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诺贝尔奖陆续揭晓,2022年诺奖奖金为1000万瑞典克朗 (约合642万元人民币),今年多是三个人获奖,那就得分成三份。中国可以免税。想想网红一晚上直播,赚多少?诺贝尔奖钱真不多。
目前,芬兰每个18岁的男性必须要在军队服役满347天,然后继续选择你服兵役或公务员。任何不服兵役的人将面临173天的监禁。保卫国土是作为芬兰公民权力的一部分,每个人都知道在入侵时如何保卫国土,这或许也是为什么芬兰拥有枪支的人口比例在世界上排名第四。
芬兰男性是义务征兵的对象,自1995年起,女性也被允许自愿参军,在此期间,约有7000名女士这样做了。这些参军的女人称”我们都想捍卫土地和我们的独立,因为我们知道在别人的统治下是什么样子。我想她应该指的是1812-1917年的俄罗斯和1270-1812年的瑞典,而不是二战。#军事趣科普#
我女儿的同学小徐身高172,长得非常漂亮,从小就有一个上海梦,考大学时报的志愿都是上海的学校,最后被上海的一所二本院校录取,毕业出国读了瑞典一所大学的研究生。
现就职于上海的拼多多公司,据她说公司要求非常严格,没有节假日,如有特殊情况请假扣工资,每天都加班,每晚12点以前没有睡过觉,非常辛苦,不过福利也还可以,她上班2年了,每月工资税前1.8万,估计今年年终奖可拿到10万。
她的父母是不愿让她那么辛苦的在外打拼的,她妈妈在当地法院上班,一家人都以为一个女孩子考个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的工作比较好。可她就是不愿意,就想去上海。
友友们如果是你们,你们是愿意你们的女儿独自去一线城市的大公司打拼呢?还是考一个当地的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的稳定工作呢?欢迎大家讨论。
#东北地区人口占比下降#东北人口下降原因很多,根子在经济。民企不发达,国企效益不好,所以,缺少优质就业机会,所谓的好工作,基本上就是体制内的,比如公务员,老师。这是大学毕业生不愿意留在本地的根本原因,人才外流非常严重。另外,东北的出生率也低,这当然也跟经济有关,养孩子负担太重!东北人都喜欢生女儿,为什么呢?——经济负担轻啊,不用买房买地。但经济不发达的地方很多,为啥就东北人不愿意生孩子?这又说到东北社会的特点——移民社会,没有家族势力,没有传宗接代的需求。至于说气候,这真的不是问题,纽约冷不冷?华盛顿冷不冷?西雅图冷不冷?加拿大挪威瑞典芬兰冷不冷?
前几天和一关系比较好的大学同学聊天,他现在年薪已是我两倍,一年300000元,从他那里也了解到其他同学的近况。听完之后心里五味杂陈,短短十年时间,同学们的发展真的是天差地别,已经分出层次。
我这同学现在在苏州,我们是大学同学,他平时喜欢和老同学谈天说地。不仅如此,因为他是工作两年后才考上研究生,所以到现在还没有结婚,不时有同学叫他去当伴郎,人缘很不错。#职场#
研究生毕业后,他就去了苏州做汽车电子方面的开发测试工作,现在也是管理岗位。我正好出差苏州,两个人就见面吃个便饭叙叙旧,自然就聊起各位同学的近况。
混得最好的是考上公务员的同学,现在国家某部委,已经是副处级,去年还上了中央党校。他的事情我们早有耳闻,绝对是我们的榜样,真可谓年轻有为。
其次就是读了博士的同学,我和他联系很少,只知道他读了博士。通过和苏州这同学聊天,我才得知,博士同学在读博期间去瑞典进修半年,回来凭借留洋经历,被某211院校录用,成为一名大学讲师,而且今年刚刚给评了副教授,大家无不称赞。
接着就是和苏州同学一样读了研究生的同学,大部分都在合资车企或者汽车零部件公司上班,朝九晚五,无忧无虑,生活也算悠哉。
本科毕业后没选择深造的同学,大多在国产汽车公司或者汽车配套企业工作,基本上没有离开汽车这个圈子。以后少部分去做了小学老师、个体户,生活虽然并不困难,但是和混得好的同学相比,慢慢已经拉开了距离。
最让我想不到的是,一个大学本科毕业后就工作的同学,两年前想提升自己的学历,所以就报考了所在地的211院校的在职硕士。
可是说来也巧,我那博士毕业的同学正好就进的这家院校做老师。这样一来,兜兜转转十年时间,同学成了自己的老师,真的让人唏嘘。
如果没有意外,今年应该会有毕业十年聚会,到时候这两位同学应该会成为我们相互调侃的对象。当然,并没有任何嘲笑的意思,只是感慨,职场十年,竟然有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如果再过十年,将会是怎样的一种局面?
@职言者也 感悟:
从苏州离开后,我坐在回去的高铁上,回想这些年的职业发展,有很多感触。
1、公务员事业编还是最好的选择,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进入部委,但是在市里、县城做个公务员也是相当体面。
无论是同学聚会,还是在问题解决能力上,公务员都是座上宾,也是大家最尊重的对象。
2、考研的同学整体工作单位要好于本科出来工作的同学。虽然前者现在的工资并不一定高,但是工作环境和后期的潜力一定会强于本科。
所以,读书改变命运这句话肯定是有道理的,奉劝在考研和就业选择上遇到困难的。如果和我们一样只是一家普通的本科院校,考研绝对是你的首选。#职场微头条#
3、知足常乐,人比人气死人,没有必要过度攀比。这一点,我认为应该是我们这些毕业十年后的人最该看清的一点。
毕业十年,该尝试的也尝试了,该做的选择也都做了,以后的道路基本已经确定。这个时候无论是精力还是体力,都不足以支撑职场上太大的变化。
所以,要看开一些,只要自己的日子过得还可以,每天在做好工作的同时也在努力提升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也许,只需要一点运气,就会有质的变化。若没有,就平平淡淡地过下去,短短数十载,过得太累,伤了身体,失去的将会更多。
不知道你们又有怎样的感想,欢迎留言分享!
十九世纪,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是由金融和商业集团的经济利益引起的,在某种情况下,政府代表公民行事,进行外国投资,目的是保护公民财产不被征用,或出现违约情况。
但历史研究提供了证据,证明伟大殖民项目的倡议并非来自资金和业务,而是来自政府。所谓的经济利益只是盲目的征服。
1904年,日俄战争的根本原因,不是俄罗斯政府希望维护投资者的利益。相反,由于政府需要干预的借口,俄罗斯部署了“伪装成伐木工的战斗先锋队”。
意大利政府也没有代表罗马银行去征服迪黎波里,之所以意大利人去往迪黎波里,是因为政府希望它为接下来的征服铺平道路。该银行决定在迪黎波里投资是意大利政府激励措施的结果。罗马银行不喜欢风险投资,这种投资充其量只能勉强达到预期,而且回报非常差。
而德意志帝国丝毫不在乎摩洛哥曼内斯曼家族的利益,它利用这个不重要的德国公司作为征服抱负的蹩脚借口,但德国大企业和金融业对于征服他国或者殖民一点兴趣都没有。
德国外交部试图诱使德国企业家在摩洛哥投资,但最后都徒劳无功。德国外交部长冯·里希特霍芬先生说:“只要一提到摩洛哥,德国每一个银行都会罢工。”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只有不到25000名德国人居住在德国殖民地,其中大多数是士兵和公务员及其家属。在这个时候,德国与其殖民地的贸易可以忽略不计,这点利润甚至还不到德国对外贸易总额的0.5%。
此时的意大利也是最具侵略性的殖民大国之一,但他们缺乏开发国内资源的资本,而且意大利在迪黎波里和埃塞俄比亚的投资明显加剧了国内资本短缺的情况。
这些殖民征服的伪装都隐藏在“原材料”的口号中,希特勒和墨索里尼试图通过指出地球的自然资源分配不公,来证明他们的战争计划是合理的。作为穷人,他们渴望从那些拥有的比他们更多的国家得到公平的份额,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就给自己贴上了“穷人”的标签,他们“借着自然和神圣的权利,想要夺回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这种道貌岸然的借口就是他们的侵略理由。
在资本主义的世界里,原材料可以像所有其他商品一样买卖。无论是从国外进口还是在国内购买,都无关紧要。对于澳大利亚羊毛的英国买家来说,如果澳大利亚成为大英帝国的一部分,这对他们来说没有任何好处,他们必须支付与意大利或德国这两个竞争对手相同的价格。
能够生产那些德国或意大利无法生产的原材料的国家,不是空的,有人住在里面,这些居民还没有准备好成为欧洲独裁者的臣民。
德克萨斯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的公民渴望将他们的棉花作物出售给任何想付钱的人,但他们并不渴望得到德国或意大利的统治,其他国家和其他原材料也是如此。
巴西人不认为自己是咖啡种植园的附属品,瑞典人也不认为他们的铁矿石供应能够证明德国的政府愿望是正当行径。
如果德国和意大利要求全面恢复自由贸易和自由通行证,并放弃政府通过限制产量来提高原材料价格的努力,那将是合理的。但这种想法对独裁者来说是陌生的,他们想要的不是自由,而是自给自足,让自己的国家领土再次增加,去统治更多人。
当时的殖民帝国主义本身就存在这种侵略现象,它不应该与欧洲民族主义混淆。这个时代的大战不是源于殖民冲突,而是源于欧洲的民族主义愿望,殖民对立点燃了殖民运动,却没有扰乱西方国家之间的和平。
尽管国际局势已经剑拔弩张,但法绍达、摩洛哥和埃塞俄比亚都没有导致欧洲战争发生。在德国、意大利和法国的外交事务中,殖民计划只是进行了旁敲侧击,对他们来说,建立殖民地的行为只不过是和平时期的“户外运动”,殖民地是雄心勃勃的年轻军官的聚集地。
在那个年代,这些西方大国,有的国家是为了打通贸易而进行殖民,有的只是打着殖民或者贸易的借口实施侵略行为,无数落后国家惨遭荼毒,平民们每日活在殖民和战争的阴影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