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称之痛何时消#
教师评职称之痛,早在20多年前参加工作时就有所耳闻了,后来自己改了行,虽然经常耳闻,但没有切身之痛。近几天,参加工作22年的妻子经过漫长等待和激烈竞争,以学校打分第一名终于取得了评为中小学一级教师(中级职称)的资格,看到妻为了在打分环节脱颖而出准备的一Tata证书、论文等,让我近身感受了职称评定的惨烈程度。“资格赛”之后,我本以为可以松口气,但在与妻子一道准备评选资料的时候,我进一步感受了职称评定之痛。一是资料准备之多。整整要做三大本资料,8-10张表格,述职报告、现实表现材料,我有时跟妻开玩笑,怎么评个中级职称整的像个评高级职称一样,国家不是早就推出职称改革,取消论文等指标吗?二是证明材料之多。教学业绩证明,所获荣誉证明,科研成果证明,农村工作经历证明等等,妻子工作的学校又多,加上疫情影响,刚是农村工作证明就让人心力交瘁,痛不欲生。我就不明白了,难道教师档案中的每年考核表和干部履历表就不能证明吗?三是评选指标之多。既有教育教学、师德师风,又有继续教育、教研教改,还有教学论文等种种指标。不免让人感慨,现在当好一个老师还真不容易,可以说是十八般武艺要样样精通。还有现在国家在大力推行“双减”,却把教学成绩、写论文多少作为教师评职称的重要指标,不是与“双减”背道而驰吗?
妻子还在职称评定之路上奔跑,用她的话说,没到结果出来的那一天就不能有任何松懈。而 经历了职称评定之痛的我,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建议借鉴公务员职级晋升制度,大力实行初中级职称自然升级制度,只要达到一定工作年限就自然升级,取消论文、课题等指标,以自然晋级解除教师职称评定之痛。
前同事,农村出生,却深谙入仕之道,工作半年就调到了局长身边……
这位同事文笔很好,刚入职的时候做宣传工作,每天写写信息,或者写些宣传报道。有一天,局长在上级报纸上看到了他写的工作信息,就把他叫到办公室,当时领导的秘书已提拔,领导有心物色一个合适人选:“小王,你写的信息不错,有高度、有数据,整体不错。”
小王谦虚一番,局长又问:哪个大学毕业的?啥专业?小王说出了自己的在职研究生学校、专业,此时他的研究生学历还没拿到。局长听了有点满意,就有心把他调来当秘书。
就这样,大概几天后,局长正式征求他的意见。小王说:“我工作不久,没什么经验,这么重要的工作怕做不好。”
局长听了很满意,见多了年轻人自我吹捧,这个年轻人谦虚、诚实,不错!接着一番闲聊,其实局长是有心通过谈话做进一步了解。局长问:平时有什么爱好?小王脱口而出说:“看书,看历史方面的书。”
就这一句话,局长当下就决定调他当秘书。只因为局长也喜欢历史的书,没事就会看看。
小王走出办公室,走路都飘了,给局长当秘书,那前途就不用说了。
想想前几天的事,不由得庆幸自己的运气。原来,有一次下班后,他经过一个旧书摊子,突然看见局长正在挑选书籍。于是,小王悄悄停下来,隔着一个摊位,他看到局长看了几本书,都是有关历史方面的。
小王知道了局长的这个喜好后,又想起局长桌子上放着的一本历史杂志,经过缜密思考和搬运网上文章,他就写了篇历史方面的文章,投到这个杂志,几次投稿,总算有一篇刊登出来了。
得知,自己的文章被刊登,小王借故到办公室打扫卫生,悄悄把那份有自己文章的杂志摆在一堆报刊杂志最上面。于是,便有了后面这些事。够用心,够机灵吧?
此时,小王已经成功成为领导秘书,不过还算是试用阶段,小王也深知这一段时间的重要性,所以一点不敢怠慢,慎言慎行,察言观色,想着能不能故计重施,再发现领导的爱好,讨领导喜欢。
机会来了,一天,小王打听到局长喜欢晨跑。第二天,就调查局长跑步的时间、地点,准备开始他的计划。
这天早上,他早早等在局长晨练的路边,远看局长过来,他立马开跑,装作偶然与局长擦身而过,就这样,两人聊上了,小王跟在局长后面开跑了!
半个月后,一天早上,小王陪局长晨跑,跑着跑着,局长突然横穿马路,换了路线。小王一看,前边正在清扫卫生。返回的路上,他看到局长走到扫地的工人面前,指指点点说话,小王习惯性地停住脚步,远远看到这个扫地的低着头,一会还不住地点头!
他觉得,局长这是躲那些环卫工人、环卫车。他也觉得自己对局长的爱好、修养、脾性都有了全面了解。
这下,小王就又多了个心眼!有一次陪局长晨练,遇到一个扫地的。局长还没说话,小王就快步冲过去呵斥:“跟你说过了,不要在这个时候扫地,影响晨练。”
局长跑过来:“怎么这么凶?这是应有的态度吗?”小王没明白怎么回事,呆住了!领导不是很讨厌扫地的吗?局长一番劝老人别多心,回头继续教育小王,小王没办法,说出了真相:“他是我爸爸。”
局长看了看两人:“他是你爸爸!你怎么叫?还这样说话?”小王哑口无言!
是的,小王没有撒谎。这个老人是他的爸爸,因为考上公务员,老人就随他到这个陌生的城里生活,小王最近给他找了个环卫的工作。但小王从不在外人在的场合叫他“爸爸”,老人倒是无所谓,他感到很知足了,自己不能影响了儿子。
这事儿过后,小王就感到了局长对他异样的眼神。没几天,小王就被退到原来的科室继续写信息……
小王感到委屈,有一次见到那个扫地工人后,忍不住问那天我们领导为啥教训你?只听这个工人说:“你所说的领导,是我老叔,他严格要求我好好工作,怎么能说是教训呢?”
小王意识到了什么,却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爱聊同事的祥子 想说,做人做事,可以取巧,但不能没有底线!这样的人是被不屑的。试着想想,你作为领导,会用这样的亲信吗?说不定哪天就把你买了!
人还是踏踏实实,有所为有所不为,最起码自己心安!想起《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在写完帝王将相荣辱一生后,感叹:人活一辈子,什么是成功?以自己的方式过好这一生,就是成功!#微头条日签# #我要上微头条#
为什么很多人劝人不要学医?
培养一个合格的医生需要10年,培养一名优秀的医生需要15年。医生说白了是一门无法被其他工种代替的手艺,学医的人想干其他职业的话,努努力还是能干的,但是其他专业的如果想当医生,估计把手术刀塞到他手里他也不敢下刀拉。
这个职业有它的特殊性,所以不会丢饭碗。最近都说经济形势不好,生意难做,公司裁员什么的,我们这个职业的人真的没有多大感觉,经济形势再怎么不好,看病也是“刚需”,售楼处冷清了,挂号处依然人山人海。所以,当医生最大的好处,就是铁饭碗吧,越老越值钱。
协和医学院和首都医科大学毕业的博士才能就业,学历要求比较高。即使直接博士毕业工作,医学生还要面临规培轮转,又多出几年时间,一个孩子19岁开始上大学,读个八年制博士毕业在规培,顺利参加工作已经30岁了。30岁的博士有什么?职称初级,工作繁忙,一个月在北京也就一万多元,入职工作后,每年还要继续教育,培训,总之学无止境一直到退休,而如果不是医学生呢,事业单位公务员或者企业,踏踏实实好好干,工作同时继续深造,30岁也混成小领导了。
学医这条路在未来肯定是光明的,看看美国香港,医生的社会地位很高,收入很高,当然,学历也好。香港有句话,十个状元九个医。现在的香港美国医疗行业,应该就是中国医疗行业的未来,前景还是光明的,但目前,并不是。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探讨[送心]
不看报纸还真不知道,复旦大学原校长、中科院院士杨福家已经于2022年7月17日在上海因病逝世,享年86岁。对于杨院士的离世,是我国教育界的一大损失,作为复旦大学毕业的一个无名之辈的我深感痛惜。[流泪]
虽然我是复旦大学毕业的,但我还真没见过杨校长本人,这个小小的愿望本身就是奢望吧。因为我们那一年毕业是在1998年,杨院士是1993年2月任命为复旦大学校长的,那时的杨校长公务繁忙,我也只能望其项背,不忍心去打扰他。时时刻刻以“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复旦校训激励着自己,自强不息,只争朝夕。[奋斗]
当年我高分考进复旦大学成教学院,除了白天上班,业余时间几乎都花在学习上了,学费也是我工作赚的,没有向父母要过一分钱。我从小读书就刻苦,父母没操过什么心,一直很努力。学生时代努力读书,进入社会认真工作,这些基本上构建了我前半生的主旋律,以至于我根本不会谈恋爱,青春期就是傻乎乎的,碰上了也不太会谈恋爱的我家先生,真有点傻人有傻福。[憨笑]
在复旦大学夜大读书的时光,也是我难忘的一段时光,因为我从不缺课,上课认真做笔记,每到临考试的时候,几位不经常来上课的同学使我的笔记成了“畅销货”,都要借去复印。毕业后的唯一一次同学聚会时,大家竟提议同时向我敬酒,感谢我“独门笔记”的分享。大浪淘沙,岁月帮我留下了我唯一的大学闺蜜,现在还有联系。她每当提起那段读书时光,这个小插曲总会被提起,我也是感到挺骄傲的。[笑]
在复旦大学的学生历史档案中,应该有一张我1997~98年度优秀学生的合影照片,那一天在大礼堂作为优秀学生上台合影留念,念到我名字的时候我又紧张又兴奋,那时手机也不是人手一个,也没有拍照功能,更没有微信,只是用传统的照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