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余天跨省调配10万余份试卷(二)
好消息来得很快。12月7日下午,教育部官方微信公众号“微言教育”发布通知,允许滞留在报考点所在地以外省份且返回报考点确有困难的考生申请异地借考。12月8日,各地教育考试院陆续发布借考通知和细则。
“我们老师一直在跟进借考的信息。让我们填了很多表格,包括报考院校、考生所在地之类的信息。”雯雯说道。杨丽告诉记者,为了帮助学生借考,学校还专门出具了《关于协助做好2023研究生借考工作的函》。
在这份落款时间为2022年12月8日的函件上,北京体育大学直言不讳,“11月中旬我校突发疫情,疫情严重,至今学校仍未清零,处于封控状态。报考我校考点的考生(尤其是我校应届毕业生),确实无法返回我校考点进行考试,还请贵院审核并通过其借考申请,我们共同完成‘应考尽考、平安研考’的工作目标。”
顾刚得知可以借考的消息后,发现自己符合申请条件——此前的12月5日,在京的他已出现发烧症状,12月7日自测抗原阳性。第二天一早,他便提交了工作证明与抗原阳性照片;为了提高成功率,他在备注栏诚恳地罗列出自己当前面临的多重困难。
借考生们的境遇各不相同,但他们有个共同的真切愿望:能够在异地顺利参考。教育部收集借考信息的系统显示,像顾刚一样满怀期冀发出申请的考生,超过了10万人。
提交借考申请之后,考生们也并没有放松下来。根据通知,12月8日至10日,考生可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填写借考信息并提交申请。12月14日起,才可以登录该网站查询借考申请结果。
雯雯和杨丽都说,12月13日晚上她们一直在刷网站,直到14日凌晨刷到借考结果,才算暂时松了一口气。
“结果出来之前我给我们当地的考试院打了好几次电话,迫切想知道审核结果。借考成功之后特别开心,我终于不用像古人进京赶考一样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了。”杨丽笑着说道。雯雯则在几天后看到准考证上的考场信息时,才彻底安了心。
“北京借考成功了!开心!终于不用跑回家了!”12月14日,顾刚也在社交平台分享了研考借考成功的喜悦。
制定周密的试卷集中调配方案
就在顾刚们分享借考成功的喜悦时,电脑那一端,教育主管单位和各大招生单位面临一个大难题:大部分考生的试卷,已经按照报名考点信息逐级下发了,一旦借考发生,这10万多人的试卷如何成功调配?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科目分为统考科目和自命题科目两种类型。其中由各招生单位自主命制的自命题试卷有2.9万种,不同招生单位、不同专业的自命题试卷都不一样,这使得每一位考生的自命题试卷都是专属的,如果该名考生到异地借考,那该考生的这套自命题试卷就要精准地转运到借考考点。
常规模式下,试卷转运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将自命题试卷通过机要方式发送至借考考点,但受疫情影响,全国邮政机要运输线路受阻情况严重,在有限的时间里不能保证借考考点准时收到试卷;还有一种是原报考点所在省考试机构安排点对点将试卷送到借考省份,这在涉及交互的省份少的情况下是可操作的,但是在本次全国大规模自命题试卷跨省调配中,每个省平均要向29个省转出试卷,同时每个省平均还要从29个省接收试卷,点对点的交互根本行不通。
怎么办?教育部门经过不断的研判和讨论,最终采用了由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在同一时间通过中转站集中转运自命题试卷的工作方案,全国各省自命题试卷集中运送到交通比较方便的中转站,汇总后再统一分发,就不再需要逐一向其他省转送和接收,这样能够大大提高试卷转运效率,确保自命题试卷安全平稳地中转到借考省份。
但这个方案对整体统筹和各地协同动作的要求极高:在某一个约定的时间点前,所有的试卷必须入库,才能在另外一个约定好的时间进行分发,哪怕有一个省份的试卷收不全,其他省份的试卷都发不了。
最终,这个中转站,选定在地域位置和交通条件、保密条件较为有利的河南郑州。
四查六对
确保试卷转运零失误、零差错
12月25日,全国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笔试)进入第二天。坐在考场里的雯雯和杨丽如愿拿到了报考学校的自主命题试卷。
“一个考场里的考生卷子不一样,报考学校也不一样。”杨丽告诉记者,考试开始时,监考老师负责给每个考生发放一个牛皮纸袋,上面贴着密封条,也有考生姓名、报考学校等个人信息,里面有试卷、条形码和密封条等,“就连袋子大小,每个人也是不一样的。”
不少借考生坦言,在考试之前曾一度担心自己拿到的试卷有误。
他们不知道的是,为了顺利完成这场试卷调配,教育部门针对自命题试卷整理、中转、接收、核验等环节均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并对每一个环节可能出现的情形进行反复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