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瓷刻市级非遗传承人——陈飞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可见瓷刻是个细工活儿。一把刀、一柄锤,在坚脆的瓷盘上敲打,一幅秀丽的山水、一个栩栩如生的肖像、一段书法的工艺品,就出现在了精心雕琢的瓷盘子上。今天让我们一起认识一位坚守了三十多年的瓷刻大师——陈飞,他是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瓷刻代表性传承人,扬州市八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
“皮着玩”接触到瓷刻
不论是闷热的夏日还是寒冷的冬天。陈飞总是一手刻刀,一手小锤,精心地进行创作。小锤轻快均匀地敲击着刀柄的顶端,钨钢打制的刀尖在瓷盘上慢慢游走,发出“叮叮当当”的声响。因为瓷板不像纸瓷刻,它是硬碰硬的过程,容易打滑,也容易出现瑕疵。
说起瓷刻,陈飞的眼中总闪烁着光芒,他是一名公务员,瓷刻是他最大的业余爱好。回想小时候,陈飞是抱着“皮着玩”的心态接触到的瓷刻。
他是在小时候学习书画的过程中看到了一件瓷的印章,很感兴趣,然后老师就跟他说,可以去尝试尝试。于是,他便开始跟着老师学做瓷刻,当时也并没有要把它作为一个事业。
学习瓷刻技艺30余年
陈飞自小喜欢书法、绘画、篆刻,“那个时候也就是皮了玩”,后曾受过多位瓷刻名家的点拨,兴趣越发浓厚。只要一有时间,他就琢磨技巧,一门心思地投身瓷刻创作。即便后来走上工作岗位,他每天回家也要坐到阳台上的“创作小天地”,拿着工具不停地摸索,这一入行就是30多个年头。
瓷刻,被誉为“瓷盘上的刺绣”,它以刀代替针线,在瓷器釉面上刻出生动画作,是一门古老的传统技艺,为扬州八刻之一。瓷刻作品,需要先用笔在上釉烧成的素色瓷器上书画出要表现的题材,可以临摹可以创作;接下来用金刚石刀精雕细琢,不但需要精细的刀工,更需要很好的绘画功底,最难的是雕刻这道关。小小刻刀在瓷盘上雕琢,需要慎之又慎。力度、刀法、对瓷器性能的把握必须拿捏得当。“拿刀和拿笔一样,指尖轻轻捻着。”陈飞介绍,这就好比中医搭脉,也是用指尖,因为那是最敏感的地方,也是最能体现一个人水平的地方。
最初的扬州瓷刻
清朝末年,不少扬州文人墨客在玩赏瓷器之余,喜欢把咏诗题文的墨迹留存其上,于是,当时的艺人们便在未施釉的瓷坯上,用直刀单线刻出诗文书画的轮廓,这便形成了最初的扬州瓷刻。
瓷刻作品表现的是线条美,以前古人的工艺没有上升到现在这么丰富的手段。瓷刻需要打磨、点冲等,所以严格意义上,它是以素描性质为主表现图案。
由于瓷刻作品气质高雅、风格独特,渐渐成了当时富商大贾家中必备的艺术品,也在社会上流行开来。民国年间,扬州城出了一位瓷刻名匠——江雨三,他的瓷刻作品绘画性很强,所刻的花草、鸟兽、人物无不神形皆备。
像博物馆收藏的“放风筝”,瓷板上的那根线就不是连着的线,它是弧线。在瓷器上画一根线条,不能画错,要有弧度,所以要想显示风筝的张力是很不容易的,那根线就可以代表扬州瓷刻的艺术境界。
瓷刻作品首先需要用笔在上釉烧成的素色瓷器上,写出或画出要表现的题材,可以临摹,也可以自行创作;然后用金刚石刀精雕细琢,这不仅需要精细的刀工,更需要很好的绘画功底,而最难的是雕刻这道关。以前的材料都比较软,到了后期,如果没有金刚钻,瓷器的硬度问题还是没办法克服,所以只有不断地研究思考。
讲究纯粹,慢工出细活
坚守瓷刻三十多年,其实陈飞的作品也只有三十来件,他认为,出佳作的关键在于纯粹之心。将深浅不一、疏密不同、长短不齐、有虚有实的凿刻技法与刀法结合,再现作品的物象肌理于瓷器表面,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孤独中的坚守,专注中的乐趣,每件瓷刻作品要想做得好,就得慢工出细活。可正是这慢悠悠的瓷刻,对于陈老师而言,却是一种心灵放松的过程,陈飞说,只要一拿起刀,一摸着瓷盘,什么烦心事都没有了。
能一分钟微刻一首诗
除了瓷刻,陈飞还触类旁通,琢磨出了在象牙上刻、在扇柄上刻。陈飞现场在一把扇柄上,仅花了一分钟的时间,就微刻出了一首诗。“练多了也就成熟手了。”陈飞说,除了瓷刻,他更多的时间用来练习书法,毕竟艺术是相通的。
对瓷刻的这份执著,也让陈飞在艺术道路上斩获颇丰。他是扬州瓷刻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并任扬州市八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陈飞说,由于传承与产业化均有难度,现在学习瓷刻的人越来越少。他希望,作为非遗文化,瓷刻这样的指尖技艺能够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一直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