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蹲三年是什么样的感受?】
小镇做题家,985废物,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一手好牌打得稀烂,13年高考超一本线一百多分。报志愿时,自己不懂,父母也给不了帮助,一头扎进了生化环材(制药工程)的巨坑。
毕业后,顺利进入一家国企,身边不乏华中科技大学、重庆大学等名校生。公司离城远,4000多工资,越干越绝望,干了两年到19年辞职了。
20年,你们懂的,新冠来了,工作难找,公务员事业单位延期招录。辗转到21年,更惨,大部分岗位限应届,没岗位可报,就这样躺了两年,越努力,越失败。
穷人的孩子难出头?这个世界开始拼爹拼妈拼背景了?一位小哥,985毕业,却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他说,我真的很上进,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就把这副牌打烂了。上进真的有用吗?小哥说,当年考大学的时候,超出一本线一百多分,立志当科学家,然后没有父母的指点,就选了个制药工程,本以为学好了,可以当科学家,研发新药,造福人类,要是学不好,还可以去医院药房抓抓药。结果发现,读了这个专业,掉坑里了,成天和瓶瓶罐罐打交道,干得都是毫无技术含量的事情,也不知道怎么爬出来。
然后工作去了国企,公司离市区非常远,每个月扣了五险一金,工资只有5k,差点想不通要跳楼了。干了两年,实在不想干了。19年离职,回家备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
结果不巧,20年新冠疫情来了,岗位减少,到了2021年,岗位又限应届生。然后躺平了两年。
他说他就这样成了985废物。
有网友说,他的问题根源在父母,父母缺乏眼界和软实力,要是当年选专业的时候,父母能给他一些意见,他也不至于选错专业混成这样。
也有网友说,问题的根源在于专业不好,去哪里都不好找工作。要废也是迟早的。
我认为,父母的格局和专业对于自己人生的路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一个人的性格,是主动改变生活还是被动接受鞭打。尤其是工作毕业后那么几年,一定要对我们所乘坐的船保持敏锐性,一旦发现船要翻了,就要勇敢、果断的弃船。再或者,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打造能够让自己安身立命的诺亚方舟,不能拖拉,时间会慢慢消耗掉一个人的心性,一旦拖拉到35岁,接着要开始结婚、生子,管老人,越来越力不从心,选择越来越小,就会陷入被动,直到成为985废物。
不管何时,不管在哪里,我们都要能够运用好我们的全部心智,去辨别机会和并做出选择的能力。
一直支持国家防疫政策,让静默,咱就待在家里不走。让全员核酸,随时配合捅嗓子。我们老百姓做的够好了吧!反倒是有些大白,公务人员拿着鸡毛当令箭,打人的,强行入室拉人隔离的,稍有不同意见就说你破坏防疫要报警抓你的。这都不说了,现在放开了,我举双手支持。但是有症状了,得有药吧?不能干挺着吧?有关部门下来看看,药店凡是和新冠有关的药一样也没有。是药厂黄了?还是有人故意囤货?不能光是老百姓配合你们,你们也得帮老百姓解决实际困难吧!
乡镇医院县医院目前都没有退热药,因为他们没钱买药,现在这些药都很紧销需要现钱,公家医院买药以前都是赊账,药卖给病人收回钱再给药厂,以前都是这样。公家医院挣的利润都上交了县财政,县财政都亏空的没钱发工资了,上哪儿弄钱给医院买高价退热药。
医院缺药是因为缺钱,县财政的钱一是做了核酸,二是养了太多太多闲人,不养闲人又没办法,管这管那要设好多机构,以前靠关系进的那么多人又没法赶走,再说现在大学生就业困难,公务员还需要扩招。
镇医院大多也就二十多个床位,三五个护士,还没有药,农村老人就是想住院也没门!一个镇有5万人,1万人出外还留下4万人,4万人20个床位,所以现在都是乡下私人小诊所在顶着呢。三年不让卖退热药,乡下小诊所都在愁着到哪搞上药了。现在一盒莲花清瘟卖到50元一盒,有些小诊所要80元一盒,原来一盒才12块!
现在的大龄女生要求都那么高的吗;
昨天相亲又失败了。女孩34岁,是事业单位的研究生,长相一般。开始在微信上我俩其实聊得挺好的,有说不完的话题,她是学医的,我是制药的,专业有所关联,又都喜欢中医养身和跑步锻炼。她也积极联系我见面,开始我打算一起去喝个咖啡,但她要求一起吃饭,说费用AA,我也同意了。
见面也挺愉快的,没有生疏感,啥都可以聊,聊兴趣爱好,人生规划,工作生活。从晚上6点聊到10点,
最后我开车送她回家;
第二天我微信问她还能处么,她就说我人不错,但工资太低了,她们单位男员工都有2-30万一年,还不包括公务员丰厚的公积金等其他福利,她堂弟做建筑的一年也有上百万;而我对自己能力的预估,去大城市也就20几万,显然不能令她满意;其次她觉得我不会照顾女生,一起吃烤肉没有主动担任烤肉的任务,以小见大,得出我不会照顾人的结论;最后,认为我上进心不足,她问我下班后一般干嘛,我当时回答是看电影刷手机,而她认为这是浪费时间,不思进取,按照我的生活状态,以后和她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而她显然不想扶贫。
我承认她看人很准,说得都很对;但我认为婚姻的本质就是只要两个人合得来,可以互不干涉工作,只在生活和经济上互相帮助、互相照顾就够了,其他啥上进心、生活态度、收入多少都不是大的问题,毕竟不是几十年前了,只要正常工作,基本的生活保障都不会有问题。而且我相信,凭我俩的能力,照顾好各自父母,同时一起照顾好小孩也不是难事。更高的对于经济的追求,无非是别人住180平米的房子,我住90平米;别人开奔驰汽车,我开吉利;别人用苹果手机,我用小米。但这些对生活本身并没有实际的区别,而最多只能作为生活的调理。
最后,她说我太天真了,可以经常联系和她做朋友,但确实不合适[捂脸]。
想问问大家,是她对婚姻想得太多了,还是我真的太天真?
2018年,葵花药业董事长关彦斌与女秘书生子,妻子张晓兰放弃16亿财产离开他。谁料再见面时,关彦斌却用菜刀猛砍她脖子。
引发两人矛盾的,竟是一本《悬壶大风歌》的书。
这本书是关彦斌与葵花药业的故事传记。在书里,关彦斌大谈自己对于葵花药业的突出贡献,而对一起艰苦创业的妻子张晓兰则轻描淡写,张晓兰非常不满。
两人约好于12月22日在张晓兰的父母家见面,顺便让刚回国的两人共同的孩子关某骏与父亲增进一下感情。关彦斌对这个10岁的儿子有点冷淡,因为去年,63岁他又老来得子,相好的女秘书给他刚刚生下了一对龙凤胎。
张晓兰的父母不想再见到这个曾经的女婿,便相约出门散步,但张晓兰的弟弟张明则留在房子里,给姐姐和“前姐夫”添茶送水送饭,两个人在房间里待了五六个小时,谁也没想到惨案发生就在一瞬间。
大概下午6点钟,关某骏听到妈妈的一声惨叫, 从隔壁房间冲过来推开门,见到了血腥的一幕——父亲正拿着一把菜刀砍着母亲的脖子,鲜血喷洒满地!
“舅舅快来!”关某骏大喊,随即又对着关彦斌哭喊:“爸!你不要砍妈妈!”此时,张晓兰倒在血泊中,已经不省人事。
张明跑进来,看见关彦斌双眼充血,神态暴躁。他马上冲过去夺了刀,又跑到浴室拿来一条大浴巾,按在姐姐张晓兰脖子上止血并让外甥向窗口喊叫,让他父母上楼来。
可是当他回头一看,又一次吓得魂飞魄散。
关彦斌不知从何处又找到一把尖刀,正要朝自己的胸口捅进去!
张明把毛巾一扔,又一次冲了过来,徒手就去夺关彦斌的刀,抢刀过程中,关彦斌把自己的脖子划伤了,被抢下后,他还失魂落魄的在三个房间里乱翻。
张晓兰的父母和哥哥拨打急救和报警电话。谁也没想到,关彦斌竟再次出现在身后,手里又多了一把菜刀!幸好这时,关彦斌留在楼下的随从也冲了上来,制止了他。
随后,张晓兰和关彦斌被送去医院急救治疗,第二天,警方对关彦斌进行控制,随后以故意杀人罪对之进行拘留。
葵花药业董事长杀妻案引发股市动荡,葵花药业股票狂跌,市值蒸发约7亿元。
那关彦斌为何从一个白手起家创业者,走上杀妻这条不归路呢?
其实,“始乱终弃”的老剧情总是在人间不断重演。
1954年,关彦斌出生在黑龙江五常,高中毕业后入供销社工作,虽得到领导赏识,然而不甘平庸的他在18岁时选择参军入伍,并因优异表现在部队里入了党。
22岁他转业成为了五常轻工业局的一名公务员,凭着才华和干劲,3年后就当上了局团委书记,可谓仕途光明。但是,他却不顾众人反对,辞职下了海。
他接手了一家砖瓦厂,凭着人脉拉来了投资,扭亏为盈,随即又眼光独到,盘下了一个塑料厂。
可是,这个厂需要的投资数额高达800多万,几乎没人敢碰。正当关彦斌一筹莫展的时候,他的贵人张晓兰出现了。
此时的她是一名政府机关正处级干部,却在之前几次见面中对关彦斌的胆魄十分赞赏,因此,她出面做了他的担保人,解决了资金问题。
塑料厂一飞冲天,关彦斌又不惜花重金接受工商企业管理知识的培训,并把目光投向了特区深圳。
1989年,他带着几千万资金来到深圳发展,与一个香港女子合作开公司,却不料被对方骗走资金。屋漏偏逢连夜雨,他的原配妻子提出了离婚,留下了2个女儿关玉秀和关一给他。
此时,走投无路的他频频向张晓兰倾吐苦水,而张晓兰也早已和丈夫貌合神离,随着两人交流的深入,张晓兰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辞职离婚并且来到关彦斌的身边。当然她带来了与前夫生的一个儿子。
在张晓兰的大力支持下,北方的塑料厂起死回生,两人还买下了黑龙江“五常制药厂”,这就是后来鼎鼎有名的“黑龙江葵花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
事业和感情合拍的两人很快组建了一个家庭,把名下的药厂经营得风风火火。那句“小葵花妈妈课堂开课啦!”火遍大江南北,葵花药业也成为了医药巨头。
而为了平衡和牵制夫妻俩的关系,张晓兰更是不顾高龄产妇风险,在2008年也就是48岁时,为关彦斌生下了一个儿子。
本以为家庭关系能得到稳固,却不料换来丈夫的日益晚归。在怀孕期间,张晓兰介绍了一个自己很信得过的女孩,作为丈夫的助理,谁料,儿子出生4年后,丈夫与女秘书竟发展成了情人关系。
张晓兰发现后闹了几回并提出离婚,但关彦斌却不愿意,为挽留妻子,他写下千字悔过书,还说如果再不和秘书断绝关系,就把二分之一的财产分给妻子。
但是,这个男人终究没抵挡诱惑,于2017年与情人生下一对龙凤胎。张晓兰心如死灰提出离婚,且放弃16亿元财产带着儿子远走美国。
她做梦也没想到,曾经的枕边人在一怒之下竟砍了她4刀,差点让她进了鬼门关。
2020年7月,关彦斌因故意杀人罪被判11年,葵花药业由他与第一任妻子的两个女儿接任。
冲动是魔鬼,任何时候都要谨记!
作者:红袂弄影
编辑:飘飘
#头条创作挑战赛#
#石家庄头条#
评判百姓综合收入怎能去平均呢?想想看,一个城市中高收入人群与低收入人群如何去工资平均呢?
一个城市,平均收入是八千多?实际上,高收入人群可能按这个比例还大亏不少呢?而低收入人群每个月进兜月薪才两到三千块钱?这种比例相差多少呢?比起来心寒,听起来心酸啊?这就不是一个相比较的点对点?
整体算下来,相差不太大,万元有余,可是这个万元内含如何呢?
就拿退休工资来说吧?政府机关、银行系统、公务员机构,各个学校,供电(国家电网)供水系统、各大医院、他们的工资的二次发放、二次医保报销、节假日补贴发放呢?
可是一般退休职工呢?铁路职工、机械企业职工、钢铁职工、药厂职工、建筑职工、化工企业职工、电子企业职工、棉纺厂职工……
他们之间如何进行比较呢?
2022年强基计划报名偏冷,个人认为是好事!
2022年强基计划报名人数出炉,39所985高校强基计划报考总人数只有86万多人,较2021年的报考人数减少100余万人,很显然强基计划报名偏冷。原因有很多,最主要如下:
1.笔者在一年前的文章中就提到,强基计划因为专业冷门,报名不太可能一直热。开始2年热度高,也是因为大家不了解。毕竟专业都是基础学科,没有就业优势。再有强基计划是读到博士,不可控因素比较多。笔者见过很多大学生,因为不了解,凭着简单的想象就报个某个专业,学了一年半载发现不是那么一会儿事,兴趣很快发生转移,吵着闹着转专业了。而从本科读完博士,至少要8年以上,所以肯定很多人耐不住寂寞。反过来讲,也就告诉大家为什么成功者只是少数人。
2. 其次就是疫情导致的就业困难等原因。三年疫情,家长对专业已经超级重视,几乎没有几个家长和学生凭着情怀—为了去个好学校而甘愿去个冷门专业了。此外也不想让孩子去太远的地方上学。这次部分地区学校长期封校,一直上网课。导致家长更加不愿让孩子去很远地方读书。
下面谈谈报考强基的好处:
1. 强基计划毕业出来基本可以占据行业头部位置。任何行业和专业都有二八定律,前20%的人往往占据本行业中最好的位置和资源(80%),收入和工作环境不会差。而强基计划中的学子基本可以占据前20%。
2. 硕士毕业生以后越来越多,就业质量会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滑;而博士毕业生则不大可能下滑太多,能够上强基直接拿博士学位毕业,是通往成功的捷径之一。根据现在的就业形势,硕士毕业已经成为标配,随着硕士大幅度扩招,以后就业会越来越难。相反博士生才算是高级人才,占据整个行业人才链的顶层,可以选择的机会很多。比如地方上给予博士人才很多优惠政策,如博士更容易入编,博士有购房补贴,一些博士不想做科研,可以选调去当公务员,一些基础学科博士还可以转行当中学老师等。相对而言,硕士几乎没有这种机会,有了也是挤破头。
当前博士招生和毕业量不是很多,国家也不可能放开来扩招,所以博士只会越来越难考。而强基学子不用去花大量时间准备升学考试,有更多时间连续做科研,毕业出来就是博士,学制上还缩短一些(一般本硕博10年,强基8-9年),又受到名牌大学的重点培养,就业时一定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3. 没有哪个专业一直是冷门,也没有哪个专业一直是热门。很多人理解计算机就业好,工资够高,所以选择计算机专业。结果学了以后发现对数学要求高,编程非常枯燥无趣,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好玩。原来计算机毕业工资高,而今年开始大面积的互联网公司裁员,导致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薪水大减,部分学生就业困难。相反,原来就业老大难的生物专业这几年开始向就业好的方向发展。一些生物制药行业,尤其是疫苗和核酸试剂盒公司,收入大增。员工福利待遇和工作环境均非常不错。
4. 本着干一行爱一行的原则,没有一成不变的喜好,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憎恶,对专业也是如此。很多工作其实只要坚持下去,就会慢慢变得越来越喜欢的。不过很多急于希望成功的人,往往等不到这一步。
从实质上来说,今年是强基计划实施第三年,也是报考人数最少的一年,但真的冷吗?不一定。眼光放长点,格局调高点,耐得住性子慢慢来,量变引起质变,你也许会发现强基确实是通往成功的为数不多捷径之一。#高考#
1903年8月,一个美国警察突然对着中国外交官谭锦镛骂道:“中国人,黄猪!”又对他肆意打骂,不堪受辱的谭锦镛于次日跳江自尽………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在8月13日,谭锦镛奉命外出办事,当日黄昏处理完公务的谭锦镛独自走在一座大桥上。
这时,一个美国警察和谭锦镛擦肩而过,突然他冲着谭锦镛骂道:“中国人,黄猪”,在谭锦镛还没有反应过来时,他又戏弄地摘掉了谭锦镛的帽子,哈哈大笑说:“长辫子,猪尾巴!”
谭锦镛愤怒至极,但出于礼貌和教养,他还是压制住了心中的怒火,捡起帽子用英语对那个无理的美国警察说:“请先生自重,中国人也是人!”
哪成想,那个美国警察竟然直接给了谭锦镛一巴掌,谭锦镛是一名武官,从未受过这样的窝囊气,于是他选择回击美国警察。
这个美国警察一看谭锦镛会功夫,还敢回击自己,当场吹响了警哨,瞬间从四面八方来了多个巡警,他们将谭锦镛按倒在地,拳头如雨点般落在了谭锦镛的身上、脸上...
这还不算,这些人打完后,竟然将谭锦镛拖到了大桥下,然后将他的鞭子绑在了篱笆上,面对这样的侮辱,孤立无援的谭锦镛竟然无力还击,无力捍卫祖国和自己的尊严。
一股屈辱感蔓延在谭锦镛的心头,他恨却无奈。羞辱完谭锦镛后,那些美国警察又给谭锦镛扣上了手铐,将他带到旧金山警察局。
在这里,谭锦镛出示了自己的武官证件,可美国警察一把夺过,并叫喊到:“凡是中国人就要挨打,谁也不能破例!”
他们抽打着谭锦镛的身体,践踏着他的尊严,一直折腾到深夜才肯罢休。此时,谭锦镛被美国警察羞辱的事情已经传遍了华人圈。
当地一位有钱的华侨商人,心疼谭锦镛,不惜花重金将他从旧金山警察局解救出来。虽然恢复了自由,可从警察局回到大使馆后的谭锦镛却很反常。
他鼻青脸肿,空洞的眼神中饱含着泪水,同事都劝他想开一些,谭锦镛没有说什么,但此时他的心被撕碎了。
当时,中国驻美使馆要求美国警察道歉,可并没有得到回应,而清政府也没有为谭锦镛出头,他深感愤怒和无力。
身为一名武官,谭锦镛心中壮志,向在国外捍卫祖国的尊严,可事实证明当国家不行时,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
谭锦镛一身傲骨,无法接受这样的侮辱,于是他决定用生命捍卫自己和祖国的尊严。
次日,无比绝望的谭锦镛告别了同僚,一个人静静地来到了旧金山大桥,望着涛涛江水,谭锦镛发出了绝望的呐喊:“同胞们,我谭锦镛让国人丢脸了,唯有以死来谢罪了!”
谭锦镛绝望的呐喊声,响彻在旧金山大桥的上空,但没有人将他从绝望中拉回来。随后,谭锦镛欧纵深一跃,结束了自己屈辱的人生,也成全了自己最后的尊严。
谭锦镛跳河自杀后的第十天,大使馆为他举办了葬礼,葬礼当天几乎所有的华人华侨都来送别这位“宁折不弯”的中国武官。
如今距离谭锦镛跳河自尽,已经过去了100多年,经过几代的努力,中国已经不再是100年前那个任人欺凌的国家了。
当然,我们还要更加努力,只有这样祖国才会越发强大,我们在国际上才更有话语权,才会更有尊严。
只有这样,谭锦镛式的悲剧才不会重演。
----------------------------------------------------
你一定要记住的历史:
1949年,一个大汉奸被押送到了刑场。可死到临头他却哈哈大笑,还说:“早晚有一天人民会理解我!”结果,五个月后他就被追加为烈士。此人名叫朱大同,祖籍安徽。原本朱大同的人生应该是平平无奇的,但是在那个大裂变的时代,每个人的命运都有可能发生巨大的转折。1919年,马列主义传播到了中国,在校任教的朱大同也受到了新思想的洗礼,并加入中国共产党。然而,因为缺乏战斗经验,暴动最终失败,他也成为了被捉拿的对象。在逃亡期间,朱大同成为了中统的特工。1949年,朱大同的身份发生了转变,他加入到了孙文主义革命同盟。为了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朱大同忍辱负重,最终牺牲了自己的性命,这样的红色特工不应该被遗忘。
1997年,一位穿着朴素的女子来到西安47集团军驻地,并向门卫提出见首长。见到首长后,女子突然落泪,哽咽着说:“我父亲是特级战斗英雄,现在得了癌症,请领导帮帮忙…”原来这位张国富16岁便参军,因英雄善战,参军半年后,张国富就在一次战斗中孤身活捉了国民党军队中将赵伯昭。张国富的英勇事迹被传开后,不但《猛进报》报道了他的故事,同时组织上还给他记一等功。后来又留在矿务局所属的火药厂,整整当了20多年的火药工人。期间,无论遇到多么大的困难,张国福也没有求助组织,哪怕是吃不上饭,他也硬扛着。这就是老一代革命者的精神,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上阵杀敌,当一切尘埃落定后,他们宁愿隐姓埋名,我不愿意麻烦组织,这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致敬!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