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或小说里有哪些你当时不懂后来才理解的台词或情节?
一,《让子弹飞》中的情节
陈坤伙同卖凉粉的诬陷六子吃了两碗粉,群众看到后也一直不停指责六子。
六子为了自证清白,剖开了自己的胃拿出了刚吃掉的粉。
群众看到这里可能觉得没好戏看了,也可能怕担责任,于是各回各家。
这时六子说道:“别走!是不是只有一碗?!”
可是这时再没人理他了。
金庸小说也有这种情节:
锺四嫂心里一急,便横了心。她赶回家里,一手拖了小三子,一手拿了柄菜刀,叫了左右乡邻,一齐上祖庙去。乡邻们只道她要在神前发誓,便同去作个见证。小人和她住得近,也跟去瞧瞧热闹。
锺四嫂在北帝爷爷座前磕了几个响头,说道:北帝爷爷,我孩子决不能偷人家的鹅。他今年还只四岁,刁嘴拗舌,说不清楚,在财主爷面前说什么吃我,吃我!小妇人一家横遭不白,赃官受了贿,断事不明,只有请北帝爷爷伸冤!
说着提起刀来……
鲁迅先生说,中国人最多的是看客。看客心态,也是我们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愿有朝一日,人人以国为家,以邻为亲,不做最冷漠的看客。
二, 《小公务员之死》
这个小说讲的是一个小公务员在剧院看戏时不小心冲着一位将军的后背打了一个喷嚏,便疑心自己冒犯了将军,他三番五次向将军道歉,最后惹烦了将军,在遭到了将军的呵斥后他竟然一命呜呼了。
大概小学的时候不是特别理解这个小公务员为什么这样惶恐,知道上班了我才明白。
相比契科夫的名篇《变色龙》和《套中人》,这篇《小公务员之死》对普罗大众更具启示意义,写出了身为小人物的无奈和悲凉,尤其是写到主人公“冒犯”上层之后的那种惶恐不安和不知所措的心境,寥寥几笔却妙到毫颠,确实是大师之作!
三,《大话西游》
春三十娘:你干什么?
二当家:我打了个冷颤
春三十娘:你在我身上打了个冷颤?
这个怎么说呢,我什么都不知道!
四,以前看很多国产电视剧,剧中关键人物病危或者牺牲前,要么想吃口什么东西要么想喝口酒之类的,我就总不明白为啥,再后来我就总以为他们索要的就是能救命用的。
后来才理解:那只是对于现世人生得到一点最后的满足才离开。
黄渤电影《杀生》里的长寿老爷子,很符合想表达的意思。
五,《驴得水》
当时出来的时候去看了
毛都没看懂,额,还是看懂了一点点的……
后面回味了一下,
看了还想看。
其中某些情节有点像《羊脂球》,对立版吧,一个是在给予中收获,一个是在索取中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