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正明将军和他的“孩子”们
这是我第一次陪陶正明将军到云和县城西小学,也是陶将军第十二次去城西小学看望孩子们。每次去他都是自己找车,自己安排食宿,不给学校添麻烦不说,还要给孩子们带些礼物。这次他送的是自己写的书《我和我的战友》。
我提醒老领导:“首长,给校长打过电话没有?”“打什么电话?你一打电话,他们就要组织学生列队欢迎,那样不好,会影响孩子们的学习。”
开车的小李说:“首长每次都不打招呼,上次我跟他到温州办事,返回时本打算在服务区休息,首长说干脆拐到城西小学看看孩子们吧,结果到了学校才知道学生提前放假了,就在门口站了一会走了。”
2005年,从十二集团军副政委岗位上平调到浙江省军区的陶正明,见地方逢年过节来慰问,就向党委提议用慰问款办几所希望小学,得到一致赞同。但希望小学需逐级报批,程序比较多,于是,决定在湖州、温州、衢州和丽水四地筹办省军区爱心小学。
湖州的爱心小学放在浙江的北大门长兴,温州的则放在浙江最南端的苍南。衢州和丽水经济相对不发达,办学地点也不好选。一位老家是开化的省领导对陶正明说,把爱心小学放在我的家乡吧,这样开化县长虹乡虹军小学就成了省军区第三所爱心小学。
丽水想把爱心小学设在山沟里,陶正明觉得山区生源少,区划也可能调整,就没同意。云和县委书记得知后,主动提出,“我们城西小学准备扩建,恳请省军区大力支持。”双方一拍即合。省军区给了一部分钱,云和县财政也给了配套资金,总算把城西小学扩建得像模像样了,可陶正明跑去一看,不少教室连课桌也没有,他回杭后就去找省教育厅领导,使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
陶正明是我老领导,我们一起上过前线。他到步兵第一师担任政治部主任后,我从南京军区组织部调任一师政治部秘群科长,再次成为他部下。我对他热心办学、关心各民族孩子成长的情况较熟悉。1996年为粉碎李登辉“台独”阴谋,我们一师千里机动到福建沿海参加“965”三军联合作战实兵演练,结束时陶正明发动官兵捐款,在连江县建了一所希望小学。1998年发生特大洪灾,主持一师政治工作(师政委在院校学习、副政委留守营区)的陶正明在和师长率领部队成功堵住长江大堤决口后,在九江市建了一所希望小学。2010年他担任江西省委常委、江西省军区政委后,又在赣州的龙南县、石城县援建希望小学。2013年底退休后,他还拖着病休,多次受邀到支援部队边境作战的云南省金平县学校,包括到建德新安化工集团组织的少数民族青少年培训班送书和讲课……
陶正明到云和县城西小学最多。因为这所学校地处云和县玩具城,近2000名学生来自十多个民族,百分之六七十是云贵川少数民族打工者子女,还有的学生母亲是越南人、缅甸人。陶正明感到,对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孩子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红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11月21日,我们到云和城西小学送书时,叶校长去杭州培训了,接待我们的是赵副校长和办公室吴主任。在学校门口,“浙江省军区爱心小学”九个金色大字苍劲有力,这是健在的老红军张力雄将军题写的。走进学校,课间休息的孩子们有的在做游戏,有的在奔跑,还有的在说笑,见到我们都会停下来,很有礼貌地站在一旁,直到我们走远。与其说这是一所普通小学,倒不如说她是一所红色学校,或少年军校更为恰当。因为红色元素和军队元素在这里随处可见。十大元帅铜像栩栩如生,装甲车等模型停放有序,墙壁上是英模人物画像和他们的名言,柱子上写着红军时期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更让我惊奇的是,这些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孩子,有着非凡的天赋。他们在红色文化和军队优良传统熏陶下,张开了想象的翅膀,艺术细胞迸发。他们的字、画和工艺品,一个个都很精美,又不失纯真和童趣。他们在国家层面拿过多个大奖,还走进了央视。
赵副校长和吴主任要留我们吃晚饭。陶正明和他们握手告别,“还是那句话,一顿饭就是几个孩子一年的学杂费……再说你们下班时间也到了,回去和家人一起吃吧,至于我们三个人,哪家路边店好吃就到哪家。”
可我们刚出了校门,陶正明接到了县人武部部长电话,经部长再三挽留,我们只好到人武部食堂就餐。到了那里,我发现刚在陪我们的学校吴主任等人也在,我估摸是他们给部长打的电话。
城西小学原来的王校长听说陶将军专程给孩子们送书,特地赶到了人武部食堂,还带来了一坛自己酿的土酒,陶正明怎么也不肯收,“我是个癌症病人,医生不让喝酒。”王校长说:“首长千万不要嫌弃!这些年您为我们城西小学做了那么多事,我们都不知道怎么感激您!每次来您都不提前说,有时候在食堂和学生一起用餐,有时候连口水也不喝,实在让我们过意不去啊!”
吃饭间,陶正明得知开化县长虹乡虹军小学由于生源不足,可能与其他学校合并,他当即给校长打电话询问情况,叮嘱把孩子们安顿好,把军委副主席题写校名的石头搬到新的学校……
这就是我的首长陶正明,一个心系众多孩子成长的共和国将军!
【昭通首家民营企业通过国家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近日,昭通市金祥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有限公司顺利通过国家知识产权贯标认证(《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GB/T29490-2013),并获得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成为昭通市首家通过国家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的民营企业。(昭通市委宣传部)
2008年春节,褚时健给圆圆和李亚鑫派了一个工作:拿5吨冰糖橙到昆明的年货街卖掉。两个年轻人在年货街吆喝了几天几夜,才勉强把5吨冰糖橙卖掉。“这种销售形式太难了。”
在果园大丰收时,褚时健便发动朋友团购,3600吨的冰糖橙很快被打箱运走,但是还是剩下了将近400吨的橙子,对于没有任何销售渠道的褚时健来说,这也是一个不小的数目。
褚时健回想当年在玉溪卷烟厂时,他开着皮卡车在烟草种植基地视察,后面随时跟着几十辆豪车,他们都是拿着批条等着自己签字。香烟还在生产线上,就已经被订购一空了。
现在,褚时健走入了一个全新的行业,和烟草的销售完全无法相提并论。从03年到08年,他所有的橙子都是靠朋友团购来消化的。
经过几年的管理,果园的质量和产量都大幅度提升,尤其是08年,橙子的产量居然高达4000吨。所有能发动的朋友都伸出援手,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消化一部分橙子。最后,仍然还有400吨的橙子找不到出路。
褚时健知道自己的果园产量已经稳定,以后每年都会有这么多的橙子面对市场,不能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团购上,必须要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
08年的褚时健已经80岁高龄,果园的管理已经耗尽了他绝大部分精力,他有一段时间甚至随时携带胰岛素,以备不时之需。他没有多的精力再去搞销售了。
“圆圆和李亚鑫在那边也毕业了,把他两个叫回来吧。”褚时健和老伴商量。
但是,接到外公外婆的电话,两个年轻人却有些犹豫,她想拿到绿卡再回来。马静芬急了:“等那个时候你们才回来,我们都累死了。”
圆圆听外婆这么说,觉得自己再不回去就伤老人的心了。谁知道,刚回来的两个年轻人便接到了这样一个销售任务。
“把这5吨冰糖橙拉去买了,去给你们的销售工作开个张。”褚时健说。
于是,两个年轻人开了一辆小货车,带上两个临时工,一人挎了个小包就出发了。到了年货街,他们租了个摊位就卖开了。没打任何招牌,全凭两个人自己吆喝,4元一公斤,卖了几天才全部卖完。此时,已经临近除夕夜了。
第一次的卖橙经历,两人只有一个想法:这水果一箱一箱卖,太不容易。
因为当时还没有冷库,400吨橙子眼看着烂掉了。这对李亚鑫来说无疑是个惨痛教训:没有自己的销售渠道,就只能被别人拿捏。
传统的果农是不负责终端销售的,果子种出来,水果批发商上门来收货,价格多由批发商说了算。橙子再好,如果走传统农业的路子,难免哪一年就果贱伤农。
所以,还得是褚时健的思路:走工业产品的路子,把褚橙的品牌、产品真正商品化,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完善产品的商业关系。
在李亚鑫被市场拒绝了无数次后,最后他以两个让人无法拒绝的优惠条件拿下了昆明终端市场:1.水果卖出去后自己才来收款;2.水果如果因为摆放时间长有损耗,金泰公司提前承诺可以给予5%的损耗费。
就这样,经过三年愚公移山般的努力,褚橙在云南地区已经非常受欢迎。在橙类市场,2011年褚橙已经占了80%的份额。褚橙的批发价格也逐年上升,从2009年的一公斤4.5元到2011年的7元。
但真正让禇橙走向全国的,却是本来生活网站的加入。
2012年,一家叫“本来生活”的电商网站找到了褚时健,想在网络上销售禇橙。理由很简单:褚橙在昆明太好卖了,而褚时健的经历太特别了。
卖商品的最高境界就是卖故事,褚橙背后是褚时健,天然自带传奇。
从来踏踏实实做事的褚时健在李亚鑫的建议下,接受了这个尝试。
网站为褚橙拟定的宣传语让人过目不忘:“人生总有起落,精神终可传承(橙)”。同时,本来生活以朴实无华、实实在在的风格拟了几篇宣传文章《褚橙进京》、《褚橙借电商入京》。
这几篇宣传文在当时最火爆的微博上被王石等大V大力转发,一时间,“褚时健种了橙,他种的橙卖到了北京”成为一个极火的话题,这个话题唤醒了大众心底的一些记忆。
2012年正开始的创业潮,70多岁褚时健开始创业、80多岁取得成功的例子给了无数创业者信心!
褚橙又获新名称:“励志橙”。
此时的褚橙价格不便宜,但11月5日正式上线后的火爆还是让大家都有些吃惊:5分钟就售出800箱,服务器竟一度宕机。
三天,20吨褚橙被一抢而光,喻华峰紧急增加了180吨,10天内又是全部卖光。
2013年,喻华峰再订褚橙1200吨,因为很快卖光,又追加了300吨。想再多一些,但李亚鑫已经没货了。北京市场的火爆影响辐射到了昆明,本来就很热卖的褚橙在昆明更是一橙难求。
禇橙成功后有不少人登门拜访,希望褚时健将公司上市。褚时健几乎不考虑就直接拒绝了。
他说:“上市以后,融资多了,我要更多的考虑这些资本的出路,而忽视做橙子本身。这种事情我不会干的。”
红塔山的火爆是国家专卖下不可复制的模式,但是“禇橙”火爆到一橙难求,却是褚时健十余年如一日的品质坚守。
只有认真做事、坚守初心的人才会成功
#头条创作挑战赛#
【#农民43岁高考本科毕业后成高校辅导员#:只要想学习什么时候都不晚】#43岁农民和女儿一起高考同时被录取# 2013年,43岁的苏以彬和女儿苏晓梅一起参加高考,同时被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原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录取。大专毕业后,他专升本成功继续读书,2018年本科毕业后入职云南城市建设职业学院,成为一名辅导员。“如果我当年没有考大学,我还是一名厨子,但现在我成了大学老师。人啊,什么时候开始学习都不晚”。7月9日晚,苏以彬在接受采访时说。网页链接:43岁农民陪女儿一起高考用知识改变了自己:只要想学习什么时候都不晚_大武汉(长江日报)
西双版纳曼春满古佛寺(曼春满佛寺位于景洪市勐罕镇(橄榄坝)曼春满村中部偏南。曼春满佛寺是由门亭、佛殿、戒堂、佛塔、僧寮,鼓楼组成,占地面积约3667.88平方米。
曼春满佛寺始建于佛历1126年(公元582年),在傣历621(公元1260年,南宋元年)重建,在傣历1104年(公元1742年,清乾隆七年),傣历1158年(公元1796年,清嘉庆元年)又进行了两次修缮,现存建筑为清代建筑,保存完好。曼春满佛寺历史悠久,建筑精良,气势雄伟,是西双版纳南传上座部佛寺建筑的经典之作,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是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云南省人民政府1998年11月13日,将其公布为第五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5日国务院将其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南有这样一个村庄,曾经交通闭塞,信息落后,人们生活十分贫困。没想到竟因为一个女人的出现,家家户户住上了大别墅……
这便是云南普洱市孟连乡芒冒村。这里交通闭塞,信息落后,知识匮乏,解放后由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新社会,仍保留着很多传统习俗。
生活在这里的佤族人世世代代靠种茶和玉米为生,一年辛苦到头,刚够填饱肚子。
而这里的女人地位低下,不准上桌吃饭,不能轻易外出,基本也没上过学。但唯独有个女人却是例外。
她的名字叫叶萍,她上过学,在当地也是个文化人,更为幸运的是,她还嫁了个尊重她、支持她的好老公。
看到乡亲们的日子如此艰难,叶萍也一直在琢磨着脱贫致富之路。
一次偶然的机会,叶萍了解到,世界上有一个咖啡种植的黄金地带,就在北纬25至30度之间,比如巴西,越南,这些地方都以盛产优质咖啡而出名。
叶萍的内心突然一动:巧了,他们的家乡孟连也处于这个地带之上。
经过一番了解,叶萍发现孟连阳光充足,降水量充沛、温度适宜,而且昼夜温差大,是咖啡生长得天独厚的环境。而且咖啡是冬天采摘,正好可以弥补茶叶收入的空缺,这样,村民一年就能有两份收入。
说干就干,2011年叶萍决定先成立合作社,带领村民一起种咖啡。开始大家对咖啡并不了解,都不相信这件事,担心卖不掉怎么办,这东西又不能喂猪,自己又吃不了。
万事开头难。看到大家犹豫不决,叶萍就挨家挨户去劝说,一次,两次,三两,并承诺:卖不掉,就由她来收。有些人被她的执着所打动,同意暂时种一两亩地试试,最终有50多人加入,一起种植了495亩。
咖啡的幼苗成活率不高,没有技术指导,叶萍就先学习,通过看书,查资料,边摸索边学习,渐渐掌握了施肥,除虫,排水的方法,然后再手把手教给社员们。
咖啡是一年种植,三年收获的植物,在她们的精心呵护下,2013年第一个收获季到了。不料,一场突如其来的霜冻天气,让收成减半。社员们的心也蔫了,半数人打了退堂鼓。
这次遭遇叶萍也始料不及,她明白这只是偶然事件,自己绝对不能放弃。最后以叶萍自行承担社员的种苗和费用,才使那半数人留下。
叶萍的坚持,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她发现当地的家庭,男人游手好闲,女人承担所有家务,还常遭家暴,只能忍气吞声。她想带领这些女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家庭地位。
不是看到了希望才坚持,而是因为坚持才能看到希望。叶萍又忙碌在她的咖啡地里,她把冻坏的枝条剪掉,寄希望于来年。
为了打开销路,叶萍经常要跑业务,见客户,村里人开始对她议论纷纷,一个女人抛头露面有失风化,这让叶萍有些苦恼。老公安慰她:“不要理会,做好自己就行。”有了老公的支持,叶萍干劲更足了。
屋漏偏逢连夜雨。眼见第二个“三年之期”又到了,这一次咖啡收成很好,但非常不幸的是,他们又遇到了国际咖啡价格低迷,社员们刚好保本。
这便是咖农的悲哀:普通生豆的定价权由市场定,咖农没有话语权。
要真正脱贫致富,紧握定价权,必须做精品咖啡。叶萍又报了个咖啡品鉴课,她如海绵一样边吸收知识,边参与实操,跟同行交流。
叶萍也第一次品尝了咖啡的味道,苦中带有甜,就如同自己的人生。她还惊喜地发现,咖啡不仅仅只有淡淡的清香味,还可以调制成坚果,香蕉,荔枝,巧克力等多种风味,应有尽有,揭开了咖啡受追捧的精髓所在。
满载而归的叶萍开始引进优良品种,优胜劣汰,从种植,施肥,浇水,修枝,采摘,发酵,晾晒,每一道工序都严格把控。加工环节,引进设备,钻研技术,逐渐形成了由原来单一的生豆销售,发展为集种植,采摘,晾晒到加工的综合性销售产业链。
叶萍的坚持和努力,也迎来了硕果累累,在云南省的咖啡大赛中,叶萍的咖啡技压群芳,一举夺魁,并勇摘2018年至2020年桂冠。
她的精品咖啡,浓而不苦,浓而不烈,以温润的酸甜感,冗长的果香味迎合大众的味蕾。水洗与日晒豆两大系列成功入选星巴克臻选。
曾经那些怀疑的,说三道四的村民纷纷加入合作社。目前已有221户人家种植了2070亩咖啡,年产量达120吨。村民们不仅学会了品咖啡,还都住进了别墅,贫穷落后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村里的女人们不仅收获了财富,还学到了技术,改变了思想,品味了生活,更提升了家庭地位!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叶萍锲而不舍地种植咖啡,成就了自己梦想的同时,还让全世界尝到了云南的精品咖啡。
一颗颗均匀饱满,色泽鲜艳的小豆子,不仅承载了那群女人与命运抗争的辛酸与泪水,更代表着她们的诗和远方。
作者:遇见
编辑:安静
资料来源:纪录片《无穷之路》佤族女人叶萍的咖啡人生 2021年10月31日
#头条创作挑战赛##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