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王勋从北京出完差回到家后,妻子徐寄萍询问他在北京做了什么,王勋十分坦诚地对妻子说道:“我见到了毛主席。”徐寄萍感到非常不解。
王勋看到妻子疑惑的神情,随即解释道:“其实,我的本名不叫王勋,我叫毛泽全,毛主席是我的堂兄。”这一切是怎么回事呢?
1976年,我国伟人毛主席与世长辞,全国上下悲痛万分,年过半百的毛泽全在得知这一消息后,也忍不住内心的悲痛,向来坚毅的眼里也流下了两行泪水。
毛主席的追悼大会结束后,毛泽全还因此大病了一场,可见毛泽全和毛主席之间的情谊有多深。
1909年,出生在湖南乡下的毛泽全,有一个从小就与众不同的的堂哥--毛泽东,尽管毛泽东是乡下人,但他从没屈服于现状,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的海洋,一日不落地看书、写字。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用在毛泽东身上非常合适,虽然年岁尚轻,但其表现出来的才华和气质都令人折服。
后来,毛泽东离开家乡,去往更远的地方读书深造,直到1926年,毛主席回到家乡,考察当地农民运动的情况。
当天晚上,村子里的几百号人都齐聚在毛氏祠堂里,毛主席站在正中央,为大家讲述穷苦人民如何翻身把歌唱的道理,讲述的声音铿锵有力,目光坚定,激动人心。
尽管那时的毛泽全年纪还小,但堂兄在祠堂里一番慷慨激昂的讲述,令毛泽全心生向往,也为毛泽全今后指引了方向。
1937年秋,毛主席到达陕北,毛泽全在得知此事后,也赶往陕北与堂兄见面,也是这一次,毛泽全下定决心要跟随毛主席投身我党的革命事业。
与毛主席一同回忆往事时,毛泽全才发现早已是物是人非,不少乡亲被国民党反动派、日本人残害致死,这也使毛泽全更坚定所选的革命道路。
这天晚上,两人一同坐在木桌上吃饭,饭菜很简单,几碟小菜和一小碟腊肉,毛主席夹了一片腊肉给毛泽全,但毛泽全看着毛主席瘦削的脸庞,心中感慨万千。
后来,毛泽全进入党校学习,毕业后因为其能力十分出色,便一直平步青云,在外的名气也越来越大,我党为了保护党内干部的安全,就让毛泽全将名字改成了王勋。
1941年,毛泽全认识了同在新四军工作的徐寄萍,两人因工作产生交集,后来在战友的不断撮合下,两人喜结连理。
虽然徐寄萍已然成为毛泽全的妻子,但毛泽全为了党的工作,也为了妻子的安全,便没有向妻子透露自己的真实姓名。
后来到了1950年,毛泽全要去往北京出差,在走之前,毛泽全神神秘秘地跟妻子说道:“等我回来,告诉你一个秘密。”
待毛泽全出差回来后,妻子徐寄萍便询问他在北京做了什么,毛泽全高兴地告诉妻子:“我去见毛主席了!”
妻子听后非常震惊,久久没有回过神来,毛泽全看到妻子这幅模样,以为妻子是在责怪自己隐瞒这么多年,便连忙向妻子解释。
徐寄萍看了看毛泽全,知道丈夫并不是有意隐瞒自己,便对丈夫笑了笑,并询问毛泽全与毛主席见面的一些细节,在得知毛主席待人十分亲切,还关心自己和孩子后,十分高兴。
1952年,中秋节,这是个阖家团圆的日子,想和家人聚一聚的毛主席,邀请毛泽全一家到中南海做客,不仅如此,毛主席更是急切地亲自出门迎接。
见到毛泽全夫妻和几个孩子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赶紧将一家人带进门去。
面对许久未见面的堂弟,总是有说不完的话,聊完事业聊家庭,毛主席又问道毛泽全夫妻二人的身体状况,毛泽全常作为军人常年锻炼身体,自然身体十分健康。
但其妻子徐寄萍身子十分瘦弱,常年有头疼的毛病,毛主席为此还让徐寄萍多去看看医生。
就这样,毛主席和堂弟毛泽全一直聊得不亦乐乎,到了晚饭时,中南海的厨房因迎合毛主席的湖南口味,做的菜都是偏辣的湘菜。
毛主席顾忌孩子们吃不了辣,便吩咐厨房多做一盆鸡蛋给孩子们,一向节俭的毛主席,对孩子们也是不吝疼爱。
再往后的日子里,为了新中国的事情,毛主席越来越忙,虽然毛泽全鲜少见到表哥,但心中总是惦念。
毛泽全和毛主席既是兄弟,也是战友,都在为新中国的建设而奋斗终生。
1585年,努尔哈赤的堂哥去世,26岁的他,找到堂嫂说:“你丧夫,我丧妻,不如我们在一起?”堂嫂同意了,但30多年后,她被亲儿子杀害,连遗骸都被丢出了皇陵。
这个可怜的女人,名叫衮代,出身于富察氏,是清初赫赫有名的贵族。
她最初嫁的人是努尔哈赤的堂哥戚准,还生下了孩子。不过,丈夫死后,她就必须按照风俗改嫁。
入关前的女真族,依然保留着“兄死弟娶其妻”的风俗。
当时,努尔哈赤的原配夫人恰好去世,因此,他找到衮代,并对她说:“按照规矩,你应该嫁给我。”
衮代没有反抗,或者说,她也无须反抗。
对于游牧民族而言,若是女子没有男人可以依靠,等待她的,将是死亡的结局。
如今我们很多理解不了的风俗,在特定的时代和环境下,其实都是先人的智慧。
在入关前100年,女真族基本上还处在原始部落时期,科技比较落后,又是游牧民族。不过,这个民族很厉害,短短100多年,就完成了奴隶制向封建制度的过渡。
要知道,我们中原完成这个过渡,可是花费了不少时间。
从这个角度来看,女真族的学习能力很强,只可惜,这种学习能力,在入关之后似乎就被丢掉了。
他们害怕汉文化,创建八旗制度,认为自己是在马上夺取的天下,因此要求所有子弟必须学习骑射,并把骑射作为重要的考察项目。
至于明朝时期已经领先的科技,都被抛弃掉了,其中就包括赫赫有名的红衣大炮。
若是皇太极能够预料到未来的八国联军侵华,恐怕建立国策时,也不会那么维护满族的文化了。
理解了这个背景,我们就可以用平常心来看待衮代的出嫁。
而努尔哈赤对衮代和堂哥生的孩子,也非常宽容。
衮代是个非常不错的贤内助,当了30多年的大福晋,为努尔哈赤生了2子1女,只可惜,她的命运依然很悲惨。
随着女真族的扩张,努尔哈赤和许多部落联姻,身边莺歌燕舞不断。后来,孟古成了大福晋,生下了皇太极,衮代则退出历史舞台。
衮代于1620年去世,但她的死因一直有争议,因为和她有关的大量资料,都被多尔衮给销毁了。
从零星的记载来看,衮代可能死于亲儿子莽古尔泰之手。
莽古尔泰,是衮代和努尔哈赤生的第二个儿子,骁勇善战,25岁就跟着父亲连克六城,因而也被封为了贝勒,地位比皇太极高。
在清初四大贝勒中,他排行第三,皇太极排行第四。
据《清皇室四谱》记载,衮代偷了金子,犯了罪,在逃走过程中被抓回,被儿子莽古尔泰亲手杀死。
后人都说,莽古尔泰之所以杀害母亲,是为了讨好父亲努尔哈赤,显示自己的刚正不阿,以此来争夺汗位继承人的资格。
如果这是真相的话,那么莽古尔泰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因为这件事成了他一生的污点,而他自己,连汗位的边都没有摸到。
据《清史稿》记载,皇太极即位后,为了打压莽古尔泰的权势,曾在他率兵攻打明朝军队,抓获了不少人的情况下,质问他是不是贻误了战机。
莽古尔泰哪里受得了这样的委屈,当即和皇太极争吵起来。
在这个过程中,皇太极说了这样一句话:“是固尝弑其母以邀宠者!”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你这样的人,当年杀了母亲邀宠,人品也就那么回事,怎么干不出来贻误战机然后不向上汇报的事情?
这已经是诛心之词了。
因此,莽古尔泰拔了刀,要和皇太极打一架。
皇太极的本意就是激怒他,让他犯错,因此,当他拔出刀,皇太极就给他定了“大不敬”之罪,削了他的和硕贝勒之位。
衮代去世后,她的悲惨命运并没有结束。
1643年,皇太极去世,享年51岁。他意图占据中原,可却在临门一脚匆匆去世,还没有留下遗诏。
原本,应该登上皇位的,是他的嫡长子豪格,但是,皇太极弟弟多尔衮硬是横插一脚,将6岁的福临扶持上了皇位。
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是继皇太极母亲孟古去世后,努尔哈赤的新一任大妃。
算起来,努尔哈赤最宠爱的女人,可能就是阿巴亥了。
可能是对前任所有大福晋的敌意,多尔衮掌握摄政大权后,就以衮代曾经得罪过父亲努尔哈赤为由,硬是派人把她的棺木运出了皇陵,然后销毁了她和努尔哈赤联姻的其他资料。
到现在,我们也不知道衮代的棺木到底运去了哪里。
【灵枫历史阁】
1650年,38岁多尔衮在郊外打猎,意外坠马受伤,不治而亡。
此后,14岁顺治亲政,不仅把多尔衮判了谋反罪,削除一切爵位和优待,并且把多尔衮母亲阿巴亥的牌位,也丢出了太庙。
原本,顺治还想要把阿巴亥的棺木也运出皇陵。但当年皇太极继位时,带着其他3大贝勒,硬是逼着生了3个儿子的阿巴亥殉葬。
顺治实在不敢打扰爷爷努尔哈赤的清净,这才作罢。
忽然想起庄子说过的一段话:“时势为天子,未必贵也;穷为匹夫,未必贱也。贵贱之分,在于行之美恶。”
莫名有些感慨,入关前的女真乱成这样,居然还能入主中原。大明的气数,可能确实是尽了。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关注我@灵枫历史阁,把旧时光的故事讲给你听。#打卡挑战局#
图1为努尔哈赤;图2为皇太极;图3为多尔衮
20210826
孩子网课继续。
晚上英语周测。
收到了头条平台的抽奖奖品十点读书的《藏锋》,好开心。明天了要读。
85年高考填报志愿,差点儿都填了公安学校,后来堂哥报考了,政审时,政工科的领导说建议分开报名。我就报了其他学校。后来侄女儿也从事警察工作。这是一个值得尊敬的职业,也是一个劳心劳力的职业。向警察同志们致敬:你们辛苦啦!感谢作者吕铮,也感谢十点读书,感谢头条!努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