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好德敞着棉大衣,歪戴着帽子,急慌马乱从刘家宅子跑了出来,四下瞅了瞅,见和尚、道士们有的蹲着喘气、有的靠墙捶腿,便一抚盒子炮,大声骂道:“戴老油,人嘞?死哪去嘞”
戴广八叉着腿,撅着嘴儿,吹了半晌口哨,头一颤,才滴答出几点来,长吁了一口气、骂道:“烟土这玩意儿,吸溜时长了,就这条不好,尿不出,他娘的”,猛听得柳好德的怒骂声,便滴答着、抖达着、脏兮兮地塞了回去,应了声:“在嘞、在嘞”,一紧裤腰,从巷里昏黑处、墙根下,跑了过来,说了声:“属狗的,滴答了一路,也没尿球完”。
柳好德瞅了戴广一眼,笑骂道:“眼下尿不出,再过几年,你个孙子娶婆娘,洞房也得绑根筷子嘞”,一摆手,说了句:“过来一下”,径直朝大门西、黑处走了去。
二人圪蹴下,嘀咕了几句,戴广背着长枪,先跑了回来,立在台阶上,咳嗽几声,大声说道:“各位道爷、道奶,高僧、上人,这几日不太平,土匪闹腾的欢实,刘队长吩咐下,让从西小门进,各位解开袍子,扭一扭、跳一跳,俺们最多摸摸腰,没别的意思,完了咱吃饭,炒黄豆芽、炖豆腐,豆稀粥、搅块垒,白面馍馍、莜面饺子,管饱造,吃喝完,‘五胜元’歇息,寅时初做头一场,超度的超度、作法的作法,完事一人一块现大洋,这钱儿,真他娘的好赚嘞”,说完,一扭头,瞅着柳好德,问道:“是这意思不?”
“是嘞、是嘞”, 柳好德点了点头,应了声,又一瞅众人,挺了挺腰杆子,干笑了几声,手拍打着盒子炮,踱着方步,说道:“咱们都是杀虎口地界的,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可不敢损了咱杀虎口的名头,让威远堡子、牛心堡子、梁家油坊、右卫镇的占了上风,卖点力,给咱贴个金,大家伙日后好相见,大家伙也肚饥了,乏嘞,俺也不嚼蛆嘞”,一瞅戴广,又说了句:“刘队吩咐嘞,咱杀虎口的人由你照应,出球大点差错,班长撸下,城门楼子戳着去”。
戴广头一晃荡,一扯嗓子,吼了句:“给咱挨个排着队,跟俺来。解袍子、跳起来,三麻烦、刘大炮,子弹上膛,瞅着点”。
三麻烦、刘大炮异口同声,应了声:“好嘞”,卸了枪,平端着“哗啦啦”地拉了枪栓,朝西小门跑了去。
众僧、道解开袍子、举着手,或扭着屁股、或抖达着身子,在两杆“七九式”枪口下依次而进,待到兰子娘跳着进时,戴广用右手一档,拦了下来,左手举着马灯,探头、鼻子嗅了嗅,悄悄地说了声:“香嘞,画上的仙姑,兄弟这是公务,可不敢耍性子”,随即,大喊了一声:“转过身子,鼓鼓囊囊的,藏啥嘞”,伸手,冲腰便摸了下去,只听得“啪”的一声, 戴广右手捂着脸,愣怔在那里。
兰子娘一放下手,眉一挑,大声骂道:“狗东西,怎往下掏摸嘞?”又一噘嘴,张口“呸”地一声,一口痰冲着戴广的眉脸便吐了过去。
三麻烦大叫了一声:“反啦、反啦”,一扣扳机,“啪”地一声枪响,兰子娘应声倒地。
戴广右手一绕,冲眉脸摸了一把,愣怔着,左手一举马灯,照了照三麻烦,又弯腰,照了照兰子娘,随即,立起来身子,一抬右手,抡圆了,照着三麻烦便扇了上去,大骂着:“你个孙子,这么近放枪,老子耳朵都聋球了”,说着,又抬腿一脚,冲三麻烦裤裆便踢了上去。
三麻烦登时惨叫一声,长枪掉落在地,双手捂着裆,圪蹴了下来。
狗蛋儿跑了过来,蹲下,扶起了兰子娘,问了声:“姨,疼不?”,兰子娘哆嗦着嘴唇,回了句:“蛋儿,麻了下”,随即,头一歪,半躺在狗蛋儿怀中,狗蛋儿怀抱着兰子娘,头一仰,瞪着眼儿,瞅着戴广,大骂道:“孙子,你杀了俺姨”,将兰子娘往地上一放,窜了出去,抓起戴广的右手,张口便咬了下去,戴广“噢”地、嚎叫一声,骂了句:“他娘的”,抬腿一脚,将狗蛋儿踢翻在地。
众僧、道围转了过来,将兰子娘半扶了起来,靠着墙,其中一老道从戴广手中抢过马灯,查看了一番,从怀里摸出了一个小瓶来,倒出一颗黑色药丸,搬开嘴,喂了进去,又将小瓶子揣回怀中,轻声说了句:“道友,顾不得那些俗人忌讳嘞”,一伸右手,大拇指掐住了兰子娘的人中,左手一探,捂住了兰子娘的屁股,又说了句:“怕走了底气嘞”。
《飞贼唐二命》(58)
#雁北乡土小说##原创首发##飞贼唐二命#
春风得意时,官老爷纳了一美妾,正是你侬我侬之际,却后院失火,一夫一妻一妾三人被迫各自飞,各中缘由,各位看官仔细体会了。
时纪三十八岁,任陕西巡按使,那是个替天子巡视民情的差事,有权有势,前途不可限量。
“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衣锦还乡是时巡按一直以来的梦想,上任前无论如何都要弯道回乡炫耀一下。
返乡经过长垣县,萧县令极力巴结,吃好喝好后,大家坐在一起谈笑风生。
官场有规矩:国家大事不能谈,他官不能议论。
那只好谈论风月了,时巡按非常有兴趣,听得入神,萧里令人于是把话题扯到纳妾到来。
听到纳妾,时巡按心里酸酸的的,要知道没有官职的新进进士都会纳个小妾,以示荣耀,而他,免谈。
便强颜欢笑道:“入官以来,公务繁忙,哪有时间操心纳妾的事,再说,我等纳妾必须要有才有貌,这样才能说得过去。可有才有貌的女子谁又愿意当妾呢?不是本官没有这个心思,只是遇不到可心的人。”
这一席话,信息量很大,久经官场的萧县令道:“我县有个殷姓富商,有一女儿才貌双全,符合你的标准,她不想嫁凡夫俗子,定要找个官宦人家,哪怕是做小,也比嫁个村夫强百倍 ,你愿意的话,我就来保个媒。”
百闻不如一见,时巡按想看到人再做决定,于是特意安排了一场见面会,结果,王八对绿豆,两人都对上眼了。
过完礼后,举行了婚礼,洞房里时巡按揭开盖头,仔细把新娘一看,年纪仅仅十八岁。
正是比花花解语,比玉玉生香,如何不欢喜呢?自然是曲尽一团恩爱。
怕耽误上任期限,新婚三日,陪同新娘回门之后,就与殷富商告别,带着殷家女儿奔赴自己的家乡通许县。
时巡按的正妻李氏,也是富家之女。想当初时巡按家境贫寒,全靠妻家资助,才能安心读书,考生员、考举人、考进士,所有的花费,也都是妻家资助,可以说他是靠正妻才得以发达的,故此时巡按才特别畏惧正妻,即便是中了进士,也不敢去赶时髦娶妾。
如今没有得到正妻的允许,在回家的路上,私自娶妾,根本没有顾及正妻的感受,也不知正妻会作何反应呢?时巡按心里也是打鼓,惴惴不安。
时巡按带着殷家女儿回到家乡,正妻李氏非常生气,居然不顾丈夫的感受,开口便骂,抬手便打。
殷家女儿见正妻发怒,不敢说一句话,站在一旁,进退不得。
事已至此,时巡按只好说:“哪个当官的不娶妾,我如今身为巡按,若是不娶个妾,就不怕人笑话吗?古人云,后妃不妒姬妾,能善事夫君者为贤妇。夫人如今擅作威福,若是传出去,就不怕别人笑话吗?”
李氏更加恼火,反唇相讥地说:“我自然比不上古代的后妃,但你敢自比君王,岂是为臣之道?你是朝廷命官,我也是诰命夫人,骂这个小贱妇几句怎么了!你还敢拿出丈夫的气势来压我。想当初你就是一个穷小子,一文不名,还不是靠我家资助,你今日才能得以发达。如今你也不征求我的意见,私自娶妾。我这就与你到官府对簿公堂,且不讲你娶妾,只说你自比君王,你就是灭族的罪,看你还神气不神气!”见李氏撒起泼来,时巡按也就不敢言语了。
李氏因为家世厚实,当家做主惯了,如何容得丈夫娶妾,也不管时巡按愿意不愿意,就派几个家人,把殷家女儿送回长垣县。
如花似玉的女儿,居然被夫家给休了,殷富商如何咽得下这口气,声称即便是倾家荡产,也要为女儿讨回公道,便状告时巡按挟官势强娶民间女子为妾,却始乱终弃,要官府治罪。
这真是平生不作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
锦衣卫接到诉状后,报告了皇帝,皇帝最后的处理是:时纪削去官职去威远卫戍边。
@淑仔的初心 故事改编自巜明代御批案》
“宁做穷人妻,不做王侯妾”是世间女子智慧之谈,殷姓女儿自以为才貌双全,可以驾驭得了王候之家,作出“宁为才子妇,勿作俗人妻”的决定,愚不可及。
在妻以夫荣的社会里,丈夫被罢免官职,李氏的诰命夫人也被褫夺了。
时纪此时怪罪李氏,不应该因为娶妾之事而小题大做,如今自己被发往边疆,远离故土,今生今世恐怕是难以回到家乡了。
李氏却不后悔,认为丈夫虽然失去了官职,自己也丢了诰命夫人,但丈夫从此以后无权无势,也就不会想着什么纳妾之事了,可以与自己恩恩爱爱地度过一生。
那个时候的女人,别无他求,只希望有个好丈夫陪伴自己度一生,却不想男人们往往是将名利放在首位,根本不管妻子的感受。
时纪因为李氏大闹而丢了官职,觉得很难再与李氏在一起了,也不告诉家里,就独身前往威远卫,从此再没有回到家乡。
李氏想把持住丈夫,却从此丢了丈夫,依然在家中等候丈夫回来,却也永远见不到丈夫了。
雍正五年(1727年)正月初一早上,京城象往年一样,到处鞭炮礼花响个不停,处在一片节日欢乐气氛。
十三爷胤祥望着远近一片片耀眼的礼花,听着连续不断地“噼啪”作响的鞭炮声,他忽然灵机一动:这么多的火药,都浪费在为节日锦上添花中,不如多制造些大炮,将火药做成炮弹,遇到战争就可以“雪中送炭”了,岂不是更好!
说干就干!于是,吃完饺子,十三爷就急忙赶往内务府。
据《清史稿》载,雍正即位不久,就将内务府交给了十三爷。他主管的内务府全面工作,包括皇宫的吃喝拉撒。其中,十三爷尤其重视武器的制作事项,产品包罗万象,从打钉到铸造大炮一应俱全。
内务府只有两个值班人——这大过年的,谁不在家好好享受享受呀,俩人正在摆龙门阵。见十三爷来了,他们大吃一惊,心想:十三爷真的是“拼命十三郎”,连年都不顾得过了,跑过来公务。
俩人向十三爷叩头请安,顺便又向他拜了个年。十三爷没心思跟他们寒喧,立刻命他们拿来笔墨大印,当即命令传有关官员过来,研究制造“威远将军”等铁炮。
等内务府官员到齐了,十三爷向他们讲到:
“我府内有威远将军炮一位,尔要来将尺寸作法记明,照样造十位。再查废炮内,有此样炮无有。富宁安说过有子母炮架样子,尔向他问明,何样作法?与造办处所做炮架样式同否?尔做一炮架样并炮样,俟我回来时看。”
十三爷一直非常关心大清国防,常常用心研究各种武器,所以就把这尊“威远将军”运到家里,每天琢磨。
这门叫做威远将军的大炮造于康熙二十九年(现存于故宫博物院中,见图。),由康熙御命制造,也是他亲自赐名的。这门炮是当时的武器发明家戴梓仿制,是一种大口径、短身管的著名火炮。其实物为铜制,形如仰钟,重280千克,用四轮木制炮车承载。
该炮在康熙帝平定中国西北部噶尔丹叛乱和清军多次对敌作战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康熙年间,此炮使用铁壳爆炸弹,十三爷带着人潜心研究,终于可以发射实心弹,威力增强了很多。
这个春节,十三爷就在和众人研究大炮中度过了。
几天后,当大炮样式做出来后,交到十三爷手里,他又反复揣摩,然后不厌其烦地指示:
“此样甚好,着照样做。其圈与挺子比此样要纯厚,楞子亦要浑实些。”
最后,将大炮拉到郊外卢沟桥试炮。
到了正月二十二日,西安那边献进一炮,十三爷本来嫌太过笨重,想减轻重量,郎中海望启奏道:“此炮皮薄,若再轻些,惟恐不能保重。今欲将炮膛做径一寸八分。”他随即虚心接纳建议,依样批量制造。
有了数量足够的“威远将军”,十三爷又把心思用在子母炮身上了。他让人运来康熙年间的子母炮样本,对此加以改进。
子母炮改进自明朝的佛朗机炮,由一门母炮和若干子炮组成,故称子母炮。此炮装备在四足木架上,足上安有铁轮,可推可挽。使用时将子炮放入母炮后腹开口处,用铁闩固定,然后点燃子炮,弹头从母炮口飞出。
这种子母炮,起初使用实心弹丸和小弹子,到1717年(康熙五十六年)以后,改用爆炸弹,命中率高,杀伤力大。在康熙帝亲征准葛尔叛乱战争中,仅发了三发炮弹落在敌营,就令对方溃不成军,从而清军获大胜。
研究透了,十三爷在雍正六年(1728年)正月三十日,下道口谕:
“着将子母炮续造一百位。”
铁炮需配炮车,十三爷又于雍正七年(1729年)闰七月初三日,向造办处下达口谕:“造车处已造成炮车三千四百辆,……尔再造六百辆。”
如果大清皇帝、官员,都象十三爷这样呕心沥血为了大清子民及边防,又何来的晚清一次次受辱呢?
直到老十三去世前段日子,他还命造办处做腰刀一万把,赏出征军人用。
雍正年间数次大规模用兵,还能国库充盈、交给乾隆一个富裕的家底,十三爷功不可没。在用兵方面,胤祥及时有效地保证了转运军事供应,不仅理财有方,而且调度得宜。数以千万计的军需,概出于国库,没有向民间另行摊派,所以百姓没有任何怨言。
十三爷的秘诀就是:他经常采取让晋商秘密购办军需的方式,和雍正配合默契,从没出过差错。所以,“挽输数年,海内未尝知有用兵之事”。
正因如此,雍正皇帝对十三弟格外恩遇,被他称为“柱石贤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