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南昌逸仙书画院第三届领导班子成立暨第一次主席团会议召开,拿云阁陶立中卸任秘书长之职,荣幸担任执行副院长之职,感谢领导及各位同仁的大力支持![比心][作揖][中国赞][撒花][撒花][撒花][点亮平安灯][点亮平安灯][点亮平安灯]
群众积极反抗,给予日寇沉重打击
在南昌沦陷的六年半内,日军犯下滔天罪行,血债累累,实在是罄竹难书。而面对日军的暴行,南昌人民亦燃起了复仇之火。记者了解到,从南昌沦陷到日军投降,南昌人民从未停止过反抗斗争,给予其沉重打击。南昌人民还经常与抗日游击队、中国驻军合作,打击日寇。
据《南昌人民革命史》记载,1939年4月,一伙日寇窜到南昌县邓家坊,抓住20多名妇女实施强奸,村民愤怒至极,200多人手持锄头、梭镖与日寇搏斗,当场打死13个日寇。5月,七八个日寇窜到万舍杨村,村民杨奇父子手持菜刀,隐蔽在自己大门后面,等日寇一进门,便用菜刀猛砍,当场杀死2个,其余的惊慌而逃……
1945年9月14日,南浔地区受降仪式在中山路南昌中央银行大楼举行,结束了日军在南昌为时六年半的统治。
——摘自抗日战争纪念网
看了这段记实,不知道大家有什么感悟。抗日战争我们虽然取得了最终胜利,但远不是如神剧般的轻松。
对于当年日军的残暴行径,本人的态度是不回避历史、不夸大史实、不鼓动大家仇视日本,但作为曾经受难的华夏儿女,我们必须了解这段历史!!!
作为华夏子孙,都该好好了解真实的抗日战争状况,正视那段屈辱的历史,并以此来警醒后人!!
震惊全国的副委员长遇害案
“副委员长也会被杀?”至今, 左芷津仍然记得当时的震惊———1996年2月2日早上刚上班, 他在公安部刑事侦查局命案侦查处听到值班室传来消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李沛瑶在家中被杀。
片刻, 时任命案侦查处副处长的左芷津收到通知, 直奔案发现场。
案发地点在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外大街4号院。院子不临街, 需要从一条很不显眼的小路拐进去。这里住着40多位副部级以上的干部, 驻有武警北京市第一总队二支队一中队的27名官兵, 设有6个固定值勤哨位和1个流动哨。
李沛瑶的家是一座独栋二层楼, 草坪环绕, 楼门开在东南角, 东南方16米处是2号武警哨兵岗亭。
进门后, 左芷津和同事们满眼都是大片的血迹。
楼内门厅东北角的地毯已被掀开, 露出一口暖气井, 井内有一具屈曲状俯身的男性尸体, 头部流出大量血液, 上身穿的白衬衫向上卷起露出脊背, 并染有大量血迹;里面穿的白色背心也向上卷起, 下身穿蓝灰色线裤, 内穿粉色秋裤, 再里面是蓝短裤, 脚上穿着灰色袜子, 袜底沾满血迹和泥土。这正是李沛瑶的遗体。
“来的领导最多、级别最高的一次现场”
李沛瑶1933年生于香港, 是著名爱国将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以下简称民革) 创始人李济深的第五个儿子。他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曾长期在南昌飞机 制造厂担 任工程师 。1986年加入民革后开始 从政 , 1992年当选为民革中央主席、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这是1949年以来首次有国家领导人遇害, 一时十分轰动, 引起公众对北京治安和领导人警卫工作的担忧。
“由于信息的不公开和情况的不透明, 社会上谣言四起。”左芷津在《当法医遇上警察———中国第一位博士警察的私人手记》一书中回忆, 当时有人散布称这是一起政治案件,李沛瑶的亲属也非常震惊, 李的许多亲属侨居美国, 由领事馆转发来信件, 曾在信中连用了6个感叹号。“前两年网上还有些给他 (李沛瑶) 泼脏水的东西。”面对铺天盖地的流言和猜测, 左芷津和同事们要做的就是查清真相。
那天, 左芷津和同事们到现场后, 从楼门口到一楼书房、门厅、二楼起居室等地方发现大量血迹, 阳台地面上有一些血迹和足迹, 下方墙壁上有从下向上蹬踏留下的黑色痕迹。
门厅西侧有一扇门通往过厅, 过厅北侧是警卫室, 安有警铃, 但并没有警卫人员值守和居住。“李沛瑶一个人住。房子有警卫室, 也配有一个警卫。 (但) 他让警卫人员住在车库宿舍里, 离他家有一二百米远。因为他不是领导出身, 以前是工厂里的技术员, 追求的就是这么一种生活方式。”刑侦人员按常规勘察、提取、拍照和录像, 绘制现场图, 提取各种痕迹。“20多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在各路专家的带领下, 足足用了将近十个小时才工作完毕。”左芷津在书中回忆。
多名高层领导陆续到现场看过, 听取汇报, 表示对案件的重视。“当时普通民警的制服是棉大衣, 当了领导就是呢子警服大衣。现场刚开始都是棉大衣在忙, 一会儿呢子大衣来了, 棉大衣都站得毕恭毕敬的。后来又来了一些穿便装大衣的, 那些穿呢子大衣的都对他们毕恭毕敬。”左芷津回忆, “这是我当法医以来出的现场中来的领导最多、级别最高的一次了。中央领导同志都来了, 可见事情重大。”
拍照固定现场后, 可以搬运李沛瑶的遗体了。“现场的法医们面面相觑, 心中暗自嘀咕:咱们法医能动他吗?能像办一件普通案件一样搬动他老人家的遗体吗?大家都等在那里。可不管怎么说, 还是得先把副委员长从井里拉出来。”左芷津在书中回忆道, 自己当时提议把他拉上来, “这个首长如果不是这么个死法, 还轮不上咱们抬哩”。大家一同连抬带拽把他拉了出来, 装进了一只普通的尸体袋, 拉上拉锁, 放到车上, 运到了北京市公安局法医中心。
“这样高级别的国家领导人, 没有中央的指示, 我们是不能做主动手的。”他在书中写道, 当时没人敢做主解剖检验, 不过做外表检验是可以的, 也是必需的!
“李沛瑶遗体的外表伤痕累累, 血肉模糊。面部共有6道砍创, 浅的到皮下, 深的到骨头。额头上有15条划伤, 枕部有两道砍创, 深度都达到颅骨。颈部的损伤最重, 一共有25道砍创。左侧舌骨大角被砍断, 左侧颈静脉被砍断成了三截。气管、食道、甲状腺等脏器多处被砍断。胸部、腹部和背部有大面积的皮肤擦划伤。”他在书中描述, 此外两肩和两臂、双手共有24道砍创, “深度到达肌腱, 最重的一刀将左手中指完全砍断。”
除擦伤外, 都是“锐器造成的损伤”, 应该是菜刀类砍器形成的。从现场提取的菜刀“完全可以形成”这些创伤。检验初步结论是:李是被他人用菜刀砍伤, 导致急性失血性休克死亡。
我党早期总共有58名党员,但1949年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参加开国大典的只有毛主席、周总理、董必武、林伯渠、沈雁冰、谭平山、邵力子7人。
董必武,时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政法委员会主任,后曾担任共和国的代主席,13位一大代表只有毛主席和他站在天安门城楼上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
林伯渠,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与董必武等5人并称为“延安五老”。
沈雁冰,这个名字可能令人陌生,但他的笔名茅盾,估计没有几个人不知道的,他除了是我国著名作家外,还是新中国的首任文化部长。
谭平山,是以民革代表的身份参加的开国大典,时任政务院政务委员兼人民监察委员会主任、民革常委,早年曾参加南昌起义,大革命失败后脱党。
邵力子和谭平山一样都是在大革命失败后脱党,后又担任民革常委,新中国成立后担任政务院政务委员。
这58名早期党员有21位在新中国成立前,为中国的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这其中包括我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先生、和毛主席作为长沙代表一起参加一大的何叔衡、广州起义领导人之一的张太雷、我党第一位女党员缪伯英等。
今天请看第二十四篇:著名民主革命战士陈劭先
陈劭先是著名的民主革命战士,民革卓越的创始人之一。陈劭先一生追求民主和进步,他以对腐败的国民党蒋介石政权嫉恶如仇的正义感,对革命同情、拥护、支持的真诚态度,赢得了中国共产党的尊敬,成为共产党人的亲密朋友。
陈劭先(1886—1967),原名承志,樟树市义成镇璜遗塘人。1906 年中秀才,1909年在旧制临江中学堂毕业后考入南京两江师范。1910年,经同学同乡彭素民介绍加入共进会。在学堂里,陈劭先和同志们作过革命宣传,为过往南京的地下党人筹助川资和活动费。
1911年10月31日南昌光复,陈劭先与同志们商议决定将共进会并入同盟会,成立江西省同盟会支部并出任干事。不久,同盟会江西支部派陈劭先去樟树镇设立机关,陈劭先任樟树分部部长,兼临江府属清江(今樟树市)、新喻(今新余市)、新淦(今新干县)、峡江四县党务视察员。随后,他赴各县视察工作,先后成立清江、新喻、新淦、峡江县同盟会分部,并与彭素民、黄介民等一起组织临江军政府分府。
1913年2月,选举第一届国会众议员和江西省议员。临江、瑞州、袁州划为一个复选区,当时地方新老派斗争激烈。国民党江西支部派陈劭先为临江、瑞州、袁州三府复选区所在地国民党办事处主任,主持本区竞选事宜。在陈劭先的努力下,国民党在选举中获胜,给拥护袁世凯的党派以沉重打击,陈劭先当选江西省议会议员。
1913年7月,江西省议会决议宣布独立,通电讨袁,推李烈钧为讨袁总司令。后讨袁失败,陈劭先被袁通缉流亡日本,并在孙中山的监誓下,第一批加入中华革命党,矢志跟随孙中山继续革命。
1914年,陈劭先奉命回到上海从事秘密工作。蔡锷在云南发动讨袁起义时,他协助朱执信等人谋划驱逐军阀广东都督龙济光。袁世凯死后,国会、省议会复会,陈劭先回到江西复任江西省议员,并参与孙中山领导的抗击段祺瑞的军事活动,任滇赣联军第四军顾问、军需处长等职。
1921年7月,孙中山决意北伐,谋取统一全国,实现民主共和。陈劭先在孙中山领导的许崇智军任经理处长,蒋介石任参谋长。陈劭先与蒋介石开始交往,蒋介石在陈劭先脑海中留下不良印象。
1922年5月,北伐军兴起,并在韶关设置大本营。不料,陈炯明发动兵变,围攻总统府。孙中山到永丰舰避难,陈劭先冒险登舰向孙中山报告前线军事进展情况,并奉持孙中山手写密令去赣南,召北伐军各部回粤扫除叛逆。北伐军回攻韶关失利后,他随粤军攻入福建先后任福建省财政厅长和高等顾问。
1926年7月,广东国民政府领导的国民革命军十万人正式出师北伐,陈劭先在桂系白崇禧的东路军总指挥部任处长随东路军进驻浙沪。1927年任淞沪警备司令部军法处长,“四一二”反革命后,陈劭先奋然引退,开始在国民党内部从事反蒋民主斗争。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陈劭先应李宗仁邀请到桂林,历任广西绥靖公署顾问、广西省政府顾问和广西建设研究会常务委员以及文化供应社社长等职,负责审核并发行《建设研究》《时论分析》两种刊物,出版了宣扬孙中山思想的《中山文选》。陈劭先利用这些阵地大力支持外地迁来的进步组织和人士,做了许多有利于团结抗战、民主进步的工作,使当时广西省会桂林生机勃勃,团结抗战民主气氛十分深厚,迅速成为全国闻名的文化名城。
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民党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陈劭先在桂林先后安排协助李克农、邹韬奋脱险。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何香凝、柳亚子、梁漱溟等进步人士从香港退到桂林,陈劭先精心安排,使他们的得到保护和照顾。
1946年,蒋介石筹备所谓国民大会,邀请陈劭先作为社会贤达的代表参加大会,他气愤地把通知退回。翌年冬,桂系与蒋介石合流反共,他被迫离开广西去香港,积极参加李济深、何香凝等国民党左派人士筹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及出版香港《文汇报》的工作。
1948年元旦,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举行成立大会。陈劭先任中央委员、常委、组织委员会副主任,宣传委员会主任兼香港《文汇报》社务委员会主任,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成立和团结爱国的国民党人士、反对蒋介石政权作出了可贵的贡献。当年12月16日,陈劭先与李济深、柳亚子、马寅初等人士接受中共中央邀请北上。
1949年1月22日,陈劭先等55人发表《我们对时局的意见》声明,6月15日参加新政协筹委会。9月21日,出席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会见了陈劭先。
陈劭先在新中国成立前做过许多有益于国家和民族的事情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评价与尊重。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政协常委、政务院委员、全国人大常委、民革中央常委等职。
1967年12月2日,陈劭先因心脏病突发,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侯镜如可以说是一名非常传奇的国民党将领。
侯镜如黄埔一期毕业,早年在蒋介石的嫡系第一军任职,但同时他也是一名共产党人。
侯镜如参加过1927年3月的上海工人起义,“四一二政变”时,曾率领工人纠察队与反动军队血战、负伤。后来他又参加了南昌起义。1928年4月,侯镜如担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曾被捕入狱一年余,后来被营救出狱。1931年顾顺章叛变后,侯镜如与中共党组织失去联系。
之后,侯镜如利用自己黄埔毕业生的身份,进入国民党军队中任职,一步步升任旅长、师长、军长。
到了1948年9月,侯镜如升任第十七兵团司令,成为独当一面的国军大将。
侯镜如毕竟参加过好几年的革命活动,还曾经被捕入狱一年,是如何逃过严格的政治审查,成为国民党高级将领的呢?国民党的“中统”、“军统”看来很无能啊。
三大战役,侯镜如参加了两个,分别是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有这样经历的国军将领,是非常少的。对国军将领来说,三大战役是非常可怕的经历,大批国军将领战死或被俘。像胡琏、李弥这样能够从战场上逃脱的,已经是很幸运了。侯镜如先后参加了辽沈、平津战役,但都能毫发无损的撤退,实在是国军幸运之神。
辽沈战役时,侯镜如是“东进兵团”司令员,负责从葫芦岛方向救援锦州,他的部队在塔山被解放军拦住。廖耀湘带领“西进兵团”从沈阳救援锦州,所部全军覆没。而侯镜如却毫发无损,撤掉了天津、塘沽。
之后平津战役爆发,侯镜如担任十七兵团司令兼津沽防守司令,负责天津和塘沽的防守。天津城防司令陈长捷是他的部下。天津被解放军攻下,北平和平解放了。侯镜如所在的塘沽,没有受到攻击。侯镜如带领3.6万部队乘船逃到上海。
1949年秋,侯镜如来到香港。之后,他推动了原十七兵团直属部队318师的起义,并对一些国民党军队进行劝降。
1952年,侯镜如返回大陆,担任国务院参事、政协副主席、民革副主席等职务。1994年侯镜如在北京去世。
南昌起义最早的发起人和组织者是谁?不是周恩来,不是张国焘,也不是贺龙、叶挺。
他是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的风云人物,分别在国共两党担任重要领导职务,具有崇高威望。
他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见证人,是中共最早的一批党员之一,在中共“三大”上当选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局委员(政治局委员)。
1924年,他在国民党“一大”当选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央组织部长,并在1925年的国民党“二大”继续当选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中央组织部长。
1926年11月,他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共产国际第七次执委会扩大会议,当选大会主席团成员。
1927年,他担任武汉国民政府农政部长。
鲜为人知的是,他是南昌起义重要领导人。
1927年7月19日,他与李立三、邓中夏从武汉到达九江,由他组织召开会议,决定发起南昌起义,成为南昌起义的最早发起人和最早提议者、组织者。
7月27日,南昌起义前敌委员会成立,他参与领导工作,并负有政治责任,当张国焘于1927年7月30日以中央代表身份赶到南昌,欲阻止起义时,他挺身而出,当场与张国焘争吵,大骂张国焘“混蛋”,并扬言如果张国焘反对起义,就要杀他。为南昌起义的顺利进行做出重要贡献。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随后成立革命政权机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他出任主席团主席,是最高领导人。
因为扬言要杀张国焘,他被中共中央开除出党。
后来,他是中华革命党、民联、民革重要创始人。
新中国成立后,他当选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成委员、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政务委员、人民监察委员主任(相当于监察部长)
他就是中共最早的党员之一、在国共两党曾经具有显赫地位的谭平山。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正式设立中央政治局时的七名委员(二)
5、李立三(1899年11月18日——1967年6月22日),原名李隆郅,湖南醴陵人。1919年9月赴法勤工俭学,1921年回国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先后在地方和中央担任工人运动领袖,曾一度掌握着中央的实际权力,在1930年犯过“立三路线”的错误,但不久就认识改正。在斗争岁月中,他曾经“死”过三次,组织和同志们为他开过三次追悼会。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共中央工委书记,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等职,“文革”中遭受迫害,1967年6月22日在北京蒙冤逝世。198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为李立三召开追悼会并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6、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1935年6月18日),本名双,后改瞿爽、瞿霜,字秋白,生于江苏常州。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文学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1925年1月当选为中共中央中央局委员。1927年5月在中共五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6月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大革命失败后,1927年8月至1928年7月任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委员、常委、主席。1928年7月在中共六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1935年2月在福建省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逮捕,6月18日从容就义,时年36岁。
7、谭平山(1886年9月28日——1956年4月2日),原名谭鸣谦,又名谭彦祥,字诚斋,号聘三、诚齐,广东高明县人。
早年,他追随孙中山加入同盟会,五四运动后,他在陈独秀的帮助下建立广东中共支部,在中国共产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任中共广东区执行委员会委员长。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历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组织部长,武汉政府委员和农政部长,中共中央驻国民党中央党团书记。1927年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后参加“南昌起义”,任前敌委员会委员、主席团主席。大革命失败后,脱离共产党。
1949年参加筹备并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政务委员兼人民监察委员会主任,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民革第一、二届中央常委、第三届中央副主席。1956年4月2日在北京逝世。
日军随军记者的日记中写到:“从未遭受过如此长时间炮击“ 炮兵一刻不停歇,炮击从黄昏持续到午夜,日军车队被炸的人仰马翻 。
廖运周将军,1926年入黄埔五期炮科。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参加了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
1938年,廖运周时任656团团长,奉命在武汉外围阻击日军。部队在撤退时,来到一个叫“小坳”的地方,是两山之间的一个坳口,瑞武路在此处呈S型延伸,中间有一个小高地,原本这里有国军部队驻防,现在却跑个精光。令廖运周大喜过望的,是在阵地附近发现一个国军弹药库,仅迫击炮弹就有10000多发。而解援的日军正沿公路扑向德安,正是杀敌良机。
选好伏击地,测算好炮兵距离,布置好反坦克炮,等着日军上门。当天下午四点,日军八辆坦克隆隆开来,廖运周随即下令反坦克炮开火,直接击毁了最前面的两辆,跟着的24辆卡车登时前进不得,更要命的是,后面又开来了日军若干辆坦克和装甲车,在狭窄的公路上立马拥挤成一团。
看到日军混乱,廖运周果断命令炮兵开火,日军联队长先冷静下来,按照他的经验,我军轰击一下,就该冲锋了,因为炮弹不多。结果,15分钟过去了,炮弹还在轰击,日军联队长觉得情况不对,赶紧下令撤退。然而在这15分钟内,后边的车辆也被击毁,无法撤退,一时间两公里左右的公路上火光冲天,日本人的喊叫声不绝于耳,炮击从黄昏持续到午夜,日军车队被炸得人仰马翻。
在消耗5000多发炮弹后,廖运周看日军已经溃逃,率领部队,带上剩余的5000多发炮弹,从容撤退。到第二天天亮清点战场时,发现日军十几辆坦克和装甲车被打成一堆废铁,军用卡车仍在燃烧,鬼子遗尸400多具,既有辎重兵也有刚刚从鄱阳湖登陆的补充兵,最难得的是,廖团在战斗中无一伤亡,后来在缴获的日军文件中,发现有个日军随军记者的日记,内有“从未遭受过如此长时间炮击......”的语句。
这段经典的伏击,在2008年上演的电视剧《中国兄弟连》,有发现大批炮弹、轰击日军毒气运输车队的相似桥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廖运周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炮兵学校校长兼党委副书记,吉林省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民革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委兼秘书长。 #历史天窗##历史冷知识##历史真相#
毛泽东的表弟—文强
文强称得上是一位传奇人物。
他曾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干部,参加过北伐战争、八一南昌起义,担任过四川省委常委兼军委书记、川东特委书记,后脱离共产党,成为国民党“军统”特务和“国军”将领,参加淮海战役时被我军俘虏,在狱中呆了26年,1975年获特赦。
出狱后文强先后担任过第六至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监察委员、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等职,他积极利用广泛的人脉开展海峡两岸的交流工作,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作出了贡献。
他对邓小平推崇备至,声称“我要写一本《邓小平主义》”,可惜还没来得及动笔就辞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