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州区孙各庄满族乡原党委副书记、乡长吴振林等人私自改变公务行程公款旅游问题。2018年8月21日至26日,吴振林等一行5人在赴甘肃省武威市天祝县进行帮扶调研和产业对接期间,借扶贫之机,私自改变公务行程,赴青海省塔尔寺、茶卡盐湖和甘肃省敦煌莫高窟、月牙泉、七彩丹霞等景点游玩,绕道公款旅游产生的2.15万余元费用在该乡财政所报销。2021年6月,吴振林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其他相关责任人员受到相应处理,违纪款项予以收缴。
来自一位网友的分享:
真的后悔了,27岁的妹妹考到天津蓟县当编制老师,现在算上公积金,每月共8000多的工资,以后随着工龄增长还会继续涨工资,果然宇宙尽头还是考编。
现在他们校长以及别的老师给她介绍的对象都是颜值逆天,身高180+,家里蓟县有别墅的那种同体制内欧巴,几乎都是非公务员即教师的工作,稳定可靠质量高
我当初为什么就铁了心非得苦哈哈北漂呢,漂到最后一无所有,不仅如此,裸辞以后的标签就成了29岁大龄单身失业无工资女青年,这就是好高骛远的代价吗?
这年头真的不支持裸辞,这样损失是巨大的,在一个单位工作多年就裸辞,特别是事业单位更重三思而行,到头来后悔莫及!
这两年受疫情影响比较大,上有老下有小,要以家庭为重,不要过于任性,当然要是已经有更好的就业机会,那么也要想办法多与单位沟通协商,能够争取到自己的更大利益是最好的。
朋友们,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呢?#裸辞# #疫情#
有一次,宋太宗和赵普闲聊,宋太宗随便问道:“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
赵普(922年-992年8月18日),字则平。幽州蓟县人,后徙居河南洛阳。 北宋开国功臣,宋太祖、宋太宗时都拜为宰相。
他是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的幕僚,960年,策划发动陈桥兵变,帮助赵匡胤推翻后周,建立宋朝。乾德二年(964年),升为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正式拜相。
在此期间,他协助赵匡胤进行削夺藩镇、罢禁军宿将兵权,参与制定“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统一策略,实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边防辽等重大措施。
宋太宗时又两度拜相。晚年,赵普封魏国公。淳化三年(992年),赵普病逝,享年七十一岁。宋太宗亲撰八分字神道碑赐之。累赠尚书令、韩王,谥号“忠献”,并配飨宋太祖庙庭。
那么,宋太宗为什么会问宰相这样的大臣,说他只读一部《论语》呢?
原来,赵普这个北宋的开国宰相,年轻时就从军,没有时间专心读书,他的文化底蕴相对于其他普通文臣,是要薄弱很多的。
出任宰相后,他在处理公务时常常因心无底蕴而感到力不从心。宋太祖赵匡胤知道他的经历,鼓励他好好读书。于是,赵普每次下朝回府,就闭门苦读,不久,他的学问大有长进,凭借自己的才能为北宋安定天下立下功勋。
宋太祖死后,他的弟弟赵匡义继位,也就是宋太宗。宋太宗期间,赵普两次拜为宰相。有人对宋太宗说赵普没有什么文化,读的书只有儒家的一部经典《论语》而已,做宰相不称职。宋太宗说:“赵普读书不多,这我知道。但说他只读一部《论语》,我是不相信的。”
有一次,宋太宗和赵普闲聊,宋太宗随便问道:“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
赵普诚实地回答说:“臣平生所知道的,确实不超出《论语》这部书。从前臣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使天下太平。”
赵普病逝后,家人打开他的书箧,里面果真只有一部《论语》。
赵普虽读书少,但喜观《论语》。其“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对后世很有影响,成为以儒学治国的名言。
太宗(赵匡义)尝以此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谚语“半部论语治天下”出自宋代罗大经的《鹤林玉露》,是说古时候的人对《论语》非常推崇,认为只要掌握半部《论语》,就能治理天下。强调学习经典著作的重要性。
回头想想,《论语》我们读了多少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感觉拿起书本学习吧。#微头条日签##书慰我心说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