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三面被大沙漠包围,是中国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最差的县之一。这个地方的教育有“三苦精神”:学生苦学,教师苦教,家长苦供。民勤县户籍人口不过十七万,民勤一中每年高中毕业生只有800多人,却有超过100多人考上全国的985和211名校,创造着不大不小的教育传奇。
从今年民勤一中用粉笔书写的“高考喜报”可以看出,这个县的学子特别热衷理工类高校。
民勤人家的匾额
二十年前,大学毕业初来河西,在县城大街上和一补鞋的民勤籍师傅闲聊,第一次听说“天下有民勤,民勤没天下”的俗语。
这话听起来像是专门为民勤量身定做的广告词,补鞋师傅给出了解释:民勤的自然条件严酷,往出走的人多,往进走的人少。
对于后半句“民勤没天下”,后来还听到过另外一种解释:民勤这个地方比较硬杂,外地人去了,很难融得进去。
定居河西多年,接触过很多民勤人,打工的、经商的、教书的、从医的……民勤人从政者居多,有一次参加单位表彰大会,主席台上总共坐了五个人,三个是民勤籍的。曾关注过省内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公示信息,发现以下两个地方的人格外频繁,一个是河东的会宁,一个就是河西的民勤。
有人说民勤人出人头地的意识比较强,精明能干,民勤人则认为他们是被逼出来的,一民勤朋友告诉我:“东西北三面几乎全被沙漠包裹着,不朝外发展,不努力、不吃苦,有啥办法?!”
谈起老家,走出来的民勤人大多有着难掩的留恋和自豪,“人在长城之外,文居诸夏之先”“重视教育”“有文脉”,一系列溢美之词;据说很多传统在他们那儿得以延续,当地方言中甚至还保留着唐宋人的口语,等等。
我对民勤的印象开始一直仅限于上,直到后来两次点滴见闻,才多少有了眼见为实的感悟。
2017年夏天的一个周末,闲暇无事,跟上从事农药销售的老乡去了趟民勤县城。返回途中路过昌宁下车透风,看见一座铁门上方装饰着四个醒目的大字——从右往左念是横、渠、派、衍,从左往右念是衍、派、渠、横。
“怎么门匾上会出现这么生僻的字?”文字功底浅薄的我俩在紧锁的大门口揣摩了半天。请教路过的村民,也不知其意。于是拍照发微信,朋友圈里七嘴八舌炸了锅,众说纷纭后远在浙江杭州中国美院攻读书法专业的研究生朋友“一锤定音”:横渠是北宋理学家张载的别号,派衍乃传承繁衍之意也——原来主人在标榜他是张载的后代!
这家人真有来头,与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闻名千古的理学大师建立了联系。几百年后,张载的余脉竟“派衍”到荒漠深处,我俩着实在戈壁滩上发了一阵子酸溜溜的历史感慨。
我那位老乡说,你看,民勤人的集体性格,可以从这里找到答案。他们善于从祖宗那儿找寻荣耀和自信,所以敢为人先。
今年,小舅子娶了民勤媳妇,前不久我开车拉老丈人去了趟民勤。车停在了村口,两亲家见面,嘘寒问暖,在门口让来让去,我却像进了大观园的刘姥姥,瞬间被眼前一字排开的大庄门吸引住了。
与北方大多农村门墙一体的风格不同,这里的庄门更夺人眼球,两个门臂展出院墙很大一截子,门洞又深又宽。屋脊的左右角飞檐高高翘起,凝重之中透着灵动。大门前檐的木雕层层叠叠,上面镌刻着喜、福、龙凤图案。同一座大门上竟然贴着两副对联,砖混结构的门臂正面一对,门扉木框上一对。木质门板上用门䥽、门钉做装饰,有豪门之气派。从远处望去,一座座夸张、大气、繁复的大门与一堵堵原始的夯土院墙形成特别强烈的反差。
顶着被狗咬的风险,我挨家挨户“窥视”。有个老大娘看见我在拍照,以为我是乡上搞宅基地调查的,邀请我进去坐坐。
“普查”中,两个大门匾额进入我的眼帘:一处是乐天遗风,另一处是居易流芳。都是行楷书法字体,笔法老道,线条流畅,一看就是老念书人题写的,我赶紧拍下来。
乐天、居易,无疑指的是官至翰林学士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白居易的后代,也繁衍辗转到了这里!
回到工作单位,碰见一位来自民勤的调试空调的农民工大哥,向他展示我拍的照片。他说这在他们那儿很普遍,不同姓氏的家族有不同的匾额——类似于企业精神。
没读过民勤县志,但估计把祖上大人物以匾额形式反映出来,告示路人,应属民勤文化的一大特色。
作为土生土长的甘肃人,去过河东很多农村,置身那些掩映在黄土高原沟梁峁塬的农家院落,门楣匾额屡见不鲜。但其内容无非就是耕读第、崇德第、居之安、和为贵,或者是积善人家、瑞福呈祥、人寿年丰、宁静致远等。
同河东朋友探讨此事,他说好多民勤人说他们是遭贬谪从江浙一带发配过来的官员的后代,但涉及细节又莫能两可、语焉不详。“民勤人身在塞北,心里却想着江南。”他认为这可能是河西人外扬的表现,“难道姓李的都是李白的后代?”
不过我并不这样认为,从教化的角度来看,此文化遗风其实是好事。想想,如果一个小孩很早就知道他的爷爷是著名科学家,那他在心满意得的同时,也许有一天会萌生出也当科学家的念头来。榜样的力量悄然而巨大。
至此,我感觉我似乎找到了天下有民勤的缘由。
曾以“俗朴风醇,人民勤劳”而得名,现仅有17万人的甘肃民勤县,因民勤一中“一份手写高考录取名单”成功火出圈,堪称“县中崛起”的样板!它背后的教育理念、师资力量、教育生态及生源状况都值得深挖细究广推,以供更多的县市中学学习与研究哦!
①先看这份耀眼的录取榜单吧,只招收本县学生的民勤县中,800多考生,100多个考取985、211大学,包括清北3人与更多的“双一流”学校。这样的成绩单或金榜单实在耀眼,况且它如许多的县级中学一样,都有着“优质生源被掐尖”的囧境与痛苦。
②金榜题名是人生大事喜事与乐事,关乎成千上万家庭的幸福。高考成绩如此耀眼辉煌,民勤县一中没有刷出高版书“红榜”或“电子牌金榜”,却用独具一格的粉笔字来书写,恪守传统的喜报,分明传递的是一份文化自信与自豪,可喜可贺!
③敲黑板,看题字:民勤一中以既工整又飘逸,既分类又有序的三版粉笔字来表达,足见该校对教师基本功的重视与坚守,而书写者的匠心与爱心就在横撇竖直,圈点勾划与一笔一划中。
④民勤是一个怎么样的地方呢?我百度之后发现“它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在石羊河流域下游,除西南一角与金昌、凉州区相接外,其余均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沙漠包围,是一个半封闭的内陆荒漠区。流传甚广的“名言”: “天下有民勤人,民勤无天下人。”
可见此处自然条件一般,然而强韧且勤劳的民勤人却能创造奇迹!
太棒啦!#教育#
位于我国甘肃省,有一个特殊的小县城,它地处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之间,全县80%的面积都被黄沙覆盖,同时也是沙尘暴的中心,自然资源匮乏,人民生活困苦。这个县城就是民勤县。有治沙专家预测,民勤县最多能维持到2017年,就会全部沙化,彻底从地图上消失。
年轻人为了维持生计,走出这座苦不堪言的县城,都选择了去外地打工。但也有很多淳朴的民勤县人民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乡,选择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守住日渐被沙漠吞噬的家园。
为了延缓家园被沙漠吞噬的速度,他们在这里建防风沙带,种树,慢慢地,这里的生态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之后,民勤县人民便在这里种植沙漠蜜瓜,经过大家的努力,目前民勤县的蜜瓜种植规模已经很大了,整个民勤县也拥有了多大1400万平方米的绿洲,民勤蜜瓜也成功销往全国各地,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民勤蜜瓜之所以会这么受欢迎,主要还是得益于它的口感,在这里种植出的蜜瓜甚至比吐鲁番蜜瓜还要好吃。究竟是什么原因,才能让民勤蜜瓜口感如此好呢?
主要还是得益于沙漠的气候条件,昼夜温差极大,足足有25度,这样的条件十分有利于蜜瓜糖分的积累,加上这里每年的日照时间足足有3073小时,十分有利于蜜瓜的生长。对于蜜瓜这种农作物来说,在沙质土壤中生长,才能积累更多的养分,味道也更加浓郁香甜。
民勤蜜瓜的果瓤也是可以吃的,尤其是冰镇之后的果瓤,一口咬下去,软软的。糯糯的,还十分香甜,绝对能够满足吃货的味蕾。虽然民勤蜜瓜很甜,但也是甜得恰到好处,完全不会腻嗓子,喜欢吃蜜瓜的朋友,一定不要错过!
对于我们来说,民勤蜜瓜只是一种水果,但对于民勤百姓来说,民勤蜜瓜还承载着他们守护家园的决心和梦想,在防止民勤县沙漠化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里,既没有城市尾气的污染,也没有雾霾,每一颗民勤蜜瓜都是天然无公害的产品。
虽说现在民勤的温度已经高达40多度,但为了保证蜜瓜的质量,民勤人民还是坚持顶着高温为大家挑选最好的蜜瓜,进行打包发货!产地直达,放心购买!
2004年,有专家预言说:“我国甘肃省的民勤县将会在不久后被沙漠覆盖而消失。”
民勤县曾被外界称为:世界不易生存地之一。这里位于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之间,环境十分恶劣,随处可见的风沙,生活条件也十分困难,而且这里的人民收入有限,因此很多青年人都离开了家乡。
曾经就有专家认为,民勤县在不久的将来,会被沙漠覆盖,虽然很多年轻人都已经离开了家乡,但是很多老一辈们却不愿舍弃自己的家园,他们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这片土地,尝试种植各种树木和果蔬来“防沙治沙”。
如今十多过去了,民勤县依然存在,而且经过民勤人民的不懈努力,这里居然大面积地种植了闻名全国的蜜瓜,沙漠面积终于从95%降到89%左右,接近1500万平方米的沙漠恢复成绿洲,最大限度的防止家乡土地被沙漠覆盖。
民勤县之所以能够种植出优质的蜜瓜来,是因为,这里有得天独厚的土壤和气候条件,还有有祁连山雪水的浇灌,使得种出来的蜜瓜甜度特别高,成熟的瓜皮也特别薄,吃起来有桂花一般的香味,和蜂蜜一样的香甜,所以每年民勤蜜瓜成熟的时候,都有一大批“粉丝”的青睐。
为了更好地防止土地沙漠化和保护环境,民勤县政府还明文禁止瓜农们在种植蜜瓜的时候使用各种农药和化肥。所以民勤人民种出来的每一颗蜜瓜,都是真正原生态绿色无染。
现在刚好是民勤蜜瓜成熟的季节,助力民勤县人民守护家园,为自己和家人、孩子带去一份甜蜜,所有的蜜瓜都是现摘现发,路过的朋友不妨买几斤回家尝尝。
民勤县是中国较大的沙漠甜瓜产区之一,民勤甜瓜生产历史悠久,特殊的气候条件,特别适宜瓜类作物生长,因此该县是甘肃的厚皮甜瓜主产地,也成为全国主要产地之一,其产品品质在全国范围内独一无二,比新疆甜瓜的糖度还要高一点。##聚焦心动时节#摄影达人招募 ##自驾云游季##图虫优质图文计划#
甘肃省民勤县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东北端,石羊河流域下游,东、西、北三面环沙。是镶嵌在古丝绸之道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南依武威市凉州区,西邻镍都金昌,东北和西北面与内蒙古的左、右旗接壤。
民勤是典型的温带沙漠气候,冬寒夏热,风沙多,降水少,自然条件严酷。特殊的地理优势和独特的气候条件,给广阔的土地赐予了许多珍贵的植物资源,甘草、苁蓉、枸杞、锁阳随地而生。历史上这里土地广袤,水草丰美,是农业发展的理想之地。这里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尤其适合小麦生长。因为盛产小麦,这里的人民对小麦的制作加工有很高的技艺和水平,各种面点制作达到了顶峰造极的程度,手工挂面制作就是其中之一。
手工挂面由来已久,但我们臆测这种方便食品的产生,一定与军旅有关。那时候民勤属于边塞之地,经常受外部少数民族侵扰,为了应付突如其来的战争,我们的先民经过长期的探索和研究,制作出了便于携带、易于操作的手工挂面。
中国人喜欢吃面食,尤其在北方,方便面、挂面等大行其道。新的研究表明,远在唐代,中国人就已经在食用这种“快餐”。专门从事敦煌饮食研究的高启安博士说:“检阅敦煌文献发现,远在唐代就出现了挂面,当时叫做“须面”过去,学术界一直认为成书于元代的《饮膳正要》所记载的“挂面”,是中国有关挂面的最早记载。而在敦煌文书中不止一次出现“须面“,并被装入礼盒送人。如当时敦煌的一户人家将“须面”用作了婚俗中的聘礼。今日中国仍有地方将挂面称作“龙须面”。
清朝大臣谢墉《食味杂咏》记载:“北地麦面既佳,而挂面之入贡者更精善,乃有嫌其太细者。”这种太细的入贡挂面,即所谓上用银丝挂面。今扬州、盐城一带,亦称银丝挂面。将和好的湿面团搓成小手指一般粗的面条,盘挂于木头架子上,下坠一个较短的圆形木棒,粗面条在木头的压力下逐渐被拉细拉长,并自然风干,就成为挂面。此法始于元朝北方人首创。
相传古时,军卒和百姓不分酷暑严寒日夜苦干,家人为使亲人能吃上面条,便把擀好切细的面条挂在竹竿上晒干捆把,连同调好的酸汤送到工地,让亲人在劳动之余,下锅煮熟,入酸汤食之。这种吃法既能充饥又能解渴,被誉为上等慰劳饭食。后来有人将晒面条改进为手工挂面,在酸汤中加入“漂稍”(鸡蛋煎饼、嫩韭菜、白菜心切碎即成),就成了如今在民间及宴会上广为流传的酸汤挂面。
汉唐时期,民勤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从连古城、三角城遗址可以看出当时的情况,在连古城遗址已经有了水平较高的冶金和锻造业,城墙外部,有形似阡陌的农业区,我们可以判定当时这一带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军屯机构,他们平时做工务农,一旦烽烟燃起就是保家卫国的军人,手工挂面和馕馍就是他们应对战事时的方便食品。
民勤挂面纯粹以手工制作,制作时有十多种工序,依次为合面、揉面、醒面、排条、入仓、上架、抻面、风干、下架、切面、捆扎、储存等。整个过程需要十多个小时,许多环节需要操作者用经验去判断。手工挂面选用当地生产的髙筋面粉,产自内蒙古雅布赖盐场的青盐根,精炼植物油等原料制成。晒干扎成小把的挂面,如银丝一般纤细,从挂面丝的断口处可以看到挂面是空心的,这种制作过程中的物理反应,都被大多数人忽略了。煮出的饭纤细柔韧,滑腻爽口,适宜大众品食。
制作民勤挂面有专业的技师,在民勤把从事这一行业的人称为挂面匠,每年到了庄稼收完的季节,他们就带了必需的工具走乡串户,承揽生意。农户们大都拿了面粉加工挂面,以便节日和农忙时节食用。
一架面一般不少于八十斤面粉,少于八十斤匠人就觉得划不来,一般人家都以八十到一百二十斤为准,小户人家就两家凑成一架。挂面匠以面粉的斤数和当时的物价收取一定量的加工费。
家中儿女到了适婚的年龄,父母就会央请挂面匠挂面。许多年前,挂面臊子汤就是农家举办婚礼时酬劳乡亲的大餐。农忙时节,人们也喜欢用酸汤挂面作为快餐。省事、省力,口感又极佳。
而现在,挂面匠已经不再走乡串户地招徕生意,他们在家中自建工坊自产自销。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和信息业的发达,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了民勤挂面所具有的特质,争先恐后地在网上抢购挂面,于是挂面便成为一种时髦的美食行销天下。
#头条抽奖# 【关注+转发,抽送民勤蜜瓜】
[送心]关注@印象民勤 ,转发此条抽奖微头条,即可参与抽奖!由@头条抽奖平台 从转发中抽出1位幸运粉丝,赠送甘肃民勤县特产蜜瓜一份。
抽奖预告:每周都有抽奖,关注我,别错过哦!
2021年5月31日抽奖详情抽奖详情号早上7:00点公布结果,再次谢谢粉丝支持与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