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弊组织者称7万元考研包过##严惩不法组织保证考场干净纯粹#】严厉打击考研作弊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不仅是为了体现法律庄严与考试公平,也是为了震慑不法分子,让心存歹念的人从根本上打消作弊念头。从高考作弊入刑到考研作弊入刑,法律适用范围愈发精准,有助于发挥法律的力量,让考场更加干净。(黄帅)网页链接
依法严惩考试作弊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陈丽
近段时间,江西省2021年专升本考试中的作弊问题受到持续关注。江西在继6月6日发布警情通报后,6月15日,再次就有关考点作弊事件调查处置情况进行通报。经查,南昌理工学院和江西工程学院考点存在严重作弊问题,目前,包括多名大学老师在内的14名参与作弊人员已被刑拘,相关教育咨询公司停业整顿,并将依据最终调查结果依法依规顶格处罚。
从通报看,此次作弊事件中,最牵动社会神经的莫过于监考老师和教育咨询公司相勾结“利用监考之便用手机偷拍试题”。监考老师的职责本该是对考场纪律和秩序的维护、对考试程序的执行、对考试中违规违纪行为的监督和制止。然而,把考题传给培训机构、考生在考场看手机、去厕所传答案等,这些违规违纪甚至违法行为,监考老师非但不管,还参与其中,完全无视考场纪律,忘却了该有的本分和道德,漠视职责、漠视法纪。
作弊入刑已有多年,为何这些老师还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就犯?主要原因是背后存在利益链条,作弊的“收益”大,有人就心存侥幸、铤而走险。专升本考试作为重要的国家考试之一,这其中的“收益者”包括想获得高额金钱回报的作弊组织者和参与者、想获得“高分”的学生、想博得“保过”名号的培训机构,一条隐于考试之下的利益链有了生存土壤。同时,也暴露出相关部门在考试组织、监管等方面存在漏洞,以至于让握有考试资源的人以权谋私,与场外不法分子“里应外合”,成为作弊行为的“保护伞”。
公平考试容不得舞弊造假。依规依纪依法追责之后,如何防止此类事件再度发生,更需要关注。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对监考老师的培训,督促其认真学习有关政策规定法律,熟悉监考业务,未经培训和培训不合格的不得担任监考工作。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考试各环节的管理,采取多项措施,以最严密的程序保障考试公平公正。要依法依规加大对考试作弊等行为的惩处力度,让法律生威发力,产生震慑作用。
“江西专升本考试 151 人作弊,多名大学教师被刑拘”——6月14日,江西省2021年专升本考试有关考点作弊事件调查处置情况通报发布。6月5日上午开考后10分钟,考点监考教师罗某利用监考之便用手机偷拍试题发给润知林招生负责人许某,许某组织4名公司兼职人员做好答案,发给罗某和北嵬公司负责人徐某浩,徐某浩又转给北嵬公司负责人周某杰,后者发至“2020届润知林总群”,该群中有81名参加今年专升本考试的考生。
经查,江西省2021年专升本考试统考科目考试期间,南昌理工学院和江西工程学院考点存在严重作弊现象。不存在考前泄题,此次考试有效。(来源:封面新闻)
1、从江西教育厅的通报来看,细节披露非常细致,基本做到了还原真相,其中多个细节也体现了严查力度之大:教师、教育咨询公司法人被刑拘;涉事学校被停止举办考试资格;151名考生作作弊处理……
老师带着学生作弊!而且作弊情节竟如此疯狂!——“打通”了巡考icon、监考各个环节,老师将答案写在厕所门板上,学生去趟厕所获取答案,更有考生在考试期间通过微信群收到试题答案!如此明目张胆的系统性作弊,堪比“大片”。
2、一次组织性作弊大案,涉及组织考试作弊罪、诈骗罪等多项刑事罪名,可谓触目惊心!
2015年1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的《刑法修正案九》提到: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为他人实施前款犯罪提供作弊器材或者其他帮助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为实施考试作弊行为,向他人非法出售或者提供第一款规定的考试的试题、答案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代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第一款规定的考试的,处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此次组织作弊案,不管从性质、参与人数上来看,均属于“情节严重”。
同时对于网传一女性教师声称交2.6万元包通过专升本考试的情况,经查该女性为南昌理工学院教师徐某欣,此行为已经涉嫌诈骗罪,目前也已经另案处理。
不管怎么说,在泄题、组织作弊已经入刑的情况下,该类事件仍旧屡禁不止,其背后原因值得深思。重视教育却少了诚信,而以利益为目的“教育”,最终教得孩子丧失了价值观!
“江西专升本考试 151 人作弊,多名大学教师被刑拘”——6月14日,江西省2021年专升本考试有关考点作弊事件调查处置情况通报发布。6月5日上午开考后10分钟,考点监考教师罗某利用监考之便用手机偷拍试题发给润知林招生负责人许某,许某组织4名公司兼职人员做好答案,发给罗某和北嵬公司负责人徐某浩,徐某浩又转给北嵬公司负责人周某杰,后者发至“2020届润知林总群”,该群中有81名参加今年专升本考试的考生。
经查,江西省2021年专升本考试统考科目考试期间,南昌理工学院和江西工程学院考点存在严重作弊现象。不存在考前泄题,此次考试有效。(来源:封面新闻)
1、从江西教育厅的通报来看,细节披露非常细致,基本做到了还原真相,其中多个细节也体现了严查力度之大:教师、教育咨询公司法人被刑拘;涉事学校被停止举办考试资格;151名考生作作弊处理……
老师带着学生作弊!而且作弊情节竟如此疯狂!——“打通”了巡考、监考各个环节,老师将答案写在厕所门板上,学生去趟厕所获取答案,更有考生在考试期间通过微信群收到试题答案!如此明目张胆的系统性作弊,堪比“大片”。
2、一次组织性作弊大案,涉及组织考试作弊罪、诈骗罪等多项刑事罪名,可谓触目惊心!
2015年1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的《刑法修正案九》提到: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为他人实施前款犯罪提供作弊器材或者其他帮助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为实施考试作弊行为,向他人非法出售或者提供第一款规定的考试的试题、答案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代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第一款规定的考试的,处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此次组织作弊案,不管从性质、参与人数上来看,均属于“情节严重”。
同时对于网传一女性教师声称交2.6万元包通过专升本考试的情况,经查该女性为南昌理工学院教师徐某欣,此行为已经涉嫌诈骗罪,目前也已经另案处理。
不管怎么说,在泄题、组织作弊已经入刑的情况下,该类事件仍旧屡禁不止,其背后原因值得深思。重视教育却少了诚信,而以利益为目的“教育”,最终教得孩子丧失了价值观!
——
@胖乎律师@头条法律
#江西专升本考试151人作弊 14人被拘#
#国足怎样才能冲进世界杯#
首先解散现足协,解散现国足!
不招富二代!官二代!
只在穷苦百姓中挑选,其祖上三代身份必须公开透明,谨防弄虚作假!由大众实名投票,每个省角逐选出一名队员!队员需德智体考核!凡恶意,作弊等投票者,一律入刑!
入选队员由军队封闭化管理,隔断外界所有信息,只专心练球!比赛需要时才出来参战!
主教练要承担风险,没进入世界杯无工资奖金,还要倒赔1千万!如果进入了世界杯,奖5个亿!!!
不知道这样,能不能进世界杯[捂脸][捂脸][捂脸]
有不少人误以为那个高考作弊的小姑娘会坐牢
但其实个人利用手机试图在高考中作弊不会触犯刑法
《刑法》二百八十四条之一规定了四种要负刑事责任的作弊情况:组织作弊的;为实施前款犯罪提供工具或其他帮助的;为作弊而非法出售或提供试题、答案的;代替他人考试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考试的。
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除了以上四种情况,其他作弊行为均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抛开年龄不谈,新闻里的女生如果仅仅是偷拿手机进考场作弊,则属于违反考试纪律,不需要“坐牢”。
早期媒体宣传的“作弊入刑”说法笼统而简单,很容易引起误会。
当年修正案(九)刚刚出台,我们学校对门正参加艺考的女生被警察蜀黍带走了,江湖上后来“尊称”她为本大学城“作弊入刑第一人”。那时候小呀,提到“作弊”,咱们学生满脑子都是夹带小抄,偷看同桌,藏手机什么的。都觉得好严肃哦,抄卷子抄到监狱里了呢。结果那姑娘是因为代替他人考试被带走的,也就是《刑法》规定的第四种作弊类型。
遵纪和守法总是一起提,轻了是违反纪律,重了就是触犯法律。参加高考的都不是九漏鱼,应该清楚自己某些行为的后果。如果不怕承担法律责任,不怕因违反纪律留下劣迹,最起码……顾点脸吧?[抠鼻]
#法律人的日常# #普法# #高考作弊#
6月7日,2021年高考拉开帷幕,高考防作弊措施堪称考试史上之最,《刑法修正案(九)》更将“考试作弊入刑”纳入法中。然而昨日一湖北考生携带手机进考场拍照搜题,后被揭发取消各科成绩后,高考作弊再次引爆舆论。
在我国古代,自科举考试推行起,就有严密的防作弊措施了,比如在武则天时期,规定考生在试卷上自糊姓名,不让阅卷老师知道,后来演变成将姓名、年龄、籍贯都用专门的纸条密封,加盖印章,防止作弊。到了宋朝后,专门有人把考生的试卷统一抄写,就是为了防止有阅卷老师认出考生的笔记而帮助他作弊。
为防止夹带小抄,在金朝,金世宗就规定:每次进考场前,让考生脱去自己的衣服沐浴,沐浴完毕后穿上统一的考试服!
那么发现考试作弊,又是如何处罚的呢?
在唐朝实行“连坐制”,如果三个考生中有一人被发现有作弊行为,那么三人都要被处罚,为了自保,考生之间互相监督,帮助预防作弊。
在清朝,凡是在考场中作弊的人,被查处后都要带上枷锁在考棚外示众,还要被判罚多少年都不能进入考场,简直是大型社死现场!
对于考场官员舞弊的,判罚更加严重,如果被发现,轻者罢官、杖刑、流放,重者直接砍头……
无论古代还是现代,对考试作弊的管理和处罚都是十分严格的,这维系到个人前途和国家选拔人才及社会诚信的构建。无论何时,诚信都是一个人应有的品德。
考试作弊理,等于“自毁前程”,对于此类行为严惩是必须的,要给寒窗苦读的学子们一个公平竞争,风清气正的环境。
#湖北高考生考场作弊被取消考试资格#
#高考作弊会被禁考吗#
#湖北#
#高考作弊有何后果#
针对网传“考生吴某某将高考数学题拍照上传至小猿搜题APP”一事,小猿搜题发布声明称App未提供任何搜索结果,而目前涉事学生的作弊行为正在做后续的处理。6月8日,教育部考试中心回应,已责成湖北省教育考试院认真调查,依据《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严肃处理,切实维护高考公平公正。
该事引发了对于“高考作弊有何后果?”的讨论。据悉,在2003年西南某地就曾出现考生盗窃高考试卷的恶性事件,当时考生杨某被以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判处有期徒刑7年。
2003年6月5日,某县相关人员在对招生办专用保密室铁皮柜里的高考试卷进行清点时,发现6个学科的试卷均被盗走一份。经过现场勘查分析,嫌犯是搭梯子从窗户进入保密室后,用改锥等工具撬开铁皮柜盗窃作案的。但万幸的是,试卷被盗后,网上没有任何试题相关信息传播。6月6日,收到公安部最新调查情况后,上级有关部门决定既不换卷也不延期,一日后,全国高考如期举行。6月19日,经过多日来艰难的排查和指纹对比,侦查人员终于锁定犯罪嫌疑人,19岁的杨某,他也是当地某中学高三年级文科班学生。8月25日,县人民法院以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最终判处杨某有期徒刑7年。
2015年11月1日正式实施的《刑法修正案(九)》中,新增了一条“代替考试罪”。然而就在修正案施行后的一个多月,全国首例“高考作弊入刑案”就发生了。
2015年12月,河南省2016年高考艺术类专业考试进行中,两名艺术类专业考试的考生孙某、赵某雇佣“枪手”替考。2016年5月,魏都区人民法院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这起高考舞弊案的案情:孙某、赵某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考试,行为已构成代替考试罪。二人在犯罪时年龄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应从轻处罚。鉴于二人认罪态度好,有悔罪表现,可酌情从轻处罚。法院最终以“代替考试罪”判处孙某、赵某每人罚金一万元。
不难想象到,在此次事件中上传考题的考生吴某某,也必然会因自己错误的行为而受到严厉的责罚。对此,有网友评论地非常中肯:“任何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买单,哪怕你尚未成年。在计划投机取巧之前,请仔细想想:我将为这个行为付出何种代价?我能承受得了吗?会后悔吗?如果答案令你心惊,请摒弃杂念,安心备考。”
#永安作弊# #高考# 49名员工CPA作弊,公司支付罚款6.7亿人民币
做一次弊代价是1367.35万元,我没算错吧!
6.28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指控数十名永安审计人员在美国注册会计师道德部分考试中作弊,永安接受指控,并同意支付一亿美元(折合人民币6.7亿左右)为自己的错误买单。
这让我想起那个关于作弊的段子:
考生高考作弊入刑,进了拘留所,其他犯人看他衣着整齐,举止斯文,好奇地问他是怎么进来的,考试答道,通过考试进来的!
#教育部通报考生作弊事件#
我发现一个现象,越是到了高中以后,学生作弊的越多。初中和小学考试比较简单,学生作弊的不会很多。初中和小学老师盯得比较紧,学生想去作弊但是付诸行动的人不多。
高中以后知识比较难,学生已经有独立意识,这些学生为了成绩,可以去作弊。他们自己有手机,可以拥有更高的作弊手段。
到了大学以后,学生为了四六级考试,为了高考、考研 ,更加可能去作弊。
而大学生的交友圈子更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作弊的圈子。这条产业链经久不衰,给学生提供了作弊的土壤。
作弊现象本质上是违法又不诚信的行为。作为学生,作弊是最失败的一件事。高考作弊入刑了,还有很多人这么猖狂。想走捷径的年轻人还是忍不住以身试法。要提高社会的诚信意识还得从孩子抓起。
这些作弊的学生难道不明白吗?
不诚实的人,不值得交往。不诚实的人,和他做朋友,说不定哪天就被他出卖了。不诚实的人,和他谈恋爱,你得处处提防着,谁知道哪句话是真是假呢?不诚实的人,你想提拔他,就都不怎么干,这种人说不定哪天就害了你。
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诚信是人际交往的试金石。诚信是企业最好的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