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校情迎接中考,临泉县中考语文线上研讨会于2022年12月29日上午8点半准时召开。先后听取临泉三中陈向林老师《打造高效课堂,提升教学质量》和四中常堃老师《中考作文的命题走势与策略》的报告。报告不浮夸,接地气,掏心掏肺,字字珠玑。与会人员情绪高昂,深深沉浸其中。
陈老师深情回顾三中高效课堂的改革历程,讲练结合成为复习课的不二法门,但语文课还需要百花齐放。又注重补差与培优,社会评价优秀学生,上级部门评价平均成绩,老生常谈中透出新意。又注重阶段性测评,开好成绩分析会。强化自主命题(期末和九下除外),让学生考好收获满满信心。考是老师的法宝,学生的命根。又九下做好中考备考,注重学生思想引导。制定两轮备考方案;开好晨会,及时鼓励学生;最后一模6月9日,考前指导;6月12日召开中考动员会,女教师穿旗袍寓意旗开得胜,男教师高举向日葵寓意一举夺魁。十二分的仪式感,全方位为学生中考保驾护航。
陈老师也是干货满满,事无巨细地介绍作文命题形式,并近五年安徽省中考作文题目,总结出来沿海中考作文命题特点及2023年中考作文命题走势,不遗余力地讲清甲乙丙丁对策。言之谆谆,听之动容。
想一想,自己的教学怎么样?一方面是疫情影响,师生在躲病;另一方面网课上的零零碎碎。第三点是自己不思进取呀!一年之计在于春,该早早地做好打算!
命题就是可以被肯定或否定的东西。
直言命题就是判断某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
复合命题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命题组成的命题形式。
复合命题又能细分为联言命题、选言命题和假言命题。
联言命题:同时判断事物的几种情况。
选言命题:从多种情况中选择一种情况。
假言命题:是对事物之间条件关系的判断。
#2021沈阳中考作文题目新鲜出炉# 以下题目任选其一。
1.命题作文《世间有味》
先来看看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味道”的释义:
①舌头接触东西时所得到的感觉。②气味。
③比喻某种感受、情趣、意味。
前两个只是表面含义,不作为立意最佳选择。我们应该尽量选择第三个释义。
可以写挫折文,通过一件事表达自己感受。可以写亲情文,抒发对亲情的赞美感激热爱。可以写社会文,赞美人性中一切美好的品格。文化散文,如果孩子能驾驭得好,也可以写。
2.话题作文:变与不变
相比较第一个题目,这个题目乍一看好像略微有一点难。但仔细思考,其实也很简单。联言命题,包括两个方面:“变”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
可以写挫折文:变的是一个又一个挑战,不变的是面对挑战顽强的意志!
可以写亲情文:变的是岁月,是容颜,不变的是父母始终如一的真情!
可以写社会文: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不变的是一颗始终坚守美好的一颗心。
总之,两个作文题目,只要宝贝们用心思考,想写出优秀的作文,还是很容易的。[微笑]
第57篇 说“羞”(下) 作者:翟爱国 “羞”喻美丽的容貌。如羞花、羞色·《新五代史·唐家人传》曰:“‘明宗淑妃王氏’有美色,号‘花见羞’”《牡丹亭·惊梦》曰:“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李白《长干行》曰:“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韩偓《无题》诗曰:“羞涩佯牵伴,娇娆欲泥人。”我国古典诗歌美学范畴中有“阴柔”这一命题,并且多有论述。如《诗经》中“吉甫作诵,穆如清风”;钟嵘《诗品》中“谢(灵运)诗如芙蓉出水”;皆阴柔美之谓也再如唐司空图描绘了二十四种诗的风格,其中“委曲”、“绮丽”、“典雅”等,意思都接近“阴柔”。宋代严羽分诗为九品,行家认为,其所谓“优游不迫”即指“阴柔”。而元遗生更有如下论诗的绝句:“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道是女郎诗。”元氏将秦少游的诗与退之的山石诗相比,不仅见出了二者的刚柔之别,更道出了阴柔乃女性味的特质。上面所举“花见羞”、“花见颤”,所举“羞颜未尝开”,“羞涩佯牵伴”,其动人处,恰正是都呈现出一种乃女性所特有的阴柔之美。
@皖美巢湖:第57篇 说“羞”(下) 作者:翟爱国 “羞”喻美丽的容貌。如羞花、羞色·《新五代史·唐家人传》曰:“‘明宗淑妃王氏’有美色,号‘花见羞’”《牡丹亭·惊梦》曰:“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李白《长干行》曰:“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韩偓《无题》诗曰:“羞涩佯牵伴,娇娆欲泥人。”我国古典诗歌美学范畴中有“阴柔”这一命题,并且多有论述。如《诗经》中“吉甫作诵,穆如清风”;钟嵘《诗品》中“谢(灵运)诗如芙蓉出水”;皆阴柔美之谓也再如唐司空图描绘了二十四种诗的风格,其中“委曲”、“绮丽”、“典雅”等,意思都接近“阴柔”。宋代严羽分诗为九品,行家认为,其所谓“优游不迫”即指“阴柔”。而元遗生更有如下论诗的绝句:“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道是女郎诗。”元氏将秦少游的诗与退之的山石诗相比,不仅见出了二者的刚柔之别,更道出了阴柔乃女性味的特质。上面所举“花见羞”、“花见颤”,所举“羞颜未尝开”,“羞涩佯牵伴”,其动人处,恰正是都呈现出一种乃女性所特有的阴柔之美。
高考的4+4种试卷,各省是如何分配的?
图一:全国乙卷(原全国Ⅰ卷Ⅱ卷)。高考最苦逼的省份,至今还是文理大综合。使用省份最多,共有12省:豫皖赣晋,吉黑蒙,陕甘宁青疆。
图二:全国甲卷(原全国Ⅲ卷)。同样是文理大综合,比乙卷12省多了些照顾性质。考研、法考,好像也有特殊照顾。共计5省使用:云贵川藏桂。
图三:新高考Ⅰ卷。高考改革最频繁的省份,“语数外”统一命题,文理科自主命题,考生自由搭配。著名的7省联考:粤苏鲁闽,湘鄂冀。
图四:新高考Ⅱ卷。和“新高考Ⅰ卷”差不多,为什么要单独分开呢?共有3省市:重庆/辽宁/海南。
图五/图六/图七:浙江卷/天津卷/北京卷。(自主命题4省市:京津沪浙)别人苦逼你牛逼,国家不管了,你们想咋办就咋办。
上海延迟一个月,丝毫不影响。浙江考“技术”,完全没问题。同为自主命题,只有浙江的作文题,体现出很强的地域性。
闲言碎语(五十七)
“上善若水”一词,在读初中时就学习了,虽然懂得其含意,但也只是朦朦胧胧,并不深刻,也未能去认真思考,泛泛而谈不知其内涵深邃。时至今日,又在书中邂逅“上善若水”,正好这几日雅兴正浓,故对此词作一深解,以弥不足。
上善之“善”的含义是:心地仁爱,品质淳厚,行为端正。若水之“水”的含义是水的恩泽,浩瀚。二者组合起来的意思是:最高的善就象水一样。由此可见水是很重要的,水可以气态、液态、固态方式存在;可硬、可软、可刚、可柔,并且能够随着外因的变化而变化,是很识时务的一种物质,同时又保留着本质属性和主动性。水无常形就生动地诠释了水的本性,水往低处流论证了水的主动性。水既能滋润万物,又能糟害万物,同时万物又缺不了水,正因为如此,水必须要加以约束和疏导,才能趋利避害,否则就会变为水患灾祸。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也是这个道理的延伸。
善与水有相似属性,善存在于一切时事中,善亦可变化,善一样需要引导和规劝。人之初,性本善就诠释了人心向善的特性,但是向善的“向”是指向往,而不是行动。失去了行动,善就会消失,甚至变为恶。上善若水这句成语也可以这样简单认识,善要动。不能靠想要靠动。
“上善若水”这一成语闻之悦耳,言之高亢。但实践之如履薄冰,苦行憎一般。简单的四个字只提出了命题,并没有明确应该怎么做,如何解答,所以答案也就不一。这是因为人的认识水平有高有低,三观有优有劣,就会出现多种理解,这也不足为奇,也包括卑人的认识,是否贴切,还恳高人雅正。
雨果在《九三年》中提出了一个重要命题: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的人道主义。一说革命,往往代表正义和进步,说到保守,往往意味着反动和顽固。果如是言吗?革命也好,保守也罢,并不是截然分明的。过去二元论,非黑即白,不是英雄就是懦夫,很容易机械地将人用一种标准和条件分类,这是很不符合常识的,也违背事实的。如此造成的历史悲剧道德伦理悲剧,殷鉴不远。只是我们从悲剧当中,反思的很不够,以致于观念依旧,思维依旧,简单化、绝对化的思维时常会引发群鸣响应。
雨果的命题,是基于腥风血雨的人间惨剧而提出的。革命的目的和手段,正义与反动,善与恶,美与丑,真与假等等都是混杂在一起,美就在丑的旁边,真要把它们界限分明根本上是徒劳的。这其实就是人与人类社会的悖论和两难。我们无时无刻不处在悖论之中。在悖论中,从个体的角度看,无论选择哪个,都是可能的,也都是可以理解的。这也是基于人性和人处在现实的各种关系中必然的一种情形,人性中有善也有恶,人同时又都不是自然的人,是各种关系的总和。当我们知道了这一点,我们就知道人会为善,也可能作恶,会有偷窃,杀人,也有见义勇为等等。我们有时候会因人的恶而丧失对人类明天的信心,有时候又因人的善而对人类明天抱有希望。
在明白这个悖论现实处境之后,人在悖论两难中,如何做出选择?应基于什么做选择?什么是底线?对一个社会整体而言,哪个更重要?对目下重要?还是对未来重要?对个体重要?还是对家庭重要?这都是问题。
不知道,王阳明参透出的良知,是个什么东西?他在经历了怎样的矛盾和挣扎之后才明心见性的?从而在悖论之中寻找到了自己选择与行为的标尺,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在阅读课上说,一个爱阅读的人,尤其是,阅读文学书的人,不会太坏,因为他或她更了解人性,更懂得人性,因此,他或她会更人性一些,至少做损人利己的事情的时候会有一丝不忍,就这一瞬间的不忍,也是人性的闪光。读文学作品多了,也就有一些“妇人之忍",犹豫不决,患得患失,不够爽利,但,多一些母性味道,母亲是仁,是爱,是包容,是悲悯。
《道德经》“同出”乎啥“同出”乎啥。同出乎观。观有什么不同。有同没同。同,进程,一同以同一。进程及结果。“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有玄、众眇之门。”是谓玄→同。以此[握手]//@蓝田翠竹:《道德经》“无欲以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