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12年,唐玄宗李隆基的两个亲妹妹金仙公主与玉真公主,双双出家,做了名声不佳的"女道士",一时间,姐妹俩竟成为了想要攀龙附凤的文人墨客们的追逐对象。
金仙公主和玉真公主是同胞姐妹,生母窦德妃,她们还有一位同母的哥哥李隆基,即唐玄宗。
皇家的女孩,有些不同,她们是有特殊身世的人。
要说到窦家与李家的关系,可谓源远流长,窦德妃的曾祖窦抗,就是高祖李渊的妻子窦皇后的哥哥。
从李家这边论,李隆基爷爷的爷爷是李渊,从窦家这边论,李隆基外公的外公还是李渊。
这关系够铁吧?可上了皇家这座高楼,除了铁的炽热,也免不了冰霜雪寒,比如窦德妃,虽然身为皇贵妃,却成了离奇的失踪人口。
玉真公主,是武则天的孙女。她的童年,是在战战兢兢中度过的。玉真公主出生不久,就没了母亲。
那时候,武则天对自己立的太子,从来都不信任,生怕一不小心,就被儿子踢下台。
武则天的婢女团儿,接受收买,诬陷太子的刘皇后和德妃,说她们经常半夜三更在屋子里做咒蛊,诅咒武则天。
武则天就派人将太子的后妃杀死在后宫,然后抛尸。那时候,玉真公主只有二三岁左右。
唐玄宗当皇帝后,多次探寻他们兄妹三人的亲生母亲——德妃的葬身之处,都没有结果。
金仙和玉真两姐妹成长的时候,恰好是宫廷斗争最错综最血腥的时候,最积极参政最飞扬跋扈的公主,恰好下场最惨。
可以想见,这些她们都耳闻目睹。姐妹俩又没了母亲的庇护,在宫里更是处处留心,尽量远离这些复杂的人事。
她们姐妹俩,在年幼时就开始慕仙学道,向往静修的生活。
玉真公主,很像《红楼梦》里的惜春,“堪破三春景不长”,她说:“请入数百家之产,延十年之命”,就是说宁肯放弃一部分公主的待遇。
只求延命。浮华生活是短暂难保的,还不如多活几年——甚至长生不死——那时很多学道的人,相信这一点。
太极元年(712年),金仙公主与妹妹玉真公主一起宣布出家为道士,这一年金仙公主23岁,玉真公主22岁。
按理来说,古代女子这个年龄不大可能不嫁人,尤其是公主,很多豪门大户早就盯上了。
可史书上确实没有二人的婚姻记录,由此可见,她们二人很可能在正式出家之前,就已经过上了道家的生活。
金仙公主有两位老师,一位叫叶法善,“老神仙”历经高祖、太宗、高宗、武周、中宗、睿宗六朝,活了106岁。
另一位叫史崇玄,原本是个修鞋匠,出家后受到太平公主赏识,瞬间成了大红人。当然,太平公主被诛杀后,史崇玄也跟着上了断头台。
金仙公主一心求仙却并不长寿,她去世时只有43岁,其墓志铭由妹妹玉真公主亲笔书写。
玉真公主的名气要比金仙公主大得多,当年诗仙李白试图通过干谒入仕,就曾经拜倒在玉真公主门下。玉真公主很赏识李白的才华,让他在自己终南山的别馆免费吃住。
李白求官心切,还为玉真公主写过一些肉麻的诗篇,比如“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把玉真公主吹捧成了王母娘娘。
玉真公主也没让李白失望,在她和贺知章的推荐下,李白终于见到朝思暮想的唐玄宗,并顺利供奉翰林,捧上了金饭碗。
钱钟书先生说“婚姻是围城”,其实人生处处是围城,李白削尖脑袋向名利场这个围城里钻,而玉真公主却总想着逃离这个围城。
玉真公主曾经数次向哥哥提出去掉公主称号,上交封邑,做一个真正的出家人。李隆基一开始以为妹妹矫情。
就一直没答应,后来才发现人家是玩真的,于是玉真公主成了大唐唯一一个主动脱离皇家身份的公主。
玉真公主也是11位姐妹中最长寿的一位公主,她一直活到侄孙德宗宝应元年才仙逝,享年72岁。
史书看多了有时候难免有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比如那些光鲜的皇家子弟和豪门家族,一不小心就被灭族。几乎每个家族的发展史,都是用血和泪书写的。
公主们也是如此,李旦的女儿们不惹是生非,结局算是好的,即便这样她们也是一把心酸一把泪。
比如荆山公主和凉国公主的驸马薛伯阳,在流放途中自杀;鄎国公主的儿子薛谂被杀;霍国公主的驸马裴虚己也是被杀。
金仙公主和玉真公主这辈子看得最多的就是骨肉相残,她们所生活的年代,也是李唐最血腥的时期。不是李家人喜欢那个味道,而是他们又不由己,避祸的唯一途径就是远离。
这就是金仙公主与玉真公主的聪明之处,她们半出世半入世,她们逃避婚姻,避开漩涡中心,麻烦找不到她们头上。
人生的悲哀就在于不知足,金仙公主和玉真公主的经历告诉我们,不要羡慕名利,围城里除了光鲜还有血泪,逃出的代价你或许付不起。
#历史# #说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