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的一天,当时中南矿冶学院的一位学生突然被两名穿着军装、没有军衔的神秘军人给带走,三人在办公室秘密商议了很长一段时间后,这位学生签署了一份文件后,三人便犹如人间蒸发一般,直到八年后,他才回到了家人身边。
1956年的初春,中南冶金大学草长莺飞,煦日和风,行走在校园里,王明健突然被人喊住。
一回头,只见两个身穿墨绿色军装的男人向自己招手。就这样,三人一起去往了校长办公室。
王明健心中疑惑:自己马上就要毕业了,这两个首长有何指示?
在校长办公室里,熟悉的老师向王明健介绍了一番。原来,王明健便是学校推荐的优秀学生,他也将肩负一项重要使命——炼铀。
彼时,新中国尽管完成了民族独立,却依旧受到西方势力的核讹诈。为了真正地屹立于世界舞台上,毛主席等领导人决心发展中国的核工业、核技术。
那个年代,大学生凤毛麟角,无异于天之骄子。
一路求学而来,王明健成绩拔尖,品德优秀,前途无比光明。
按照过去学长的发展路线,王明健会先去基层锻炼,然后就会调回总部机关,甚至平行选调公务员序列。如果他想要读书,那么就会留校任职,保送读研,成为学术圈的新星。
或许冥冥之中,历史自有选择。在特殊的时期,王明健进入了中国核武器研究队伍,并担任了铀矿萃取小组负责人。
这一年,23岁的王明健懵懵懂懂,他却预感将是人生和国家的最大幸事。
几个月后,王明健背上行囊,跟随一辆吉普车,来到一个偏僻的山区。
这里正是大名鼎鼎的“309厂”。一眼望去,周围群山连绵,林被茂密。恶劣的环境中,各项生活都不方便。王明健从小在城市长大,哪里受过这般苦?
正当一些领导感到犯难时,这位大学生却主动劈柴、挑水,跟着队伍干了起来。
在解决了生活的不便后,王明健全身心投入到铀矿萃取事业中来。王明健学习勤奋,理论扎实。跟随几位前辈,他最快时间理清了思路,也指明了需要攻克的难关。
在中国,铀矿储量并不多,而要萃取出铀的化合物——重铀酸铵,那更是艰难。
在王明健来到的一年前,全国的冶炼专家就多次展开攻关,可还是没有进展。年轻的王明健则对此坚定不移,他相信“事在人为”。
1961年,在数年的钻研之后,王明健灵光乍现。一次洗澡中,王明健发现加了盐的水洗的更干净,更舒服。
突然之间,他联想到,为什么不能往萃取的铀矿化合物中添加类似的东西。当然,这种东西不是食盐这般寻常,而是要萃取组好好研究。
铀是一种不稳定的重金属,它本身埋藏在地底深处。而铀和其他化学物反应之后,会迅速释放能量,达到一个稳定的化学价态。
而王明健则反其道行之,他把反应慢(学术称为惰性)的物质加入铀矿,又用离心机(超高能设备)进行一同离心,最终果真分离出纯的重铀酸铵。
当消息传开,整个研究所都沸腾了。
要知道,王明健可是把萃取效率提升了足足5倍多。也就是说,之前能够引爆一颗原子弹的铀矿,如今能够炸响5颗了。后来,这种萃取法被行业称为“简易炼铀法”。
王明健弥补了中国炼铀技术的空白,他也成为了耀眼的军工专家。当受邀去往北京接受表彰时,王明健说了不。相比于个人荣誉,他更关心科学技术的进一步提升。
来不及过多思考,他日夜投入试验中去。因为多次试验,王明健还遭受了铀爆炸的波及。尽管穿着铅板制成的防护服,他还是多处皮肤、骨骼受伤。
在王明健的带领下,工厂生产出了71.3吨重铀酸铵,占当时全国“简法炼铀”总量的67%。
完成任务后,他放弃回北京,继续为祖国的核工业事业战斗不息,解决了70多项技术革新问题,实现了新中国重铀酸铵从不能生产、可以生产到超额生产的三大步跨越。
1964年4月,王明健带领团队完成了最终的铀矿萃取。
6个月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上空炸响,全世界为之轰动。
事业成功了,王明健也荣获“中国炼铀之父”。
纵然如此,王明健没有躺在功劳簿上。上世纪八十年代后,他又进一步攻关,克服了多种行业壁垒,把中国的铀矿冶炼水平提升了一个维度(媲美美苏)。
2020年7月7日上午8时35分,王明健在广东韶关核工业四一九医院逝世,享年87岁。
值得一提得是,在弥留之际,他还向女儿阐述个人的学术思路,把成果全部记录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