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山西公务员政审内容(2019年山西公务员政审要求)

1956年,70岁的朱德,积极投入为八大制定路线的工作之中。5月16日至23日,朱德赴山西考察。6月6日至13日,他前往辽宁考察。这两次考察的重点,都是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特别是农业合作化以后农村的新情况。在八大的大

1956年,70岁的朱德,积极投入为八大制定路线的工作之中。5月16日至23日,朱德赴山西考察。6月6日至13日,他前往辽宁考察。这两次考察的重点,都是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特别是农业合作化以后农村的新情况。在八大的大会发言上,朱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上世纪30年代,梁思成被一句谚语和一张照片吸引,跑到山西应县考察,没想到,竟发现了一个建筑史上的奇迹!

这就是应县木塔——释迦塔,它屹立在山西应县已有一千多年了,高达65.84米,通身无一钉一铆,它的高度、建筑风格和所经历的年代都位居世界之最,就连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和意大利的比萨斜塔都无法与其相比。 

从外观看木塔只有五层,其实在层与层之间,古代的能工巧匠还给其预设了暗层,这样算下来木塔实际共有九层。

塔的底层直径有30.27米,呈正八角形,它上面的每一根木柱都能负重110吨。

整座塔身共由3000吨木制构件互相咬合搭建而成,通过这种互相咬合而成的木质结构塔,除去自重而外,竟还能一次性容纳1500人同时登塔,真不可思议。

更令人惊艳叫绝的是,释迦塔在这千年间,共经历了40多次地震,200多次枪击炮轰,数不清的电闪雷击,它仍能巍然不动。

这让现代人人无法理解,在1000多年前的古代,怎么会有如此高超的建造技术?

“沧州狮子应州塔、正定菩萨赵州桥”,正是这句华北地区广为流传的谚语,让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认识了应州木塔。

而真正让梁思成先生对木塔感兴趣的,是因为日本学者关野贞在一份考古报告中提到了应州塔。

那么,这里所提及的应州塔,会不会就是谚语中所说的那座“应州木塔”呢?

想到这里,梁思成很是兴奋,当即就想去实地考察。但当时交通实在不方便,万一报告中的木塔,不是谚语中的那个呢?

思来想去,梁思成灵机一动,他给当时应县最好的一家照相馆,寄去一封信,恳请照相馆的人帮忙照一张应县木塔的照片,随信还附上了一元钱。

等看到寄来的木塔真照后,梁思成顿时被相片上的木塔震惊了,他随即组织了一个专家考察队,亲临山西应县对木塔进行实地科考。

当他们坐着当地驴车,在距离应县还有20多里地的地方,突然远远的看见一座高约二百英尺的宝塔,从空旷的原野上拔地而起。

宝塔在夕阳的照射下,格外的耀眼夺目,他不由的喊出声来:“这就是应县木塔——释迦塔!”

第二天一大早,梁思成等一行专家们便迫不及待地来到了应州塔所在的佛宫寺。

梁思成站在雄浑古朴的木塔之下,不由地感叹连连。

这座塔的塔身之大,实在惊人。

 

每面开三间,八面全部一模一样。这种精湛的木质结构塔堪称历史上的极品,自元、明代之后,这种极品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了。

应县木塔不仅体现了我国古建筑文化,同时也是佛教文化的体现。

自古应县就是一个重要的军事要塞,而当时的兴宗皇后萧挞里就是应县人,她同时又是一位狂热的佛者信徒,于是兴宗皇后就在自己的家乡修建了这座流芳后世的佛塔。

如果您还无缘与这座宝塔蒙面,但从梁思成等一些著名建筑学专家们的惊叹声、赞美声和惊异的眼神中,相信您已经领略到了这座屹立千年国宝的雄姿与伟岸。

我们应该为我国古代拥有这样的能工巧匠而感到骄傲,更为他们建造的闻名古今中外的杰作而感到自傲!

 

作者:红玉讲文史

编辑:楚楚

 #头条创作挑战赛#

● 清理财政

  经过一番摸底考察,张之洞认为山西之患“非匮乏之患,而弊混之患”,而导致弊混之患的根源就在于财政管理混乱。

  山西财政可不是一般的乱。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到光绪八年(1882年)的33年间,山西财政从未进行过清查,这实在是一件骇人听闻的事。因为是一本糊涂账,账面上的数目差缺竟达400万两银。对于差缺的款目,历任巡抚都没有究查,也无从究查。财政如此混乱,山西该如何治理呢?

  为彻查陈年旧账,张之洞设立清源局,制定《山西清查章程》,并亲自督阵。具体工作则由马丕瑶、李秉衡等干吏实施。清源局下设会计、拨款、筹防、报销、善后、交代、裁摊、工程八个科室,每个科室都有专人负责,分门办理各项清查业务。

  在张之洞的强力督导下,马丕瑶等官员严格执行《山西清查章程》规定,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艰苦努力,他们终于查清了30多年的糊涂账:

  1省库原存银218万两。

  2新收银15523万两。

  3支出银15821万两。

  4透支152万两。

  5实存银72万两。

  33年的糊涂账,就这样被张之洞查了个水落石出。也就是通过清查旧账,他查出了原布政使葆亨、冀宁道王定安、总兵罗承勋、参将王同文等山西大员的贪赃枉法行为。

  此外,他还查出了葆亨截留各省赈济山西灾民的22万两抚恤款。张之洞用这笔款筹建了粮仓,既周济了受灾缺粮的百姓,也打击了不法囤粮的奸商。

  随着葆亨等人的倒台,山西其他贪官污吏也都跟着他们纷纷落马。从此,山西吏治迎来了一个晴空如洗的大好局面。

  张之洞顺利地清理山西财政,也得到了户部及户部尚书阎敬铭的大力支持。账目清理完毕后,阎敬铭又把山西当作成功案例向全国各省推荐,张之洞因此又赢得了不少美誉。   

山西人为什么爱吃醋

  有一则笑话说:“山西老乡爱吃醋,交枪不交醋葫芦”,几乎家喻户晓。据传1930年“阎冯倒蒋”时,阎锡山率领的晋军被蒋介石的队伍包围在一座山上,当时正是夏天,口渴难忍,可是晋军被围了三天三夜,却平安无事。原来晋军每人腰间都悬着一个醋葫芦,渴了就饮一口。被俘后,谁也不肯把醋葫芦缴出去,蒋军不知何意,还以为那是什么“宝葫芦”,就纷纷上前去抢。哪知拿起葫芦打开一饮尖酸难忍,这才知道尽是些醋葫芦。从此“老西儿”爱吃醋就成为趣谈了。

  山西人为什么爱吃醋?有的说山西省内不少地方的水,碱性大,吃醋可以起到酸碱中和的作用;有的说这里人爱吃面条、拌凉菜,调点醋,味道好,又便于消化;还有人说因为当地家家户户取暖、做饭多烧煤炭,吃醋可以削减煤气。然而,更重要的是山西酿醋有悠久的历史,规模大,味道纯,吃醋条件“得天独厚”,吸引着一代一代的山西人不得不吃醋。

  我国古代称醋为酢,周时称醯。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崔霆《四民月令》都有制醋的记载。据历史学家郝树侯的考证,公元前479年,山西一带就有醋的酿造者了。外地人称山西人为“老西儿”,这里的“西儿”就是古字“醛”的谐音。把古字“醯”字作为山西人的代名词,从中亦透露出山西酿醋时间之早,人数之多。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详细叙述酿醋的全过程,总结了20种酿醋法。贾氏曾到山西考察过,因此他的记载是可信的。当时山西酿醋已有了相当规模的作坊,每个醋坊前都要悬挂一个木质圆葫芦作为实物幌子,这葫芦既是盛醋的器皿,也是酿醋销醋的标志。

  制醋的方法名目繁多,就生产方式来看,主要有熏制、发酵两种。醋的品种各式各样,按制醋原料分,有米醋、麦醋、糖醋、果醋等。按生产工艺分,有熏醋、黄醋、淋醋、回流醋、封缸醋等。按用曲类别分,有大曲醋、快曲醋、自然发酵醋。就商品牌号来看,有老陈醋、陈醋、特醋、双醋、名特醋等。山西酿醋地域广,品种全,并各具特色。然而,诸醋之中,太原清徐老陈醋可谓“醋中之王”。

  山西自周以来酿醋业一直在我国北方居于领先地位,醋在民间广泛用作调料,逐渐形成了“无醋不成味”的风尚。古老的酿醋方法在广大城镇农村中流行,因而各地都有独具特色的名醋。例如,襄汾县汾城镇的太平米醋,采用当地优质小米为原料,色泽金黄,气味香醇,酸度浓烈,只要拧开醋瓶盖,酸味就扑鼻而来,品尝一口更是沁人心脾。陵川县玉泉醋,取“八角井”泉水,用麦制曲,酸度适宜,色佳味香。榆次南堡的大曲醋,软绵香酸,风味独特。壶关辛寨醋,颜色清紫,药用价值高,据记载,宋代该村李家曾因向宋皇献醋有功,被提升为传令官,这个村历史上便形成了“家家有醋缸,人人当醋匠”的风气。

  “久在山西住,哪能不吃醋?”这句俗语,是说外地人在山西工作、生活的时间长了,也会像山西人一样,有了爱吃醋的嗜好。确实,山西人爱吃醋已成为独特的饮食习惯,每天吃面条、炒菜或拌凉菜,总要掂起醋瓶“咕咚”两下,这样吃方才过瘾。有人测算,山西人每年人均食醋10千克,高出其他地区好几倍。

  

1960年高考,左太北不负众望,考出了优异成绩。但是,作为烈士的女儿,政审却没有通过,没有被哈尔滨军事工程大学录取。

 

1940年5月27日,在位于山西省武乡县土和村的八路军总部医院,降生了一个小女孩。

 

这个刚出生的小女孩,不是别人,是左将军的女儿。

左将军在前方打仗,不能回来,孩子的母亲刘志兰生产的时候,彭总的夫人浦安修一直陪护。

安顿好刘志兰母女,浦安修第一时间就让人告诉了彭总。

 

彭总在家中听到这个消息,十分高兴,赶往医院去看望。

 

彭总看到小女孩,满眼饱含慈爱之情,深切地说到:“这小娃子长得跟他爸太像了,以后肯定会是个好苗子”,他一边说着,一边用手轻轻地摩挲女孩光滑的脸蛋。

躺在病床上的刘志兰,看彭总这样喜欢孩子,高兴地说:“请彭总给孩子取个名字吧”。

彭总思考了片刻:“我们现在在太行山北区,不如就叫她太北吧,左太北。”

“好,好名字,就叫左太北”,刘志兰和浦安修都觉得这个名字很有纪念意义,也很霸气。

那时,左将军忙于百团大战前夕的战斗准备工作,抽空去看望了刘志兰母女,他顾不上休息,问候过妻子,便拿起尿布到河边洗干净、晾好,回来后就给孩子喂米汤,一家其乐融融,很是幸福。

没过多长时间,左将军安排好刘志兰母女去延安后,便返回了前线。

1942年5月,日本军队出动大兵团突袭八路军前敌指挥部,左将军负责断后, 5月25日在山西辽县(现左权县)的十字岭突围战斗中,一颗炮弹落在他的身旁,左将军不幸以身殉国,时年37岁。

左太北2岁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

为弥补父爱的缺失,大家想方设法关心和呵护左太北。在延安的保育院里,彭总夫妇只要时间,便会看望小太北,给她带好吃的、讲新故事、一起玩耍。

为了给左太北一个完整的家庭,刘志兰经过慎重考虑,嫁给了陈守中,左将军曾经的秘书。

全国解放之后,一家人搬到了北京生活,左太北在八一小学读书。

转眼到了1960年,左太北参加了高考,她不负众望取得了优异成绩,填报高考志愿时,她毫不犹豫地填报了陈赓大将开设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想进入这所最高的军事学府学习。

尽管左太北的分数,已经超过了录取分数线,却没有被录取。

左太北百思不得其解,给学校打电话询问原由,原来是她的政审没有通过。

左太北很着急,自己是烈士子女,父亲牺牲在抗日战场,为什么政审还不会通过。

 

左太北心有不甘,于是,决定去找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校长陈赓。

恰好,陈赓校长此时正在北京养病,听说左太北前来拜访之后,立马高兴地接见了她。

听到左太北的情况之后,陈赓校长也皱起了眉头,成绩没问题,又是烈士子女,政审怎么会通不过呢?

于是,让自己的警卫员去核查。

这一查不要紧,还真查出了问题。

陈赓校长告诉左太北:“你多填了个社会关系,你这个二伯有劣迹,所以通不过政审,但是,有你父亲在,这不是什么问题。”

同时,陈赓校长疑惑地问道:“你干嘛要填这个社会关系呢?”

左太北认真地答道:“要把所有事情都坦白交代嘛!”

陈赓校长听后哈哈大笑:“你这娃子,倒是什么都不怕,坦率得很,放心好了,你父亲为了党的事业作出了这么大的贡献,政审这方面陈伯伯帮你担保,没问题的。”

开学后,左太北顺利进入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在校期间,她努力学习,成绩优异,毕业之后去了国防部门工作。

左太北为国家的国防事业贡献了一生的才华,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左将军坚强勇敢、聪明理智、爱党爱国的伟大精神。

 #人物# #左太北#

1978年,山西吕梁,农民老杨上山砍柴时,发现崖壁上有个坍塌的山洞,他壮胆进去一看,洞里竟然全是金饼,数了数一共193块,老杨不知金饼是真是假,便拿了两块去银行兑换钱,谁料竟当场被抓。

那么,老杨为什么会被当场抓获?这些金饼到底是真是假呢?又是谁把它们放进洞里的?而这一切的真相,还得从老杨被抓的前一年说起。

老杨是山西品梁的一位老农民,大半辈子也没出过几次远门,1978年8月,老杨的儿媳妇给他家添了个大胖孙子,老杨高兴,便上山去给孙子寻些野花椒木回来磨牙。

1978年的9月,老杨家出了一件喜事:儿媳妇过门3年,终于生了一个大胖小子!

杨有福当爷爷了,心里自然高兴,这一天,他闲着没事,想去村边的后山上,找一些野花椒木,拿回来修修剪剪,给孙子当磨牙棒。

老杨吃过早饭,拿着柴刀就进了山,刚走到半山腰,就感觉不对劲,山上不仅传来了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而且还不断地掉小石头。

老杨凭感觉断定,这是山体有轻微滑坡的前兆,想到这,他赶紧找了一个空旷的平地,暂时停了下来。

果然如他所料,几块大山石后面就滚了下来,过了几分钟,才渐渐安静下来,老杨之前见识过这种情况,所以也没当回事,准备继续上山。

可就在这时候,老杨无意中眼光一瞥,看到不远处,刚刚石头滚下来的悬崖边上,竟然露出了一个坍塌的山洞!

杨有福起初没当一回事,直到想转身走时,才发现那山洞里,似乎有一点金色的光芒。

这个把他给乐坏了,连忙蹲在地上把金饼从洞中拿出来,但转念一想,他又都放了回去,毕竟,这一堆金饼拿回家实在太显眼了。

 

老杨从其中拿了两块揣在兜里,记好藏金位置,便拿着柴火急匆匆地往家赶。

于是,老杨让儿子一早就拿着几块金饼先去银行试试水。

 

结果,就有了开头这一幕,老杨的儿子直接被警察带走了。

 

实际上,用金条去银行换取现金是需要相关证明的,而且工作人员看这金饼上面十分粗糙,一瞅就不像个人家收藏的那种。

 

工作人员甚至都怀疑老杨儿子是不是盗墓贼,这几块金饼是从墓里盗出来的,于是便报了警。

 

在公安局里,老杨儿子还据理力争,表示金饼是自己祖上传下来的,没偷没抢。

 等警察找到博物馆专家鉴定之后,才真相大白。

 

金饼的背面均印上了“柱国魏国功臣张通儒进”的字样,也就是说,金饼曾经的所有者名为张通儒。

 

一个姓张一个姓杨,怎么想也不可能是一家的,老杨儿子顿时傻眼了。

 

专家解释道:张通儒是唐朝人,还是安禄山的得力心腹,安史之乱时为了活命开始流亡,这些金子可能就是在逃亡路上埋在了山西地界,万一日后活了下来,这些金子也够后半辈子用了。

  

但他最终还是没挺过去,在战乱中被杀,这金子也就一直在土里留存到现在,经过时代变迁,土地变化,形成了洞穴,被老杨找了出来。

 

老杨和妻子也被叫到了公安局接受调查,听完专家的解释,三人也没什么话再狡辩了,说出了找到金饼的位置。

 

文物局迅速派遣考古专家当指定位置考察,结果又在洞中发现了不少唐朝的首饰和金制文物。

今天给大家推荐山西省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上学期九年级期中数学试题及答案!首先肯定地说,试卷考察的知识点比较丰富,试题考察类型在常规中也有所变化,估计有些朋友会念叨试题难度较低,比较容易的试题只能考出分数拉不开档次,但是作为月考试卷,对中考要求的二次方程、简单事件的概率、几何图形的变换等问题做出较好考查的同时,还需要给九年级小伙伴鼓舞士气,这样就不容易照顾好试卷难度!难度的问题更多的是因人而异,建议九年级小伙伴们还需要认真对待,提高知识熟练度和试题考点反应速度,练习无止境。#我要上微头条##好平台好讲师##太原头条#

【习近平山西行丨千年古城 历久弥新——走进平遥古城】城垣恢宏,雉堞连云,市井街巷,店肆林立,四合院落,青砖瓦屋。这里是平遥古城,历经千年沧桑而古朴宛然,风姿依旧。2022年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网页链接

#高平市杜寨惊现八路军总部路居地# 近日前往山西省高平市考察,发现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村——野川镇杜寨,其中隐藏着惊世的历史秘密。据考证,1938年2月19日,彭德怀率八路军总部从洪洞县牧马出发,于2月21日抵达高平;3月5日,朱德、彭德怀、任弼时、左权等率总部机关进入沁水东西峪;3月6日,很快八路军总部转入高平县杜寨驻地,并作半月停留。此地为西北军38军第17师司令部,师长赵寿山,坚决抗日,倾向于革命,为八路军总部暂住,提供了诸多方便。朱彭于此完成太行山南段的作战部署。之后,总部于3月中下旬,转至沁县小东岭。其间历经艰险,完成了挺进太行山最惊险的第一段历史。本次考察,老友李俊杰先生为我讲述了这段历史,他是高平市资深地方史专家。

【百年党史中的检察档案63】最高检检察长首次在基层直接接访

杨易辰检察长在山西省河津县接待人民群众 (档案类型:照片档案;保存地:最高检档案馆)

1984年,山西省河津县检察院为密切联系群众,解决群众告状难的问题,实行“挂牌办案”,通过在群众赶集日、边远乡村设点接待,以及登门下访、回访考察等方式,受理案件、解决问题、疏导矛盾、宣传法制,受到群众欢迎。

1985年4月,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杨易辰到山西考察工作,在河津县集市上接待群众来访,充分肯定河津县检察院变“上访”为“下访”的信访改革举措。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第一次在基层直接接访。

1986年8月,最高人民检察院转发河津县检察院实行“挂牌办案”经验,要求全国检察机关把日常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做好,推动解决人民群众信访申诉难的问题。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363746/
1
上一篇来宾2018公务员面试(来宾公务员面试名单)
下一篇 辽宁公务员考试审核情况(辽宁省公务员考试结果)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