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几个好友在一起吃饭聊天,发现现在的孩子为什么毕业两三年了,宁可宅家,美其名曰考研,也不愿意步入社会去上班,不知什么原因。
光听说就三个孩子是这样。一个孩子毕业三年,多次考硕士研究生、公务员、事业编,屡考虑败,家里人一说先上班,孩子就急了。不上!县里没有好企业,外面嫌离家太远,不愿意出门。
另一个孩子毕业两年,当年毕业签好的合同违约,掏了违约金不说,闷在家里不出门,说复习考研。
还有一个,毕业签约附近地级市一国企,上班不到三个月辞职,目前在家也是备考。
家长着急,工作不稳定,对象没法定!可是孩子不急,一个孩子甚至训斥他父母:皇上不急太监急!
我发现,有一个共同特点,这几个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两个孩子父母是公职人员,收入稳定。一个孩子父亲在外打工,收入还算可观。
说来就是条件优越,衣食无忧。如果家里贫寒的揭不开锅,估计孩子就去就业上班了!
看了深圳地铁上崩溃的女子,我才知道北大博士为什么扎堆考街道办
前段时间,一个视频火上了热搜。
深圳地铁站的角落里,一位女子声嘶力竭、带着哭腔对着手机怒吼:
“你搞什么?368万的贷款,你让我怎么还?你告诉我怎么还?”
评论区里,很多网友发出了灵魂深处的疑问:“既然还不起为什么要贷呢?没钱买什么房子?”
一般公司的合同里都会体现出战争、疫情等不可抗力因素导致合同不能履行不算违约。但是,房贷没体现。
1000万跟公务员,我选1000万。存银行4%年息可以谈到。一年40万。每个月3万多。然后我就逛吃海喝钓鱼旅游偶尔大保健,等老了把1000万留给下一代。
以后公务员肯定会改革的,现在创造的就业岗位也是为了社会稳定,提供了就业机会,当达到一定基数,也会变成温水煮青蛙。
央企总部更香,堪比互联网大厂的收入,年入50-100很普遍,稳定性又不输公务员,只要不犯原则性错误约等于铁饭碗。
挣钱的能力,配得上消费的品味才行。超前或者过头消费当然就累就压力大,其实也怨不得别人。
试想,什么房子的贷款要360多万啊。普通老百姓的房子,大部分百八十万才是普遍现象。
无论编制还是创业,我相信,所有的负债都源于当时的财务状况比较好,但是人应该在自己的高光时刻尽可能的去适度控制自己的欲望,否则,当人生的低谷来临就会手足无措。
有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少数人,大部分都是普通人,经不起生计收入折腾,体制内稳定和保障完全是众望所归,有了稳定收入再斜杠创业不要太好。
听说疫情期间公务员工资都收到影响,一些单位工资扣了好久的没发。不过相比说,公务员、国家企业的人收入还是有保证的。
年轻人都看不上稳定没发展的工作,可人会老会生病,会遇到各种问题,还是要为以后打算!做大买卖还行,做小买卖甚至不如普通国企有保障,更别提公务员了!
现在大部分人的求职等级顺序变成了这样:公务员,央企,事业单位,国企,知名大企业,外企,民营小企业,个体。这是社会的无奈和悲哀,疫情的现状更坚定大部分人的选择。
贷款20年买房子,等于先拿未来20年的一大部分收入来使用。未来又具有不确定性,环境变化等,所以风险大。
现在的大多数人都是提前消费,贪图享乐,没有提前规划,没有风险意思,遇到疫情这种极端情况,只剩怨天尤人了。如果平时稍微有些开源节流的意思,也不会出现这些情况。
一千万,买国债,没有风险,利息比公务员年薪高好几倍,为什么还选公务员?
小公务员也买不起那么贵的房子。
为什么买房的时候就不考虑有可能失业的情况,这本来在贷款的时候就要考虑的事情啊。
没有远虑必有近忧,太多年轻人没有风险意识了。人生总有低谷,不会永远在上升,抗风险能力在这个风险社会是必备的。
1000万和公务员,你会选哪个呢?
#八卦手册#
#西宁疫情# 昨天发表个人看法,个人认为这次疫情居家办公是正确的,有的人认为我是公务员或者社区派来的。首先我不是公务员或者社区派来洗白的。其次我只是和大家一样只是个打工仔,不信可以去主页看。最后我依然坚持自己的看法,认为居家办公是正确的。
最大的原因就是疫情的初筛源头在平时购买的蔬菜水果上,而且每天有2万人次的流量交汇,不管控背后的密接次密接就是几何倍数的增长,确证也会几何倍数的增长。
大家是不是忘记了年初上海疫情了,上海最初认为自己是经济中心,有很多的港口货物进出口,迟迟未做处理,演变成每天就是几千人的确诊增长,最后演变成全国各,西宁的那次疫情也是从上海过来的。当然西宁肯定是等不到那一天,因为医疗系统会崩溃的。
当然政府在做出居家办公的决定的同时也要解决好矛盾。
1、周边县的菜农的菜如何安全高效地输送到市民手里,既解决菜农出货难又解决市民购菜难且贵的问题。
2、工地打工人封在工地,吃饭和取暖问题。不能让农民工饿着肚子在工地干活。
3、居家之后意味着收入下降或者没有收入,房贷、车贷、信用卡等的问题。可以借鉴外省做推迟缓交,避免出现违约征信问题。说句实不好听的话,当饭都吃不饱的时候,谁会在乎征信呢?
4、对于疫情期间哄抬物价,赚国难财的应该严厉打击和严惩。
如果没有特效药,未来我们将会跟病毒持续共存,所以大家还是要做好个人防护,将自己的风险降到最低,保护自己就是保护家人。
希望这次疫情尽快过去,恢复往日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