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田县国土资源监察大队大队长范杨根等5人履职不力问题
2014年12月,青田县瓯南街道郑坑下村至姜处道路扩宽工程开工建设。工程施工期间,县国土资源监察大队、县林业局林政科、瓯南街道办事处等相关工作人员在日常监管过程中,发现该工程存在未批先建、超范围开挖、长期存在非法采矿和占用林地等违法问题后,但未采取有效的执法和监督措施,致使工程存在非法占用林地、非法采挖石料等问题。县国土资源监察大队大队长范杨根、县林业局原林政科科长夏建敏、瓯南街道人武部副部长陈建锋(时任郑坑下村驻村干部)、郑坑下村原党支部书记陈遇连等4人对此负有直接责任;瓯南街道党工委委员、人武部部长林海波(时任郑坑下村联系领导)对此负有领导责任。2020年5月,范杨根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林海波、陈遇连受到党内警告处分,夏建敏受到政务记大过处分,陈建锋受到政务警告处分。
【青田县原港航管理局工作人员金晓军接受青田县纪委县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青田县原港航管理局工作人员金晓军涉嫌严重违纪违法,主动投案,目前正在接受青田县纪委县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金晓军简历:
金晓军,男,汉族,1981年9月出生,浙江青田人,2004年8月参加工作,2013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学历。
2004年8月至今,广东欧普照明电器有限公司、浙江万达食品商贸有限公司、杭州挺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业务员;青田县原港航管理所协管员;青田县原港航管理局协管员;青田县原港航管理局编外人员;景宁县港航管理中心工作人员(事业编制)。
(青田县纪委县监委)
【青田政通石雕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张昆荣接受青田县纪委县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青田政通石雕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张昆荣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在接受青田县纪委县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张昆荣简历:
张昆荣,男,汉族,1976年2月出生,青田北山人,2000年7月参加工作,199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学历。
2000年7月至今,青田县万阜乡政府农村指导员、乡政府文书;青田县鹤城镇政府水南社区党支部书记;青田县统计局普查中心工作人员;青田县风景旅游局旅游发展中心主任;青田县旅游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主持工作);青田县旅游委员会规划科副科长(主持工作);青田政通石雕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青田县纪委县监委)
#今天读书了吗#全市反腐败暨纪检监察工作会议即将召开,预定出席会议的市长李严州突然失踪,后被发现死于某工地水沟。常务副市长宋建德继任市长、其早年女搭档俞青田接任常务副市长。宋建德的政敌、市委专职副书记黄桐庐派人私下调查跟踪,发现了俞青田及其弟弟俞庆元、弟媳魏乐清的违法事实。魏乐清左冲右突,陷入一场死劫,无奈之中雇人干掉了富商师浦江。魏乐清在逃亡途中被炸身亡,俞庆元的落网又导致了俞青田案发外逃。除了经济问题外,俞青田的私生子案更是迷雾重重。歹徒借绑架案要挟宋建德当着省市领导的面公开认子、政敌在人代会上挑动质询案公然质问宋建德是否生父。那么,以清廉能干著称的市长宋建德能够逃得过政治对手一阵阵的疯狂追击么?谁才是孩子真正的生父?政治局势又将如何发生变化?
明朝建国之初,以刘基(字伯温)为御史中丞,掌管中央政府的司法刑狱工作。
一次,朱元璋到北方各地巡视,命左丞相李善长与刘基等留守京城。临行前,刘基对太祖说:“宋、元以来,法制废弛,宽纵日久,以致天下混乱,不可收拾,我朝初建,应当首先使纪纲振肃,在此基础上才能顺利地对人民施行仁政、惠政。”朱元璋很欣赏他的见解,命他据此斟酌办理。
刘基办事具有一种刚正严肃的作风,他要求自己手下的御史们铁面无私地纠察百官,无所避忌。遇有官吏违犯法纪,他即刻收捕,无情地加以惩治。官廷的宿卫、宦官有过,他随时启奏太子依法处置。因此,当时朝中的官吏、宦侍,无不惧怕他的威严。
中书省有个都事,叫李彬,犯了贪赃卖法的罪,应当判处重刑。但这个李彬的根子很粗,他同朱元璋的开国元勋、左丞相李善长的关系十分密切,又是他领导的中书省的得力下属。因此,李善长亲自出面替他说情,请刘基缓解一下李彬的案子。疾恶如仇的刘基,不仅断然拒绝从宽,还即刻派人快速赶到太祖那里去奏明此事,请求处决李彬。一生最痛恨贪官污吏的朱元璋,立即就批准了刘基的请求。
当时,金陵一带久旱不雨,农业生产百姓们的生活都面临非常艰难的局面。主持朝政的左丞相李善长,想不出抗灾保民的积极办法,正打算高筑法坛,大做法事,向老天爷祈祷下雨。正在此时,太祖批准斩决李彬的文书送到了。
李善长本来就不满对李彬的判决,听说就要执行死刑,更是大为光火,他对刘基说:“如今正要做法事祈雨,这是为了奉承天意,而你却要在这个时候杀人,这岂不有悖老天爷仁慈好生之德?”
刘基愤怒地回答道:“李彬贪赃枉法,天怒人怨,诛锄此类凶恶,老天爷才会普降喜雨!”他没有理睬李善长的反对,下令将李彬押到祈雨坛前,公开宣布他的罪状,在万人欢呼声中,将他斩首。
李善长对刘基恨之入骨,明太祖回到京城后,他马上前去告状,称刘基不顾祈雨大典,竟在庄严肃穆的祈雨法坛下杀人,这是对上天的大不恭敬,因此至今尚未下雨。此外,他还攻击刘基行事武断,专擅强横。其他一些怨恨刘基的人,也纷纷前去进说刘基的谗言。
朱元璋尽管心里也不太高兴,可他仍然觉得刘基是一个十分难得的佐命奇才,为他打天下出谋划策,立过不少的功勋,不忍因为这件小事就同他过意不去。
不久,刘基的妻子病逝,他哀伤过度,精力顿衰,便请求回到青田老家休养,明太祖特诏允准,并给予优厚封赏。而李善长等人则像拔掉眼中钉一样快活。
浙江省文成县历史沿革小计
文成县名取自元末明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文学家刘基(字伯温)的谥号。明朝开国元勋、大明军师刘伯温死后,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武宗于公元一五一四年下了一道诰令,说刘基“慷慨有志,刚毅多谋,学为帝师,才称王佐”,“占事考祥,明有征验;运筹画计,动中机宜”,是“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故“今特赠尔为太师,谥号文成。”经纬天地为文,安民立政为成,合言之,文成就是经天纬地、立政安民的意思。
春秋战国时期属瓯越地。
秦统一六国后,废封国,设郡县,属闽中郡。
西汉惠帝三年(前192)属东瓯国。
西汉始元二年(前85)以东瓯地回浦乡建立回浦县,为回浦县辖地,属会稽郡。
东汉章和元年(87),改回浦县为章安县。
东汉永和三年(138),析章安县东瓯乡置永宁县,为永宁县辖地。
东汉建安八年(203),析章安县南乡建立松阳县,青田地为其所辖。仍属会稽郡。
三国吴赤乌二年(239),析永宁县置罗阳县,瑞安、泰顺地为其所辖。
三国吴太平二年(257),罗阳县、松阳县归属临海郡。
三国吴宝鼎三年(268),改罗阳县为安阳县。
西晋太康元年(280),改安阳县为安固县。
东晋太宁元年(323),从临海郡析置永嘉郡。松阳、安固2县均属永嘉郡。
隋开皇九年(589),废郡,改永嘉郡为处州,分松阳县东乡建立括苍青,青田为括苍县辖地。括苍、安固同属处州。
隋开皇十二年(592),处州改称括州。
隋大业三年(607),改括州为永嘉郡。
唐武德四年(621),永嘉郡复改称括州。
唐上元二年(675),析括州置温州。安固县为温州属地。
唐景云二年(711),从括苍县析置青田县,属括州。
唐天宝元年(742),改州为郡,括州改称缙云郡,温州改为永嘉郡。青田县属缙云郡,安固县属永嘉郡。
唐乾元元年(758),复改郡为州。缙云郡复称括州,永嘉郡复称温州。
唐大历十四年(779),又改括州为处州,青田县属处州。
唐天复二年(902),改安固县为瑞安县。
宋咸淳元年(1265)改温州为瑞安府。瑞安县为其一部分。
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瑞安府为浙江行省温州路。瑞安县为温州路一部分。元元贞元年(1295),瑞安县升为瑞安州,仍隶属温州路。
元代,青田县隶属浙江省处州路。
明洪武元年(1368),改温州路为温州府。
明洪武三年(1370),瑞安州复改为瑞安县。
明景泰三年(1452),析瑞安、平阳地置泰顺县。
明代,青田县隶属处州府。
清康熙六年(1667),浙江省设杭嘉湖、宁绍台、金衢严、温处四道。青田县隶属温处道处州府,瑞安、泰顺两县属温处道温州府。
清宣统三年(1911),浙江成立军政府,青田县属处州军政分府,瑞安、泰顺两县属温州军政分府。
民国3年(1914),温州、处州合并,称瓯海道。
民国16年(1927)废道,实行省、县二级制。县直隶浙江省。
民国21年(1932),实行县政督察制,县隶属行政督察区。瑞安县辖地先后属浙江省第十行政督察区、第四特区、永嘉行政督察区、第八行政督察区、第五行政督察区;青田县辖地先后属第十一行政督察区、第二特区、第九行政督察区、第七行政督察区、第六行政监察区;泰顺县辖地先后属第十二行政督察区、第三特区、永嘉行政督察区、第八行政督察区、第六行政督察区、第五行政督察区。
民国35年(1946)12月,行政院核准以瑞安、青田、泰顺三县边区析置文成县。
民国37年(1948)7月1日,文成县政府成立。县隶属浙江省第五行政督察区。
1949年5月8日文成县解放,6月改名大南县。
1949年8月,恢复文成县原名。
1958年10月撤销文成县,和瑞安县合并。
1961年9月,文成县又从瑞安县析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成县先后隶属浙江省第五专区、浙江省温州专区、浙江省温州地区革命委员会、浙江省温州地区。1981年9月,温州地、市合并,实行市管县体制,文成县归属温州市领导。
朱帝即位后,派人请刘伯温之子刘靖进京。刘靖却说不能生病,朱熹便下令将刘靖抓入京城,冷笑道:“殿下百年之久,逃不过‘篡位’二字!”
刘靖此话一出,朱皇整个人都感到羞愧和愤怒。因为他的王位实际上被篡夺了。迪成功了。从头到尾都很狼狈,柳靖却把朱皇打在了痛处。 ,最后刘静在狱中自缢身亡。我们最后考虑刘伯文的因素。
如你所知,刘靖对朱帝的预言终于应验了,让刘伯温父子朱元璋胆战心惊,想知道是不是只有这对父子才能做到,我很担心。
明朝开国英雄刘伯温,人称老实大叔,以“不可捉摸的先知,能捏捏算计”而闻名于世。不眨眼就杀了英雄的刘伯温,当然也不能幸免于半仙。
刘博文有两个儿子。洪武年间,刘伯温的长子刘仁在胡惟庸年间遭到迫害,最后被迫投井自尽。
刘伯温的次子刘靖在朱元璋时期成功逃脱了政治谋杀。刘靖虽然是刘伯温的次子,但举止却与父亲刘伯温颇为相似。在刘博文的悉心培养和培养下,刘靖年少时就已经博学多才,通晓百家,通晓经史,年少成名。
晚年,朱元璋越来越怀念被他杀死的开国英雄,每年都将他们的儿子(包括刘伯温的儿子刘靖)召到宫中追随他。他们谈论日常事物并将他们视为家人。
洪武十四年,温州爆发农民起义。刘靖以军师身份参加了这场战役,扮演朱元璋盛赞的角色。
后来,朱元璋也有与他的诸侯相联系的英雄官员的儿女。刘靖由此结识了燕王朱帝。
那时,刘靖与燕朱帝同岁,都喜欢谈兵。
只是刘静是最诚实的人。和炎珠帝下棋的时候,朱帝不是他的对手。朱帝一时间很尴尬,刘靖也惹怒了朱帝。这个。
但是,由于刘靖的诚实,朱元璋受到了崇高的敬意。后来,朱元璋想让刘靖继承诚信伯爵的头衔,刘靖却厉声道:归根结底,他最喜欢刘靖,老少皆宜,有条不紊。之后,朱元璋任命刘靖为内阁使。
在任期间,刘靖兢兢业业,兢兢业业,从不容忍。为此,朱元璋还特地给了刘靖一个铁锏,上面写着“除奸除恶”,命他纠察所有官员。
刘靖的侄子刘诚在继承了诚实伯爵的头衔后,因卷入而被赶到边陲,遭到断绝,风景拒绝。至此,程叔的传承被打断了。
后来,刘靖也成为了历史悠久的郭王。朱元璋死后,建文帝即位之初就开始大刀阔斧地裁减藩属。
不久,燕王朱帝在北平集结军队,发动了荆南之战。刘靖是一个非常传统的人物,所以他站在场边。
面对来势汹汹的燕王朱帝,刘靖马不停蹄地向建文帝朱允文提出了16条绝妙的计策,但最终建文帝朱允文没有采纳。
不久,建文帝朱允文命刘景为李景珑的顾问。赞美军队。当时,面对复杂的形势,刘靖也与李景珑制定了许多策略,但李景珑也没有采用。
刘靖屡次向朝廷出谋划策,却无人理睬,心已化为灰烬。最终,李景珑被击败,刘景见大势已去,立即辞去职务,返回家乡。
多年后,朱皇帝大获全胜,在南京登基。朱帝上台后,开始打压一直忠于建文帝朱允文的大臣。
当然,朱棣并没有忘记刘静。朱帝于是命刘靖入朝,意欲让刘靖承认自己的合法地位。
可惜刘靖的诚意未能承认朱熹的合法身份,反而打击了朱熹最大的问题。最终刘靖死在狱中,留下妻儿一个人生活。
作为学者,刘靖认为“忠孝义”是最高的信仰,是坚定的信仰者。刘靖和朱帝自愿将爵位让给侄子,对方从侄子手中接过皇位,两人注定终身不娶。
刘靖的死,充分宣告了朱帝与刘伯温家族的决裂,郑叔的血统从二代就绝迹了。
直到明玄宗年间,刘靖之子刘尧被封为低官。
嘉靖年间,嘉靖皇帝为炫耀自己的合法身份,下令平反建文帝朱允文死去的忠臣,恢复明朝开国英雄的称号。这时,成喜叔的后人又可以进屋了。
此外,刘靖还被授予“靖仙忠臣”。与此同时,嘉靖皇帝下令在刘靖故里青田县兴建“慈建长师公陵”,以纪念刘靖的功绩。
朱标问刘伯温:“为何要杀猪?”刘伯温回答:“为了吃肉,大猪要被杀掉,小猪长大也要被杀掉!”朱元璋知道后大怒:“什么大猪(朱)小猪(朱),刘伯温如此大胆,想杀我和太子,明天就让你好看!”
自古以来,开国皇帝大都多疑、猜忌。朱元璋可以说是疑心病非常厉害的一位开国皇帝,朱元璋担心跟随他打天下的开国功臣做一些违法乱纪、图谋不轨的事情,设立监察机构锦衣卫监督百官和老百姓的一举一动!
就连刘伯温也不例外,刘伯温的仆人也被发展成为锦衣卫成员,专职监视刘伯温的所有事情。
有一次刘伯温省亲回到青田老家,晚上和自己的儿子说隔天早上想吃南京城里的油饼,这话就被仆人一字不差地传到了朱元璋的耳朵里。
隔天天早上,刘伯温开门后发现门口放着一个食盒,里面摆着的正是南京城的油饼,刘伯温大惊,赶紧带着儿子返回南京,进宫向朱元璋销假。
关于“杀猪”一事,毫无疑问也是仆人传递的消息。其实朱元璋登基为帝以来,早就想找机会除掉“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载”的刘伯温,认为刘伯温的存在是对自己以及大明江山的威胁。
就在朱元璋咆哮着要杀掉刘伯温的时候,正好马皇后从门外经过,听见“大猪小猪”事件经过后,赶紧派人给刘伯温送了一个小布袋。
刘伯温打开布袋,里面装着一颗红枣和一颗核桃,刘伯温手摸须髯琢磨一会儿,恍然大悟,带着儿子逃离南京,直奔青田老家。
儿子不解其中之意,求老爹刘伯温为自己解惑。
原来马皇后为人和善,爱民如子,对待开国功臣,更是体恤有加,《明史》记载:“后仁慈有智鉴,好书史。后勤于内治,暇则讲求古训。母仪天下,慈德昭彰。”
马皇后发现朱元璋有杀刘伯温的心思,送给刘伯温红枣和核桃,意思是让刘伯温“早逃”!
刘伯温聪明绝顶,感念马皇后的救命之恩,后来朱元璋气消之后,想召回刘伯温,刘伯温以年老体弱为由拒不奉诏,但是看在马皇后的面子上,刘伯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大明江山熬到灯枯油尽!
俗话说得好:“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朱元璋疑心病太严重,设立锦衣卫,以至于大明后世皇帝大权旁落,受制于东厂和西厂,大厦将倾,即便袁崇焕救国心在强,也抵不住满族的金戈铁马和东西两厂阉人的污构陷害。
#朱元璋#
刘伯温预测明朝国运六百半,朱元璋以为是650年,其实指的是300年
中国历史上诸多谋士,因扶保乱世枭雄、成就伟业而终成后世智臣之典范,供后世文人敬仰。而在其中,有四人堪称智臣之翘楚。前二人为,"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开汉四百年之张子房"。后二人则为"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此四人虽皆饱读诗书富有才华,但人生际遇可大为不同,前二人建功立业,后二人壮志未酬。
诸葛亮一生致力于北伐大业,最后身死五丈原含恨而终。刘伯温虽然助明太祖完成统一大业,但无论是创业初期还是守业后期,他都没有真正融入政治核心圈,其政治主张大多也未被主上采纳,最后置身于政治漩涡中无法脱身。
刘伯温此人以超然的智慧闻名天下,更是被后世文人奉为能掐会算的半仙级人物。究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那句"明朝江山六百半"的预言。此言出自朱元璋与刘伯温纵论天下的一次谈论中,六百半的江山寿命将远胜于汉唐,朱元璋作为大明的开拓者得知此事亦是欣喜若狂。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半六百"而不是"六百半"。这是怎么回事呢?
刘基字伯温,江浙青田人,他的籍贯赋予了他另一种身份“南人士子”。
而且在元廷这个不注重科举考试的朝廷体制下,科举考试的频率也无法与前宋后明相比,因此南方士人如若参加科举考试入仕,必是当时的顶尖天才,在这样苛刻的条件下,青年刘伯温恰好就是那个不世出的精英。
二十三岁中举,二十六岁才被委派县丞之职,虽然位低职微,但为人刚直,勤于政事,在任期间惩治土豪劣绅,深受百姓爱戴。
但也正因如此,刘基的仕途之路也注定不会平顺,在地方乡绅与贪官污吏的联合排挤下,刘基终究退出了官场。这段入仕经历,使年轻的刘基逐渐对元廷心灰意冷,虽然没有推翻元廷的雄才伟略,但也暗下决定再不入仕。
在这个义军四起的年代,精通汉法的脱脱宰相开始拉拢汉人士子以对抗义军,于是他也陆续接到了元廷的聘书,刘基自然是不会理会,但也不想委身于他从内心鄙夷的所谓“义军”。
在他看来,所谓“义军”就是吃不饱饭的底层民众造反而已,有些所谓“义军”甚至比元廷官吏还要残暴。宁可退隐江湖也绝不委身于贼,这也是他内心最真实的想法,直到他遇到了他以为的真正明主。
朱元璋与刘伯温的结合,远不如刘备诸葛亮来的亲密融洽,甚至是互相鄙夷。朱元璋出身于社会最低层,从心理角度,对知识分子是刻骨铭心的仇恨,因为那些饱读诗书的所谓读书人曾把老朱一家压迫的家破人亡,逼得他不得不出走讨饭。
刘伯温入幕僚之初,正处于朱老板创业中期,诸侯并立,相互制约的阶段。刘伯温提出自身见解,一方面暂时委身元廷诈降,避免主要锋芒,一方面集中火力吞并临近诸侯。
张士诚和陈友谅则成为朱元璋的首要讨伐目标,两人相较而言,陈友谅的威胁最大,因为张士诚身处江浙富庶地区,有充足的财税保障,暂时无心图霸。所以朱元璋开始攻伐陈友谅,这场战役也成为朱元璋本人的“官渡之战”,是一统江南的奠基战。
在战役过程中,朱元璋常处于战略劣势,处在张士诚与陈友谅的联合加攻之下,每逢危难之际刘伯温总能发挥关键作用,无数次挽狂澜于既倒。
但朱老板严重依赖淮西勋贵,在诸多重大问题的决策当中,刘伯温与所谓“淮西人”产生了诸多策略上的分歧,每一次,刘伯温都处在被孤立的状态之下,无力与旧淮西人抗衡。这也就是明朝初年所谓”淮西党”与“浙东党”之间的党争雏形。
不得不说,在朱元璋统一全国的数次战争中,淮西人充当了主要角色,这也就意味着,从明朝建国初期,政治势力就始终处于失衡状态。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国称帝,大肆分封有功之臣。
当众人都以为刘伯温能够"位列三公,官拜丞相"之时,他却仅得一诚意伯,甚至在伯爵中都不是首位。究其原因,仍是朱元璋与刘伯温个人性格之间的差异所致。此时的刘伯温已经萌生如汉初张良一般的退隐想法,但狠心的朱老板怎能任由刘基离去。
刘基所任御史中丞之职,本就是弹劾监察的职务,因此在朝中树敌无数,还被朱元璋利用去与制约不服管束的骄兵悍将,如蓝玉、唐胜宗、陆仲亨等人。在这个过程中,刘基的身体愈加孱弱,在其61岁时,终于被放归青田休养,四年之后病逝。
刘伯温此生,无数次为朱元璋进言献策,被朱元璋采纳的计策无不应验,但出于对朱元璋心性的了解,刘伯温在后期少言寡语,因为他知道,两人之间猜忌严重,他的政治主张不可能被皇帝所采纳。
而之前推算的"六百半"预言也最终未能实现,在朱元璋大肆分封同姓诸侯,废除宰相,屠戮士人时,已经没有任何机构可以对朱元璋的权力进行制约,这给大明王朝的未来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刘伯温的预言,建立在政治清明时局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当刘伯温等士人对社会的影响力逐渐减弱,他们也就无法掌控时代的脉搏。“六百半”也就变成了“半六百”。
1375年,刘伯温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他嘱咐儿子,给皇帝朱元璋送去两样东西,最起码能保刘家几代人的平安,这两样东西分别是:一本《天文书》,还有一筐新鲜的鱼。
刘伯温天资聪慧,自幼学习古典经史,据说他阅读速度极快,七行俱下,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他曾经在元朝大都的一家书店中翻阅一本无人问津的天文书,翻过一遍后竟然立即能背出来,书店的老板要将书送给他,刘伯温却说:“书已经在我的胸中了,要书何用?”因此,乡间父老都称他为“神童”。
刘基自幼博览群书,熟读经史,诸子百家无一不窥,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数学,更有特殊爱好,潜心钻研揣摩,十分精通。他12岁中秀才,23岁中进士,三年后做元朝的官。
但由于他嫉恶如仇,看不惯元朝腐朽的官场,曾屡屡辞官,归隐青田。朱元璋攻占南京、杭州、温州等地方后,听闻刘伯温神机妙算,堪称在世孔明,便于1360年把刘伯温请到了南京。
刘伯温腹有良谋,一见到朱元璋,就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还针对当时形势,向朱元璋提出先陈后张,先南后北,避免两线作战,采用各个击破的策略。同时,刘伯温又劝朱元璋一方面脱离“小明王”韩林儿自立势力,另一方面以“大明”为国号来招揽天下义军的民心,让朱元璋取代“韩林儿”成为义军领袖,号令天下义军,迅速扩张势力。
在刘伯温的谋划和辅佐下, 朱元璋仅用了八年(1360-1368),就一扫群雄,建立大明,登基为帝。大明初建,百废待兴,刘伯温又辅佐朱元璋制定法令,完善朝廷机构,使大明朝逐渐稳固下来。
刘伯温饱读经史,他早就明白了“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历史规律,随着明朝的逐渐稳固,朱元璋对功臣们越加忌惮,秘密制定清除功臣的计划。
聪明的刘伯温窥破了朱元璋的心思,所以屡屡向朱元璋辞官,但朱元璋心机颇深,在刘伯温辅佐朱元璋建立帝业的过程中,朱元璋深深领略了他的神机妙算,他的腹有甲兵百万,他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大谋略。
朱元璋担心功臣们造反、江山不保,子孙后代会成为别人的阶下囚。但他更担心武将和刘伯温联合造反,当初朱元璋是枭雄中最弱的一个,刘伯温却帮他以少胜多,成功坐上皇位。如果武将和刘伯温联合,那朱元璋胜算寥寥。
而且他还听说刘伯温写了一部天文书,书中收集的不不仅仅是天文,还有兵法绝学,作战谋略等各种绝学,如果此书落入武将手中,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朱元璋一直不敢放刘伯温辞官归隐,他反倒是一直利用刘伯温,故意让他做御史中丞,纠察弹劾淮西勋贵,把他放在功臣的对立面,彼此牵制,以确保皇权稳固。
在朱元璋的操纵下,骄横的功臣们的确恨透了刘伯温,比如李善长、胡惟庸等人,欲除刘伯温而后快。 李善长、胡惟庸屡屡指使下属,在朱元璋面前,构陷、攻讦刘伯温。后来,胡惟庸竟然指使朝臣诬陷辞官在家的刘伯温,欲霸占一个有王气的地方“谈洋”,作为墓地。
胡惟庸这一招,直指朱元璋的痛点。朱元璋马上停了刘伯温的退休金,刘伯温不敢辩白,吓得赶紧回京师谢罪,并留在京师,以求朱元璋放心。但朱元璋好像并没有对刘伯温放下戒心,因为在1375年正月,刘伯温偶感风寒后,朱元璋竟派胡惟庸带着御医去诊治。
胡惟庸恨不得能吃了刘伯温,朱元璋此番操作,真乃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结果,刘伯温喝了药后腹痛难忍,肚子中起了一个拳头大的疙瘩,病情日渐严重。到了三月,奄奄一息刘伯温自知不起,便嘱咐儿子,在自己死后火速给朱元璋送去一本《天文书》,还有一筐新鲜的鱼,并且交代儿孙后代不准学习书上的内容,如此才能保住子孙的平安。
朱元璋听闻刘伯温已死,而且得到了书,心中放下戒心,不仅没有追责刘伯温,而且对刘伯温的子孙颇有照顾,爵位一直传承到明朝灭亡。
刘伯温神机妙算,死前最后一计,成功保全了子孙,相比于被灭族屠戮的李善长、胡惟庸、蓝玉等功臣,也算是成功了。但相比于汤和,刘伯温在伴君、保身之道上,还是略差一筹。
汤和在洞察了朱元璋猜忌后,不仅主动辞官,示弱、示老、装病,还效仿郭子仪、东方朔等人,70岁高龄纳百位小妾自污名声,成功让朱元璋放下戒心,不仅锦衣玉食地活到70岁善终,还保全了子孙200多年的富贵。
读史使人明智,鉴古方能知今,所以我们应多读历史故事,提升自己的思想格局,用智慧谋国、谋身、谋事。《智囊全集》中不仅收录了朱元璋、汤和、刘伯温的智慧故事,还收集了上起先秦、下迄明代的历代智囊故事1200余则,既有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大谋略,也有士卒、漂妇、仆奴、僧道、农夫、画工等小人物日常生活中的奇谋机智。
无数帝王将相、现代名人都把它选为枕边书,时常翻阅,曾国藩说此书值得细细品味,纪晓岚一日三阅,康熙称为国之利器,杜月笙让人读给他听。看过此书的人,哪怕悟透十之一二,都可趋吉避凶。下方横条《智囊全集》,全套6册,有白话文翻译,字词解析,通俗易懂,想提升自己的读者,可点下方链接或【看一看】了解↙↙↙
正版全6册智囊全集白话版冯梦龙著珍藏版文白对照评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