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大学教授待遇挺不错。北大教授鲁迅一个月的收入是350大洋。国学大师刘文典任教云南大学的时候月收入600大洋。
一九一七年一月,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月薪六百银元;北大文学院院长陈独秀,月薪三百银元;国史编纂处教授周作人,月薪二百四十银元;徐志摩当时在上海,同时兼三所大学的教授,平时也做兼职,每月平均六百银元左右。
苏雪林本来是在安徽大学当教授,当时男生可以随意到女生宿舍去串门,苏雪林对这个问题看不惯,经常去干涉,这让男生很记恨。有天,苏雪林从外面回家,突然一块小石子飞来,打中她前额血流如注,正好此时武汉大学的校长王世杰向她伸出了橄榄枝,邀请她去武大担任讲师,月薪两百元。当时武汉大学为尊重名器,最高职称是副教授,一个正教授也没有。
当时在北京一块大洋能买到45斤稻米,30斤食用油,20张公园门票,一个20平的单身公寓,每月租金4块钱;一块钱能买8斤猪肉,两块钱能买一袋优质面粉。
1918年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当管理员,李大钊照顾他每月发给他八块钱工资,毛泽东充满感激,因为在当时这已经是不错的工资待遇,够北京穷人一家四口日常生活了。
图为1930年代一名送奶工正在给武汉大学的教授们送鲜牛奶。
那个敢追着蒋介石打的教授,到底啥来头?
(一)“事关民族气节,马虎不得!”
上世纪三十年中后期,怪教授刘文典在北大清华兼职教学。抗日战争爆发后,没来得及撤离的他落入“魔窟”。日伪欲拉拢他任伪职,并派周作人来“劝降”。
本来就对毫无民族骨气的周作人无一丝好感,如今又面对他喋喋不休的“碎碎念”,刘教授实在忍不了了,对周作人下了逐客令:“国家大义,民族气节,丝毫马虎不得!读书人要有读书人的样子,一定要懂得爱护自己的羽毛!”
一席话怼得周作人羞愧难当。
(二)替庄子“跑警报”
1939年,以研究庄子为名的刘文典出版了《庄子补正》,成为学术界很轰动的大事件。就连被尊为“大师之大师”称谓的陈寅恪都对这本书推崇备至。
一日,防空警报又响了。刘教授夹着讲夹不慌不忙地往山里快走,恰巧瞅见沈从文也在跑。他不屑地对沈说:“我跑是为庄子,我死了就没人懂庄子了。你跑是为了什么?”
沈从文知道老刘的骄傲脾气,只冲他微微一笑,照跑不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