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美欧等国鼓吹的俄乌即将开战消息引发恐慌,乌克兰最富有的一批人正集体“逃离”,泽连斯基喊话爱国。据《乌克兰真理报》报道,仅13日一天就有大约20架包机和私人飞机从首都基辅起飞。另有一些议员政客也相继外逃。当地时间14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与德国总理朔尔茨举行的发布会上呼吁那些离开乌克兰的商人寡头、政治家和公务员24小时内回国,“现在是展示国家团结的重要时刻。”泽连斯基表示,一些人声称自己是爱国者,却将办公室搬到其他国家,这是不诚实的。泽连斯基强调,乌克兰政府不会影响商业决策,呼吁商人能够返回家园。
俄罗斯与乌克兰近期在两国边境地区部署了大量军事人员和武器装备。美国、乌克兰和北约声称俄罗斯在靠近乌东部边境地区集结重兵,有“入侵”之势。美西方国家还要求本国公民离开乌克兰。俄方否认所谓“入侵”说法,强调北约活动威胁俄边境安全,俄方有权在境内调动部队以保卫领土。
美国政府和媒体大肆鼓吹开战消息,甚至预测某月某日开战,为紧张局势火上加油。按照目前状况,无论开不开战,乌克兰的经济已经受到重创,成为最大输家。棋子不好当,附庸必挨打,教训深刻,台当镜鉴!
在二十世纪中期以前,中学教育的功能是通过通识教育培养符合社会观念的“绅士”,大学则是专业教育意在培养特定人才。在非自然科学领域,大学的功能基本是就是培养神父、公务员和律师。
所以不同阶层对这两种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是完全不同的。在贵族中间人们更重视中学阶段的教育,伊顿和哈罗公学并不提倡刻苦读书,相对学者型青年,在公学阶段最受推崇的是体育运动,从板球到橄榄球各个运动里的明星是贵族青年可以一辈子向同阶层的人炫耀的资本。比如爱德华·格雷爵士就一辈子以自己的板球成绩为傲。
在中产阶级中间则更重视大学阶段的教育。因为很多贵族不会进大学,进大学也是混日子。格雷爵士就说他在牛津主要学的是“板球专业”。从这里边也可以看出俾斯麦的独特性,他是上过大学的,因为他是家里的次子继承不到什么财产,所以他的母亲给他选择的人生道路就是读大学、考公务员。但日后即使是在自己的妻子面前,俾斯麦也要坚定的重申“我虽然在柏林大学登记过,却没怎么进去过!”以此维持自己的贵族形象。
有趣的是大学阶段的教育很多时候也可以成为贵族的政治家和中产阶级公务员之间建立信任和维持友好关系的纽带。还是那位格雷爵士在担任外交大臣期间就通过牛津大学的背景和部里的几个高级公务员比如事务次官哈丁爵士这样的,建立起了一个非常私密的小集团。跟他们相比既没有上过公学也没有上过牛津的克劳爵士就完全被排挤在这个贵族和上层公务员的小集团之外。只能通过撰写根本没人看的《备忘录》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反过来说为什么俾斯麦可以成为贵族和市民自由党之间的桥梁?也无非是因为俾斯麦自己就是一个过度型人物。他本来应该成为一个有贵族出身的公务员。可惜没能实现只好回家继承财产。从利益上说他成了一个典型的地主,但从教育背景、趣味和个人气质上说他又和反对地主的自由派没什么区别。于是俾斯麦就天然的成了一个代表贵族来和市民阶级博弈、并且达成妥协的桥梁式人物。
#俾斯麦# #贵族#
当我们孩子犹豫学什么专业,未来到底是走专业路线,还是管理路线,是成为某一行业的NO.1,还是去考公务员,旱涝保收。
事实上,未来不管做什么,都需要全才,也就是所谓的通才。一人身兼数职,游刃有余。
历史上张衡是典型的通才,他既是一个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更是为人熟知的科学家,尤其在天文学、历法上很有贡献,另外在数学上提出了牟合方盖,虽不太精确,却打开了思路,而且还是个有见识的政治家。
大名鼎鼎的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多方面成就的艺术全才。苏轼涉猎甚广,经、文、诗、词、书、画,常人穷毕生心力,难精其一道;苏轼则无所不能,无所不精,冠冕当时,独步千古。
一个人精力是有限,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习掌握更多技能,一骑绝尘,掌握了方法,你也可以做到。
《成长的边界》就是这样一本剖析通才成功方法的书,这本书列举了历史上体育、教育、音乐、天文、艺术、科学、商业、医学、职场等领域一流成功人士的成长路径,深度剖析过度专业化的弊病,如何先涉猎后钻研,多方尝试,横向内壁思考和坚持自我发现开启成功之门,把自己锻造成为一把多功能瑞士军刀。
这本书里有个小男孩两岁就在一档全国播出的节目上,用一支和自己差不多高的球杆战胜了知名高尔夫爱好者。他的父亲本身也是通过自身努力,吃了很多苦才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他理解他人,也理解规则,他很清楚如何培养孩子,一切都按计划进行,最终将孩子送进斯坦福大学,并且名声大振。
第二个孩子的故事与这个孩子正好相反,他的母亲是一名教练,但从来没有教过自己的儿子,从儿子蹒跚学步时,就围着母亲踢球,随着他长大,也会和父亲一起打壁球、滑雪、摔跤、游泳和滑板,也上手过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还在学校踢足球,大大小小的运动他都接触过。
日后的他拥有高超的运动天赋和强悍的手眼协调能力,都要归功于涉猎过这么多体育项目。
从这个男孩身上看到,较晚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丝毫没有影响他的发展,最终他选择了他热爱的羽毛球运动,并成为巨星。
父母到底如何培养专才?
我们出生在一个超专业化的世界,随时面临着被行业淘汰,如何做到终身学习,维护自身的学习广度、多样化经验、跨学科思考问题。虽然可能会晚一步享受专业化带来的利益和优势,但毋庸置疑,我们会随着自身不断进步,不断的拥抱多样化角度和体验,成为“通才”。
康诺利开了一家心理咨询公司,主要帮助那些取得很高成就的人发挥最佳状态。他发现那些可以成功转型的人在职业生涯早期就接受过更广泛的培训,保持多条“职业渠道”畅通,即使他们在追求一个主要的专业时,依然如此。
只有保持在“八车道的高速公路上开车”,而不是在单行道上行驶。我们就能够跨越能力范围,成为通才。
社会发展伴随着更多的捉摸不定。现在的孩子再也不是我们小时候那个样子。他们即便是在没有学过解决方法的情况下,临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比我们更强。在没有任何线索和提示的情况下,如今的孩子发现规律和模式的能力也更强了。
这是为什么呢?现代化的程度越高,抽象思维就越强大,就越是依赖他们对世界的具体经验来作为参照点,所以不要再说,听爸爸妈妈的话,我们不会还你的。我们的经验早已经落后于时代,该得体退出了。
我们这代人通常会想法基于经验,而孩子们他们的思考基于掌握的通识,抽象思维把相距甚远的领域和想法联系起来,自由切换。
不管多少岁,每个人都要养成跨学科思考的思维习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学到可以广泛适用的推理工具,而不是更细节化的事实知识,在任何领域都可以成为优秀的研究者。
昨天是什么样的,明天不一定还是那个样。任何挑战越是受限,越是重复,就越容易、可能被迫自动化。所以我们在培养孩子或自己的过程中必须训练自己的广泛涉猎能力。
创造力是人生不可多得的财富,很难培养,但是打压创造力却很容易。教育界也因此一直在改变,在学习的时候,老师总是指导孩子们尝试在不同的地方找相同的声音,不断能学会如何解决问题,很好的提他们的创造力,这虽然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却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学习方法。
现在学生对于基础知识技巧的掌握水平比过去的我们更高,学校并没有变多得更糟,教育的目的也变得更崇高了。
知识不仅仅越来越需要持久性,也更需要灵活性——不仅仅要让学习者牢牢掌握知识,还有能把知识应用到更广阔的场景中。于是研究者发明了更好的学习方式——交叉练习。不管是面对体力任务还是脑力任务,交叉练习提高的是匹配正确决策的能力。这也是作为专家解决问题的标志。
比如现在学校要求家长重视孩子的阅读,不仅仅是教会孩子早点阅读,早点阅读不是长期优势,教孩子如何上下文寻找线索并联系在一起,从而理解阅读材料,这才是长期优势。真正的深度学习,意味着缓慢进步。
如何跳出经验外,打破壁垒,思考在新境中,将孩子培养成通才,这是个长期的过程,只要方法对了,一切皆有可能,因为成长是没有边界了,人人都可以成为跨界大咖。
28岁那年,妈妈托人给她找了个公务员,他们年龄相仿,但男人说话像个政治家,慢条斯理,一套一套的,而且日子过得很安逸。
除了朝九晚五去上班,就是饭后沏茶搓麻将,日子过得不温不火,就像温水煮青蛙,失去了战斗力。小雨本就是有点强势的女人,又怎么会受得了这种平淡无奇、无所追求的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