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甘肃公务员考察名单(甘肃省公务员进面试名单)

20世纪80年代初,杨得志、萧华等在一起。 照片从右至左: 兰州军区司令员杜义德中将;

20世纪80年代初,杨得志、萧华等在一起。

照片从右至左:

兰州军区司令员杜义德中将;

兰州军区后勤部副政委王新兰同志(萧华上将夫人);

解放军总参谋长杨得志上将;

兰州军区第一政委萧华上将;

解放军第一副总参谋长杨勇上将;

中共甘肃省委第一书记兼兰州军区第二政委宋平同志。

这是杨得志、杨勇来兰州军区视察工作。杨得志、杨勇、萧华在红军时期就已经是战友了,他们是红一方面军优秀的青年将领。甘肃是红军长征经过的重要省份,他们率部并肩作战,为长征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1936年,杨得志任红2师师长,萧华任师政委。杜义德参加了红四方面军的长征。

王新兰同志9岁参加红军,11岁参加长征,是长征路上年龄最小的女红军战士,老人家今年已98岁高龄。宋平同志抗战初期入党,曾是周总理的秘书,他今年已105岁高龄。

这是1978年3月,韩先楚上将、肖华上将视察21军时的留影。你认识几人?

前排左起:孙玉水军长、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兼陕西省军区司令员胡炳云少将、兰州军区政委李瑞山、韩先楚上将、肖华上将、徐春阳政委、孙长兴副政委、费龙山主任;

后排左起:苏宜锦副主任、朱恭文副主任、纪维海部长、苏允中副主任、宋炳林副参谋长、后勤部李超节政委。

敦煌传奇(5)

中国敦煌学奠基人~张澍

张澍:甘肃武威人,(公元1776~1847年),乾隆五十九年中乡榜,嘉庆四年(1799年)中进士。一生在多省地做官,先后在贵州、四川、江西等多地为官,精心致力于学问史籍。

他是我国最早致力于研究"敦煌莫高窟“的第一人。他平生致力考察各地民俗、民情、地理、山水、人文、文化。

他在家乡时,也精心致力于考察有关敦煌及河西地区的历史、人文和古物寺庙。

他先后编撰了《续敦煌实录》、《凉州府志备考》、《凉州异物志》、《三秦记》、《姓氏王书》等书。

张澍一生著书甚好甚多,用清代著名学者张之洞的话说,他是经学家、史学家和金石学家。同时,也是清代著名的诗人、考古学家、文献学者。

他的著作有几十种,遍布全国各地,以及世界多地。被国内外敦煌学界,一致推荐为"敦煌学“的奠基人。

张澍的诗文书法,也很优秀,在西方法国等地博物馆,至今还珍藏着他的手稿和墨宝。

老照片,杨总长视察甘肃时留影。

左起:

罗洪标少将,时任兰州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

陈康中将,时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

杜义德中将,时任兰州军区司令员。

杨得志上将(时任解放军总参谋长)。

肖华上将(时任兰州军区第一政委)。

杨勇上将(时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

宋平(时任中共甘肃省委第一书记,兰州军区第二政委)。

王新兰上校(肖华夫人,时任兰州军区后勤部副政委)。

2022年甘肃甘南玛曲县招聘警务辅助考察政审结果及拟录用名单#甘肃省#

玛曲县2022年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考察政审工作胜利完成,现将考察政审结果及拟录用人员名单面向社会予以公示,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一、考察政审结果及拟录用人员名单公示:考察政审结果及拟录用人员名单详见附件

二、公示时间:2022年10月24日至10月28日

更多请查看:http://gs.offcn.com/html/2022/10/248910.html

[微风]1976年,甘肃镇原县干部花8毛钱,从老乡手中收购一块铜牌,直到19年后,专家认定为秦始皇文物,他不禁道:“我是真不识货啊!”

 

在县文化馆工作的张明华,闲暇时经常到乡镇上搜集文物,这是他常年累积的工作经验。在那个年代,很多村民没读过书,不懂得分辨什么是真正的文物,就算手里有好东西也不识货。

 

因此这天,张明华和往常一样,来到城关镇准备四处走访,看看能不能遇到什么有价值的文物。恰逢此时,一个村民拿着一块烂铜片找到了他。

 

原来,这个村民之前准备扩建家中的老房子,在挖地基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奇怪的东西,待他拿起来查看,发现竟是一块铜片。

 

[微风]但显然这不是一块普通的铜片,因为上面刻着奇怪的文字,看起来就像古文,几个村民研究了半天都不懂上面写的什么。

 

虽然搞不懂上面写的什么,但起码是铜的,拿去卖废品的话也能填补一点家用,于是这个村民便将铜片放在家中,准备过几日房子建成后再做处理。

 

这天,这位村民在整理建好的新房时想起了这块铜片,便决定拿出去卖掉,换一点钱来添置家具,刚出门就遇见了正在走街串巷的张明华。

 

[微风]经常下乡的张明华和周围的村民都十分熟悉,村民知道张明华在文化馆工作,是有文化的领导干部,便心想他应该能懂得上面刻着的字。

 

张明华接过村民手中的铜片细细查看,发现上面所刻字样竟是小篆,整个铜片上密密麻麻,将近40个字,而根据村民所叙述的发现铜片的过程,以张明华多年的经验来看,这个铜片一定是一块文物,而上面的字,说不定记载着重要的信息。

 

听到村民要将这个铜片卖掉换钱,张明华当机立断,从村民手中以8毛钱的价格买下了这个铜片。8毛钱现在听起来虽然很少,但是在七十年代,8毛钱已经可以买到很多东西了。

 

[微风]对于村民来说,卖给谁都是卖,放在自己手里不过是一块废铜烂铁,于是便欣然同意了,而张明华则带着这个铜片回到了文化馆,当时他还不知道上面的文字,记载的是千古一帝秦始皇一通天下的伟业。

 

这块铜片被张明华带走之后,就放在了文化馆的地库里,此后近20年的时间里,文化馆里的工作人员都换了几批,而这个铜片就这样逐渐被人们遗忘。

 

直到1995年10月的一天,文化馆迎来了文物专家的考察,当文物专家走进文化馆的地库时,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发现了这块铜片。

 

专家们拿起来查看时,发现上面刻满了篆字,顿时就激起了专家们的兴趣,随即便成立了鉴定小组,对这块铜片进行了专业的鉴定。

 

经过鉴定小组的研究之后,发现这是一块高10.8厘米,宽6.7厘米,重150克的青铜制品,不仅是一块来自秦朝时期的铜片,上面所记载的,更是秦始皇当年统一天下的诏书内容。

 

[微风]诏书上的文字被专家们一一破解之后,呈现的原文内容大意为:秦始皇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打败六国一统天下,自此天下子民远离战火安居乐业,秦始皇将自己立尊号为“皇帝”,并诏令天下,统一度量衡,以及将不一致的都加以统一。

 

这个铜片的出现,让史实真相有了更加有力的证明,尽管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秦朝仅存活了短短的15年,但秦始皇在位期间,可谓做出了里程碑的贡献,除了诏书中提到的统一度量衡之外,他还统一了货币,修建了长城。

 

在江山社稷方面,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实施土地私有制的帝王,而铜诏书上的小篆字体,也是由他改写的,大篆字变为小篆字之后,也结束了当时“异形文字”的时代。

 

[微风]尽管后世人不少都认为秦始皇暴政,但是要想成其霸业如果不用非常手段有何以使得天下人臣服,事实证明,秦始皇有着治国大才,推动了整个国家的进步。

 

可见这块看似普通的烂铜片,确实货真价实极具价值的宝物,上面的内容让人们更加直观的了解到了秦始皇的霸业,看到了历史真相的一角,并且铜片上的文字清晰可见,雕刻工艺精湛,是难得一见的书法作品。

 

虽然当时张明华并不懂得铜片上所记载的内容,但如若不是他慧眼实宝,这块具备着非同寻常的意义的铜诏书,不知道要辗转多少年才会被人发现。

 

#头条创作挑战赛##历史#

1964年4月,邓公来到兰州视察工厂,看到一位女工人后,他非常惊讶地说:“原来你在这里啊?”

这位微笑着什么也没说,邓公见状欣慰地点了点头。

原来,邓公在1959年全国群英会时见过这位女工人,只是从那以后,她就“消失”了。

这位女工人,就是王承书。

这个名字鲜有人知道,然而她的背后却是常人难以企及的伟大,她隐姓埋名三十年,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女功臣。

1912年,王承书出生于上海一个书香世家,从小就与众不同,喜欢学习枯燥的数学,18岁时,为了改变中国物理学落后的现状,她考上燕京大学物理系,当时的物理系只招收13名学生,而她就是其中之一,而且是班上唯一的女生。

王承书在学校表现非常优秀,打破了“女生不适合读理科”这样的狭隘论断。

1934年,王承书获得了燕京大学的最高荣誉“斐化斐金钥匙奖” ,之后,她还考取了本校的研究生。1936年,她又获得了燕京大学物理系硕士学位且留校任教,成为当时学校的风云人物。

这样优秀的王承书,就连她的助教张文裕都沉醉,1939年,两人结为了一生的伉俪。

因为战乱,王承书看到了国家的危难,于是,她的内心坚定了一个信念:誓要用毕生所学报效国家。

为了继续深造,王承书准备出国留学,当时已婚妇女不能申请奖学金,她无数次申请都失败,最后,是她的决心:“女子能否干事业,绝不能靠婚配与否来决定。”被美国密歇根大学破格录取,幸运的是她的导师还是国际知名物理学权威乌伦贝克教授。

去到国外,她受到过歧视,但她从来没忘记自己的使命,在导师的带领下共同完成了“稀薄气体动力学论文”,论文里的“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一经发表,立即轰动了整个物理学界,直到今天,这个方程仍然在使用。

除此之外,她还在世界范围内第一个破解了困扰科学界50多年的难题“索南多项式”,成为世界物理学领域一颗闪亮的新星。

1949年,王承书决定回国,她的老师认为,她是一个世所罕见的人才,如果留在美国继续深造一定能拿到诺贝尔物理学奖。但是,在王承书的心里有比诺贝尔奖更重要的,那就是祖国。

王承书没有想到回国的路是那么的艰难,美国派联邦调查局秘密监视她,她不得不花7年时间悄悄把重要文件和资料分成300多份寄回国,最后,在国家的据理力争下,她才得以成功回国。

1956年,王承书和家人终于回到了祖国。

回国后的王承书把她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了祖国的建设中,她说:“我回来就是要为祖国做贡献的,总不能等别人把国家建设好了我再回来吧。”

1958年,我国需要进行热核聚变的研究,核聚变被称为“人造太阳”,是人类最理想的清洁能源。当时,组织上决定让王承书挑起了这个重担。

为什么说是一个重担呢?因为当时我国在这一技术上是一片空白,意味着一切要从零开始。另外,当时王承书已经46岁了,她的专业已经定型,突然让她转行到这个陌生的领域,无疑是一个挑战。

然而,王承书没有犹豫,对她来说,只要祖国需要,她永远回答的只有三个字:我愿意。

接受任务后,她立即投入工作,又带领团队去苏联学习,学成后,在坐火车回国的7天7夜里将资料全部翻译成中文编成教材,最后,在她和团队两年多的努力下,终于填补了我国在热核聚变领域的空白。

1961年3月,钱三强再次找到王承书,让她担任一份工作。

原来,我国原子弹的重要核燃料“浓缩铀”生产陷入了困境,这是决定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能否成功的关键。组织希望她能参与到国家最高机密的高浓铀的研制。

这一次,她仍然回答的是:我愿意。

可是,“我愿意”三个字的背后是她将要付出常人难以付出的艰辛,一旦接受,她将从此隐姓埋名,不能告诉丈夫,不能见到孩子,一去就是20年。

在兰州的工厂里,她和来自全国的科学家忘我的投入到研究中,那时没有计算机,她硬是靠着一个算盘没日没夜的计算和推导,把一头青丝熬成了白发。

1964年1月14日,原子弹爆炸的核心燃料铀—235被成功提炼。

同年4月12日,邓公来到铀浓缩厂视察工作,在人群中一眼就认出了王承书,随即上前与她握手,并亲切地问候:“原来你在这里啊!这5年你隐姓埋名过得如何?”

王承书对着邓公微笑,邓公也欣慰地点了点头。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但却无人知道这背后有王承书的一份功劳。

王承书的使命还远远没有结束,钱三强第三次找到她,让她继续隐姓埋名从事我国核事业研究,这时51岁的王承书依然坚定回答的是:“我愿意”。

此后,这位“无名英雄”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为我国的核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94年6月18日,王承书默默无闻地走了,临终前,她将一生的积蓄和身体全部捐献给了国家。

她的一生就是简短的三个字“我愿意”,然而这简单的三个字却承载了太多,她的名字不应该被遗忘,值得所有人铭记。

2019年9月17日,去甘肃省金昌市商业考察,晚宴市委领导请我吃的一生难忘的饭局,饺子宴 可惜我这个南方人不会做饺子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陆世杰同志任职的通知】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省政府各部门,中央在甘各单位:

陆世杰同志一年试用期已满,经考察,甘肃省人民政府决定:

陆世杰任甘肃省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副主任。

甘肃省人民政府

2022年3月28日

来源 :甘肃省人民政府网站

1981年,邓小平视察兰州军区,对军区司令员杜义德说,有你在西北,我就放心了。邓小平身后是杜义德中将。

兰州军区司令员杜义德,6张珍贵照片,他身边都是谁?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359814/
1
上一篇攀枝花2017公务员(四川攀枝花公务员)
下一篇 新冠疫情公务员责任(就新冠疫情看政府作为)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