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头条# 【作为江苏人,谈谈我眼中的临县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时不时地会在头条上看到一些关于“临县人”如何如何的看法,大多认为临县人给人的印象不好,负面太多。
其实,哪里都有好人与坏人。
那么,要评价临县人,首先必须得了解临县人的历史。
其实,真正的临县原住民,早在元朝入主中原,被蒙古铁骑屠杀殆尽了。现在的临县人,大都是从陕北迁过来的,比如,后月镜刘氏家族,翟头村、郝峪塔村的刘姓一族,他们是一脉相承,都是从陕西迁来临县的。
当然,他们有的是在明朝以前就迁来临县了。
那么,这次迁徙,是自愿的还是迫于生计或躲避兵灾与匪患,不得而知。因为关于临县的历史文献资料,清朝以前的都是空白。现在我们所知道的,都是民间流传下来的零星信息。
因为,在明朝末年崇祯年间,陕北农民起义军数次攻破临县城,每次破城必焚城,所以,资料都被起义军烧了。
那么,从陕北迁过来的“新临县人”,面对陌生的环境和恶劣的生存条件,慢慢养成了很强的生存能力,被动或主动地寻找活下去的希望与力量。
历史上,临县的交通是很闭塞的。
据民国六年吴命新版《临县志》记载,临县曾经是“万山罗列,舟车不通”的地方。我们现在人很难想象,当年他们是如何举家搬迁到这个不毛之地的,那种艰辛,可以用九死一生来形容。试想想,没有大路,都是盘山羊肠小道,崎岖、坎坷,到处都是沟壑,一不留神,就会跌落,重则丧命。也许,正是因为这些苦难的经历,造就了他们超常的求生能力或钻营能力。
当然,恶劣的环境也让一些人养成了不好的生活习惯,比如,有的人不讲卫生。这些就不多说了。主要是水资源缺乏的缘故,是自然环境造成的。
正是因为生活在恶劣的环境里,黄土高坡,劳作、收割多是人工背上扛下。就是现在也多如此,难以机械化。所以,临县人抗击打能力强,有韧性,有冲劲!(这里主要是指外出的临县人)
而且,历史上的临县人屡遭侵犯与杀戮,比如,北方游牧民族匈奴人屡犯临县境,烧杀掠夺,无恶不作。还有沙陀人。这也是造成现在外出的临县人喜欢群居、抱团的原因。
至此,让我想起了历史上的犹太人,因为一个犹大,让他们屡遭歧视与驱逐,四海为家,甚至差一点灭族。但同时也造就了他们生存的能力超出常人。
临县的老一辈人,是很质朴的。只是有一些宝贵的东西,新一代人没有继承与发扬,比如,知识一代,个别人的斤斤计较与刻薄寡情、狭隘与自私以及撒谎成性。当然这是极少数,不能以偏概全。
说实话,我所接触到的临县人,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好的,很热情、很热心,善良而随和,比如曲峪人。
年前有一天,我一个人去正觉寺。然后准备去镇上却没车了。那天特别冷,零下17度。我本想走到曲峪镇上,走也可以热身。途中,遇到一辆面包车,停车主动带我。他说曾喊我,我却没听到。当时我还有点小人之心,结果是我错了。人家不要钱,顺道送我到镇上的。第二天,我又去了白道峪村,回镇上途中,一辆摩托车主动带我到了镇上。至今想来依然很感动,因为平生没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当然,还有其他令人感动的经历,比如暖泉会的长者,黄龙山上的老人,都督村人,柏树沟人等。
可能是因为地域限制或旧习,临县部分城里人有一个不好的习惯,比如在楼道公共区乱建私家东西,乱堆放私物,公共区域成了储藏室。这是一个很大的安全隐患,一旦发生不测,后悔莫及!城市毕竟是城市,它不同于农村,可以随便怎么着,都是自家的地方!我们不能把农村的一些生活习惯带到城里来,必须要顺应城市,而不是让城市顺应你。.....
这是我对临县人的个人看法,说错了望见谅![捂脸]
省委书记胡富国为何多次流眼泪
原山西省委书记胡富国是个有情有义,爱动感情的人,几千万山西百姓曾多次看到他在流泪,有的是在他面前,有的是在电视上。常言道,男人有泪不轻弹,作为一个省委书记,常常动感情流泪,这是为什么呢?这里有几个小故事。看了你就明白了。
故事一: 太原电视台曾举办过一次《托起明天的太阳》文艺晚会,胡富国也被邀请到了现场。当他看到那些穿着全村人凑的衣服,正逢求学年龄却被迫当起了小劳工,小保姆的山里娃时,泪水顿时夺眶而出。
胡富国心里明白,孩子们是因为家里太穷,交不起学费才被迫失学的。他当即从囗袋里掏出当月剩下的工资和奖金500元,全部捐给山里娃。
在接受主持人采访时,他手握话筒哽咽着说: “解放40多年了,我们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老百姓的生活也有所提高,可山西还有那么多贫困山区,还有那么多山里娃上不了学,作为省委书记,我内心感到很沉重。我们一定要尽快改变贫困地区的教育现状,争取3年解决问题。当然说到底还是要把经济搞上去,请全省人民看省委,省政府的实际行动吧!”
就在这一刻,围坐在电视机前的许多人的眼睛也湿润了,人们被发自内心地感动了。笫二天一大早,许多人便赶到太原电视台为资助山里娃而慷慨捐款,短短4天,捐款人数就超过一万人,共收款80多万元,超过过去4年时间省希望工程捐款总数的一半。
故事二: 胡富国调回山西工作不久,就前往山西最贫困的吕梁山区搞调研。每到一地,他都要到学校走走看看。车到临县桥峁村,面对坐落在两孔冬天透风,夏天漏雨的破窑洞里的小学,面对缺胳膊断腿,七倒八歪的破旧桌凳和一块斑驳不平的黑板,面对挤在一个教室上课的五个年级,23名可怜兮兮的小学生,胡富国嘴唇止不住颤抖着,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泪水也扑簌簌地直往下掉。他一边擦泪一边走过去,亲切地抚摸着孩子们的头,缓慢而沉重地说: “老区的娃娃还这样苦,不应该啊!”他当即决定由省财政拨款3万元改善桥峁小学的办学条件。
故事三: 1993年元月21日,临猗县菜场发生了一起民事纠纷。一位骑摩托车的小伙在经过菜场时,撞翻了一位农民的菜摊,双方为此发生了争吵打斗。谁知道,那小伙可是县公安局长宁德海的公子。这下可闯了大祸了。事后,公安局长利用职权,以菜霸为由,将这位贫苦的菜农抓进了拘留所,在大年除夕那天,将他活活打死。
得知此事,胡富国怒不可遏,他提笔写下了“公安人员执法犯法,简直无法无天!”的批文。他决定亲自过问此案,先后两次听取案情汇报。运城地区中院4次开庭审理。最后判处宁德海有期徒刑3年,其他涉案的11人也受到法律制裁,其中2名杀人凶手被执行死刑。黑恶伏法,大快人心。
把老百姓放在心上的好官,老百姓也会把他放在心里。平时,总有许多人给他寄信或土特产等慰问品,除信外,其余东西全都退了回去。每到一地检查工作或开会。他常常是人一到就被当地百姓人山人海地围住,有喊冤告状的,要找“胡青天”。有反映问题的。有的就想看看这位总把百姓挂在心上的省委书记是什么样儿。至于送什么干鲜果,五谷杂粮等土特产的就更多了。他们并不是想讨好巴结,只是想表达心中最朴素真挚的感情。
1994年12月,胡富国到晋南参加黄河大桥通车典礼时,被几万人团团围住,把他的衣服都扯破了。面对这些场面,胡富国感动地说: “我们的老百姓多好,多知足啊!你为他们办点实事,好事,就永远念着你。由此使我想到,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应该时时处处想着人民群众,全心全意,而不是半心半意,虚情假意地为人民服务。”
15年的时候我们做业务,当时我们合作方有一位年龄较大、快退休的…怎么说,类似于客户经理吧
我尊称他为老师,并且我们老家也是临县的,他有次跟我说,能进入他们公司的,一部分是社会招聘,一部分是内部举荐,但是在外面的很多人未必不优秀,能进入他们公司的也未必很有能力,但是没有平台就很难做出来事业。
当时我还年轻,不甚理解,后来随着年龄增长,我越发理解,就像我们公司类似于甲方,有很多乙方想做业务,但是不是想做就能做,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背后得是有多少资源和人脉的支撑。
另一方面他们的社会招聘和内部举荐,可不要以为内部举荐的就不行,这可是老观念,至少在我此后的工作对接中,三个人中其中的两个,既可以说招聘又可以说举荐,都是英国留学回来的,其中一个本科是在国内上、研究生在英国,另外一个是本科在英国伦敦。
名副其实的二代,有父母是80年代重点大学的毕业生,现身居高位,有爷爷辈起就是高官的三代。但是这俩人真的是很低调,很谦虚,又高冷又精明。
哪有那么多纨绔子弟,其实很多富有的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及其严苛,他们不允许自己的下一代掉下来一个层级,他们要维护家族利益的长久。而这俩人当中又有一个人相当受领导器重,具体什么事情就不便于多说,但是现在已经年纪轻轻当上了处长。
他未必有很优秀很有能力,可这些重要吗?重要也不重要,更重要的是他能进入这个平台,靠什么,当然自己有学历,家里也有资源,缺一不可,找了个媳妇门当户对,算不算妥妥的人生赢家。
所以以至于后来的我渐渐趋于躺平,因为真的见了太多比你优秀比你家庭条件好,但是性格好还努力的人,因为他们接受的教育就是往上走,并且有资源有能力去实现这些,很现实很残酷。而我们普通老百姓却只能残酷的鸡娃,让娃们实现我们的梦想。
努力,现在对我来说,方向更重要,选择更重要,哪里都有不公平,十个手指头还不一样长,不攀比不虚荣不比较,人外有人 天外有天,踏踏实实的生活和工作,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没有资源创造资源,我也知道不容易,但这才是最真实的、绝大部分人的样子。
#安国头条#
相信很多安国的朋友今天都刷到了这样一个信息,就是说安国有望23号解封。等到了23号咱们这第一个解封的条件是满足了,第三个也能做到,我不知道这第二个是怎么算?大家有知道的吗?安国23号能解封吗?我感觉应该是不行吧,最起码我们临县博野控制住的比我们早,也没解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