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如何成为公文高手?》
最近,有读者朋友跟我吐槽说,写材料时没东西可写,三两句话写完就不知写什么了,看别人文思泉涌,说法一套一套、金句一串一串,像竹筒里倒豆子,哗哗哗的出来。问我有没有什么诀窍?
说实话,我从不给人推荐任何诀窍,因为我不鼓励投机取巧,实在要说就是:下笨功夫。我宁愿大家像曾国藩说的:"结硬寨,打呆仗",笨是笨了点儿,但长久、管用、靠谱。事实上,人的一生中,今日品尝到的每一点甜都是昨日消化掉的苦,所有的轻巧都是笨拙结的果,所有的华丽都是学习生的茧。在写作的世界里,没有什么神人,更没有yyds,只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笨拙地学习积累的人!说到底,积累多了,写作就得心应手,积累少了,写作就捉襟见肘。
说到积累,我想起南宋诗人陆游的一句诗,他晚年曾以一个“写材料”“过来人”的深刻洞见告诫儿子:“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希望儿子从生活中汲取“写材料”源泉,把功夫下在平时,注重平时积累。

积累是知识里的“存量哲学”和“增量哲学”。对文字工作者来说,学习的强度决定了笔头的“硬度”,在文字之路上,只有久久为功、日积月累,才能持续精进写作,开掘出不竭的源头活水。#体制内##公务员##公文#
大学隔壁宿舍一姑娘,备考一个月上岸了公务员,把我们整个宿舍都给看懵逼了。
前阵子和她闲聊,问她上岸有没有啥秘诀。
我当时就跟十万个为什么一样,疯狂抛出了许多问题,比如怎么备考呀?一个月是不是来不及呀?已经落后一大截了,怎么赶得上别人?balabala……问题无数。
但她的回答我到现在还记得,大意就是备考的计划到处都有,无需赘述。“但你一定要记住一点,你是和自己比,不是和别人比。不要想着一个月来不来得及,别人学习到了哪一步、人家有没有在摆浪什么的,不管用,你就关注你自己。”

“归根结底,就是和自己比。”
最近看《俗世奇人》,看到了刷子李,又想起了她的话。
刷子李这一节讲了啥呢?说在天津,有一个外号刷子李的手艺人,行如名号,专干粉刷这一行。他有着让人叫绝的粉刷技术,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
也因此,他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
一年的一天,刷子李收了徒弟,叫曹小三。这曹小三早就听说过师傅那手绝活,却一直半信半疑。他心想,人在下,刷在上,稀溜溜的粉浆往刷子上那么一蘸,一举,谁能保证一滴不掉?刷完一间屋子全身不落一滴白点,绝对是难于上青天,这回非要亲眼瞧瞧是真是假。
日盼夜盼,他还真等来了和师傅一起出去干活的那一天。就在师傅刷完了最后一面墙,在旁边休息时,曹小三突然看到,师傅的裤子上,出现了一个白点,黄豆大小,在师傅一身黑的衬托下,那黑中白是如此刺目,又如此刺心!

完了,师傅露馅了!
那一瞬间,刷子李的神话在曹小三心中闪了几下,轰然倒塌,过去听闻关于师傅的种种奇迹,破得一地粉碎。
就在这时,刷子李忽然向曹小三说话了:
“小三,你瞧见我裤子上的白点了吧。你以为师傅的能耐有假,名气有诈,是吧。傻小子,你再细瞧瞧吧——”
原来,白点哪里是什么浆水溅落留下来的,分明是一个小洞,是师傅刚刚抽烟不小心烧的!
曹小三瞬间愣在当场,僵住了,耳边传来师傅带着笑意的声音:
“你以为人家的名气全是虚的?那你是在骗自己。好好学本事吧!”
现在想想,不管是刷子李的这一席话,还是同学的“考公秘诀”,都表明了一个道理——如果你想去办成一件事,那就多关注自己,少忧心别人。很多时候,我们看见了名不副实,却不知道,还有名不虚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