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75号上热搜说明了什么?
①机关人员为重,学生为轻的思想严重。
②是抄作业没抄好,主观发挥出现笑话
③公告不严谨,不科学,是对当前错综复杂形势的评估失去了判断力。
④审核不严,工作失责,这样一个矛盾与不落地的公告没能在发出前自我更正,让人惊讶。
⑤决策拒绝拍脑门,决策者是要解决问题的,不是通过公告收集民意的。
总结:希望76号公告发出时,能看到一个接地气,解决问题,科学严谨的政府形象。
姚老师状告教育局有结果了
焦作山阳区“第十七中学职称推荐与申报工作”调查组经过调查,发现,第十七中学的职称推荐与申报工作存在以下问题:
1、推荐积分表,没有留举报电话。
2、积分表中,第十七中学写成了第十中学,少了一个“七”字。
3、教导主任没有按校长要求张贴补充公示。
4、校长只安排不督促不检查,工作不扎实细致,使以上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纠正。
5、学校副书记作为分管职称的领导,没有及时发现并纠正以上问题。
处理决定:
根据《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有关规定,结合以上事实,竟决定对有关责任人作出如下处理:
1、校长对职称公示环节把关不严,给予校长诫勉谈话,责令校长写出深刻检查。
2、学校副书记作为分管职称评审的领导,履职不力,审核不严,给予提醒谈话,责令写出深刻检查。
3、教导主任负责公示环节,工作不严肃,给予诫勉谈话,责令写出深刻检查。
网友看了这个处分后,纷纷表示“伤害性不大,但侮辱性极强” 。这不是把大家当傻子吗?
从头到尾不提职称,不公布职称评审过程是否公正公平?不公布姚老师是否具备评审资格?揪住一些职称之外的事乱做文章。
可见,姚老师职称事件可能就此结束。本人也希望姚老师罢手吧,评不上就评不上吧!
大家说呢?如果姚老师继续上告还有希望吗?
两万多买的茅台酒,竟全是假的!拼夕夕咋赔?
家住上海的张先生因为是工程承包商,所以他平时需要经常跟合作伙伴吃饭喝酒,以便于能够洽谈工程承包合作事宜。
有天他心血来潮打开了拼夕夕红色软件,想着借助便捷的平台服务购买茅台酒。
这样他再出门与合作伙伴吃饭时用茅台酒请客,就会为他的合作锦上添花。
于是张先生在拼夕夕平台搜索栏输入了茅台酒字样,不过数秒时间,平台页面就出现了和茅台酒有关的上百种图片介绍,以及出售茅台酒的各种商家。
就这样,张先生在平台琳琅满目的推荐页面中浏览了许久,选择了一家售卖飞天茅台并且出售价格只有1299元的商家。
在和商家客服交易的过程中,张先生收到了客服承诺他们店铺出售的茅台酒绝对是正品的聊天内容,
并且店铺客服承诺茅台酒如果有问题,他们会赔付消费者10倍钱款。
在客服的坚定保证下,张先生一共购买了3箱茅台酒,总共18瓶,共花费23032元。
没过几天,张先生就收到了商家给他发来的茅台酒快递。
但是收到快递的张先生并没有特别开心,因为他怕自己花钱买到假酒,于是他将其中2箱茅台酒邮寄到了贵州茅台公司,请求对方帮忙检验真假。
茅台公司收到张先生邮寄的2箱茅台酒以后,第一时间就从2个箱子中分别抽取了2瓶酒进行检验,得出鉴定结果为假酒。
张先生收到这个鉴定结果,立刻找寻拼夕夕平台和出售假茅台酒的商家沟通此事,
要求对方向他郑重道歉,并要求商家按照10倍赔偿的承诺向他支付230320元的赔偿款。
但是张先生的赔偿要求超出了拼夕夕平台的赔付标准,所以平台只承诺赔付张先生购买假茅台酒花费的23032元。
至于出售给张先生假茅台酒的无良商家,不仅拒绝支付任何赔偿,还将他给拉进了黑名单。
于是愤怒的张先生将拼夕夕平台和出售假茅台酒的商家告上了法庭。
法院受理此案件以后,张先生立刻聘请了专业的律师帮助他维权。
在和律师交涉沟通中,张先生将原先要求平台和商家赔付的230320元,按照国家规定修改为了3倍赔付69096元。
至于拼夕夕需要担负起连带赔偿责任,商家则需要和他赔礼致歉。
法院收到张先生代理律师提交的起诉状,立刻对拼夕夕平台和出售给张先生假茅台酒的商家进行了审查,
发现该商家不仅非法使用茅台酒业公司品牌,还存在严重欺诈。
拼夕夕平台则存在监管不严、审核不严等过错。
所以法院秉公执法判决拼夕夕平台退还张先生购买茅台酒的23032元,出售假酒商家则需要3倍赔付张先生69096元。
除此之外,拼夕夕平台还需要在支付张先生5000元个人损失补偿。
由此可见,网络购物需要时刻谨慎,否则一不小心就会遭遇无良商家的欺诈。
#央视报道上海超市被疑摆拍?官方回应#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如果想“以假乱真” ,那么只会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面对大众的质疑,最聪明的做法一是一,二是二 ,实事求是地去回应,而非“王顾左右而言他”。
央视的这一条新闻,策划的初衷是好的,或许是审核不严的原因,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金山区代表不了上海市,局部的真实不能取代总体上的失真。现在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做新闻更要格外的小心谨慎。因为人手一部手机,每一个新闻事实,每一个事件真相,很容易被证实或者证伪,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是信息源,尤其是官方的主流媒体,要想树立自己的权威,获得民众的信赖,唯一能够做的就是真实客观,尊重事实,反映事实,因为哪怕一次不小心的破绽,都有可能大大降低自身的公信力。#媒体人周刊#
“清华女博士”应聘长沙岳麓区协警一事有了新进展。
最新消息是,这名应聘者的学历被曝造假,其本人是山东一所二本学院本科毕业,但“常臆想在清华大学读博士”,工作人员误填这一信息,所以有了这起乌龙事件。
捋一下这个事的脉络:
1、5月21日中午,长沙市岳麓区政府官网公布了《岳麓区2022年招聘警务协助人员报考审核通过名单公告》,其中出现该张姓“女博士”,特长一栏为“清华大学”。据公告显示,这是一份已完成报名和资格审查的名单。
2、5月23日,事件发酵。岳麓区相关人员表示,该张姓博士系在校生,因不符合招聘条件未被录取。
3、5月23日,岳麓区公安分局民警回应媒体称,该张姓女生符合报考条件,(未被录取前)只是初审通过。至于特长一栏所填内容,是工作人员审核把关不严,存在一定工作失误。
4、5月23日,清华大学称该校查无此人。
5、5月24日凌晨,官方通报张某报名时谎称是清华博士,但实际是从山东一所二本学院本科毕业,并在多地民营企业求职时谎称学历。
一环扣一环,中间有没有人说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