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高分考上的大学,现在还年轻,先不要给他定性,应鼓励他努力。目前经济环境不好,工作不好找,这很正常,但找个差点的工作先养活自己,应该是可以的,别指望一下子就能一夜暴富,那是不可能的!有了工作之后,就有了很多可能,这个时候可以留意其他适合自己的工作,可以复习考公务员,可以考虑创业,前途还是很光明的。
周少说优质教育领域创作者儿子以629分被武汉理工大学录取,本以为能命运改变了,现如今儿子无业在家!一位家长发文,称几年前儿子以629分被武汉理工大学录取,当时以为命运改变了,现如今儿子无业在家,这心里落差对我的打击,无人能懂,农民的命运想彻底改变真的太难了,难如登天。
刘强东说:时代变了,现在我更鼓励有理想的年轻人去考公务员!东哥这是怎么了,隐退不说难道是后悔当初的创业了吗。当然怎么说都对,因为实力在那摆着,亿万身家那可是公务员不可想象的。
拉动内需的主要问题是创造财富,而不仅仅是盯着居民的储蓄账户,想尽办法去掏空老百姓的钱袋子。要开源创富而不是竭泽而渔。
老百姓不是傻子,无论是战国七雄争霸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老百姓对自己的生活都会盘算,兜里的钱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先干啥后干啥,那都是反复掂量来掂量去的。
大疫过后百业萧条这是历史规律,不单单是这次新冠,历朝历代都是如此。能采用的办法很多,但是真正起大作用的就那么几个:
一,放宽限制,休养生息,无论什么样的灾难过后,只要给老百姓一点时间喘息修养,市面总会恢复。不夺民时,不妨民力,则百姓富。把各种行政限制降低到合理水平,把超限的管理模式收起来,让老百姓对自己的发展自己来做决定。
二,政府引导,助力发展。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消费,其中投资和出口都离不开政策制度的引导和支持。政府在对待这个问题上应该充分发挥宏观把控能力,为各类经济发展制定出合适的政策制度,但是最好不要去干涉企业具体的自主经营行为。
三,精兵简政,轻徭薄赋。大力缩编公务员事业单位的编制,让财政负担的人员开支进一步减少。降低各种税费比例,下决心砍掉为不必要的收费,把企业的非营业性成本降下来。
四,完善中小微企业的退出机制,既要鼓励创业,也要允许合理合法的退出。不能把每一个创业失败的企业家都逼成”老赖”,那样不好,会造成社会不稳定。在保护投资者和消费者权益的同时,也要注意在法律层面保护好创业者,要允许他们失败,允许他们跌倒,只有这样他们才有机会做的更好,社会才更有活力。
我们常说的保就业其实是保障三个核心的群体:
1. 高校毕业生,我们的知识分子群体。主要的措施一是引导高校毕业生去基层农村就业,二是鼓励毕业生去小型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三是鼓励科研单位吸引人才。这些措施也催生了很多我们目前的政策,像是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机关公务员的扩大招聘,鼓励创业和灵活就业。这些正常大概率也会在2022年继续执行。
2. 退伍军人。人数虽然不大,但是妥善的安置和就业是必须的。
3. 农民工。农民工在就业人口中占比三成,传统就业渠道之前一直是服务业和建筑业,这也是为什么国家不能一味打压房地产的原因。目前新的分流方向是大平台的灵活就业,像是快递,外卖,滴滴司机之类的。
股票跌
房子不涨
打工没出路
创业没门路
疫情之下
只有公务员过的最舒坦[呲牙]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吴晓求表示,不认为“考公热”是个好现象,北大、人大、清华的优秀人才应该去创业,国家需要他们,企业对国家发展非常重要,在国际上没有竞争力的企业是不行的。他还谈到,在改革开放之初,打破铁饭碗是改革的目标。
当一个国家的优秀人才都争先恐后考公务员、进国企、当老师、抢事业编制,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一个国家的发展依赖于更多优秀人才去创新、创业、发展科技、探索前沿技术,这样的国家才有未来,才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但是,近年来普遍出现名校高知人才不愿意进企业,特别是不愿意进私企,不愿意创新、创业,大家都一窝蜂报考公务员、进体制内,年纪轻轻就贪图工作稳定,不想奋斗了。甚至出现北大、清华博士应聘街道办城管,一些本可以由大专、本科胜任的教师,出现清一色985名校高材生争抢的现象。
试想,当一个人国家真正聪明、有知识、有能力的人大部分都去当公务员、进体制内,不去做对社会发展真正有推动作用的事情,国家会有前途吗?当年轻人一辈子就为了一套房子,被房奴束缚一生,这样的人生还有意义吗?
所以,国家要进步,人民要幸福,应该从最根本的体制机制上入手,大力鼓励优秀人才去创新创业,大力鼓励年轻人把精力花在有价值的事情上,而不是贪图稳定,日子悠闲,舍本逐末,开历史倒车。#有话职说# #体制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