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四五月份,是公考、事业编考试比较集中的时候。今年的各种考试有几个较往年不太一样的特点:
一是明确要求应届毕业生的岗位比较多,甚至有的县市区几乎要求一色的应届生(虽然有的是两年内未落实工作的也算应届生),这是继去年新冠疫情以来比去年更有力度更明确地要求只招应届生,可见应届生的就业难度有多大,只是那些往届生特别是一门心思多年考公的可能有点悲催了,而只招应届生的规定,会让应届生窃喜但会不会成为引领众多考生都往考公这条道来挤。
二是众多岗位要求考生必须是中共党员(有的还要求是学生干部)。或许现在大学里学生党员很多?难道省、区、县级市这么多的岗位就有这么多的党员学生报考?不知道这些招考部门是做过了调查统计还是借用过教育部或教育厅的学生档案数据?看来以后上大学争取入党和当学生干部是最吃香最有优势的了,只是大中专院校能否多增加学生入党的人数?
三是专业要求过于苛刻,专业的广度和范畴不够。现在要求专业化没有错,但一些专业限制过窄过死,很多高级干部的岗位不是也与多学不对口吗?考察一个人应该是看潜力和能力,一些岗位专业过于专精并不科学。以今年山东省考为例,所设岗位要求的专业的广度和专业度应该说比较不错,大学里的专业几乎都有涉猎,比较合理化和科学化、人性化。但越往下的一些区县市的考试规定就不敢恭维了,有些岗位的要求让人看了感觉有点霸道、有点郁闷和无奈。
四是一些岗位设置都是“应景”而舍。比如卫生疾病预防部门,应该是受到去年以来的疫情的影响,一窝蜂地招聘,增加了太多的工作人员,补足短板和以备应急是没错的,但是不是有点“杯弓蛇影”了,你这成十几倍的增员不是人满为患吗?
公考和事业编考试,牵扯到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关乎到每个人的权利和利益,如何更科学、合理、法治化地选人用人,真的需要好好地考量一番,希望未来的各种考试越来越好,真正经得起时间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