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正恐这些私意认不真。”曰:“总是志未切。志切,目视耳听皆在此,安有认不真的道理!‘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假外求。讲求亦只是体当自心所见,不成去心外别有个见。”
——《传习录·薛侃录》
作者度阴山是这样解释上面阳明先生那段话的:立志真切了,你就能辨别公意与私意。有些人对公意或私意,认识不清,可人人都能辨识美女还是丑女,为什么能辨识美丑,只是个内心真切而已。所谓真切,就是真心实意喜欢美女,真心实意厌恶丑女。
度阴山解释的并不清楚,光看阳明先生那句话,我还能明白大概意思,可读了度阴山的阐述和发挥,我反而迷迷糊糊,懵懵懂懂。
这是《传习录》中节选的,由于缺少上下文,单独去读有些难懂,这段话还有上半部分:
侃问:“尝闻先生教,学是学存天理。心之本体即是天理,体认天理只要自心地无私意。”
先生曰:“如此则只须克去私意便是,又愁甚理、欲不明?”
接着才是:
曰:“正恐这些私意认不真。”曰:“总是志未切。志切,目视耳听皆在此,安有认不真的道理!‘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假外求。讲求亦只是体当自心所见,不成去心外别有个见。”
整个对话意思大体如下:
薛侃问:“我曾听您说过,学就是学习存养天理。心的本体即是天理,想要认知天理,只需要自己做到心底无私。”
先生说:“既然这样,你只需要去克除私欲就够了,何必担忧天理和私欲分辨不清楚呢?”
薛侃说:“就是担心自己认不清这些私欲啊。”
先生说:“这还是因为你的志向不够真切。志向真切的话,耳听目视都在关注‘去人欲、存天理’的事情上,哪会有认不清的说法?判断是非的心,每个人都有,根本不需再到心外去寻找。所以,讲求天理也只是去体察自己心上所见,要不然,还要去心外找个别的‘见’不成?”
什么公意?什么私意?区分起来没有意义。
阳明心学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句话很清楚地表明,世上的事原初状态是无所谓善恶的,是人有了私欲才产生善恶的分别,比如,黄金,用来买人所必需的东西自然就是好的,如果放进了人的胃里,自然就会影响健康,就是坏的。黄金本身有什么善恶、好坏?不过是人赋予的。
虽然黄金无所谓好坏,但是,黄金所处的环境,发挥的作用,却能让人知道哪个对自己好,哪个对自己不好,人的心是能够分别的,也就是善恶之分,人心是可以准确判断的,如何判断?人去除了一己之私欲,就能恢复良知本来面目。
人只要能在去人欲、存天理上下功夫,就能准确的判断是非,明辨善恶,为善去恶。
而人之所以分辨不清,还是私欲难除,志向不坚定 。
什么意思呢?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不少人人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报考公务员,考上后,心里一直都在想着如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工作上踏实认真,勤勤恳恳,办事公道,清正廉洁,与人为善,亲民爱民,群众基础很扎实,道德素质也很好,学历还是全日制研究生,他也每日感觉很充实。可是,与之一起进单位的一个同事,学历只有本科,工作不认真,办事拖拖踏踏,对群众冷嘲热讽,高高在上,只看得上职务比他高的领导,擅长投机取巧,精于拍领导马屁,虽然群众基础一塌糊涂,口碑极差,但是还是嗖嗖的提拔,而且整个单位都是这样的风气,大家多是想着怎样让领导高兴,获得提拔,根本无心工作。
渐渐的,那位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却始终得不到提拔的同志也会反思。
反思不外乎两种,一种是依旧相信公道自在人心,依旧初心不改。当然,可能结果还是长期没有出头之日。但是,如果他信念足够坚定,也没什么,反正自己本身是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提拔不提拔倒也不太重要。
另一种是,志向不坚定,信念不牢固,私欲控制了自己,也开始放弃自己原来的坚守,学着投人所好,溜须拍马,结果可能飞黄腾达,一生很得意,当然,也有可能,跟着领导一起完蛋。
不同选择,源于志向是否坚定,坚定了,自然能克服私欲,坚守良知。否则,就难以分辩善恶。其实,也不是无法分辨,只是在私欲诱惑下装作分辨不清。就像腐败分子被抓一样,各个声泪俱下,声称放松了学习,放松了世界观改造,其实还是私欲蒙蔽了双眼,志向早已迷失。
真正立大志的人,决不会给自己的私欲提供任何冠冕堂皇的藉口,只会为志向而去除私欲,留存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