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扬州和泰州还没有分家,时任国家军委主席的江泽民主席亲自视察泰州苏北电机厂,当时的会议室反映出我们泰州在90年代初还是很落后的,水泥地、老式吊扇、简易的茶几沙发、普通的油漆墙壁等等普通的办公设施反映出江主席如此的接地气,与企业管理层亲切交流企业发展现状,江主席没有一点架子,没有打官腔,更不在乎企业办公环境的简陋。一国元首竟然亲自走访企业,深入生产车间,了解企业生产状况和遇到的困难,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真的让人难以置信!
苏北电机厂当时是我国柴油发电机组的重要企业,担负着国家发展的重任,当时这一技术填补了国家空白,江主席曾经也从事原子能发电设计的相关工作,江主席绝对是专家型的领导人,90年代我们国家电力还是很紧缺的,江主席亲自走访苏北电机厂,足以看出江主席对国家电力发展的重视,特别在当时的军事、民用等领域电力发展的重要性。
30年过去了,中国创造了世界奇迹,用中国速度30年走完了国外100年的发展规模,江主席当年的格局着实很大,江主席在位三巡泰州,为泰州的发展描绘了方向。泰州也用30年的发展给江主席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扬州头条##泰州头条#
泰州市白马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之地,在白马镇有东西两处纪念馆,距离相隔500米左右。
西边的是1999年4月落成开馆,1998年时任中央军委主席的江泽民第二次视察泰州时,为该馆题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纪念馆”。新建纪念馆有两万多平方米,气势恢宏,馆内陈列的动画资料与文字资料很多,还有战斗机导弹等真实武器,反映了海军从开始到強大的过程。
海军诞生地的旧址在新馆的东边,相对较小,但历史意义很大。
纪念馆旧址原是解放前一个王姓地主的读书楼,本地人称之为“白马楼”,上三间下三间两层,小楼的两边各配有几间厢房。
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东线指挥部驻扎在白马庙,指挥长江中下游的解放军对敌作战。第三野战军首长粟裕、张震、张爱萍等将领,在这里运筹帷幄,决战长江天堑,解放了江南大片土地。
1949年4月23日,党中央、毛主席、命令在泰州白马庙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张爱萍将军任司令员兼政委。
白马楼上层是当时渡江战役东线指挥作战室,下层三间是当时粟裕、张震、张爱萍三位首长的卧室兼办公室。里面的床铺、柜子橱子、办公桌子、太师椅、箱子、马灯、铜盆等50余件都是原物,纪念意义非常大。
白马楼是原始的,室内进行了油漆,但外墙壁旧迹斑斑,显得非常古老,历史意义深厚。
#今日头条# #泰州头条# #手机随拍#
#江泽民往事# 1998年4月21日,江泽民同志来到江苏省泰州市,第二次来到春兰集团。在公司董事长陶建幸的陪同下,来到春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和春兰动力制造有限公司,参观了公司开发的一系列新产品:摩托车、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现代化的企业、花园式的工厂、洁净的车间和熟练的工人,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江泽民同志对春兰集团取得的成绩表示赞赏:“当初你们是一个濒临破产的小企业,现在发展成为股份制企业,是大集团,家大业大。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使管理跟上去,使管理现代化,使企业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要有一套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东西,向管理要效益。”
江泽民同志再次强调了科技的重要性:“我们讲要生产高质量的产品,以质量求生存,靠创新求发展,都离不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依靠科技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必然选择。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既要引进先进技术,从长远看,更要开发先进技术、提高创新能力。否则,要打进国际市场,创世界名牌,就会成为一路空话。”最后欣然提笔为春兰集团题词:“科技兴企,走向世界”。
之后江泽民同志视察了吴县市(今苏州市吴中区相城区)并欣然题词:“开发太湖,保护太湖,发展吴县,造福后代”,情满太湖之滨,厚望吴中崛起。
你未见过毛主席视察海军舰艇的照片。1949年4月23日,人民海军在江苏泰州诞生。海军的成长倾注了毛主席的心血,这支光荣的部队从无到有,从内水到近海,从浅蓝到深蓝,已经成为了一支赫赫有名的国防力量。照片中,毛主席和海军将士视察舰艇,目光专注,神情凝视。如今海军这支强大的国防力量,保卫着祖国的海疆,正如伟人所愿!
1950年3月17日,解放军海军第一代司令肖劲光视察刘公岛。
但此时解放军海军的力量相对于海南岛的国民党海军还十分羸弱,需要全力支援解放海南岛的战斗,一艘船都调不出来。
所以只好在岸边临时租一艘渔船,把海军司令送过去视察。
1949年4月23日,在江苏泰州白马庙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时,海军从上到下仅有7人!海军成立的时候,除了有块牌子,啥都没有...
#海军#
#军事趣科普#
1938年9月,陈毅领导的新四军挺纵二支队一部,自扬中渡过长江,进至网子桥(今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吴桥镇进化村)一带侦察苏北情况。一直考虑北进问题的陈毅,次月即来“挺纵”驻地网子桥视察,提醒部队警惕日军和国民党顽固派联手破坏。随后一段时期,陈毅元帅以此为中心,运筹帷幄,领导和指挥苏中、苏北的抗战,并在这里成立了众多的党政军组织机构。吴桥,也因此成为许多抗日仁人志士心目中的“抗日桥头堡、苏中小延安”。
1939年1月,新四军所属挺进纵队三支队在司令韦永义、政治处主任惠浴宇率领下渡江来到网子桥后,次月就创办了长江抗日军政学校,面向扬州、泰州、高邮、宝应、兴化、东台等地招生,培养了大批抗日斗争的骨干。
同时,陈毅领导的新四军还在此先后成立了中共江都县委、中共苏北特委、江都民众抗日自卫委员会等党政军组织,同时,以吴桥民众抗日自卫团和江北游击队为基础组建了群众抗日武装——江都县民众抗日自卫总团。
据史料记载,抗战期间,陈毅在现在的吴桥镇范围内至少有五处住处,一方面讲是工作需要,另一方面,是当时敌我情况复杂,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新四军及苏中地方党组织早期开展抗日斗争的许多决策和指令,就是从这里发出的。
为做好苏北敌后抗战工作,陈毅提出了“抗日、联李、孤韩”的明确方针,并积极开展统战工作,陈毅三进泰州城都是从吴桥出发的。
陈毅以其渊博、平易近人的态度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方式,使他们心向共产党,不仅积极为共产党办事,有的还参加了共产党。
根据有关党史资料记载,当时的国民党江都县第五区区长杜干全、协和乡乡长李康侯,经过与陈毅多次接触,也接受了革命思想,积极主动为共产党办事。
陈毅不止一次地说:“统战工作做好了,也抵得上千军万马”。每到一地,他都亲自登门拜访开明士绅、文化名人,凝聚抗日力量。李康侯在新四军遇到困难时,主动组织吴桥几十家地主为新四军部队送钱送物;大地主吴子山在江都县民众抗日总团成立时,将家里藏的3支长枪和1支驳壳枪献了出来;喉科医生袁伯屏帮助新四军筹集260套棉衣过寒冬;不少群众帮助和掩护新四军及地方干部摆脱敌人的追捕……。
原载《江苏老区》 作者:张正才
#历史上的今天#
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东海舰队的前身“华东军区海军”在江苏省泰州白马庙成立。
1953年2月19日,毛泽东视察长江舰。他在长江舰上和水兵一起度过了4天3夜,离开前,他凝视着大海写下了这句题词,“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紧接着毛泽东视察了洛阳、南昌、黄河、广州四舰,又书写了同样的题词。把同样的题词连写五遍,这在毛泽东一生中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建军节,是指中国海军前身华东军区海军成立的纪念日,时间为每年4月23日。
#中国海军建军节#
刘少奇首访“南昌”舰
1949年4月23日,人民海军的第一支部队――华东军区海军在江苏泰州白马庙乡宣告成立,中国人民开始拥有一支自己的海军力量。经过两年多艰苦经营,海军发展已初具规模,拥有了护卫舰支队、登陆舰支队、扫雷大队、海防大队、炮艇大队等部队。在人民海军成长的关键时期,1951年12月10日,刘少奇来到上海,前往华东军区海军第六舰队“南昌”号护卫舰视察,这也是中央首长对人民海军的首次视察。
那一天,“南昌”舰停泊在外白渡桥边武昌路海军码头,水兵们列队等待刘少奇的到来。上午8点,刘少奇在中共华东局领导的陪同下,乘车来到码头。他下车后,高兴地向欢迎的水兵致意,健步登上军舰,亲切地同舰上干部握手。上舰后,刘少奇不到船舱里休息,而是直接来到战位上查看舰炮,并询问大家是不是已经掌握了舰艇业务技术。
接着,刘少奇又问舰艇的速度有多快,舰长曾泉生据实回答:“能跑到18海里。”听到这里,刘少奇提出到机舱看看。当时军舰已升火待发,舱口和水密门都已关闭,里面很闷热,而且机舱的舱口很小,上下都很不方便。曾泉生觉得很为难。刘少奇似乎看出他的心思,坚定地说:“走!应当领我去看看!”曾泉生无奈,只得找了一个稍为宽点的舱口,挽着刘少奇的左臂,搀着他慢慢下去。刘少奇下到机舱,挥手向值班舰员致意。舱内机器正在运转,噪音很大,讲话听不清楚,他就贴近曾泉生的耳边问机舱温度多高、通风设备怎样、值更一班多少小时等等。最后,他关心地说:“他们很辛苦呀!”刘少奇的体贴使大家深受感动。
刘少奇从机舱上去后,军舰就缓缓离开了码头,驶进黄浦江。当时正值寒冬,江风瑟瑟,“南昌”舰全速驶入长江中流。刘少奇登高一层,在驾驶台前迎风而立,江风掀起他的大衣,吹得衣角噗噗作响。为让刘少奇看得更清楚,曾泉生把长江口海图铺开,用两条镇尺压好。刘少奇边看边问:“你们海军建设得怎样?”
曾泉生回答:“打蒋介石没有问题。”
刘少奇看着曾泉生,意味深长地说:“不能满足于打蒋介石,还要对付帝国主义……我们海疆辽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一支强大的海军不行!”
军舰继续在奔腾的长江上前进。驶近白龙港时,曾泉生把望远镜递给了刘少奇,并指着这个港的方位,把这里的设防情况详细地向刘少奇报告。刘少奇举起望远镜仔细观察,看了又看。
下午,军舰返航,停靠吴淞码头。在刘少奇离舰前,曾泉生请他题字留念。针对当时的国际环境和东南沿海的斗争形势,刘少奇给“南昌”舰的题词是:“为保卫祖国的海岸而奋斗 南昌舰同志们留念 刘少奇”。在曾泉生笔记本的扉页上则写上:“泉生同志留念 学习学习再学习 刘少奇”。
古代的人喜欢“扶乩”,有点类似“笔仙游戏”。清朝有一个人特别沉迷于此,有一天他扶乩时,在乩盘上出现“盼盼”二字,接着又出现“两世缘”,顿时心中大喜,觉得自己要走桃花运了,谁知差点因此害了自己的性命!
此人名叫刘介石,清朝安徽淮南寿县人士,他在江苏泰州做官的时候,由于平时政务不是很忙,因此经常躲在房间里玩扶乩。
有一天,刘介石发现他的乩盘突然动了起来,并在上面显示出“盼盼”二字。刘介石正寻思盼盼是何义,乩盘再次动了起来,盼盼二字消失,出现了“两世缘”三个字。
刘介石好像明白了,这应该是自己和一位名叫“盼盼”的女人有缘,而且极有可能会发生一段美好的爱情故事!
这时候的刘介石已经被幸福冲昏了头,他也不想想“盼盼”到底是什么意思,首先想到的就是“关盼盼”!
关盼盼,唐朝德宗贞元年间名妓,工部尚书张愔之妾,貌美如花,能歌善舞,还特别重情义。白居易对她赞赏有加,还写了两句诗表示赞美之意:“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
清朝的刘介石没见过唐朝的关盼盼,但是从诗词史料可以看出,关盼盼应该是一位超级大美人!于是他越想越兴奋,越想越期待,一激动竟然生病了。
一天时间还没过去,刘介石就变得两眼无光,昏昏沉沉,瘫在床上无法起来,这可把家里的妻子和小妾急坏了,大家都围在旁边守着他。
夜幕降临,刘介石的房间点起了灯,妻妾们也陆续去外厅吃饭了,屋内就剩他一人躺在床上。
突然,门外刮进来一阵阴风,刘介石一激灵就从床上坐了起来。只见门外飘进来一位女子,长着绝世容颜,一身衣裳雍容华贵,手里提着红纱灯,一眨眼就来到了床前。
刘介石吓得张大了嘴巴不敢说话,女子也不说话,直接就向他扑了过来。刘介石此时连反抗的力气也没有,只是全身发抖,直冒冷汗。
女子察觉出来了,问道:“你怕我吗?”
刘介石点了点头。
“你居然这么怕我,看来我们的缘份还没到啊!今天就这样吧,我走了,有缘再见!”说完,女子提着纱灯走出了房间。
过了几天,刘介石的病渐渐好了,突然想起那天晚上的女子,觉得她长得特别美,比家里的妻子和小妾都美!但就是不明白,自己那天晚上为什么会如此害怕呢?
想着想着,刘介石发现自己的房门被推开了,那个女子再次从门外走了进来。刘介石大喜,马上迎了上去,与女子相拥而眠……(此处省略一千字)
从此后,只要刘介石想起该女子,就会拿出乩盘来扶乩。有一天,他来到扬州的天宁寺,当时正值秋季,天空下着没完没了的秋雨。
刘介石觉得很无聊,又一次想起了“盼盼”,于是拿出乩盘焚烧草纸。突然乩盘上出现了很多字:
“我是韦驮佛,你被妖孽缠住了,特来相救!你知道天条吗?上帝最讨厌凡人与鬼神交接,你的罪孽比淫、嗔还要严重。今后你要速速悔改,不得再邀仙媚鬼,才能保尔性命。”
刘介石吓得连忙磕头认罪,还把乩盘和草纸都烧了,从此妖孽再也没有出现过。
多年以后,刘介石在查阅《西湖佳话》时发现有这么一句:“泰州有宋时营妓马盼盼墓,在州署之左偏。”《青箱杂志》也有关于马盼盼的记载:“盼盼机巧,能学东坡书法。”
刘介石这才明白,自己遇到的女鬼不是关盼盼,而是马盼盼。
@水煮汗青故事出自《子不语》,主要是告诫大家不要沉迷某种嗜好,不管是迷信活动也好,沉迷女色也罢,这些都是有害无益的。
文中《西湖佳话》里关于马盼盼的记载,我查阅了相关资料并没有找到。《西湖佳话》里与苏东坡有关的营妓,有两人是他在杭州做官时遇到的,一位叫郑容,找他想要落籍;另一位叫高莹,找他想是要从良。
因为苏东坡是官员,负责这些文件的批复,所以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一般情况下,苏东坡都会批准她们的要求。
但也有例外的,那就是有一位周妓色艺俱精,想找苏东坡判脱籍,结果苏东坡以“汝若脱籍,则西湖无色矣”为由,不准脱籍。
虽然我没有在《西湖佳话》中查到马盼盼的记载,但并不代表《子不语》作者袁枚就是错误的,或许在清朝时期的《西湖佳话》,真有的相关记载。
文中有提到韦驮佛,或许很多人不了解,但是民间流传着一则关于韦驮的浪漫传说:
很久以前,天庭有一位美丽的花神,经常会下凡来视察花草工作。偶然间她遇见了一位种花的小伙子,种花的手艺出众,心地善良,还特别喜爱花草。
于是,花神就经常找小伙聊天,时间长了两人产生了感情。
接下来的故事大家也能猜到,凡人是不能与神仙相爱的,有很多活生生的例子摆在他们眼前:牛郎和织女、七仙女和董永,这些都没有好下场。
花神与小伙也一样,最终花神被贬下凡间成为一株花,并且每年只能开一次;小伙受不了失去恋人的打击,遁入空门,经常几十世后竟然修道成佛,成为如来的护法尊者。
小伙有了工作就肯定要干活,他每年夏季的晚上都要下凡为如来收集花上的露水,花神知道了以后,每年这个时候就会拼尽全力绽放,希望引起小伙的注意。
遗憾的是,小伙再也没有想起,而这株花叫昙花,于是民间就有“昙花一现为韦驮”的说法。
1950年3月17日,海军首任司令员肖劲光大将在带人勘察刘公岛时,向附近一位驾着舢板的渔民借船。渔民了解了他的身份后,不解地问:“你是堂堂的海军司令,还要跟我借渔船?”
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内,陈列着一支铁锚,这是当年北洋舰队镇远舰上的铁锚。
1894年镇远舰触礁被日本海军俘获。日本将镇远舰大卸八块,将铁锚放置在东京的上野公园进行展示炫耀。
直到1947年5月,日本战败后,镇远舰的铁锚才被交还给中国。
如今这支铁锚静静地躺在军事博物馆内,警醒国人不要忘记当初的耻辱。
1949年4月23日,渡江战役3天后,伴随着长江南岸“轰隆”不断的炮声,在距离南京200公里的江苏泰州白马庙,一场会议正在悄然进行。
会议上,宣布了新中国第一支海军——华东海军正式成立。
1950年1月,肖劲光被任命为海军司令。
然而那时的中国海军百废待兴,甚至连艘自己的舰船都没有。
1950年3月17日,上任才两个月的海军首任司令员肖劲光带着苏联顾问去青岛实地考察。他们打算去刘公岛上看一看,就向一位驾着舢板的渔民借船。
渔民困惑地问他,“你不是海军司令吗?堂堂的海军司令竟然要租用我的渔船去考察!”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三辆吉普车、十几名战士,这便是当年华东海军机关的全部家底。
没有舰船,我们的海军战士们只能用铁锹代替船桨,在水塘里练习划桨。
强大的中国海军依然只是个遥远的梦想。
那个时候,中国刚刚经历了几场战争,百废待兴,我们的主要敌人也来自于陆地。所以海军的发展计划只能被推后了。
1980年5月,我国的一位刘将军率队访美。美军为了展示军力,邀请他参观了美军“小鹰”号航母和“突击者”号航母。
当时的刘将军已经64岁了,但面对数十层楼高度的航母,他却不愿意放弃每一级台阶和任何一个细节。
在一架 “海妖”直升机面前,刘将军踮着脚,伸着脖子,学生般认真地听着美军士兵的介绍。
这次经历,让刘将军被美军的现代化作战能力所深深震撼,同时也让他对当时的中国海军忧心忡忡。
从美国回来之后他发誓说:中国一定要建造航母,否则我死不瞑目。
可那时候,中国迫切需要的是发展经济,所以他得到的答复是“再等等”。
然而,在这个等待过程中,我们也曾饱尝耻辱。
1993年7月7日——“银河号事件”,中国的远洋货轮“银河号”在印度洋上被美军舰强行拦阻,以搜查化武原料为名,扣押长达2个月。
2001年4月1日——“南海撞机事件”,美军侦察机非法入侵我国南海领空,我军飞行员对其进行驱离时,遭遇对方撞击,飞行员壮烈牺牲。
这些事件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海军和美国海军在军力上的巨大差距。
这些美军给予我们的屈辱,中国海军人从未忘记,而是卯足劲在迎头追赶,中国海军也在隐忍中迎来了厚积薄发。
2002年5月15日,中国海军舰艇编队开启了中华民族历史上首次环球远航,历时4个多月,遨游三大洋,航程3万多海里。
也是在这一年,历经7年,冲破土耳其的阻挠,穿过好望角,驶过印度洋。我国从乌克兰购买的,已被拆成空壳的“瓦良格号”航母,终于抵达了大连港。
瓦格良在大连港停靠了3年,静静等候破茧成蝶的那一天。
2005年春节,已经退休的刘将军收到了,中央批准建设航母的消息,他兴奋地连说:“好哇!好哇!”
2012年9月25日,“瓦良格”经过改装后成为了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并交付给中国海军。
只是可惜的是,2011年1月14日,刘将军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他没能亲眼看到中国第一艘航母下水的景象。
2017年4月26日,中国第二艘航母“山东舰”正式下水。
2019年12月17日,“山东舰”正式交付给中国海军。中国开启了双航母时代。
“家祭无忘告乃翁”,山东舰”正式入列的第二天,在英国纽卡斯尔北洋水师水兵墓前,赫然出现了一张“山东舰”航母的照片。
2022年6月17日,我国第三艘航母下水命名仪式启动,第三艘航母被命名为“福建舰”。
“辽宁舰”—— 甲午大东沟海战,甲午战争中中日两军海军主力的第一次决战。
“山东舰”—— 甲午威海卫海战,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对日的最后一战,此战过后,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福建舰”—— 中法马尾海战,福建水师经此一役,几乎全军覆没。
三场战争,百年国恨。
三艘航母的命名,正是要告诉国人,中国人不怕失败,我们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
当年,在谈到中国海军的发展时,张召忠少将忍不住泪洒当场。
但这次的泪不再是屈辱之泪,而是为中国海军终于扬眉吐气而流下的激动之泪。
如果刘将军依然健在,这次他可以在中国自己的航母指挥室里留下一张面带欣慰的照片,只是这一次,他不需要再踮起脚尖。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