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以江西年鉴为准,论GDP,九江从来都没有做过江西第二城,历史数据是公开的。九江人吹着吹着自己也信了,除了吹二大城市,也吹二线城市。现在九江就是第四也是个问题。真好笑。[玫瑰]赣州才是历年江西第二城。现赣州建成区面积达200平方公里以上,建成区人口也达200万。九江中心人口面积都只有赣州一半。九江追赣州遥不可及啦
#明朝时期,为什么江西有那么多高官#这个问题,要从朱元璋起家说起,翻开明初的地图,你就会发现,从北宋到元末,江西这个地方,可以说是物华天宝,人才辈出,明代历任首辅共53人,江西先后有解缙、胡广、杨士奇、陈循、陈文、彭时、费宏、夏言、严嵩、刘一等10人,可以这么说,自从胡惟庸被朱元璋杀了以后,宰辅职权就落在了江西集团的手中,要知道在古代,都喜欢拉帮结派,在明朝初中期之后,则更加明显。

“唐宋八大家”书法欣赏(系列)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王安石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无限风光在险峰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

#书法##书法爱好者##书法欣赏##王安石##唐宋八大家#
我是书法有云,一名书法爱好者,从事软、硬笔书法基础教学,偶尔有点疯,喜欢,就关注我吧。
央视热播大剧《破晓东方》引起热议,褒贬不一。这部电视剧根据著名军史学家刘统的纪实文学作品《战上海》改编。说是改编,其实是再创作。从目前播出的六集来讲,这部电视剧有滑向谍战剧的倾向,但还不能作最后判断!总的感觉,就是这部标榜为纪实的电视作品,在历史史实上有诸多硬伤!当然,最大的硬伤便是影片完全漠视时任中共华东局书记、华东野战军政委、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饶潄石的存在,根本没有提及上海解放之初的这位中共管理上海的最高领导者。这是无视历史,是历史“虚无主义”和“驼鸟主义”。饶潄石,江西临川人,中共早期著名政治活动家,江西九江、上饶等地党的创建者。历任党和军队的重要领导者。上海解放后,任上海市委第一书记,1952年调任中组部部长,1953年,因“高饶反党集团”案件被捕,判刑,坐监。1975年病逝。他的夫人陆璀出身于浙江名门,就读于清华大学,是“—二九”运动的领导者之一,被斯诺称之为“中国的贞德”,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近年,“高饶反党集团”另一主角高岗渐为人熟悉,《高岗传》公开发行,高岗的历史功绩被肯定,经验教训被总结,高岗在陕西故乡的铜像矗立多时,而饶漱石却湮没无闻。这,不是历史唯物主义应有的态度。描写上海的解放,绕开饶漱石这一重要历史人物,是不合适的。当然,导演高希希没有能力,也没有胆量,给饶漱石一席之地,这是《破晓东方》的先天不足!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仍需时日!

图1.上海解放庆典,左为陈毅元帅,中为饶漱石,右为粟裕大将。
图2.饶漱石夫人,中国国际妇女运动重要人物之一陆璀老前辈。
开国中将(78)朱辉照
朱辉照(1912-1964)江西莲花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杰出的政治工作者。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29年加入中国共青团,1930年参加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创建湘鄂川黔苏区的斗争和长征。1936年10月起任红二方面军第4师政治部主任、政委。
抗战爆发后任静乐县委组织部长、八路军第120师第358旅第715团政委。1938年,率部参与创建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1939年起任八路军第120师独立第1旅政委、晋西北军区独立第1旅兼第4军分区政委。1941年回延安学习,出席中共七大。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绥野战军独立第1旅政委、晋绥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陕甘宁野战军第1纵队独立第1旅政委、晋绥军区第6军分区政委、西北野战军第1纵队独立第1旅政委、纵队组织部部长、西北野战军第4纵队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一野第4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一野第2兵团第3军副政委。参加了晋中战役及延安保卫战。

新中国成立后任第3军政委、西北军区干部管理部副部长。1952年10月后任军委民航局局长兼党委书记、中国民航局局长。
致敬朱辉照中将!!!
深切缅怀朱辉照中将!!!
江西人物谱之三 叔侄皆中将
在1955年授勋的时候,有一对叔侄皆被授予中将军衔。
他们是万岁军38军军长梁兴初和政委梁必业。
梁兴初是江西吉安人,1913年出生,1930年参加红军,梁兴初少年时学过打铁,红军时期,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连政治委员、营长、团长。一步一个脚印,参加了第一次反围剿至第五次反围剿的全过程,是一员公认的虎将,至解放战争时期,任林彪元帅手下王牌军38军军长,在抗美援朝中,战绩彪炳,他领导的38军,被彭德怀元帅誉为“万岁军”。
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八路军115师教五旅旅长,新四军独立旅旅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曾任东北民主联军第十纵队司令员,第四野战军第38军军长等职

梁必业是梁兴初的侄子,比梁兴初小三岁,从儿童团长干起,一直因为读过几年书,参加红军后从事政治工作比较多,梁必业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长征和东征、西征战役。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15师政治部总务处长、直属政治处主任、第115师和山东军区组织部长,山东军区教导团政治委员、第1师政治委员。先后参加陆房突围、沂蒙山区反“铁壁合围”、山东军区1944年和1945年春夏季对日、伪军攻势作战及大反攻。抗日战争胜利后赴东北,任东北民主联军第1师政治委员。与师长一起指挥所部参加了秀水河子歼灭战、四平保卫战、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和东北1947年夏季攻势作战。1947年9月,任东北野战军第1纵队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次年3月任第1纵队政治委员,11月任第四野战军第38军政治委员。率部参加了辽沈、平津、宜沙、衡宝、湘西、广西等战役。

开国将帅中,有很多将帅同名同姓。如来自江西的罗斌与福建的罗斌就是其中的一对。今天我先简介江西的开国少将罗斌。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他因任红六军团第十七师四十九团政治处俱乐部主任。1934年任湘鄂川黔军区龙永独立团代政治委员。1935 年任红六军团模范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1936年任红六军团训练大队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 他历任八路军第一二0师三五八旅独立第一团政治委员,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教员。1942年起任晋绥军区第六军分区十九支队政治委员,第五军分区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 他历任晋绥军区独立第十四旅旅长, 华北军区第二十三师师长。1949年任第一野战军第八军二十三师师长。参加了张家口、大同、晋中、平津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任空军师政治委员。1952年任志愿军空军第十七师政治委员。1954年起任海军东海舰队海军青岛基地航空兵政治委员。

《罗斌少将颂》
赣地狼烟起僻穷,争锋凛冽起弯弓。
平倭铸就雄风业,解放征戈建巨功。
注:
罗斌(1915年-1994年),又名罗振兴、罗思富,江西省永新县龙源口镇白口村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4年11月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原创##原创诗词##解放军开国将军轶事##开国将帅##英雄#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讯据江西省纪委监委消息:江西省农业农村厅一级巡视员倪美堂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江西省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倪美堂简历
倪美堂,男,汉族,1962年10月出生,江西万年人,在职研究生学历,1980年10月参加工作,1983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0年10月至1992年1月,历任共青团万年县委副书记、书记,万年县中合(湖云)乡党委书记;

1992年1月至1997年11月,历任共青团上饶地委副书记,人大上饶地区工委办公室主任、秘书长;
1997年11月至2009年11月,历任上饶县委副书记(正县级),玉山县委副书记、县长,波阳县委书记,上饶市人事局局长、市编委办主任、市工业园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广丰县委书记;
2009年11月至2014年1月,任上饶市委常委、广丰县委书记;
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任上饶市委常委;
2015年7月至2018年11月,任省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
2018年11月至2019年5月,任省农业农村厅党委委员、副厅长;
2019年5月至2019年6月,任省农业农村厅巡视员;
2019年6月至今,任省农业农村厅一级巡视员。
(江西省纪委监委)
#头条创作挑战赛#有明一代276年,一个共出了90个状元,第一个是吴伯宗,最后一位是杨廷鉴,其中杨廷鉴最悲催,刚当上状元,明朝就覆灭了,明朝出了三个三元及地,分别是:黄观、李骐和商辂。在明朝这90个状元里,最不幸的就是陈䢿。金榜题名之时,就是他人头落地之日。

这一年是大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丁丑年)三月,大明王朝开科以来第七次科举,主考是85岁的湖南茶陵人,翰林学士刘三吾。本届科举考试录取的52人中。无一例外都是南方人,北方举子无一录取。放榜之后,引发本届科举里北方学子一直反对,这些学子认为主考是湖南人,因此偏袒南方学子,刻意造成地域歧视。对此,北方士子们非常愤怒,他们联名上疏朱元璋,要求皇帝进行干预,重新进行评定。
事情传70岁的老皇帝朱元璋耳朵里之后,朱元璋第一是不信,朱元璋是不信刘三吾偏袒南方学子,大明的科举制度就是刘三吾制定的,还有就是朱元璋对于刘三吾政治操守和人品是认可的,而当朱元璋把录取名单看过之后也是大吃一惊,尽管历届科举的状元都是南方人,每次新科进士占绝对大头的都是南方人,但像今年一样全部是南方人中榜、北方人全部落榜的情况,还是第一次出现。状元陈䢿,是福建闽县人,榜眼尹昌隆,是江西泰和人;探花刘仕谔,是浙江山阴人。

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于是下令,让上一届甲戌科状元、侍读学士张信等十一人翰林学士组成联合专家小组进行二次调查,并重新组审阅试卷。但张信等人审阅的结果也是一样,刘三吾的判罚没有错。北方确实明显不如南方士子的答卷。并且张信提醒朱元璋,阅卷时采取糊名制、誊抄制,公布前根本不知道谁是谁。但这份报告没有被北方考生认可。他们认为张信当年当状元就是刘三吾钦定的,这次报告也是刘三吾授意张信等人,故意将北方考生中“差生”的进呈给皇帝蒙蔽圣聪。
面对舆情纷纷,朱元璋敏感地意识到了其中的巨大的地域差异,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下令,直接将新科状元陈䢿、主持复查试卷的张信,白信蹈等人全部斩首弃市,而85岁的主考官刘三吾充军戍边,朱元璋立即宣布原考试作废,在五月重新进行会试,这一次朱元璋亲自一一阅卷,这次录取的61名进士都是北方人,山东人韩克忠为状元(夏榜)。山东人王恕被录为榜眼,山西人焦胜则被录为探花。朱元璋还下令,科举实行南北榜。

明朝在洪武十五年恢复科举制,有 明一代,殿试不黜落考生,只是对考生重新排定名次,进士第一名就是为状元。 这次科举事件,实际上就是一个政治问题,如果说刘三吾考试是以成绩取士的话,而朱元璋则要要考虑的政治平衡问题,如何安抚南北差异问题,最关键一点,此时已经洪武三十年了,已经太平一代人了,结果北方成绩还不如南方,难道北方人在大明统治下还不如元朝,这是在骂朱元璋是昏君,还就是从这里朱元璋看到了学阀控制科举的可能,这是总朱元璋无法接受的,对于朱元璋其他的杀戮我多少有些反对,唯独南北榜案,我认为这帮人是死有余辜。刘三吾和朱元璋二者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结局自然也就不一样了。朱元璋还下令,科举实行南北榜。
朱元璋时期的南北榜制度,到明宣宗时期改为按照“南六北四”的比例录取进士,以实现科举考试的区域均衡,这也使得明朝大大增强了在北方地区的人心吸引力,有力促进了明朝中央对北方和边疆地区的重新控制。明朝的科举考试分区制度考试,一直延续到了清朝,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南北卷制度最终被废除,实行了分省录取制度,而这,也是今天高考分省考试制度的由来。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