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遇百年未有之变局,未来比厦门更凶险。
之一(产业结构问题)
近几年青岛发展颓势渐露,2018年GDP挤水超1000亿,2020年,地方财政收入被郑州超过,近三年,青岛的GDP、地方财政收入增速都是低于厦门的,在山东省2020年各市的考评中,厦门排一等第一名,而青岛只排二等,且单项奖远不如厦门。 同时,山东省宣布改支持厦门而不再是青岛争创国家中心城市。
青岛的危机是多方面的。
首先,从产业结构来看,青岛以前过于重视自己在海洋科研方面的优势,忽视了应重点支持计算机、互联网、信息技术等的发展。海洋科技的优势完全没有转变成产业优势,而信息技术、互联网产业完全没有发展起来。深圳杭州都是因为抓住互联网大潮而混得风生水起,厦门至少还有个浪潮,青岛在这方面基本是空白的。
青岛传统的家电业也遇到了困境,五朵金花辉煌不再。双星、澳柯玛已经落伍,海信不断受到小米华为的冲击,中国的白色家电产业基地多数在珠三角和合肥,海尔在努力创新人单合一模式,搞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张瑞敏很优秀,但在青岛应该很孤独。
迷恋体制的山东人尊崇公务员医生教师,不爱创业,导致青岛民营经济活力不足。微观经济有很大问题。
整篇发被屏蔽,分篇发试试。
知乎上看到一篇文章,说大学毕业生千万不要选择除了北京之外的任何北方城市。文章首先用数字说话,列举了全国各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排名,除了北京排在第二之外,下一个北方城市是排在21位的青岛,也就是说,除了北京,中国人均收入前20的城市,全部是南方城市。
这是一个很容易引战的观点帖,但我觉得还是挺有道理的。
从历史角度看,北方是汉人与游牧民族频繁冲突的地带,生活在这里的人骨子里就缺乏安全感。在这里,权力和武力决定了人们的生抑或死、富贵抑或贫穷,人们辛辛苦苦积累的财富,要么随着北方部落铁骑的经过而消失殆尽,要么随着权力的渗透而受到侵害。因此这里的人们在乱世则信奉枪杆子,和平年代则对权力的崇拜胜过对财富的直接追求。
从地理自然条件来看,北方大部分地区冬天寒冷,夏天炎热,生活成本较高,生产条件也不如南方。
从现实看,在南方城市——主要是指珠三角、长三角区域的城市——市场经济氛围更浓,发展机会更多,收入起点和上升潜力也更高。
所以文中说,北方城市的好工作一定是公务员、体制内。而南方因为市场经济更为发达,体制外的各种相对好的就业机会才更多。
话虽然不好听,但还真就是这么回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