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4月,红军意外截获国民党一辆军车,车里除了食品与药品外,还有20多张彩色军用地图。毛泽东利用这些军事地图,完成了抢渡金沙江的详细计划。
金沙江在四川和云南边界的深山峡谷中,水流湍急,江面宽阔。如果当时红军过不了金沙江,会被敌军堵在金山峡谷中,弹尽粮绝,后果不堪设想。
历史上总说“巧渡金沙江”,为什么用这一“巧”字?说起来,真是无巧不成书。巧渡金沙江,不是一个“巧”字来说的,今天告诉你“巧”字的来历。
第一条,巧在我军急切需要什么,就来什么。
1935年4月16日,中央红军准备进军云南,但苦于没有云南地图,不敢贸然行动。此时,蒋介石派薛岳率军追击中央红军,他们先到达云南地区,敌军也是没有云南地图。于是,当时主管云南的龙云给薛岳准备了20份地图,加上药品、食品、茶叶等,用军车给薛岳送。
当军车走到曲靖县时,碰上红一方面军,军车成了我军的战利品。这些大比例尺的军用地图巧妙地来到了党中央的手里。
有了地图帮助,毛主席很快分析出我军作战计划。中央红军分三路赶往龙街、皎平、洪门三个金沙江渡口,准备渡过金沙江。
第二条,巧在敌军驻兵休憩,给我军提供了足够的时间。
1935年4月28日,蒋介石下令毁掉船只,封住江口,以防红军渡江。
4月30日,四川军阀派两个军团守卫渡口,在离九平渡口30公里的同安县,敌军驻兵休息,这给我军提供了宝贵的时间。
我军日夜兼程180里,抢先到达金沙江。
第三条,巧在是敌军的小船帮了大忙。
5月3日,我军接到强渡金沙江的任务。
在皎平渡口,我军发现有一条小船。原来这条船是探子来查看情况的。又在当地农民的帮助下,找了一只小船,于是用这两条小船悄悄渡江。
敌人的哨兵还以为是派出去的探子回来了,也没在意。在敌军出其不意之时,把他们消灭了。
此时,红一方面军和红三方面军分别到龙街和洪门两个渡口,但这儿的船只,早被敌军掠走了。红一军和红三军团只好来到皎平渡口。
在皎平渡口,从5月3日开始,红军主力通过7只小船开始渡金沙江。
同时第九军团负责牵制敌军,保护渡江军队。他们利用时南时北,忽东忽西的游击战术。敌军以为遍地是红军,他们不敢贸然行动,这也给渡江的红军提供了足够的时间。
5月9日,经过七天七夜时间,我军两万多人平安渡过金沙江。
第四条,巧在红一军团第二师的第四团不费一枪一弹,巧取三个县城。
在大部队要过金沙江前,中央派第四团潜伏到云南,占领元谋县龙街渡口。团长王开湘和政委杨成武商量,对云南的禄劝、武定和元谋三县不能强攻,只能智取。
于是他们拿出,以前缴获的国民党的武器和服装,化装成“中央军”。云南的地方军团和官绅以为蒋介石的中央军来了,大张旗鼓地欢迎他们,并备了丰盛的酒宴,为军队接风洗尘。
就这样,一天之内不费一枪一弹巧取三县,为大部队巧渡金沙江又添了一“巧”。
5月11日,敌军大部队赶到金沙江,红军早已远走高飞。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巧渡金沙江”。#头条创作挑战赛#
七律.2023年元旦感怀
世间岂有平宽路,
瘟疫三番天不顾。
尘事轻将壮志埋,
时光巧把流年渡。
寒冬不冷柳青黄,
俊鸟犹飞情旦暮。
老子怜人且欲参,
众生至死何能悟。
巧渡金沙江(下)
沙盘详解:巧渡金沙江(下)金沙水拍云崖暖
12:38#云游风物之旅##发现宝藏大省贵州# 四渡赤水,是一场长达三个多月的漫长行军。
1935年1月19日,中央红军由遵义地区北进,希望夺取土城、赤水县城,后从泸州、宜宾之间北渡长江。1月28日,红军在土城青杠坡战斗中因敌军不断增援,再战不利,便奉命撤出战斗,1月29日凌晨从元厚、土城地区一渡赤水河,挥师西进至云南的扎西,决定暂缓执行北渡长江的计划,随后突然掉头东进,摆脱敌军,于2月18日至21日二渡赤水,取桐梓,克娄山关,再占遵义城。
此后,红军又于3月16日至17日三渡赤水,重入川南。在蒋介石命重兵围堵的情况下,红军突然又挥师东进,折返入贵州,于3月21日晚至22日四渡赤水。随即南渡乌江,佯攻贵阳,分兵黔东,诱出滇军来援,红军却以每天120里的速度西进云南,巧渡金沙江,成功摆脱了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
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入川后,目标仍然是要北上,与红四方面军汇合。在到达泸沽-西昌之间的地段后,红军面临两个选择:走大路还是走小路呢?
东边的大路比较好走,但国军重点把守,要打硬仗;西边小路道路比较崎岖,把守的国军少,但这条路比较骇人听闻。当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就折在这条路上了。
根据历史经验,老蒋判断红军一定会走大路,因此他把防守的重点都设在大路。红军原本也计划走大路,但刘伯承手下的侦察连让红军改变了计划。
刘伯承根据侦查的结果,认为走大路就等于去“顶牛角”,跟老蒋的主力防守部队硬刚。应该避实就虚,走小路。
毛主席和朱老总采纳了他的意见,大部队改走小路。但规定了几条纪律:最前面的和最后面的红军要断绝行人进出;上午7:30~10:30和下午3:30~5:30,不准部队行动。这些措施是为了防止被敌侦察机发现。
走小路有一个最棘手的问题:如何通过彝民区?当年的石达开,就等于是被彝族的土司给干掉了。红军会步石达开的后尘吗?
为了顺利通过彝民区,红军制定了《关于争取少数民族工作的训令》,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但用八个字就可以总结: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渐渐地红军走进了冕宁,其以西、以北都是纯粹的彝民区。当时彝族和国军的关系非常紧张,国军没少欺负彝族人民,所以凡是经过彝族聚居区的人都不受欢迎,特别是军队,绝对没可能轻易通过。
红军排列整齐、规规矩矩地经过彝民区,边走还边用刚刚学会的塑料彝语一路高喊:“红军彝人是一家,不要开枪,自己人不打自己人。”
走在前面的前卫连,被一波彝族人要买路钱200大洋,前卫连给了;接着往前走,又碰到一波彝人,还要200大洋。
红军很奇怪,说:“我们前面给过了呀。”人家说:“我们是沽基家的,前面是罗洪家的。我们不是一家。”原来彝族内部也分成很多分支,各个分支之间也经常互相打架。红军只好跟他们好好讲道理。
前卫连的遭遇还算幸运,后面的工兵连就惨啦!他们碰到了一部勇猛的彝族兄弟,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冲了过来,要抢红军的枪支。
红军一边喊“自家人不打自家人”,一边保护枪,结果有的人衣服被扒了个精光,有的人被打得鼻青脸肿。即便是这样,红军也没有进行反击。
后来,彝族人也看出来了,这是只真正的军队。沽基家的首领小叶丹要求与红军首领对话。小叶丹与刘伯承在彝海子边会面,彼此双方进行了诚挚的交流。
双方相谈甚欢,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小叶丹要与刘司令喝鸡血酒,义结金兰,刘伯承慨然应允。
双方端起鸡血酒,刘伯承说:“上有天下有地,我刘伯承愿与小叶丹结为兄弟。如有反复,天诛地灭!”小叶丹则发誓:“我与刘司令员结为兄弟,如有三心二意,像这只鸡一样死!”
喝完鸡血酒,双方张开血盆大口,哈哈大笑。小叶丹说:“刘大哥,你帮我一起去打罗洪家吧?”
这可不是个小事情,当年国军就是“以彝制彝”,挑起彝族内部互相打斗,他们坐收渔翁之利。国军今天帮着沽基家打罗洪家,明天又帮着罗洪家打沽基家,导致最后彝人对国军完全失去了信任。
刘伯承将军说:“彝族内部要讲团结,自己人不打自己人。我们应该一起去打欺负你们的军阀,是不是?”
刘司令员的话和红军的所作所为,让彝人对红军心服口服。此后,彝族人再也没有为难红军,转而真心真意帮我军,小叶丹还派人全程护送红军过境。
共产党人向来提倡民族团结,民汉平等。56个民族,56朵花。所有民族共同发展进步,我们的国家才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历史#
红军二渡赤水后,毛主席想着再钓条大鱼,但国军因频频吃亏就是不上当,这时,主席提出一个让众人胆战心惊的计划,往国军武装力量最强的地方突破……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湘江战役中,八万多红军打到最后只剩下3万,很多师和团几乎被全建制打光。
在生死存亡之际,毛主席和周总理带领幸存的红军摆脱敌人追击,一路来到了遵义,在随后召开的遵义会议上,主席拿到了部队的最高指挥权。
望着交到手中的3万部队,主席开始思考策略,蒋介石的40万国军已从四个方面围堵过来。但凡我军走错一步,就有可能全军覆灭。
在经过认真思量之后,主席决定放弃已经占领的遵义,挺进四川,与那边的红四军会合。只有这样,才能保住剩下的三万人。
但要去四川,就必须渡过长江,想要渡过长江,就必须前往贵州的赤水河,并占领赤水河一座名为土城的小城。
1月29日,在毛主席的指挥下,中央红军准备一渡赤水。与此同时,四川本地军阀听说红军要进川的消息,纷纷炸开了锅。
为了保住自己的地盘,四川军阀立刻集结部队,在红军可能经过的地方布下重兵,当中央红军辛辛苦苦跑到赤水河时,却发现四处都是严阵以待的川军。
见此情景,毛主席只得见招拆招,既然在赤水河提前相遇了,那便痛快地打一场。不过,令主席没想到的是,几个回合打下来,川军丝毫没有要撤退的意思。
这下中央红军陷入绝境,老蒋的正面包围圈还没有突破,又被川军从后面包围了。主席思考良久,决定反其道而行之,从赤水河突围返回遵义,杀老蒋一个回马枪。
他先指挥红军在赤水附近的一座大山沟里躲藏辗转几天,然后迅速占领云南的扎西镇。
在扎西稍作整顿后,主席率领军队悄悄出发,在敌人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二渡赤水,打了国军一个措手不及。
五天之内,我军迅速攻占了国军在贵州北部的重要战略防地,并趁胜追击,发动娄山关战役,重新夺回了遵义。
此次战役,我军共抓获俘虏3000人,收缴枪支数百,子弹数万发,极大地鼓舞了全军士气。
娄山关战役后,不少人认为,这样已经算是很大的胜利了,但毛主席并没有满足于此。
他认为这只是小胜,中央红军还没有摆脱国军的穷追不舍,想摆脱困境,就要主动设置诱饵,再戏耍老蒋一次。
可问题来了,国军因先前吃了大亏,就是不上当。就在众人一筹莫展时,主席提出一个令大家胆战心惊的计划:往国军武装力量最强的地方突破……
于是,在主席的指挥下,我军专往国军武装力量最强的地方突破,这给国民党造成我军执意北上的假象。
这一次,国军果然经受不住诱惑上了钩。
我军在茅台镇的三渡赤水,让蒋介石误判了局势,他认为红军是真的要强渡长江北上。于是迫不及待的命令军队迅速向北进发,全力围剿红军。
当国民党军全力奔向赤水河跟长江附近时,主席指挥全军避敌锋芒,在夹缝里找到突破口,逃出生天。
3月19日,主席指挥红军攻占镇龙山,但依旧没能打破三面合围之势,为破僵局,主席命令部队再次四渡赤水河,这次旧招新用,又杀了老蒋一个回马枪。
只是这一次的红军不是在被迫选择攻打黔北,而是诱导国军一点点打开通道,主动杀往贵州,此时的蒋介石正在贵阳坐镇。
毛主席让部队作出要攻打贵阳的假象,并让战士们边打边喊:打到贵阳去,活捉蒋介石。
当这些话传到老蒋耳中时,他彻底慌了神,以为我军要活捉他,对他实行斩首行动。
六神无主的老蒋火速下令,让驻扎在云南东北部的滇军率兵前来支援。当滇军率部前来保护蒋介石时,部意味着老蒋之前的作战部署被彻底搅乱。
等到蒋介石后知后觉,意识到自己又中计时,他再也掩盖不住以往的君子风度,开始破口大骂起来。
而此时的中央红军,在主席出神入化的指挥下,终于化被动为主动,巧渡金沙江,轻松攻入云南,将老蒋的40万大军远远甩在了身后。
四渡赤水算是主席的封神之作,在这场战役中,主席无论是对兵力,还是对地形,以及对战术的应用,都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
这场精彩绝伦的战役,不仅创造了我军史上的一次奇迹,还成了世界军事史上的经典之战。
多年之后,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访问我国,在交谈中,蒙哥马利盛赞毛主席指挥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伟大的战役相媲美。
主席却说:“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笔”!
毛主席是亘古未见的旷世奇才,天降斯人,红军之幸!更是我华夏之幸!
会理古城颇具历史韵味的千年古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城内拥有全国保存完好的明代建筑,四街三关二十三巷的棋盘式格局,至今保持着原有的布局和风貌。
早在三国时期,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曾与孟获首战于此,“孔明寨”“南征渡口”至今依然存在。到了1935年,中央红军从会理皎平渡巧渡金沙江时,毛主席写下了“金沙水拍云崖暖”的传世名句,渡江遗址、会理会议,传承着伟大的红色文化。
红军飞夺泸定桥时,22名战士毅然决然冲出反动派包围圈,之后又为何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销声匿迹?
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导致他们选择隐藏这一切?他们现在身在何处?为何寻找40年后才在河北发现一丝丝线索?
1935年五月份,红军在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等战役胜利之后,为了赶在敌军部队增援之前,抢先占领泸定桥,又从安顺场北上,并且军委要求必须在5月30日之前拿下泸定桥。
5月27日,由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带领的红四团沿着大渡河奔袭至泸定桥,可一天下来,红四团因路面崎岖并设有陷阱阻碍,仅行军50公里,虽然只剩两天时间,但红二师依旧胸有成竹,因为其团曾创下一天行军180公里的记录,并且四团距离泸定桥仅剩120公里,所以极为放心。
可令人没想到的是,敌方部队也在急行军,并想抢在红军前占领泸定桥,中央上级立刻下令,四团必须在29号前完成夺取泸定桥的任务,因为泸定桥处于重点战略要地,不能给敌人任何一点机会,本欲定的30号却提前一天,给红四团造成不小压力,他们必须在一天内高强度行军120公里,面对如此紧急的状况,又临倾盆大雨,一名名战士只好穿上蓑衣,每一分每一秒都在不停赶路,红四团并非徒有虚名,终于在5月29日清晨六时许抵达泸定桥西岸。
蒋介石听闻红军一夜之间抵达阵地,也感叹起来,但还是从容不迫对身边战士说:“红军既然已经抵达,趁此机会和他们大干一场,并将他们阻隔在泸定桥一侧,看看到底孰强孰弱。”
随即下令将泸定桥上的木板全部拆掉,只留一条条粗大的铁链,泸定桥失去木板的支撑,铁链在空中飘荡,蒋介石做完这一切之后,认为胜利在望,因为泸定桥就算有木板支撑,战士们在上面行走已经是摇摇晃晃,更别提现在只有光秃秃的铁链,外加上如此恶劣的天气,狂风伴随着瓢泼大雨,认谁都会寸步难行。
终于,红四团抵达桥边,看着泸定桥变成这般模样,一时间束手无策,更是不知敌军早已埋伏在桥对面,指挥员只能向上级汇报此时情况,带指挥员刘伯承来到桥边,看着只剩13根铁链的泸定桥,一时间也拿不定主意。很快,红军主力部队抵达,毛主席听闻此事,迅速拿出地图,爬上营盘山,开始策划战局。
毛主席深思熟虑之后,说出一种办法,就是从13条铁链上杀过去,毛主席明白这样可能会损失惨重,并且过程十分艰难,但红军面对的哪一次战斗不是如此,只能奋力和敌军拼搏才能杀出一条血路,当即下令展开行动。
而红四团团长又特意精心挑选22名战士,命为敢死队,首当其先,充当开路先锋,尽管这22名战士知道这一次大概率有去无回,但依然没有丝毫惧怕,精忠报国,尽展男儿本色。
上级并给他们配备最好的武器装备,手持冲锋枪,背后背着砍刀,腰间挂着数枚手雷弹,当天下午四时,王开湘一声令下,22名战士迅速朝着铁索展开冲锋,身后多架火炮齐发,乌泱泱的炮弹在敌军阵地爆发火光,一时间打了敌军一个措手不及,敌军根本没有想到在这种情况下,红军还敢展开冲锋,立马调整部队开始进行反击。
而此时率当其先的22名战士已经踏上铁索,开始摇摇晃晃地向对岸开始冲锋,敌军此时才意识到情况不妙,迅速在桥头燃起一团烈火阻挡我军战士通过,更是发现我部战士已经在桥上开始铺设方便通过的桥板,随即将一个个火把扔向桥中央,火势趁着大风立刻开始蔓延。
面对敌军的这种卑鄙行为,团长王开湘和政委杨成武极为愤怒,直接端起武器,冒着敌军枪林弹雨开始冲锋,战士们士气立马被点燃,不顾自身安危向火海冲去。
此时的敢死队在冲锋中壮烈牺牲四名,仅剩18名,但是还在猛烈厮杀,红军后续部队也是前赴后继赶来加入战斗,泸定桥之争持续了长达四个小时,红军不负众望,将桥头两个团的国民党击溃,仅剩少数的军开始逃窜,并抓住机会一举占领泸定桥,敢死队这时剩下的18名战士又默默无闻地回到自己所在单位。
战斗结束后,中央特地对红四团英勇事迹进行表彰。
1936年,宣传部长彭加伦听闻22名战士飞夺泸定桥的故事后,决定要为此创作一篇文章来纪念这22名战士的丰功,可接下来的事情便令人发愁了,因为这些战士的姓名根本无从得知,红军安定下来之后,也曾派人寻找过这些在泸定桥敢死队的战士们,想将他们的名字记录下来,但之后又爆发了抗日战争,这件事情就再次不了了之。
1949年,毛主席宣布新中国正式成立,随着新中国的诞生,许多战士的英勇事迹都被曝光,但惟独说到飞夺泸定桥时,只知道是22名战士,却连名字都不清楚,这些战士也好像凭空消失一样,不管是登报寻找,还是通过军队资料查阅,都未曾知道这些战士的姓名,此事已经成了未解之谜,一直持续到1966年,一名叫王永模的人对这22名战士格外感兴趣,随即来到泸定县调查资料。
但经过王永模这么多年的寻找,也只是确定了12名泸定桥战士的姓名,生活在战争年代的他们,为了后人能够过上和平的生活,不惜奉献自己的性命,虽然最终没能见到如今繁华的中国,但他们的所作所为都会被我国牢记心中。#历史##人物#
何建出生于清朝宣彤二年(1910年)。当时中国经历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各国军队在中国烧杀抢掠,巨额赔款压在普通百姓肩上。人民生活苦不堪言,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只是躲在人民背后当缩头乌龟,奴颜婢膝,卖国求荣。
各阶级的爱国救亡运动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在孙中山的领导下,成立了近代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的全国性政党——中国同盟会。那时,中国充满了战争、硝烟和贫困。
在这种环境下,小何建慢慢长大了。家境相对小康的她,见证了更多穷人的艰难生活。
何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孩子。他从小就很好动,经常给家里带来很多麻烦,所以父母经常骂他。甚至他的哥哥和嫂子也经常惩罚他。
何建对哥哥嫂嫂的责骂十分反感,所以叛逆心更重,逐渐养成了胆大妄为的倔强性格。家里很无奈,父亲不让他读书,让他辍学在家。
有一天,何建和哥哥嫂子又大吵了一架,甚至是大吵。他一气之下离家出走了。在街上漫无目的的闲逛,他突然看到一张征兵的通知,眉头一皱,他的计划浮现在脑海里。
何建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征兵队伍。他想在部队里学好武功,就不用被家里人骂了。他如果从军就不用待在家里受气,所以果断参军了。
小儿子虽然调皮,但儿子已经很久不见踪影,何建的父母也很担心。他们问了所有人,也问了周围的人。最后,一个在部队的朋友告诉何建的父亲,他在县部队见过何建。
他父母一听,怒不可遏,毫不迟延地跑到县部队,终于见到了失踪的儿子。何建的父母又急又气。当他们看到何建,他们诅咒他,并强迫他回家。
何建没有办法,只能跟着父母回家,但参军的种子却深深地埋在了他的心里。
慢慢的,何建长大了。不再是过去那个倔强的“熊海子”,而是一个勇敢、足智多谋、孝敬父母的年轻人。
1928年,何建18岁。在此期间,各地的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军队急需军事人才,青年人才纷纷参军报国,渴望在军队干出一番事业,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
何建也被这种情绪所感染,带头参加了农村红卫兵,打击土豪地主。他勇敢的表现赢得了一致的赞扬,短短几个月就成了红卫兵的主力。
表现优异的何建,1929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此后英勇杀敌,解放中国军旅生活。
但孝顺的何建怕爸爸妈妈担心,所以只是告诉家人自己出去谋生了,而没有告诉妈妈自己参军了。
刚入伍时,何建只是一个小小的通信兵,但他依然能够出色地完成任务,关注每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情况,及时发现隐患,为确保队伍安全而战斗。
何建的出色表现给部队首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何建从通讯员升为班长。面对更重的担子,何建一刻也不敢懈怠,总是在危急时刻转危为安。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为了保存实力,红军主力冲出了国民党的包围圈,长征开始了。
翻越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越雪山,穿越草原,一个个都展现了长征的伟大精神。也正是在这一次又一次的战斗中,红军的意志变得更加坚强。
在一次次的战斗中,尽管付出了无数的牺牲和艰辛,却造就了包括何建在内的一大批优秀人才。
年轻的战士何建,在长征的实践中逐渐走向成熟。他在部队发扬不怕牺牲的精神。他从一名普通士兵先后成为指导员和政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四渡赤水的高明之处在哪里?为什么毛主席称其为自己的得意之作?
四渡赤水最高明、最令人不可思议的地方,就八个字:随机应变,见招拆招。
一场战役,如果是战前经过深思熟虑,把各种情况都考虑到,各种预案准备齐全,走一步看三步,那当然是非常了不起的,这也是用兵的正道。然而这样的胜利来得理所当然,确实是缺少了几分惊艳。
而如果一场战役猝然而发,事前根本没有准备,突然之间深陷绝境,生死危机迫在眼前,根本没有时间考虑,电光石火之间就要进行生死抉择,一步之差就是万劫不复,这样的情况还不是一次两次,而是连续三次四次发生,但每次都做出正确的选择,最终履险如夷,这样的事情才堪称夺人心魄,令人心旌动摇。
这说的当然就是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的具体战役,其实并不是多么的出彩,说起来是有许多疏忽和错误。但它最不可思议的地方,是毛主席在错误发生后,能够在突如其来的危急面前、在没有任何预案的情况下,立刻做出最正确的应对,带领红军走出险境,恰似独孤九剑,无招无式,随机应变,而破尽天下武功。
为什么要一渡赤水?
很简单,土城战役毛主席打了败仗。
遵义会议后,毛主席再掌兵权,做出的第一个决策,就是准备在土城吃掉川军郭勋祺部。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川军一直打到中革军委指挥部门前,朱德最后亲自上一线指挥,着急上火以至于对着黄克诚大发脾气(朱德宽厚仁慈,一生中还真没发过几次脾气),然而终究是打不过,而且川军援军正源源不断的赶来,红军一下子就陷入了危机之中。
怎么办?还能怎么办,撤呗。
此前,遵义会议确定的计划是由赤水北上,在宜宾和泸州之间北渡长江,但毛主席审时度势,果断放弃原来的计划,立刻在土城附近西渡赤水,借助赤水河来隔绝追兵。
这就是一渡赤水。你看完全就是在吃了败仗的情况作出的决定。
那为什么要二渡赤水呢?
因为此前遵义会议作出的决议是在四川建立根据地,“赤化全川”,结果先在土城被郭勋祺打得跌了一跤,渡过赤水河后再次遭到川军的有力抵抗,在天堂坝一军团、三军团的两个师居然没拿下川军的一个团,这种情况怎么办?
于是在极短的时间里,中央立刻修正了遵义会议的决定,放弃在四川建立根据地的想法,把落脚点放在了川滇黔交界处。
于是红军再次东渡赤水,回到贵州。
二渡赤水后,红军在娄山关、遵义打了一个大胜仗,再占遵义。
遵义战役是长征以来,红军打的最大的大胜仗,俘、毙敌人近6000人,消灭了中央军周浑元部。一打之下,红军又是踉跄大败,再一次陷入绝境。
怎么办?于是毛泽东第三次带领红军渡过赤水,以避敌锋。
红军三渡赤水,进至古蔺、叙永之间后,国民党军三面合围,并且修筑碉堡,意图将红军困死在这里,红军依旧处于千钧一发的状态。
于是毛主席立刻命令红军再次折返,第四次渡过赤水河。三渡赤水是在3月16日,四渡赤水是在3月20日,也就是说,这一决定是在4天之内做出的,真正是在电光石火之间把握战机。
四渡赤水后,毛主席继续指挥红军连续机动,示形于敌,然后就是“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红军终于化被动为主动,争得先手,最终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今天我们来复盘四渡赤水,就会发现毛主席在具体战役指挥上还是存在非常多的失误。1956年毛主席在会议上讲话,曾列举了他打过的四次败仗,四次败仗中有两次就是四渡赤水中的,一次土城战役,一次鲁班场(茅台)战役。
然而四渡赤水又确确实实是最伟大的战场指挥,因为即使如此重大的失误之下,在如此严酷的绝境面前,在危急猝然而至,毫无预案的情况下,毛主席随机应变,见招拆招,在极短的时间里,居然一次又一次的找到了那唯一正确的解。这除了“不可思议”四个字以外,还有什么词语可以形容吗?
毛主席曾说,他平生指挥的最得意的战役就是四渡赤水,以此而论,四渡赤水也确实值得主席老人家得意。#“四渡赤水”到底高明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