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汕合作区,能搞起来吗?#商业认知#
这几天有机会去深汕合作区调研,总的感到,合作区规划起点很高,园区推进速度也很快,据说房价已过万。且,深汕合作区居民,拿的是深圳市的户口,享受与深圳市一样的福利待遇。
那么,深圳这个在汕尾的飞地能否很好长远发展呢?我说下我的观点。
深汕合作区最早是深圳的产业转移园,从2011年就开始规划了。后面才上升到合作区战略高度。
据我的观察,深汕合作区,要想实现自己设计的产城融合,良性可持续发展,基本很难。
一是距离深圳太远,虽然目前有高速和厦深高铁,但是通勤成本仍然太高,时间过长,因为深圳市内本身就很拥堵了。
二是可建设的用地太少,深汕合作区虽然对外称有460平方公里,但其实比较优质平坦的用地也就起步区那一块(鲘门)。因此,这个城物理空间决定了其发展规模。
三是难以留住高端人才。汕尾市由原来的海丰县扩容升格而成,目前还是一个县级市的格局和市政基础配套,市民素质也很一般。期望从汕尾遴选人才基本不现实,只有从深圳本部输送过去,由于配套很差,非常非常难,那怕待遇和深圳一样。
四是潮汕文化及当地的原住居民内外融合难度大、周期长。潮汕人比较排外,深汕合作区虽然由深圳市政府主导,但毕竟是一个新物种,有很多民生事物需要当地政府和官员的支持。但是他们很排外。这个也是潮汕地区经济一直发展不起来的重要原因。
综上,我个人并不看好深汕合作区的长远发展。大家说说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