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再给大家说一说,数学考高分最重要的方法,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方法。
注意,我说的是高中,是高考数学。
不管你智商多高,其实本质都是这个方法,具体来说有3个环节。
第一,总结题型,建立知识体系。
有些高中生做了三年的题,到最后都是非常盲目的,也就是脑子里没数,只知道拿过来就做,如果你问他,这是什么题型,他真不知道。
有没有题型?
答案是肯定的,有。
就以高中数学为例,大约题型在120个左右,你学完高中数学,你能说出几个题型来?
大多数人说不出来,问题就出在缺少总结上了。
可能有的家长和学生就会问了,怎么总结?
首先你要准备一个活页本(便于整理),按照专题一个一个的整理,比如数列一共就13个题型,包括通项求和6种,前N项求和4种,奇偶数列,含餐恒等成立,复杂裂项3种,每一种再配上两三道典型题 。

导数,圆锥曲线,解三角形,向量,直线与圆,函数,导数,焦半径和焦点弦……
这些数学大类加在一起,一共有120个左右常考题型,把这些都总结在活页本上,你在大脑里就有了一个初步的知识体系,做到了这一步,高考成绩至少会达到100分。
第二,大量刷题。
很多家长和学生不知道刷题的目的是什么?
其实,刷题就是你不断地查缺补漏的过程,上述的知识点你都知道了,但是具体到题上,会不会?
那你只能用大量的做题来检验了,目的就是不断完善上述的数学知识体系。
很多高三毕业的学生,会炫耀自己三年刷了多少题,其实这个数量,是因人而异的,你天赋不够,就多刷题,你天赋够了,就可以少刷题。
如果你发现你不会做的题越来越少了,那就说明你走在了一个正确的路上。
到了这一步,高考可以考到120分。

第三、提高数学思维。
到了这一步,按照传统文化来讲,就是“技近乎道了”。
高中数学的“道”是什么?
大道至简,就是数学思维。
按照考纲提供的内容,可以分为分类讨论,函数,方程,数形结合,转化,换元,整体思维七种。
怎么提高数学思维?
那就是做近十年来的高考数学的压轴题,并且不断地反思总结,到了这一步,那就是135分以上的高手相争。
说实话,到第三步的高中生,一百个里可能会有两三个,如此而已,但是对于普通学生来说,我们的目标就是达到120分,甚至是向上接近135分。
从上面的三个环节分析来看,一定要打好第一个环节和第二个环节,尤其是第一个环节,可能有些家长和学生就述苦了,我到哪里去找题型,谁来给我找讲题型?
不用急,笔者作为二十年的老教师,为大家推荐王文勇特级教师主编,集合了大量一线高级教师编写的《高考数学大招锦集》,能够帮助大家快速建立和完善知识体系,刷完这套书,考120是不成问题的。

可能大家对于质量还有怀疑,这套书在头条上就销售出3.8万套,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对于家长朋友来说,买肉还是买书,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点击下面的【看一看】就可以下单研究了,也许您的孩子研究完这套书,成绩就上120分了[比心][比心][比心]
不愧是清华学霸的笔记:高中数列求和就是这么简单!下图中的3个方法你都掌握了吗?还没有的,赶紧收藏学习!
高中数学数列求和是高考频考的内容,每次的大题或者选择题里面都会进行一些数列考点的考法!数列求和需掌握以下三个技巧:
倒序相加
错位相减
裂项相消
他们和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推导息息相关,希望这几道题可以帮大家梳理做题思路。

觉得不错,欢迎转发收藏!#教育微头条# #教育#
高中数学【专题24-数列】高考分值12-17分,至少一个大题。近几年高考数列大题都很有规律,第一问考通项公式,第二问求和,或结合不等式或结合函数。数列求和的方法无非:公式法、分组相加法、裂项法、错位相减法,要熟练各方法适应的条件。总体来看数列大题属于中档基础题目,想考高分的同学一定要拿满分。原创整理,感谢关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高中数学提升#
中项求和帮你巧解等差数列
无论是国省考还是事业单位,等差数列都是考频比较高的题型,尤其是经常会考到等差数列的求和,学会等差数列的中项求和公式,可以让我们更轻松解决等差数列的问题。
等差数列求和平时常用的是两项求和,公式如下:
Sn=(a1+an)×n/2

等差数列基本求和公式,我们发现需要求出首项、尾项才能解出题目,中项法求和可以使解题不必求出首项尾项即可解题。
中项法求和公式:1、若项数n为奇数:Sn=中间项×项数
2、若项数n为偶数:Sn=中间两项之和×项数/2
中项法求和对于奇数项,只需要求出中间一项,而对于偶数项,也只需要求出中间两项,可以节约做题时间。
例1 某学校组织活动进行队列训练,学生们组成一个25排的队列,后一排均比前一排多4个人,最后一排有125个学生。则这个队列一共有多少学生?
解析:由题意可知,每排人数构成等差数列,公差为4,根据等差数列通项公式,a25=a1+(25-1)×4,a1=125-4×(25-1)=29人。带入求和公式,总人数=(29+125)÷2×25=77×25=1925人。
若用中项求和,由于25是奇数,只需求出中项a13即可。a13=125-(25-13)×4=125-48=77人。总人数=中项×项数=77×25=1925人。

例2 某成衣厂对9名缝纫工进行技术评比,9名工人的得分恰好构成等差数列,9名工人的得分恰好构成等差数列,9人的平均得分是86分,前5名工人的得分之和是460分,那么前7名工人的得分之和是多少?
解析:奇数项等差数列的平均数是中项的数值。由于前5名工人的得分之和是460分即460=5×a3,那么a3=460÷5=92分。9人的平均得分是86分,所以第5名工人得分a5=86分,第4名工人的得分应该是3、5名的平均值,a4=(92+86)÷2=89分。前7名总分等于中项×项数=89×7=623分。
例3如果一个等差数列共有25项,和为3700,而且它的每一项都是自然数,那么这个等差数列的第13项的值是多少?
解析:根据等差数列中项求和公式Sn=中间项×项数。已知项数为25,所以中项为a13。得到3700=a13×25,a13=3700÷25=148。
数学老师第一时间做了一下2021年新高考数学1卷,来说说对这套试卷的感受。

昨天考完数学第一时间就看到了数学试卷,整套试卷第一印象看起来感觉很舒服,没有一丝不想做的念头。这个很重要,[呲牙][呲牙]因为之前有学生给我说,看到那套卷,字很多,就不想做了。
总体难度不大,但区分度很好。基础易得的分是一点也不难为你,但要考查实力,进行实力鉴别的题是一点不含糊。想要考高分,140以上的,还得要凭真本事。
单选前6道选择,相信比平时练的题目还要简单。 这30分,真的是有点白送的感觉。
第1题集合
第2题复数
第3题立体几何
第4题三角函数
第5题椭圆及基本不等式
第6题三角函数
第7题函数
第8题概率
第7题和第8题需要一些综合能力,相信很多同学做第7题是靠排除法和数形结合来做的,其实这种方法挺好的,我也是这么做的。尤其是考试的时候,更需要灵活解题。

第8题,我猜想一些同学就有点拿不准了,一方面是平时做这种类型的题目不够多,熟练度可能会有欠缺;另一方面也大概没想到单选压轴题会出这样的一道题,有种出乎意料的感觉。基本功扎实的话,解决这道题不在话下。
接下来再看多选题。
第9题数据分析
第10题向量及三角函数
第11题直线和圆
第12题立体几何
多选前2题,还是很温柔很善良的,没有一点吓人的感觉。这10分同学们也是可以轻轻松松拿到手的。
第11题和12题,分别拿2分还是很简单的,第11题拿5分,说实在的也不难,也算直线和圆比较常规的题。
第12题稍有难度,想拿5分,需要花点时间来做。作为多选的压轴题,还是不错的。
然后再看填空题。
13题函数
14题抛物线
15题函数
16题数列
13题和14题依然是基础题型,10分易得。

第15题利用分类讨论和导数求单调性,也可以很快得到答案;若能联想到对数不等式,也是不错的解题方法。
第16题,算是一个拦路虎。首先字多,很多同学一看字多就有点怕了。实际是考数列求和的一道题,确实没想到会以这样的形式来考。难度增加了不少。
对于学霸来说,选择填空拿满分80分,还是不算很困难的。
最后来看解答题。
第17题数列,简单的有点不敢相信,比平时练的题目简单太多了。
第18题数据分析,难度也不大,满分也会有不少同学。放在第2个解答题,也是有点意外。但最近几年的解答题顺序都不固定,想来也不觉得奇怪了。
第19题,解三角形,第1小问,简直是简单到“人神共愤”呀,一个学生这样评价的。
但是第2小题,就是魔鬼了,相信很多同学都卡在这道题的第2小问了,主要是计算给大家增加了难度,整个解题思路稍加分析还是可以很快找到的。这道题算是有点拦路虎的感觉了。

第20题,立体几何,比较常规的题。难度不大。学生做起来应该也比较顺手。
第21题,圆锥曲线双曲线,也是常规的题。拼计算,老套路了。有实力来做这道题的,相信很多同学都可以拿到分。
第22题,导数,也是全卷的压轴题了。第1问送分,第2问就是要做区分的。极值点偏移问题已经考了好多年了,但这道题更灵活一点,还需要构造函数,做一下换元变形,有实力做这道题,就算做一半也很厉害了。[赞][赞][赞]
@数学王子特训营总的来看,解答题不算难,而且19,20,21,22的第1小题全部都是送分的,有点像在海边捡贝壳的感觉,不要都会觉得不好意思。同时,也有2道半是要施加压力的,21,22的第2问,以及19题的第2问。
今天也给高二的同学做了一下,让他们感受一下高考的题型和难度。基础分达到了92分,只要能把自己会做的题目全部做对,考90来分是没有问题的。

其中,圆锥曲线占27分,函数占27分,三角函数占22分,立体几何占22分,数列15分。
重要考点要多下功夫掌握好。
同时,也给高二的同学们传递一个信息,一定要多重视基础,提高计算能力。打好基础,才能更上一层楼。不要相信什么秒杀神技,没有基本功,一切都是骗人的!#高考季##高考#
中国象棋是个以理性见长的游戏,讲究的是计算和逻辑推理,而不是靠感性,很难想象一个棋手是靠“情感丰富”战胜对手的。
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棋手的理性程度是与获胜的概率之间是存在正相关的关系,一个选手越理性,他获胜的概率就更高。如果能完全撇去“感性”成分的影响,以纯理性去思考,这样的人会相当的厉害。
事实上,是存在这样的选手的,只不过不是人类,而是人工智能。中国象棋发展到今天,人类选手已经很难和人工智能抗衡了。人工智能作为极致理性的代表,它并没有情感。相比人类,它有更深远和精准的算度,人类选手能计算10步,人工智能能计算20步,甚至30步开外,听起来挺可怕的。但这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人工智能没有失误,而人总是会失误的。

但只有理性的象棋是乏味的,而带有失误的 人类招法,虽然不如电脑精准,却有趣得多。
人的情感在对弈的过程中产生的影响非常直接。两个水平相当的棋手,心态好的一方,往往会有超水平的发挥,从而战胜对方;而心态差的一方,往往容易出现失误,从而输掉对局。
尤其是在比赛中,气氛本来就很紧张,如果是重大比赛,对弈双方的心理压力会格外的大,如果再加上个人荣誉或者巨额奖金等,那压力简直都不知会大到哪里去。比如最近在河南荥阳举行的楚河汉界世界棋王赛,冠军奖金100万,亚军奖金30万。换句话说,一盘棋价值70万,冠亚军对决中棋手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
因为这种种,便有了象棋对弈的心理战,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盘外招”,把战火从棋盘内烧到了棋盘外。
这方面,比较有名的例子是中国象棋特级大师胡荣华。

关于胡荣华,但凡是知道点中国象棋的棋迷应该都知道,他是中国象棋界的一代宗师,人称之为“胡司令”,在1960年至1979年创造了个人赛十连冠的奇迹。大家可能知道他下棋的水平很厉害,但不知道他的心理战水平也很高,他深谙对手的心理。
有几个关于胡荣华心理战的例子。
其中一个例子是1965年胡荣华对王嘉良,走的是飞相局,当时胡荣华的飞相局还未炉火纯青,结果开局即被王反先。加上当时胡已输给杨官璘一盘,所以形势很是危急。到后中局时,形成胡车马炮三兵双士对王车马炮卒士象全。但胡兵未过河,帅位不稳,双羊角士,几乎已经败局难逃。关键时刻胡苦思妙想出一个先弃后取的伎俩,然后在上完厕所后故意走错方向,造成自己已经完全蒙掉的假象,接着坐下迅速下一步骗着(就是那个先弃后取),再假装走错,做出后悔状。一系列精湛的表演骗过王嘉良,反败为胜,夺取1965年个人赛冠军。

还是一个例子是1979年全运会,象棋比赛的最后一轮,胡司令尚落后北京队傅光明大师一分,两人相遇的收官之战,胡司令必需执后手拿下傅光明才能完成“十连冠 ”伟业,而傅光明只需一盘和棋即可登顶。是局,傅光明经过精心准备,先手走出“炮二平五”的当头炮开局,他料想胡司令为了后手赢棋,必然要采取顺手炮这样激烈对攻的布局,孰料胡司令的第一步棋竟然长考了二十多分钟。在这二十多分钟里,胡司令双目微闭有若养神,傅光明却在猜测对手用意中炮受煎熬。当时赛场的气氛十分微妙,两人仿佛在比拼耐力与斗志。胡司令终于走棋了,是一步谁也没有想到的“相三进五”,如此四平八稳的后手布局,似乎意在求和,无心争胜,大出傅光明意料,与先前他准备的和二十分钟里所猜想的大相径庭。傅光明在恍忽之间不得不从头应对,而胡司令此举则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十几步后,胡司令后手反先,最终拿下此役,以一次绝妙的心理战为“十连冠 ”收官。

上面举的两个例子,说是“心理战”,但听起来像是些小花招,怎么看都不像正道。但这可能也是中国象棋的一个有趣之处吧。
初一就学求数列icon通项的方法累加法和裂项相消求和,不会吧;小学初中的学生就会做,不会吧;还有高中生不会做,不会吧。我们的孩子小学初中的时候普遍都非常优秀,到高中反而不会做小学初中的题目了,这之间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呢?
认为高中生都会做的,是不了解现在高中生的实际情况。累加法求通项和裂项相消法在高中确实是比较基础的两个方法。但是说实话数学有一百二都是基础题,但是仍然有很多学生考不及格。本科上线率不到百分之五十,也就是说至少有一半的学生考不到九十分,这就是事实。数学能考九十分,多半上本科问题是不大的。
以全国卷为例,文科数学解答题近几年基本上就只是考等差数列等比数列了,但是即使这样,仍然有很多学生不会。这题完全可以作为理科数学解答题第一题来考查,当然第一问确实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一点,而裂项相消求数列的和,作为第二问非常正常,也是考过好几次了的。但是作为解答题第一题还是绰绰有余的,还是有相当大一部分学生做不出来,并不是非常简单的一道题。

造成高中生水平还不如初一学生,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现在有的初中生接触难题太多,很多初中题目甚至很多高中生都不会,高考也不会考那么难,我们的孩子有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对学习产生厌倦,导致对数学失去兴趣,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再则更多老师进入初中以后开始直接让学生记结论,不注重引导培养学生分析、思考、归纳总结的能力,导致学生不仅学习能力没有提升,还丧失了分析,思考的能力。所以很多孩子逐渐从小学初中的巅峰滑落。
小学初中更多的应该是培养孩子学会分析、思考,归纳总结,让孩子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 #教育微头条#
离2021年高考还有最后一个月,数学成绩还能提升么?
这是最近一个高三学生家长忧虑的问题。
让人有点惊讶和难以接受的是,学生家长竟然还以为高中数学是120分,只知道孩子数学不好,总是40分左右。离高考还有40来天的时候,学生忽然就想补习了。

说实话,这个时间点是比较尴尬的。如果学生学习能力还不错,理解接受比较快,提高成绩是很快的。就怕你讲半天他听不懂,计算也跟不上,最简单的知识点讲半天依然是云里雾里的,这就很难办。
我就跟家长提出先试上一次课,看看学生情况先。如果学生能够学会,就继续安排课程。如果情况不容乐观,就建议在学校学习就好。
我还跟学生提前沟通了一下,问了一下学生哪些知识点比较薄弱。
学生倒是还挺清楚。
“椭圆双曲线那章,还有直线方程那里。”
“立体几何会第一问,数列基本第一问,三角函数不会,看得懂,但自己做不出来。”
“向量也不太好。”
我看到后,和预料的差不多,但也有吃惊的地方。不懂的地方都挺清楚的,但为什么不主动把它解决掉呢?
第一次上课的时候,我就从向量和数列入手,我问他,“向量的数量积公式知道么?”

学生答不出来。我有点被惊吓到的感觉。难怪向量不太好,简直是太不好了,最基本的公式都没有掌握,怎么可能会做题呢?我就苦口婆心地给学生说,这些基本知识点是一定要熟练掌握的。这就是你上战场的枪啊,别人都是荷枪实弹地上战场了,你拿着一把小木刀,还没开刃,开刃的那部分还握在自己手里,你不当炮灰谁当炮灰呀?你想想是不是这个理?现在就是给了你解题的根据,你往这个方向套公式就好了。就好比乘法口诀你都不会,怎么做乘除运算?
学生听了之后一直频频点头。然后我就细致地讲了一遍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公式、易错点、常考题型,以及2个大的解题思想:转换法和坐标法。
好在学生理解能力还不错,讲的知识能够学会掌握,真的是意识到要好好学了。所以第一次课的效果还是很好的,主要给学生讲了向量的常考题型,以及作差法求数列通项公式,这一点学生也不会。

上完第一次课后,感觉学生还有救,就跟家长反馈了一下上课情况,以及学生存在的情况。建议学生接下来继续学习。
第二次上课的时候,学生拿出了课后作业,完成得挺好,看来是下功夫认真做了。但准确率还不太理想,容易出现低级错误。
第三次课就开始讲求数列通项公式的5种方法,以及求前n项和的3种方法。对于错位相减求和,学生是知道,但不会。我问他,这个经常考你知道么?他说,知道。我又问,知道怎么不想办法把它搞懂掌握好?问同学问老师都可以啊。他说,问了几次了,都没听懂。我一时无语了。
还有一点,他给我说,十字相乘法不太会。听到这句话,是不是感觉很熟悉。曾经有一个高三的学生给我说过她十字相乘法也不太会。本来是初中学的知识,到了高三了,还不太会,这说明很大的问题。哎。无语了。没办法,我就又细致地给他讲了一遍十字相乘法。

@数学王子特训营好了,先写到这吧,真心地希望高三的学生能够多积极主动地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而不是让它堆积在那,你不主动去解决它,它就会像一枚定时炸弹一样一直存在,不知何时就会伤到自己。#好平台好讲师##教育微头条##高考加油站#
今天耀华刚刚考完的校模,考了一个插项求和,对于插项求和,我们书上是有总结的,但是几乎所有的学生我都没有讲插项求和,都把这一块内容略过去了,因为这个题太久没考过了,我认为不考,但是今天看到耀华出这个题,真有一种错觉,就像是去年几乎所有的老师都认为不会考放缩一样,但是偏偏去年就考了。
如果今年真考了插项求和,我真是对不起这群孩子们了,真该以死谢罪了。[捂脸][捂脸][捂脸]
巧算有理数1
刘老师初中数学讲堂大家反应,有理数的巧算这一块相对来说有些难,这里老师给咱们整理了一些技巧方法,以及练习题目,大家有需要的可以看一下有理数的巧算这一块,主要是那几个方式方法要记住:一、裂项 二、换元法三、错位相减法四、分组求和五、连锁约分这几个是最常考的类型,大家一定熟练下,要做到举一反三,有理数巧算这一块,方法就那么多,但是考的时候却是五花八门,变幻莫测记住:你们要学的是做题的技巧、方法和思维,而不是单单的某道题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