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阿里员工在一个帖子里,总结了身边【35岁以上同事】的去处,大致分为四类,最后一类出人意料。
第一类:升官,收入高,位置稳,但压力巨大;
第二类:上岸,考公务员、事业单位,当老师,收入不高,但压力小、稳定;
第三类:创业,回家乡当个小老板,或凭借积累的人脉、资源,创建公司,但压力成倍数增加,每天睁眼就担心收入
第四类:躺平,开心一天,痛苦也一天,得过且过,乐呵呵得了!
@猎聘小猎说:35岁焦虑一直是职场热议的话题,很多职场人都难逃脱这个困境。
可35岁的职场人,真的没有机会了吗?试试掌握这2种思维,35岁会成为你职业的跳板。
第一,冲破“潜力偏好”的枷锁
很多职场人并没有意识到,职业生涯其实就是一个潜力兑换的过程。
初入职场工作能力最低,但潜力最高,发展趋势一定是上升的;
工作5到10年后,能力达到巅峰,潜力兑现,发展趋势总体平缓;
35岁以后,能力陷入瓶颈,潜力耗尽,身体机能下降,发展趋势回落。
这一过程随时间而动,趋势不可逆,潜力总有耗尽之时。
为此,如果不能保证潜力的“补给”,人到中年,陷入职场危机是大概率的事情。
我们应该学会冲破自己以往的“潜力偏好”,扩充职业边界,当发现在现有领域的潜力耗尽时,就开辟新战场,找到额外的潜力增长点。
第二,建立人脉网络“中心度”
虽然在职场上专业能力很重要,打铁还需自身硬没错,但与此同时也要经营好人脉网络,保证对公司及行业信息的敏感度。
社会网络科学领域有个小工具叫“中心度”,可以作为我们构建人脉网络的参考。
中心度的作用,是测量某人在社会网络中的作用,衡量其在社交领域的地位。
清华大学社会系副教授郑路老师,分享过3种测量方法。
第一种叫“度中心度”,在职场上,认识的人越多就越重要。
第二种叫“中介中心度”,在职场上,周围人对你的依赖程度越高,你的价值越大。
第三种叫“特征向量中心度”,可以理解为人脉关系的质量,认识的牛人越多,越有用。
在职场上,我们最好成为这三类人中的一种,如果实在不擅长社交,再不济也要和这三类人建立良好关系。
省考上岸了,猛学一个月真的值!!!
因为我大学学的是教育专业,所以毕业后父母就一直催着我去找一份正式的工作,要么就考公务员[石化]因为YQ的原因,找一份好工作并没有那么容易,就想着在家待着也是待着,正好身边的人也有在考公的,就一起加入了考公大军[奋斗]
我当时备考时候距离考试就剩一个多月不到两个月,没有犹豫的时间,直接就开始了没日没夜的备考,每天都是六点半起十一点睡,在我朋友眼里我就像条“疯[吐舌]”一样,但这些给我带来的是前所.未有的稳定,是值得的。
今年的省考也就剩一个月了,我也会把我的“疯[吐舌]”方法分享给你们,都给我上岸!
.
⛽资料
李梦圆申论、马克速技通、粉笔行测5000题、粉笔申论100题,华图真题卷
.
⛽备考经验
第.一阶段:打基础
以网课为主。行测直接看马克速技通,没有那么多的弯弯绕绕,老师都是直接讲技巧的,我行测之所以能高分就是跟着课程学完技巧直接运用技巧;申论就是听站长的课他的思路有强大的逻辑性,跟着他的思维我做题也是如鱼得水。
第二阶段:专项刷题
模块题只刷一遍是不够的!蕞少蕞少也要刷两遍,这样才能确保你对一些题印象深刻。后期越刷速度会越快的,如果发现这个时候分数还是没什么飞跃,就可以倍数二刷马克速技通和李梦圆的课,适当进行一下拔高。
第三阶段:真题冲刺
真题卷子是一定要做的,而且要找一个安静的、贴近考试氛围的地方做。主要是本省省考卷、全国联考卷,没时间的只刷本省就行。只要能把真题卷吃透,分数是一定会有提升的,前提是要踏踏实实搞清楚每一个选项涉及的内容。
.
我觉得复習公考,要的就是高.效,做到一鼓作气势如虎,绝.对能上岸!#2022省考##省考##公务员省考##公务员考试#
#一定要上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吗#
上大学和找到好工作有必然的联系,但是并不绝对。因为好工作的定义过于宽泛,它与大众的认知相关,也与个人的定义相关,更与不同的人对他人的评价相关。什么是好工作?国企、事业单位,从过去到现在一直被看好,工作环境、待遇稳定;私营业主、个体工商户,作为新时代的宠儿,太多的人下海经商,通过努力自负盈亏,盆满钵满。收入的倍数增长成就了一批批自主创业者;演员、歌手、主持人,这些活跃在媒体上的人拥有着丰厚的资源,创造着单位时间里最优越的收入和回报……以上算不算是好工作,如果算,跟学历有没有关系呢?公务员需要资格考试,个体工商户需要懂得企业管理的重要性,明星需要从小培养,上艺术类院校……
记得看到过一段话: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贵人十养生。个人觉得没有学历是不行的,没有实践经验更是不行的。时间永远不会辜负努力的人,勤学苦练,方能脱颖而出。至于上大学和找好工作的关系,就让它消散在奋斗的足迹中吧!#原创#
/“暴富的人很多,善终的人很少。”/
对于币圈的大起大落,感触最深的无非是那些曾经全职炒币的散户,李野(化名)就是其中一员。
时间再次回到5月19日,币圈雪崩的那一天,他一夜未眠,他说只要闭上眼,脑海里就会闪过这两年没日没夜的炒币生活。
再提及那段经历,李野形容:“像是失去的两年。”
李野是在2017年第一次接触币圈的,当时他大学毕业没两年,在朋友的推荐下注册了投资大佬徐小平站台的IOST。
“我刚进场就碰上了一天暴涨80%的行情,”李野第一次交易的细节还记得清清楚楚,“一万多的本金赚了大几千,但我没有提现,最后是亏到只剩3000本金才离场。”但这次亏损不仅没有让李野远离币圈,反而在他心底埋下了一颗赌徒的种子。
2018年,李野做生意小赚了一笔;2019年初,他再次踏进币圈,在3800美金的价格入手并不断定投,投进去了十几万,而因为恰好是一波币圈小牛市,他赚了几万块。
赚了钱的李野觉得自己“很有眼光”、“每天都捡钱”,后来,他了解到了一些更刺激的玩法:合约、杠杆。
一开始,李野就开了5倍杠杆,开始赚钱——亏钱——赚钱——亏钱的来回折腾,从几千几千的赚、几千几千的亏,发展到了几万几万地赚、几万几万地亏。
“我麻木了,觉得钱就是个数字,”李野开始将杠杆倍数提高的50倍、100倍,从此再也降不下来,“后来,我自创了百倍梭哈战法,爆仓即止损。”
2020年,李野在币圈杀红了眼。
3月,币圈暴跌、他高倍开空,账面激增大几百万;但他还是没有提现,想再翻10倍,再次做多、结果爆仓。
爆仓后充钱,充钱后再做合约交易,再爆仓、再充钱,李野很快就亏光了积蓄,开始借贷,资金的裂口越来越大,最终,他变卖了一套价值百万的南京房产还债。
到了这一步,李野的状态已经接近癫狂,再加上虚拟币市场是24小时不间断波动的,所以他和很多炒币者一样,早上五六点醒,夜里一点睡觉,精神极度萎靡。
“我本来是一个长期投资者,但因为开了杠杆,变成了短线投机者。从此沉浮币圈,苦海无涯。”
到了今年2月,已经负债累累的李野还在高频操作合约交易,曾多次将几千的本金通过高杠杆的方式滚动至上百万
但没有一次能全身而退,一直到这次暴跌前夕,李野算了算炒币两年的亏损已经达到了两百多万。
接连半夜而至的爆仓短信终于击垮了李野,他决定永远离开币圈,
“在币圈,暴富的人很多,善终的人很少。”
李野形容自己是“无根之木”,他还说:“我认识一个公务员,17年做多莱特币赚了六千多万,现在负债也是上百万,我们都是没有善终的人。”
3.
/ 交易所才是唯一赢家 /
如果用几个词形容币圈,你觉得是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笔者采访了多名币圈散户,他们有的是刚刚入场的新手、有的是浸润多年的老手、甚至还有币圈交易所从业人员,而他们都频繁提到了两个词:一是赌博,二是人性。
而世界上真的就存在这样一个赌场:没有入金门槛、不受地点限制、面向全球市场、24小时不间断营业……它就是虚拟币交易所。
而虚拟币交易所提供的不仅仅是虚拟币的现货交易,更借助它推出了虚拟币衍生品——合约交易,这种能达到上百倍杠杆的交易,进一步放大了人性中的赌性一面。
以上文章节选自新浪财经,仅作为新闻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