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女人,同样的精致!舆论却都不一样!一个是精致的炒粉姐,一个是精致的公务员!一个是一片赞美!一个确实一片谩骂……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个社会很仇富……
职场是个性格炼狱场,再有棱角的性格在这里也会慢慢磨平,有脾气在这里没有用,有性格那是对大领导的赞美,当个小公务员你还得收敛你的性格,忍受一些以前忍受不了的东西。机关有机关的套路,不懂或不遵守这里的规矩,你就没办法混下去,所谓的发展也就更谈不上了。天下的乌鸦都是一样黑的,哪个单位都有那些令人厌恶的弄权小人,指望人人看着都顺眼,人人对你都说好,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要把那些你讨厌的人,那些你心里瞧不起的人,那些弄权的小人,当成历练你性格的磨刀石,要感谢他们让你更加沉稳,成熟,老练,没有他们你就不可能真正成熟起来,所以要让他们合理存在,不要有必欲除之而后快的想法。在任何一个单位,你要做的就是这样几点:沉得住气,耐得住性,静得下心,吃得下苦。如是,你在官场就能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你就能大山崩于前而不惊,大辱加于身而不怒,大宠降于己而不狂,你就能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老公是程序员,工作几十年了,月薪几万。堂兄在地区市里做公务员,月薪5000。元旦姑父娶媳妇办酒,老公碰上了堂兄。
亲戚坐到一起聊天,90%的人都对堂兄特别热情,端茶递烟,赞美声络绎不绝,都是一副笑咪咪的样子,都是抱着现在或者以后有所求的目的;相反对老公基本上就是简单的寒暄几句,还有人话里有话的,说当初为啥放弃公务员编制,搞得现在努力保工作。
这么多年我大哥更是表现特别。侄女们过年必到堂兄家拜年,提着好多东西。我老公是她的亲叔叔,她拜年却是很少来的。
侄女曾找老公借钱,我们刚买了房,钱是借了,但是没有那么多,回去后在其他亲戚面前夸大了一番,说我们有钱买房也不借给她盖房。
这么多年老公也习惯了这一切,不管如何,先要保住自己一家人的生活,其他的自己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行。
老爸昨天领到了退休金3028元,妈妈把消息发到家人群里,能感受到她喜悦激动的心情。可能这点钱对于科研学者、老师、公务员的退休工资的零头都算不上,但对于普通职工来说,超过3000元已是满足。
老爸的工龄是42年,上班的时候最高工资也才1500元,之前有讲过他和老妈的奋斗经历,真的作为他们生活越过越好的见证者,才最能感受他们拿到第一笔退休工资时的那份喜悦与激动。他们是最最普通的平凡人,但是他们这一代人对于生活的热情和奋斗坚持是我们这一辈无法企及的!
对子女的养育,对家庭的责任,是他们面对生活里种种磨难依然咬牙坚持下去的信念!他们只是芸芸众生里的一粒尘埃,他们的故事也不值得被歌颂和赞扬,但是他们就是朝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进了新时代,享受到了党和国家给予他们的权利保障。
他们的今天也是我们的明天,所以,怀着对生活的希望和敬仰继续勇敢乐观地奋斗吧!
27岁的公务员石悦每天下班后在网上写作,3年赚了4100万。更令人意外的是,在被媒体公开报道之前,同事、领导甚至妻子都没想到,身边这个憨厚内向的年轻人,竟然是名震网络的作家当年明月。
当年明月本名石悦,是1979年出生的湖北宜昌人,父亲就是公务员,2001年,通过公开考录从1300人中被顺德海关录取。所以,虽然我们身边的公务员都看着一本正经谨言慎行,好像工作很单调,实际上藏着很多的人才,他们当年都是从激烈的竞争中才进入了这个队伍,很多都身怀绝技。
石悦就是这万千看似普通的基层公务员中的一个,遵循着“学而优则仕”的理念进入了公务员队伍。平时兢兢业业上班,工作6年,还是基层一名科员,甚至还因为性格内向少言被领导评价为“很一般”。
好在石悦也不是追名逐利善于钻营的人,不追求这些,按部就班地生活。重点大学毕业的他,喜爱文学和历史,在父母的支持下,从小就熟读各类史书。
生活稳定安逸的他,2006年在天涯开了一个帖子,开始写明朝历史,因为语言风趣幽默、情节精彩,很受欢迎。后来被出版社发掘,结集出版,成为《明朝那些事儿》。
为什么要开这么个帖子,石悦从自己多年读史书的经历感受给出了答案:历史本身是很有意思的,史书却晦涩难懂学究气重,把大部分人挡在了外面,历史应该可以更好看。既然无人做这件事,那就由自己来做,写一部好看的明史,也算是这么多年读历史的一个成果。
明朝横跨276年,历经16帝,史实纷繁复杂,要把这庞大的历史讲清楚,是一件很艰巨的工程,石悦整整写了三年。
这三年中,石悦坚持日更2000字,很少断更。看似简单,可是各位反思下自己哪一件事能坚持三年天天做?这背后是石悦发自内心的热爱、深厚的历史储备和惊人的意志力。
石悦在写作前已经读了二十几年的史书,大学之后更是专攻明史,储备比很多历史教授还要深厚,各种事实细节烂熟于心,胸有成竹信手拈来。而且作为重点大学毕业、从1300人中考入海关的人,文字功底扎实,文笔很好。这一切储备,都让石悦在写作时得心应手、一气呵成。
这个帖子非常受欢迎,有多火呢?在15年前的2006年,全国网民不过亿,而石悦一篇帖子的点击量可以超过百万,形成了庞大的催更粉丝团,取名“明矾”。
一般女性不爱读历史,但《明朝那些事儿》的读者真的超越了男女老少的界限,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老少咸宜,基本上读过一段的机会爱上这个作品,那时候我还在读大学,追连载就是我们的课余活动之一,更是晚上宿舍卧谈会的重要内容。
《明朝那些事儿》开启了草根文学时代,最大的特点是比正史好看,比野史靠谱。
它本质上是一部正史,所有的故事情节都有史料出处,当时有同学还拿着二十四史中的《明史》及《明实录》比对过,确实各种细节都对的上。
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在石悦的笔下,大明王朝276年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我们仿佛回到了600年前,人物饱满立体有血有肉,朝代更迭、战争动乱更是波澜壮阔,朝野与后宫之争充满了阴谋算计,既有人性的阴暗自私,也有人性的良善和正义,对正义和良知的坚持让人动容,人性的复杂性让我们警醒,一些趣事和戏谑之言让我们捧腹大笑。
石悦的语言十分幽默,也很生动,在他的笔下,描绘了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他们不再是单薄的历史符号,亦充满了普通人的七情六欲,透过他们,我们知道,绝对纯粹的人很少,即便是伟人英雄,也有缺陷和阴暗面,即便是小人枭雄,也有人性的一面。
张居正,有旷世之才和雄才大略,被后人所推崇,对于明王朝,他忠心耿耿,为明王朝和黎民百姓鞠躬尽瘁,推动财政和赋税改革,打造明中兴功勋卓著。但是他的上位之路,亦充满了算计和谋划,心狠手辣,手段凌厉。
胡宗宪,抗倭名将,一生为国家抗击外敌可谓九死一生,后人熟知的戚继光实际是他的部下。这样一个忠臣良将,打了一辈子仗没有死在抗倭战场上,却因为站队问题朝堂政治斗争投入大牢,折磨到自杀。自杀前留下两句诗:宝剑埋深狱,忠魂绕白云。
这些故事,读完总让人感慨良多,细细品味,历史永远值得反复学习研究,历史故事中蕴含着大智慧。而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尽管已经有历史参照,后人却还总是在前人栽跟头的地方跌倒,多读读历史,更好指导我们的人生抉择、关系处理、进退安排。
学好了历史,受益一生。
《明朝那些事儿》是一部有趣有料、让人很有启发的书。自出版以来,受到读者的追捧和赞扬,多年来热度不减,已经累计销售过千万册。得到了史学家毛佩琦、阎崇年及联想柳传志的推崇,柳传志多个场合提及《明朝那些事儿》,认为是很有价值的一本书,值得好好研究。
好看易读,学习历史知识,学习为人处世的智慧,早点参透人类社会发展和人心人性的规律。和孩子一起读还能帮助孩子学习历史知识,一共有9本,可以点击下方蓝色文字链接或者图片下方的【看一看】即可拥有
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是,是因为他勤奋坚持,所以最后学会了十几种外国语言。实际上这种勤奋,相对于电子厂纺织厂的流水线员工来说,根本算不上什么。更比不上插田的农民。他能学会十几种外语,是因为他的工作轻松,待遇高。是由于国家给公务员极高的收入待遇退休金造成的。收入高到有钱去请写手编辑去讚扬他的勤奋。
一苇说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80后男子管理图书13年,学会十多种语言,比钱钟书还多好几种,他是怎么做到的?2009年,28岁的顾晓军成为中国国家图书馆的一名图书管理员,很多人并不看好这个职业,因为这是一个辛苦而收入又低的职业,但是顾晓军留在了这里,到如今已经13年。在这十三年中,顾晓军学习了十几种语言,令一片网友赞叹,同时也引发了不少疑问,顾晓松为何对文字这么痴迷?他又是怎么度过这十三年的呢?1981年顾晓松出生在北京,是个名副其实的北京人,与其说他是对文字痴迷,倒不如说他是对历史痴迷。高二文理分科后顾晓松选择了文科,而他也迎来了人生中的良师,这个人既是他的历史老师,也是他的班主任。在其他学生还在死背知识点的时候,顾晓松已经开始钻研历史事件中的线索,本着有疑问就要解答的原则,顾晓松经常向班主任提一些历史问题,而班主任也是耐心为他解答,即便自己不明白,也要查阅资料帮顾晓松搞明白。
#教师为什么没车补#
公务员有车补,其实老师们也有三补:
1、各种颂补:太阳☀️底下光辉职业,人类灵魂工程师,春蚕,蜡烛,垫脚石,铺路石,阶梯……什么赞美都给你了,你还想咋的?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