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东莞随军安置 公务员(东莞军转接收安置政策)

东江纵队有个‘小鬼班’,把志愿参加游击队且年龄在15岁左右的少年集中在一个班里,便于管理、教育和使用。

东江纵队有个‘小鬼班’,把志愿参加游击队且年龄在15岁左右的少年集中在一个班里,便于管理、教育和使用。

由于‘小鬼班’的人善于伪装隐蔽,不易被敌人察觉,所以通常执行侦察、伏击或阻击敌人的任务。

人们都赞‘小鬼班’人小鬼大,天不怕地不怕。”作为“小鬼班”的成员,谭尧谈起抗战时期威震南粤的“小鬼班”时滔滔不绝,语气中透露着自豪感。

1930年出生的谭尧是广东新会人,7岁丧父,8岁在战乱中与母亲、弟弟失散。

1944年,一直想打日本鬼子的谭尧,在惠阳主动参加东江纵队,被编入东江纵队港九大队“小鬼班”。

‘小鬼班’的孩子童年都是在苦难中度过的,许多人和我一样,在战乱中失去亲人,无家可归。

入伍后接受党的教育,大家有了抗日思想,亲如兄弟,团结一致。”谭尧说。

参加游击队的三四天后,还没有配枪的谭尧就跟班打仗了。“当时,一听见枪炮声就害怕。

于是,班长教我根据声音来判断子弹的方位。当发现前方100多米处有日本鬼子出现时,班长立即把枪递给我,认真教我扣下扳机、瞄准、射击。枪响了,日本鬼子应声倒地”。

1941年,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同时迅速占领香港,许多民主人士和文化界知名人士被困香港。

“小鬼班”所在的港九大队在日军的严密封锁下,协助地下党从香港救出民主人士和文化界知名人士800余人,还营救了10余名陈纳德十四航空队跳伞飞行员,受到国际社会的赞誉。

1944年,“小鬼班”营救了6名英军被俘人员。1945年,谭尧和战友还一同救过两名美军飞行员。他至今还记得两名飞行员的名字,一名叫克利汉,一名叫伊根。

多次随军作战,谭尧印象最深刻的是和部队一同作战击毙日本陆军少将安田利喜雄。他至今仍清楚地记得这次战斗的细节,

“1945年2月的一天,下午3点多,在东莞桥头附近,一架日军飞机因故障降落在东江边。我们没有立即围上去攻打他们,因为他们的飞机有两挺重机枪,个人还有短枪,而且周围是平原,地域宽阔,不便作战。

如果直接围上去攻打,我们军队的伤亡会很大,所以我们就假装离开,在别处埋伏”。

谭尧回忆说,日本人以为我们都走了,便把飞机上的机枪卸下来,到河岸边坐船。当时船上有一个船夫,负责摇桨,看到日本鬼子都上了船后,他跳进东江,潜水而逃。

日本兵不会摇桨,船停在河边,动弹不了。我们军队趁此围攻他们,很快就歼灭了日本兵。后来才知道,日本陆军少将安田利喜雄在这次战斗中被击毙。

他还回忆,1944年7月,班长黄友带领的“小鬼班”5人挺身而出,掩护主力部队飞鹰队撤出困境,与日军顽强地搏斗近1小时,最后全体壮烈牺牲。

1945年1月,班长刘坚带领的“小鬼班”9人奉命据守寮洲仔炮楼阻击敌人增援,面对数十倍的敌人,毫不畏惧。为保证主力部队顺利攻克伪军,“小鬼班”坚持战到最后一刻,最终全体慷慨赴义。

如今,谈起这些年轻英雄为国捐躯的事迹,谭尧特别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知道“小鬼班”,记住这些年轻的英雄。

#汕尾头条#两次东征和农民武装的发展

1925年春,盘踞在东江一带的军阀陈炯明,乘孙中山北上之际,妄图进攻广州,阴谋推翻广东革命政府。广东革命政府为统一广东,决定东征讨陈。

东征军从广州经东莞、淡水,一路向东前往海陆丰,当地武装农民在东征军到达之前,先行占领海丰县城。在广大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援下,东征军进入东江一带,已呈锐不可当之势,连战皆捷,3月中旬便收复整个东江地区,逼迫陈炯明军阀残部逃往福建南部,东征革命军取得伟大胜利。第一次东征胜利后,在周恩来和彭湃的关怀下,中共海丰支部于3月初成立,4月11日改称中共海陆丰特别支部。

1925年6月,广州发生杨希闵、刘震寰叛乱事件,东征军返回广州。听闻东征军撤离后,逃往闽南的陈炯明军阀余部乘机攻回东江,卷土重来。东征军在平定杨、刘叛乱后,于10月第二次东征伐陈,本次讨伐进行不到一个月,就全歼陈炯明余部,广东革命政府重新掌控东江地区。彭湃随军回抵海陆丰,把中共海陆丰特别支部扩大为中共海陆丰地方委员会,并兼任地委书记。

东征胜利后,东征军把缴获的敌军的大量武器、弹药用来武装农军,并选派了一批军人干部训练农军。海陆丰农民武装迅猛发展。1926年8月12日,在海丰县城桥东龙舌埔举行纪念、“七五”农潮三周年大会,声势浩大,规模空前。

曾到过莫斯科的《少年先锋》记者杨白,也著文热烈赞扬,称誉海陆丰农军为“东方的红军”,称海丰为东方“小莫斯科”。

毛泽东同志对海陆丰农民运动予以高度评价,称赞彭湃为“农民运动大王”,他还于1927年3月5日发表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称:“县政治必须农民起来才能澄清,广东的海丰已经有了证明。”

一战成名的黄埔学生军

1925年2月初,第一次东征开始。

东征军分三路,其中许崇智粤军为右翼,杨希闵滇军为左翼,刘震寰桂军为中军。

蒋介石以校长兼东征军右翼参谋长的身份,率领以黄埔军校教官和一期生为基层军官组成的教导一团、二团共三千多人的学生军,从长洲岛出发,参加右翼粤军。周恩来以政治部主任的身份随军东征。

实际上,左、中两路的杨希闵、刘震寰这两个坏老小子已经被陈炯明暗中收买。他俩按兵不动,三路大军无法形成有效配合。因此,只有许崇智、蒋介石率领的右路军积极主动作战。右路军总兵力一万余人,尤其是蒋介石统领的教导团,是东征军的骨干力量。

说他们是骨干力量可不是吹牛,告诉你这两个团都有谁。总司令是蒋介石。两个团的团长分别是何应钦和王柏龄。营长由黄埔一期的教官担任,比如后来的共和国元帅叶剑英。

学员里面也是藏龙卧虎,看看这些名字吧。国民党方面的杜聿明、关麟征、王耀武、郑洞国、宋希濂、余程万、俞济时、陈诚、胡示南、孙元良,共产党方面的蒋先云、陈赓、徐向前、左权、王尔琢、许继慎、周士第,这其中的任何一人日后都是集团军以上的领导(早期牺牲的除外),此时却只是教导团里的连长、排长、党代表甚至普通士兵。

整支队伍战斗力之强悍是毋庸置疑的。

黄埔学生军虽然在行军、后勤乃至于战场上因为经验不足捅出过一些篓子,但是他们的整体素质极高,只差历练积累经验、自我完善而已。因此,当这样一群将兵遇上合适的锻炼机会,足以成长为一个极为优秀的团队。

他们与粤军完美协作,连下东莞、平湖 深圳等地。不到两个星期,东征军的前锋就已抵达陈炯明的重要据点﹣一淡水城下。

在粤军的配合下,学生军以十名军官和一百名土兵组成“奋勇队”(敢死队),利用敌人的轻视,出其不意地于拂晓发起攻击,舍生忘死,艰难杀进城内。大部队随之拿下预定战略目标淡水。

在这场颇具难度的战斗中,大部分教官和学生都奋勇争先,表现优异。

就在局势进入最危险阶段之时,陈炯明开始落井下石。他狗急跳墙,调兵遣将,要与东征军拼死一搏。

很快,蒋介石就收到了农民协会带来的坏消息:陈炯明的手下林虎凑了两万余人,兵分两路,一路出棉湖,一路走鲤湖,企图截断黄埔学生军归路!学生军面临被前后夹击的危险,实可谓进退维谷!

在危急时刻判断出敌情,并能够抓住时机及时应对,这是为将者最重要的素质之一。

蒋介石不再犹豫,当即下令:教导一团向棉湖前进,正面突破林虎的攻击!教导二团向鲤湖前进,执行迂回袭击!

谁也想不到,在这个小小的棉湖、寂寂无闻的棉湖,即将爆发一场决定中国近代史走向的决战!

如果蒋介石输掉这场决战,黄埔学生军一定全军覆没,孙中山多年的奋斗将化为泡影,而他不仅会成为革命的罪人,还有可能会失去一切一一再来一次的机会,生命,甚至来之不易的名节。

所以蒋介石、国民党乃至于共产党都只有唯一的选择:拼死一战,只在此时!

出发!迎击林虎!

1925年3月13日,学生军教导一团在棉湖附近与一万五千余人的林虎主力遭遇,而教导二团的对手则是四千余人的林虎偏师。

这是学生军成军以来情势最危急的一次,不仅被林虎占据了有利地形,且教导一团面临的是十倍于己的敌人,连蒋介石、周恩来的指挥部都被林虎主力以优势兵力包围。

在编制完全的时候,他们依靠出众的团队战斗力对抗敌人。在编制被敌人打乱之后,他们依靠以一当十甚至以一当百的单兵素质杀伤敌人,子弹打光了就拼刺刀,刺刀锋刃卷了就肉搏。

蒋先云、曹渊、关麟征、俞济时、余程万、杜聿明等下级军官都上阵搏杀!

人手依然不够用,蒋介石也不得不亲自参加战斗。顾问加伦跳进战壕,端起机枪向敌人扫射。

廖仲恺、周恩来率领贺衷寒、邓文仪等政治部人员也加入战斗。勤务兵、伙夫全都上阵迎敌。

按理来说,即便教导一团再英勇无畏,他们也很难在十倍于己的敌人面前撑过一天。但事实是他们不仅撑了下来,还以自身伤亡过半的代价杀伤了数倍于己的敌人。

学生军以三千余人大败林虎两万人,这场战役史称“棉湖战役”。这一仗让国民党在国人心中的形象顿时刚硬起来,国民党终于不再是一个只能依靠会党、依靠雇佣军“吃软饭”的组织!

棉湖大战后,学生军才被通知孙中山逝世的消息。全军化悲痛为力量,与粤军会师后,在没有经过休整的情况下,追着陈炯明的残部往死里打,陈家军大部分被消灭,小部分逃人江西、福建境内。

就在东征军开向惠州城之际,困守惠州孤城的杨坤如见援兵无望,出城投降。

第一次东征胜利结束。

南齐建元三年(公元481年),周奉叔率200余人被北魏军队10000人铁骑包围。63岁的周盘龙为救儿子,单枪匹马杀进敌阵。已杀出重围的周奉叔听闻父亲去救自己,又转身杀回。父子二人竟杀得敌军无人敢挡,被迫退却。

以武艺见长的周盘龙很早就投身军旅,虽然在战斗中表现勇猛,但并没得到多高的奖赏。

到了刘宋王朝末年,连年战乱,老来俏的周盘龙终于迎来了人生的重大转折。

景和元年(公元465年)十一月二十九日,首都建康城内发生政变,皇上的叔叔刘彧杀了废帝刘子业,自己登基做了皇帝。这就是刘宋历史上第六位皇帝宋明帝。

泰始二年(公元466年)宋明帝派遣军队前往赭析迎战反对他的军队。已经五十二岁的周盘龙随军出战。

在战斗中,周盘龙经常带头冲垮敌阵或第一个登上对方的防御工事。几场战斗下来,周盘龙不断得到提拔,做到了龙骧将军、积射将军。

劣势的宋明帝后来居上,逐渐扫平了反对他的势力。于是,周盘龙又被封为晋安县子,食四百户。

然而周盘龙的仕途并未走到终点,就像前次政变带来的好运一样,接下来的每一次政变都能让他更上一层。

宋明帝驾崩后,桂阳王刘休范发动了军事政变。平南将军萧道成率军防御,稳定了局势。因在这次平叛中的功勋,周盘龙被提升为前军将军、南东莞太守。

元徽四年(公元476年),建平王刘景素也造反了。控制了朝廷相当权力的萧道成先下手为强,率台军前来讨伐。

周盘龙率部与友军一举攻进城里,擒斩了刘景素。因这次的功绩,周盘龙升为了骁骑将军。

升明元年(公元477年),萧道成杀害了年仅十五岁的皇帝,另立一个只有十岁的傀儡皇帝。

当时的周盘龙已经认准了萧道成是他可以跟随的人,因此站在萧的阵营之中,被萧道成充分信任,任命为假节督司州军事、司州刺史。

升明三年(公元479年),已控制朝中大权的萧道成终于踏出了篡位这一步,做了齐朝的开国皇帝。周盘龙也就成为开国元勋之一,并荣升右将军。

此时,周盘龙已64岁。然而,对于老将军来说,他的春天刚刚到来。

齐朝建立后,北魏打着为刘宋复仇的旗号开始讨伐齐朝。北魏大军抵达时,遇到了垣氏家族名将垣崇祖的算计。垣崇祖堵住淝水,吸引北魏军队前来进攻,然后决堰放水。

大水过后,他打出了很重要的一张牌——周盘龙指挥的马步部队。老将军指挥军队,不顾水势,冲入泽国,对着北魏侵略者大砍大杀。在大水中侥幸得生的北魏官兵从未见过如此凶悍的将领,被杀得心惊胆战,弃尸遍野。

登基伊始,边境便获如此大捷,稳定了整个朝廷局面,所以齐高帝萧道成十分高兴,下诏褒奖,称“崇祖、盘龙正勒义勇,乘机电奋,水陆斩击,填川蔽野。师不淹晨,西蕃克定。斯实将率用命之功,文武争伐之力”。

而且爱屋及乌,十分夸张地特别赠送给周老将军的爱妾杜氏金钗镊二十枚,还亲自写下“饷周公阿杜”的敕书。随后,又任命他做太子卫率。

但是北魏亡齐之心并未因为这次失败而终止。建元三年(公元481年),北魏再次集中军队进攻淮阳,包围了一座叫角城的边境要塞。

这次齐朝派名将李安民率军队增援角城。周盘龙作为他的副帅一起开赴前线。周老将军与其他将士奋勇杀敌,重创了这支北魏军队。

就在这次救援战役中,周盘龙真正风光了一回。

一次,他的儿子周奉叔率两百余人被北魏军队万人铁骑包围。正准备用饭的老将军听说儿子被围,扔下筷子翻身提槊上马,也不带部队就飞驰阵前。

其实当他赶到的时候,他那勇猛的儿子已经杀出重围了,但是他并不知晓。老将军毫无畏惧地将齐高帝对他的爱称高声喊出来:“周公来也!”然后匹马杀进敌阵,到处寻找儿子。

我们可以想象一位身材瘦弱的六十六岁银须老将这样做是何等的气概。北魏军队一听是周公来了,就先畏怯了三分。他从东杀到西,从南杀到北,一路无人能敌,所向披靡。

而他的儿子周奉叔出来之后得知父亲为找他杀入敌阵,良久未出,于是出而再返,杀回阵中。父子阵中配合,搅动北魏军战线,迫使敌军退却。

永明七年(公元489年),周盘龙上表告老。皇帝很快批准,调他回建康任散骑常侍、光禄大夫,戴起了文职高官的貂蝉冠。

齐武帝还拿这个事情跟老将军开玩笑:“爱卿戴这个貂蝉冠的感觉跟戴兜鍪比怎么样啊?”(貂蝉冠的实际重量自然比头盔轻多了,但政治分量要高许多)周盘龙豪迈地回答:“我的貂蝉冠就是从兜鍪中得来的。”一问一答相映成趣。确实,周老将军从刘宋起就厮杀于战场,数十年间凭借军功才做到这样的位置,真可谓得之不易了。

永明十一年(公元493年),一代猛将周盘龙不幸病逝,享年七十九岁。

周盘龙作为宋末齐初的一员猛将,其最大的特色不在于运筹帷幄,而在于冲锋陷阵。虽然我们说前者是为将的高级境界,但毕竟计谋还是要人去执行,战场上也不能缺少斩将挈旗的骁勇之将。尤其他在花甲之年还能万军之中自由来去,诚不负史书“盘龙骁勇,独冠三军,匈奴之惮飞将,曾不若也”之评价,亦为后人留下一段武周公的佳话。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361190/
1
上一篇公务员 引义联结
下一篇 2020公务员公告(2020年国家公务员公告发布)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