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江苏一老人被确诊为胃癌晚期,随后,北大毕业的儿子将老人骗出国。不曾想,回来后医生检查老人身体时,却惊讶地说:“这不太可能……”
老人名叫顾全平,是一位普通的农民,一辈子本本分分。
顾全平有两儿一女,在那个年代,普通农民养活三个孩子,原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是供养三个孩子读书,更是难上加难。
孝顺的老大和老二,看出了父亲的不容易,主动辍学,将学习机会让给了最小的弟弟顾颐。
顾颐深知读书机会来之不易,为了不辜负父母和哥哥姐姐的付出,他格外努力。
十年寒窗苦读后的顾颐,没有让家人失望,考上了北京大学,一家人都高兴得合不拢嘴,所有的付出也都值得了。
进入大学后的顾颐也比其他同学努力,因为他知道,大学是新的起点,并不是终点。
四年后,顾颐以优异的成绩拿到了毕业证书。
经过多年打拼后,顾颐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也有能力让父母过上好日子了。
可没想到,日子刚刚好起来,顾全平竟然病倒了,检查结果让顾颐和家人难以接受:胃癌晚期。
医生很遗憾地告诉他们,老人家的病很严重,剩下的日子不多了,要尽可能多陪伴。
听到这样的话,顾颐和哥哥姐姐都哭了,想到父亲一辈子操劳,刚要享福竟然得了癌症,他们根本无法接受。
尤其是顾颐,一直忙于事业的他,几乎很少陪伴父亲,更没有父亲到处走走。
就在这时,顾颐在澳大利亚读书的儿子,听说爷爷病了,就要回国看望爷爷。
顾颐突然想,为什么不带父亲出国看看,父母亲还没有走出过国门呢?
可是这个决定遭到了父母的拒绝,因为他们舍不得花钱。
无奈之下,顾颐只能用了一个善意的谎言,他说:孩子没有放假,又想见爷爷奶奶,只能我们过去了。
老两口这才同意。
到了澳大利亚,老两口终于见到了孙子,可他们担心待久了花钱多,又吵着要回去。
顾颐又以买不到机票为由,继续带着父母留在澳大利亚。
这一呆就是两个多月,期间,顾颐带着父母玩遍了澳大利亚的著名景点,老两口别提有多高兴,尤其是顾全平的精神状态,一天比一天好。
回国后,当医生再次给顾全平检查身体的时候,惊讶地说:这不大可能……
原来,顾全平的病非但没有恶化,还有了好转的迹象。
一家人听了,别提有多高兴。
不得不说,儿女的陪伴,和一个绝对放松的好心态,真的是良药啊……
所以,儿女要多陪伴父母,不要给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
#人物#
【吴贤友:用一本书读懂中国】#阅读笔记#
《中国文化精神》写作于20世纪80年代。那时候,国人思想困顿,文化荒芜,民族自信心低落。如何提振国人的自信心,有勇气和底气去重拾业已毁弃的传统文化,理解接纳汹涌而至的西方文化,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敏感的文化界率先掀起了文化讨论的热潮,大家各抒己见,大有百家争鸣的气象。作为新时期中国文化研究的开创者之一,张岱年先生义不容辞地走向潮头。1982年,他写就《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一文,发表在《中国文化研究》上。在这篇文章中,张先生提炼出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和天人协调的中国文化精神。这样的精辟见解,着实令人耳目一新。
张岱年先生认为,文化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要想准确理解中国文化精神,必须有一番系统的梳理考察并重新论述。这对年逾古稀的他来说绝非易事。机缘巧合的是,他的弟子程宜山愿意执笔书写,于是师徒合作,历经数年,最终写成如今的十二章、洋洋近四十万言的文化巨著。
第一部分是导论《我们的文化观》,标明自己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立场。其后各章的内容依次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系、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中国传统哲学、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就、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良倾向、中国文化的论争等,最后一章提出“综合创造论”的文化主张。全部内容条分缕析,纲举目张。最好的阅读当然是自始至终、一气呵成地畅读。当然,如果选择其中的几章拼读也是不错的选择。
作者的论述很友好,开门见山,直奔主题,首先定义“文化”“精神”。所谓“文化”,是人类处理人和世界关系中所采取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的方式及其所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活动方式与活动成果的辩证统一,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可以从三个层次来认识:第一层是思想、意识、观念;第二层是文物;第三层是制度、风俗。正是这三层“文化”的包围,才让我们成为特定文化下特定的人。
所谓“精神”,是相对形体而言的,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精微的内在动力,也就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其本身也是文化发展的产物,随文化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中国文化丰富多彩,思想博大精深,因而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也不是单纯的,而是一个包括诸多要素的统一体系。作者认为,这个体系主要有“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和“天人协调”四个要素。具体说来,“天人协调”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崇德利用”解决人自身的关系,“和与中”解决人与人的关系。“刚健有为”是处理各种关系的总原则,包括“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两个方面,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也。
在作者看来,早在战国时期的《周易大传》就已经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刚中、及时、通变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以刚健为中心的宏大的生活原则体系。这些思想的影响很大,在铸造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对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也起了很大作用。中华民族之所以没有像其他国家一样一旦失去民族独立就一蹶不振,能够一次又一次地复兴起来,与刚健自强精神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在这个意义上,刚健自强的精神也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改革开放40余年,我国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也在稳步上升,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倍增。阅读本书让我们明白,真正的自信源于文化,因为这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这时候,阅读这样的一本书正当其时,它能让你触摸到中国文化精神的内核,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智慧与力量。
本书1991年第一次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书名为“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张先生去世后,2006年本书再版,易名《中国文化论争》。北京大学出版社重新修订后,2015年第三次出版,改为《中国文化精神》。2022年的第四次出版,新增近百幅彩图,真正做到图文并茂,大大增加了阅读的趣味和品质。
书比人长寿。以生命书写学术,薪尽而火传。两位先生离开这个世界很多年了,但他们的精神一直活在书中,照亮我们。
(作者系江苏省南京市天印高级中学教师)
《中国教育报》2022年12月30日第6版 版名:读书周刊·特刊
2015年,江苏一名男子偶然之间发现了自己母亲生前留下的600万元的银行存单,高兴之下让妻子去银行兑换,结果银行要走原件后却告知他们:这是假的,不予退还……
“老家阁楼床头柜第二个抽屉里有一个铁盒子,里面的东西是留给你的。”
2013年,刘海斌母亲黄小妹病重,黄小妹留给刘海斌的最后一句话,就是提醒他一定别忘了阁楼床头柜的铁盒子。
刘海斌并没有注意母亲的提醒,在他看来,母亲清苦一生,就算是有什么值钱的东西,那应该也不多,何况做儿女的,也不能一直惦记着母亲的财产吧,所以刘海斌将母亲的叮嘱早就忘到了九霄云外。
在办完母亲的丧事后,刘海斌回到了老宅,在他睹物思情,万分悲伤的时候,他突然想到了母亲说过的铁盒子。
按照母亲的指引,刘海斌还真的发现了这个铁盒子,一打开后,盒子里的东西让他惊呆了——里面是一张银行的存款单,上面郝然清晰地写着六百万元几个大字。
刘海斌激动的喊来了妻子,夫妻两个拿着存款单,在太阳底下来回看着,有着银行工作经验的刘海斌很确定的告诉妻子,这绝对是真的存款单!
这要发财了啊!夫妻两人顾不得激动,赶紧开车来到了存单上的银行点——江苏省江阴农商银行。
江阴农商银行听说这件事也非常重视,他们要求刘海斌先把存单原件给他们,他们必须要汇报给总行,让总行对这份存单的真伪做鉴定。
就在刘海斌坐着发财的美梦的时候,银行打来了电话:“你带来的存单是伪造的,你这是属于诈骗罪,后果极其严重,希望你及早做准备!我这边已经报警了,至于假存单我们这边负责将其销毁。”
刘海斌慌了,这是母亲留给自己的遗物,怎么可能会有假呢?而且银行把存单的原件给销毁了,自己以后就算是要讨回公道,那也是难于上青天了。
在刘海斌看来,江阴农商银行这是在故意逃脱责任。
江阴农商银行觉得刘海斌的母亲在上个世纪不可能存那么多钱。在那个年代的利率是真的,这种情况也确实存在,当年的存款并非是实名制的,账实不符的情况也是存在的,将公司的存款假托个人姓名存入银行是非常可能的,95年时基本没有对公账户,如果单位名字长一点电脑都开不了户,所以可以认定这个存款应该是真的,但是并非个人财产,就是他的母亲在保管而已。
刘海斌却觉得存单是真的,虽然款项来历不明,但是不能否认存单的真实性。本来就是做会计的,600万当时应该把账做平了。只是不敢拿出来用罢了。而且不觉得600万能造成什么轰动,更不需要全行的人点一天,想多了。2个人2个多小时就够了。伪造的话不会伪造这么大金额的,而且他觉得银行这么多年的资料可能保管不善,已经丢失了。
刘海斌气的不得了,他将银行告上了法庭。刘海斌此举也激怒了对方,银行选择了报警,理由是刘海斌涉嫌诈骗。因为银行提供了充分的证据,所以双方“交战”一轮下来,刘海斌夫妇不仅钱没有拿到,还被冠上了“金融诈骗嫌疑人”的称号。
更让刘海斌崩溃的是,他所在的单位为了降低影响,竟然将自己辞退了!
如今的刘海斌还在为母亲的六百万存款而奔走,他坚信这一定是母亲留下的遗产,自己一定要拿到手。
查阅存单上上的记账凭证本,调阅银行整本的记账记录,这是银行应该举证的。如果不能举证,就是银行败诉!那么就有可能被内部人贪污或者转移了。如果确实没有该记账凭证,银行应该无责,个人应该承担风险。现在关键点,银行要出具原始记账凭证,证明这笔款项并未入账,就算是内部人贪污转移了,银行也是无责。
各位对此怎么看呢?
事情还没弄清楚就销毁原件,就凭这一点,就可以证明存单是真的。银行做贼心虚,毁灭证据。法院应该判银行方如数归还钱款本息外,还要赔偿100万名誉损失费。//@万物知识局:2015年,江苏一名男子偶然之间发现了自己母亲生前留下的600万元的银行存单,高兴之下让妻子去银行兑换,结果银行要走原件后却告知他们:这是假的,不予退还…… “老家阁楼床头柜第二个抽屉里有一个铁盒子,里面的东西是留给你的。”
2015年,江苏一名男子偶然之间发现了自己母亲生前留下的600万元的银行存单,高兴之下让妻子去银行兑换,结果银行要走原件后却告知他们:这是假的,不予退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