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头条搞创作#南宋为什么会亡?
元朝灭宋,令华夏中原王朝完全沦亡于异族,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以广为流传的“崖山之后无中国”的说法为代表,华夏民族心理遭受的剧创可想而知。
南宋为什么不敌蒙古而亡?许多人认为,北方产良马,北人体健而坚忍,熟习弓马,南北开战,通常是北方强于南方,南人打不过北人。
反驳者认为,中国历史并非总是北强南弱,南北强弱不仅仅在于军人体格、马匹等军事层面的原因,更在于总体的国家形势:中原王乱了、弱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便乘机做大做强,为害中原;
一旦中原王朝统一、强盛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就构不成什么威胁了。汉朝击败匈奴,唐朝消灭东西突厥,以及明朝自南而北的扫平、统一,都是明证。
国家形势或者说国家治乱,又取决于什么因素呢?
明人胡应麟在《少室山房集》中说:
蔡州之胜,雪百年耻,要以孟珙氏为将,故坐收成绩。不尔,金纵垂亡,岂宋所能必克耶?蒙古灭金,势已压宋,而孟顾能于其间收复襄邓诸城。庐州之围,杜杲以数千御八十万之众,元人倾国不能进跬步。余尝谓国势无强弱,人实为之。
胡应麟认为,孟珙能取蔡州之胜,换了别人则未必行;蒙古对南宋有压倒之势,但孟珙仍能收复襄阳、邓州等诸城;杜杲在庐州之战中以数千兵成功抵御八十万蒙古大军的进攻。因此,国家形势本身并无绝对的强弱之分,所谓强弱,其实是人的作为所致。
胡应麟此处提到的“人”,当然不是指一般百姓,而是指执政者一一那些掌握国家政权、国家命运的君臣将帅。这些人把国家治理得好,军事上应对得好,弱可敌强、弱可胜强;治理得不好,军事上应对失措,则强不能胜弱、强可以变弱。
这并非是胡应麟的独见。南宋初,陈规在其《〈靖康朝野佥言〉后序》中指出:治乱强弱,虽曰在天有数,“未有不因人事得失之所致也”。
北宋欧阳修在著名的《新五代史伶官传》的开篇写道:鸣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
欧阳修随后结合后唐庄宗李存勖兴衰成败的史实,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著名论断。有人认为,南宋定都于远离前线的临安,致“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国家日渐沦亡。
如果“直把杭州作汴州”确实存在,那么,其原因并不在于南宋定都何处,而在人,在统治者耽于享乐的风气。这种风气,恰恰是对“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最好注脚。
国势强弱,国家盛衰,不在于天命,不在于定都杭州还是建康,不在于南北地理,不在于有没有良马,而在于执政者的作为。南宋执政者的作为出了哪些问题呢?
第一,政治上碌碌无为。
南宋中后期的几任皇帝大都碌碌无为,或健康不佳,受制于后宫;或出身疏族,受制于权臣;或时有更革,却未见成效;或懒政怠政,沉迷享乐。南宋先后出现史弥远、贾似道两大权相,他们长期擅权,结党营私,打击异己,排斥忠臣良将,擅自扣押蒙古来使,令倾覆之危日甚一日。南宋末期降将频出,蒙古方面则几乎未见,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宋蒙政治的优劣和人心向背。
第二,军事应对上消极被动。
北宋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采消极防御之策,南宋国土锐减,军马不足,军事上愈发被动。
南宋虽在金蒙战争最后关头、鉴于形势所迫才采取联蒙灭金之策,但在总体的军事战略上亦陷入当初北宋联辽灭金的历史迷局中,所得甚少,所失甚多。
南宋诸帝除高宗赵构外无一人有军旅经历,理宗空有恢复之志,但仓促中发动“端平入洛”,不仅损兵折将,还为蒙古出兵南侵提供了口实。南宋有曹友闻、孟珙、杜杲、余玠、王坚、向士璧等忠诚敢战的杰出将帅。
宋蒙战争初期,强化了战区制置使制度,在两淮地区以水网和城池制骑,在四川地区以山制骑,在荆襄地区固守襄阳、武昌、江陵,发挥水军、坚城优势,多次击败蒙古军,但整体上的军事被动局面始终未能缓解。根本的问题还是出在赵宋右文抑武的祖宗家法上。武将常常无端遭受猜忌、压制甚至迫害,致将士离心,对战斗力发挥形成严重制约。
第三,经济上濒临崩溃。宋室南渡后,经济重心南移。但由于长期备战打仗,军费开支浩大,南宋经济发展一直受到严重干扰,繁荣的背后带有战时经济的脆弱性。进入13世纪后,南宋经济已面临较大问题。
法国汉学家谢和耐在《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中指出:“有关13世纪中国南方之安定繁荣的印象只不过是幻象。在此幻象背后的,却是国库之连年悲剧性的空虚,农村之贫困和不满,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的党争。这座大厦已是十分脆弱,只要蛮族用力地推它一把,就会倒塌下来。”
南宋与蒙古开战后,经济形势、财政状况更趋严峻。为解决财政困难,宋廷滥发纸币。史载,嘉熙四年(1240)临安附近一斗米价值十贯,到德祐元年(1275)二百贯还买不到一双草鞋,致物价飞涨,时人称之为“饮鸩止渴”。贾似道实行的买公田、推排法及币值改革等,均于事无补,令南宋经济雪上加霜,莫之振救。
而南宋面对的敌人却是灭国无数、堪称史上最具侵略性和最能打仗的游牧民族政权,灭亡之势无可逆转。
乳腺结节病案
黄某,女,32岁,公务员。两年前,发现双侧乳房外上限有多个块状结节,大如花生,小如豆粒,经前乳房胀痛,放射至同侧上肢和腋窝,肿块变大、变硬,烦躁易怒,经后痛感消失,肿块随之变小、变软。肿块边界不太清晰,与周围组织不粘连,可推动,有触痛。月经周期尚准,但痛经,经量偏少,时夹血块。舌质稍暗紫,边有瘀点,苔少,脉弦涩。西医诊断为乳腺性增生症合并结节,治疗效果欠佳,来诊。
此患者证属肝气郁结,痰瘀凝滞。
方用
痰瘀内消汤
组成
柴胡、郁金、青皮、延胡索、橘核、山慈菇、三棱、莪术、瓜蒌皮、浙贝母、海藻、昆布、僵蚕、夏枯草、白芥子、白芷、淫羊藿、肉苁蓉。
嘱经前连服上方10剂,疼痛缓解;下月经前又连服10剂,病情基本告愈。患者为了巩固疗效,第三月经前又连服10剂。两年后随访,无任何不适。
乳腺增生病历分享
王某,女,32岁,公务员。两年前,发现双侧乳房外上限有多个块状结节,大如花生,小如豆粒,经前乳房胀痛,放射至同侧上肢和腋窝,肿块变大、变硬,烦躁易怒,经后痛感消失,肿块随之变小、变软。肿块边界不太清晰,与周围组织不粘连,可推动,有触痛。月经周期尚准,但痛经,经量偏少,时夹血块。舌质稍暗紫,边有瘀点,苔少,脉弦涩。
西医诊断为乳腺性增生症,治疗效果欠佳。
证属肝气郁结,痰瘀凝滞。
方用:痰瘀内消汤
主治:乳腺增生。
组成:柴胡、郁金、青皮、延胡索、橘核、山慈菇、三棱、莪术、瓜蒌皮、浙贝母、海藻、昆布、僵蚕、夏枯草、白芥子、白芷、淫羊藿、肉苁蓉。
功效:理气活血,调节激素,化痰散结。
嘱经前连服上方10剂,疼痛缓解;下月经前又连服10剂,病情基本告愈。患者为了巩固疗效,第三月经前又连服10剂。两年后随访,无任何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