城市,如西安,郑州,徐州,南阳,信阳等尝试种植这种南方树种。慢慢地也就积累些经验,成活率在显著提高。这一方面得益于科学的种植养护,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北方气候普遍变暖。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江浙地区的同志支援西安工业建设,同时也就将家安在了西安,咸阳,宝鸡这些地区。这些同志对家乡怀有深深的眷恋,而排遣乡愁的最有好办法便能看到和闻到家乡的香樟树。于是有些同志便尝试在家门口的空地上播种香樟种子。无奈这种尝试很难获得成功,种子即便能够发芽长成小苖,最终也难以度过寒冷的冬天。那时暖气还没有现在这么普遍,能有条件让小苖安全过冬的只有大型企业,高校和像陕西宾馆这些有苗圃花房的单位。以前这些单位都有自己的花工,这些花工都是单位的正式职工,业务能力强,工作兢兢业业。他们等香樟树长成较大树型,并慢慢适应北方的气候后再移栽出去。尽管用了这么大的努力,西安,咸阳能够成活下来的香樟树也是凤毛麟角。
几年前,有园林公司和科技人员做过在西安种植香樟树的栽培试验。论文结论是保守的,不赞成西安种植香樟树。但在三组对比试验中,也保留下一个条件约束,那就是移植香樟树的树径必须在二十公分以上,才能保证安全过冬和提高成活率。
有了这个科学数据,于是为了满足城市美化建设的需要,西安开始慢慢地种植香樟这种南方树种。
如今在许多地方都能看到香樟这种南方树种。这种常绿树,树型美观,体态优雅,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在美化城市的同时也增添了人们的幸福生活。愿西安越来越好,越来越美……
#宜春头条# #宜春# #我的家乡在宜春# #宜春新闻# 2月7日,宜春樟树市委民声通道工作室就互联互通,加速流通,提升效率,促进发展[已回复]
领导您好:
新宜吉六县转型合作已经进入第5个年头了,随着赣深高铁的开通,樟树东站的区位优势尤为突显。为充分发挥和挖掘樟树东站的区位优势,建议政府能协调开通“樟树东站--新余北站--上高汽车站“的三地城际公交路线,打通沪昆和赣深高铁横纵两线,方便三地人民东西南北出行,避免来回绕道,节约时间和费用,加速三地人员往来和流通,提升效率,促进发民。
回复
樟树市委民声通道工作室
尊敬的人民网网友您好!收到您的留言后我市立即交办相关部门核查处理,情况如下:当前樟树、新余两地之间共开通两条客运班线,客车2辆,情况为:樟树-新余:日发2班,票价30元,上座率约40%,日均载客35人。樟树黎墟-新余:日发2班,票价30元,上座率约60%,
日均载客40人。由于近年来群众出行方式的多样化,通过道路客运出行人数大大减少,樟树至新余的客运经营企业亏损严重,原新余市客运企业己停班停运,仅剩宜汽樟树一公司在勉强维持,车辆数也由原来的6辆减少为2辆,日均不足100人,上座率也不高,乘容多为樟树新余边界居民,从樟树东站到新余北站的乘客就更少,班线运力已经过剩,当前营运收入也只能勉强维持经营。加之樟树火车站-新余火车站每天有20趟列车,票价12.5元,便捷又实惠,樟树、新余两地旅客来往第一选择乘坐火车。
但随着樟树、新余经济交流日趋紧密,我们将加强与两地的沟通,就开通“樟树东站-新余北站-上高汽车站”的三地城际公交线路进行可行性调研,如开通城际公交条件成熟,届时将与两地积极磋商推动城际公交的开通。。
今天全家数人,开两部车去汤山小游。
我们约好在蒋介石温泉别墅集中。这可是省级文保单位,可惜关门了。只能从建筑之外观看其森严之气象。小院很具民国风味,园内遍植法国梧桐以及香樟。虽是冬日萧条,犹可见树木参天,绿植撩人。好一处养生的所在呀。然周边已被军事单位占据。一眼望去,有炮兵学院,有军人疗养院等。总之,风水宝地谁都想插一足呀。
十点半,我们去汤山猿人洞造访。二十二元门票一客,挺实惠的。人家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呀。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这里曾发现两块古人类头盖骨化石,一男一女。据测定,至今最少有三十万年。古洞名为葫芦洞,幽深曲折。循灯光进入,但见钟乳石,石柱,石笋等奇形怪状,蔚为壮观。还有很多动物化石遍布洞内。此洞冬暖夏凉,实为养生福地。古人类无衣穿,无房住,受寒冷及酷热影响,谋生不易。觅此洞穴,诚有益于生存也。古人类觅此洞天,利用自然条件,传承繁衍,极为难得。此中比延安窑洞大而且美。只是洞内潮湿,然此地多温泉,若善加利用,可慰饥寒。何谓天赋人权?不需别人恩赐是也。虽说人人享有生命,自由和人身安全。但居住权是第一人权。否则生命,自由,人身安全如何庇护?感慨古人类有此福缘,得葫芦洞以苟安,凑诗一首云:冬暖夏凉真福洞, 人猿揖别傲蛇虫。 头颅钟乳皆凝固, 不废温泉已属公。
中午一家人在农家乐用餐。河鲜野蔌,吃的解馋。饭后去矿坑公园走走。里面有书店,有游乐场。看过园博园,再看这小小矿坑公园,有点不过瘾了。
一点半,我们准时来到金乌温泉公园泡脚。泉眼冒出六十多度的热水。脚伸进去,挺烫的。来这里的泡脚的游人很多。免费泡脚,这油我们揩定了。我们泡了一个小时左右,舒服极了。我当场吟诗一首:痛哉双股麻,五内俱开花。冬日有奇乐,温泉泡脚丫。
周边还有一个大卖场,名叫奥特莱斯。吸引了南京城里人来购物。路上到处停满了小汽车。据老婆孩子逛后告诉我,里面商品贵的要死,但游客趋之若鹜。我到里面瞟了一下,吃喝玩乐都有。人家拼的是规模效应呀。
4点多,我们结束游程。新年的第一游,虽不是光顾的名山大川,但汤山的猿人洞,金乌温泉公园等别有风味,值得一玩。
崔武2023.1.2晚于南京。
在江西省樟树市档案局,至今仍保存着一张泛黄的收据。这是邓小平第二次复出前,在被“允许”外出考察的第一站——清江县(现江西省樟树市)留下的珍贵物品。
江西盐矿位于樟树市郊。当时的盐矿生产组组长徐水根介绍,1972年11月11日,江西盐矿突然接到清江县“革委会”交付的一个特殊任务,邓小平第二天要来厂里参观。从县“革委会”的通知上来看,邓小平的名字后面多了“同志”二字,这一称呼的改变让接待人员明显地感觉到非同一般的政治意味。
邓小平当时还处于在新建县拖拉机修理厂劳动期间,没有被正式“解放”。按照省里的意见,县“革委会”对接待工作作了3条规定:不准群众围观,不准呼喊口号,不准称呼首长。
11月12日上午10时多,两辆半旧的伏尔加轿车驶进江西盐矿。当时负责汇报生产情况的徐水根告诉记者,从第二辆车上下来的邓小平穿一身笔挺的中山装和锃亮的皮鞋。
盐矿职工给了邓小平出乎意料的热烈欢迎。虽然这天恰逢星期日,但矿里五六百名轮休的职工,从清晨起,便自动汇聚于通往矿办公楼的道路两边,等候邓小平的到来。
原来,头天傍晚,矿党委书记齐志庭、矿长王海清接到省里关于邓小平次日要来盐矿的电话通知后,这两位老共产党员,兴奋之下居然忘了上面有关保密的批示,马上将邓小平来矿的消息告诉了矿里职工,并亲自拿起扫帚,带领大家奋战半夜,把整个矿区扫得干干净净。
看见矿里这么多人来迎接他,邓小平向簇拥在他周围的神情激动的男女老少不断点头、微笑、打招呼,表示真诚的感谢。
下车后,邓小平直奔会议室听汇报。徐水根说:“根据上级的规定,当时接待很简单,清茶一杯,香烟一包。”
“邓小平特别重视生产。”这是徐水根老人对当时最为清晰的记忆。当时建矿才两年,探明储量高达103亿吨的江西盐矿生产条件非常简陋,工人的宿舍和厂房都是用毛竹和油毛毡搭建的,邓小平却执意观看了江盐卤水库、平锅熬盐和真空制盐车间。
车间里热腾腾的水蒸气刺得人眼睛很难睁开,邓小平却看得非常仔细,而且还两次从工作间抓起盐品尝。他看到矿上工人在简易工棚中,挥汗如雨,艰苦劳作的场面,还禁不住上前握着工人们的手说,你们的精神太值得学习了!大家现在的工作很辛苦,以后实现了机械化,就好了!
邓小平离开盐矿时,全矿职工送给他数小包精制食盐。邓小平笑着收下了这份凝聚着全体工人特殊情意的珍贵礼物。
由于盐矿接待能力有限,邓小平转到清江县招待所用午餐。
原江西樟树市档案局副局长聂国如介绍,当时县里只派了一位“革委会”副主任陪同吃饭。饭吃得很随意,是简单的四菜一汤。在吃饭过程中,邓小平除简单询问清江工业生产的情况,主要话题还是集中在四特酒的历史渊源、酿造工艺及其四大特点等方面。
饭后,邓小平不顾陪同人员的再三劝阻,执意按规定交了伙食费和粮票。
1994年,樟树市档案局的同志们几经周折,在樟树市人民政府招待所成堆的票据中找到了当年邓小平缴伙食费的收据存根。虽然已年深月久,可票面上的字迹依然十分清晰,让人觉得往事如昨。
收据存根上写着:邓小平同志等2人,交来伙食费0.64元,粮票6两。收据存根编号:0005776;发票存根上的时间:1972年11月12日。
#南昌头条# 一些进度缓慢、一拖再拖长期不能投入使用的基建工程,被群众称为“胡子工程”。它们是城市发展的“痛点”、百姓心中的“堵点”。今年年初,南昌启动“胡子工程”攻坚专项行动,解决百姓反映最强烈的“老大难”问题。
最近,南昌多条断头路有最新进展,石钟山路主路位于南昌西站旁,石钟山其他路段已于2015年建成通车,剩下路口这段35米因地铁4号线施工占用没有完工。待地铁建设完成后再进行施工,目前主路已经通车。
江报路为红谷滩中心区的支路,其红谷滩区第一小学至庐山南大道部分路段在前期建设时未施工,于飞虹路口处“断头”。为打通飞虹路和庐山南大道之间的交通联系,于2022年3月启动了江报路延伸工程,在各参建单位的努力下,目前已具备通车条件。
圭峰大道九江街至樟树街段位于九龙湖片区已完成主线道路建设,正在完善路灯、信号灯等交通安全设施,计划于9月15日通车。
推进“胡子工程”攻坚,高效打通“断头路”,畅通百姓幸福生活的“最后一公里”。加上前期已经通车的志敏大道(庐山大道-梅林大道)、高新区规划A路、高新区瑶湖西规划二路、贸院路、南外环高速断头路等,“胡子攻坚”工程畅通的不仅是道路,更是民心。(图片来源于网络)
抗战时浙赣会战,机枪连连长李长清随部队开拔到蒲城至江山一座山上,他看到浙赣线日军乘军列下车整队,下令机枪扫射。
1918年,李长清在河南省新乡获县许本营出生。李长清家境不错,所以小时候生活条件也好,儿童时期在私塾里边读了九年的书,后来又去到焦作读了小学和初中。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李长清和他的几个同学考到了洛阳的黄埔军校分校步兵科,作为第十四期学生。由于后来抗日战争的愈发紧张,战场上兵力不足,李长清那一届的学生都没有到时间就提前离开了学校,被分配到部队里边。
1938年10月,李长清被安排到了四十九军一零五师六二五团,担任中尉副员,负责新兵们的训练。四十九军原来是东北军,所以大部分都是东北人。
1939年3月,四十九军和日军开始了南昌会战。这是李长清第一次跟随部队跟日军开展斗争,也是一次非常被动的与日作战。当时李长清跟着队伍驻扎在南昌,鬼子利用军舰上的重炮,不停地轰炸四十九军的阵地,从17日下午一直到晚上都没有停歇。
第二天一早,鬼子又朝着四十九军阵地发射大炮。大炮的威力巨大,把李长清和战友们建起来的防御工事全被打没了,鬼子又派出步兵朝着阵地进行冲锋。
因为敌军之前一直拿杀伤力大的炮弹进行攻击,李长清和战友们还没跟敌人交手就已经损失了不少了。之后又跟敌人在战场上拼杀,没多久就已经损失了一半左右的士兵了,不得已退到樟树对队伍休整。
南昌会战结束之后,由于损失重大,有新兵被分配到队伍当中补充兵力,派了李长清去湘潭接回。
1941年3月,部队和日军开始了上高会战。此时的李长清已经是三一四团的排长了,他和战友们一起在山里不停地转换阵地,和日军周旋。
在去到铜鼓方向一个山上的时候,突然跟着部队一起行军的李长清脚底吃痛,啊得一叫。他不知道踩到了什么东西,把他的胶底鞋都给扎透了,直接扎进肉里边。刚开始李长清没有在意,只是用纱布简单地包了一下,没想到几天后伤口溃烂,病倒了。
李长清脚底的伤口感染了,高烧不退的他只能躺在担架上面。上级知道之后,让李长清撤下前线,去了后方的医院治疗。在伤情得到控制之后,李长清就立马回到了队伍里边。
1941年底,河南遭到了日军敌机的轰炸。李长清当时还跟着队伍在浙江驻扎,意外得知了老家的亲人被日本人人残害,背对着战友忍声痛哭。
1942年5月,李长清担任了机枪连得连长,日军对一零五师的阵地发起了进攻,浙赣会战由此打响了。
师长收到命令,要求把日军从浙赣线引到江山附近。李长清也就跟着队伍行军到了一处山上驻扎,这座山在蒲城和江山的中间,他带着机枪连的战士们在山上埋伏好,准备阻击敌人。
他看到有日军的军方火车在浙赣线上行驶,但是目标比较远,不在射击的范围里边,就带着四挺机枪的战友们上前去攻击。刚好日军在火车前集结好了队伍,李长清和战友们一起开枪,四挺机枪对着敌人不停地扫射。
一波儿突然的火力攻击,给敌人造成了不小的损伤。李长清见好就收,立马带着战友们撤回了阵地的埋伏点,等待日军前来。
日军带着队伍朝着阵地方向而来,先是用迫击炮朝着山上打了几炮,才派出步兵上前冲锋。李长清看准了敌人冲锋的时机,带着机枪连的战士们瞄准敌军不停地扫射,鬼子的步兵伤亡惨重之后就退了回去。
吃了亏的日军继续用炮弹攻击,机枪连的战友们牺牲了将近一半,但是他们不能撤退,因为李长清收到命令要坚持到下午五六点钟。
日军见没有火力攻击没有起到效果,于是就找到当地的人得知机枪连所在的阵地后边还有高地,想要在那里封住机枪连的退路。
团部察觉了敌人的行动,在日军行军之时给了李长清撤退的命令,那时是下午三点左右,但是迫于日军的行动不得不赶紧撤退。湘赣战役,李长清的队伍和日军纠缠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很多战友牺牲在了他的身边。
抗战胜利之后,李长清继续在一零五师中任职,队伍被安排到了杭州做保卫的工作。后来在随部队去往无锡的时候,在那里与喜欢的女子结婚了。后来,李长清和妻子在常州过起了平淡的生活。
现在,104岁高龄的李长清,享受着自己的晚年生活。
【一条微头条助我上本地热榜+合肥达人认证】昨天随便发了一条【再见了,合肥的杨絮】的微头条,没想到会引起大家的共鸣,大家纷纷留言讨论,有诉苦杨絮之痛的,有支招的,但大部分是为政府为民服务点赞叫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