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货币的本质和机能】,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货币的本质和机能:货币到底是个啥?资深银行家王永利帮你厘清概念
- 2、货币的本质和机能,货币的本质强权的掠夺工具
1、货币的本质和机能:货币到底是个啥?资深银行家王永利帮你厘清概念
货币到底是个啥?现代市场经济日趋货币化的今天,其已成为人们生活生存和社会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但货币概念却日渐模糊甚至被异化。
由于货币自产生以来,其表现形态和运行机制等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由“实物货币”发展到“信用货币”,由有形货币(实物货币、纸币和辅币)发展到“无形货币”(存款货币、电子货币、数字货币)等,使得人们对货币的研究和认知越来越偏离实际,跟不上其真实的变化,因而出现了很多认知上的差错,甚至出现了很多似是而非的奇谈怪论和惊世说辞:
如“货币就是信任”,只要是人们普遍信任并接受的东西,就能够成为货币;货币就是信用,央行投放的基础货币就是依靠央行的信用,商业银行派生的货币就是依靠商业银行的信用;商业银行根本不存在“先有存款,后有贷款”或“存款立行”之说,因为贷款是信用货币投放的重要渠道,银行完全可以通过发放贷款增加存款,实际上是先有贷款,后有存款;货币在金属本位下是发行人(央行)的债券,在信用货币体系下则成为国家的股票等等。
特别是在比特币等“去中心化”的网络“加密货币”出现后,有人开始将货币脱离经济领域,上升到哲学、玄学的高度进行演绎和想象,认为货币应该排除人类的干预,交由上帝(去中心的数学加密方法)管理;货币的产生和发展与交换无关,与“资产的价值”无关,货币从来就只有一个使命,那就是“确立并捍卫人的价值”等。
这些说法就像雾霾使空气变得浑浊一样,使人们对货币的认知和把握越来越混乱,甚至已经影响到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和把握,以及货币政策的制定和货币总量的调控。这种状况令人堪忧,亟需正本清源,弄清楚何谓货币。
一
这得从“有形”实物货币的产生和演变说起,明确为什么一个国家的货币总量要与其财富规模保持动态平衡。
剩余劳动的出现,以及不同剩余劳动之间交换的发展,需要价值尺度或交换媒介。
而在一定社会交换范围内,最受社会追崇的物品(主要取决于社会权威力量的喜好)就被用来充当交换媒介物。这种交换媒介物就成为“货币”的雏形,即商品实物货币,其本身就属于社会上最受追崇的商品。
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要不断提高交换交易的效率,充当货币的商品实物需要满足越来越严苛的条件。那些没有生命,品质相对稳定,得到社会主流追崇的物品,如特殊的贝壳、骨头、羽毛等,开始充当货币物品。随着金属开采和冶炼技术的发现和进步,更加符合货币特质要求的贵金属,开始逐步取代其他物品,成为货币物品的首选。最后,主要经济体基本上集中到黄金和白银上。
货币的进化和统一,大大提高了交换交易的效率,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而基于实际的需求,人们开始在结算方式上做出创新:一些有实力且有稳定业务往来的商户之间,开始尝试“日常记账、定期清算”的方式。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金属货币日常的流通和清算等成本。在此基础上,又发展出专门从事货币异地汇兑的组织,如钱庄、票号等。
在汇票或银票能够保证及时足额兑换成金属货币,进而被社会广泛接受的情况下,人们进一步发现,只要有足够的兑付保证,这种票据本身就可以替代金属货币进行日常的流通,只需将记录金属货币总额的票据拆分成不同档次面额的标准化钱票即可。于是,这种事先印制好,标明出票人(亦即兑付人)、票面金额,出票人承诺见票即付,不再记录持票人,可以自由转让的新型纸质票据就成为纸币的雏形,并不断完善和规范。
随着贸易的扩大和繁荣,货币需求量随之扩大。但受制于货币金属供应量的限制,实际可用的货币量往往与贸易和经济发展水平产生重大偏离,往往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反而对贸易和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危害。
由此,人们慢慢认识到,随着贸易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货币也越来越重要,功能越来越丰富,但货币最根本的功能是“价值尺度”和“交换媒介”,而要发挥好货币“价值尺度”的功能,就必须努力保持货币币值的相对稳定。简言之,就是要让一个国家的货币总量与其财富规模保持动态平衡。
由此,首先需要将货币从社会财富中分离出来,不能将社会财富中的一部分用做货币,否则,就无法做到货币总量与财富规模的平衡。这样,原来充当货币的贵金属就必须退出货币舞台,回归其社会财富的本源。货币则完全脱离社会财富,成为社会财富的价值对应物、表征物。
在社会财富纷繁复杂,各种商品的价格受供需关系的影响可能频繁变化的情况下,如何保持货币总量与财富规模的动态平衡,进而保持货币币值的相对稳定呢?
于是,人们设计出一种“全社会消费物价总指数”的概念和指标体系,选取社会上有代表性的终端消费品的价格,赋予其一定的指数份额,以观察总指数的变动情况,只要物价总指数的波动在预期的合理范围内,就认为货币币值是基本稳定的。如果物价总指数有可能突破预期目标,就要实施逆向的货币调控。由此,“货币政策”就出现了,并与财政政策一道,成为现代社会宏观调控两大政策工具之一,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调控作用。
当然,货币政策追求的是社会物价总水平和货币币值的基本稳定,而不是绝对稳定。货币政策基本取向始终应该是稳中求进,即追求货币币值的基本稳定,防止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或紧缩,有效发挥货币“价值尺度”的基本功能。
二
再看看“无形”信用货币的产生与管理。这涉及信用货币体系下,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边界。
货币的发展使其最终从黄金、白银等金属材质和实物形态彻底退出,脱实向虚转化成为一种全新的“信用货币”,实现了货币发展史上极其深刻的重大裂变和升华再造。
货币从金属货币转化为信用货币之后,就摆脱了货币金属供应量的限制,使货币真正转化成为一种价值单位或尺度以及购买力证明,人们可以更加灵活地调控货币总量,使其与财富规模保持良好对应,从而保持货币币值的基本稳定。
当然,失去金属供应量的限制,在增强货币总量人为调控的能动性和灵活性的同时,面对各种诱惑,也带来货币投放失控的隐患和风险。因此,在信用货币体系下,必须建立和完善严密而科学的货币管理体系。
首先,需要建立国家统一的货币发行和管理体系。
在信用货币体系下,一国货币总量最根本的——是以该国主权范围内,可以用法律保护的社会财富作为对应的,因此,信用货币是对应实物货币而言,不再是一种商品实物,而只是一种受到国家主权和法律保护的有信用的价值尺度,所以也被称作“主权货币”或“法定货币”。信用货币体系下,一国货币必须有统一的标准和总量控制体系,由中央银行统一发行,或者在中央银行统一监管和授权下,由其指定的专业机构发行。在信用货币体系下,要推行“货币非国家化”,缺乏国家范围统一的规则和监管,是违背规律,难以实施的!
其次,信用货币体系下,货币的表现形态和清算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在信用货币体系下,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将手中的现金(纸币及辅币)缴存到银行等清算机构,不仅可以减少手中持有大量现金可能带来的麻烦和风险,而且还可能获得存款机构支付的利息等收益。
由此,货币收付的清算,越来越多地从现金清算,转化为记账清算;货币的表现形态,则越来越多地从现金类有形货币,转化为存款类无形货币(具体表现为电子货币、数字货币等);货币总量不再只是流通中的现金,而转化“流通中现金(M0)+银行存款”,货币的非现金化或数字化越来越明显。
再次,货币投放的方式,由央行独家印制和投放,转变为央行购买货币储备物投放基础货币以及通过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派生货币。
人们将手中的现金越来越多地存放银行,就有利于银行将社会闲散的货币资源集中起来,并通过发放贷款、购买债券等方式配送到社会需要的地方去,从而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为了区别两种不同的融资方式,人们把资金供需双方直接进行的融资叫做“直接融资”,而把资金所有人将资金存放银行等中介机构,由中介机构独立地将资金提供给需求方的融资叫做“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本身不会派生货币,间接融资则会派生新的货币。
在间接融资出现后,货币的投放就拓展出新的方式或渠道:不仅有中央银行通过购买货币储备物,如黄金、白银或其他流动性强的战略物资,以及外汇(国际硬通货)等投放的货币,而且有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派生的货币。
中央银行购买货币储备物投放货币,不仅使投放出来的货币有相应的价值支撑,而且也是货币币值确定的重要依托。这是货币投放最基础的方式,因此,这部分货币也被称为“基础货币”。
在基础货币之外,通过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方式投放出来的货币,是对基础货币的必要补充。这是因为,央行购买货币储备物投放货币不能无限扩大,而应尽可能控制,否则,货币体系就会回归到商品实物货币的状况,难以有效调控货币总量。在基础货币受到严格控制的情况下,社会货币需求量就更多地需要通过间接融资进行补充,其在货币总量中的比重会越来越大。这样做的原因也是通过社会的资金需求来估量社会财富应有的规模,并据以投放相应的货币。
所以,在信用货币体系下,在中央银行购买储备物投放基础货币之外,通过间接融资投放货币,不是可有可无,而是非常重要的方式和渠道,是通过社会力量估量社会财富规模,并相应投放货币,使货币总量与财富规模相互对应的重要途径。
这其中还派生出一个必须高度警惕的问题:银行发放贷款,属于银行自己的资产,可以因此而收取贷款利息,实现营业收入,但贷款转化的存款却属于国家法定货币,受到国家财富的名义担保,这就造成银行贷款收益与成本的失衡,容易诱发银行多发贷款而忽视贷款质量控制,最终影响货币的信用。
所以,加强间接融资的质量管理至关重要。这至少包括:一是要有严格明确的质量认定标准,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间接融资的质量;二是对可能造成的融资损失,要及时计提损失拨备与核销;三是对间接融资供给方(如银行)要有严格的管理规则,如建立明确的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比率、资产不良率、拨备覆盖率等监管指标,根据实际水平控制其间接融资的能力等,对达不到要求的,要及时予以清退;资不抵债的,要实施破产清盘,消除货币大量亏空的隐患。
最后,信用货币体系下,需要区分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严格控制中央银行直接向社会提供融资。
中央银行被赋予货币投放和监管的特殊权利,如果允许其直接面向社会提供贷款、购买债券等资金融通,如果其融资投放出现问题形成损失,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扩大货币投放的方式掩盖问题,从而因央行缺乏财务约束不能破产清盘而造成货币总量失控。因此,必须严格控制中央银行直接面向社会提供贷款、购买债券等融资活动,并使其更加聚焦于对社会融资和货币总量的监管上。央行只有在需要时,才能在银行间市场购买符合条件的二手债券产品,或提供必要的再贷款等,向银行间市场释放必要的流动性。
面向社会通过间接融资的事情,应该交给商业银行等机构办理,并接受中央银行等监管机构的严格监管,强化商业性金融机构的财务约束,要允许商业性金融机构破产清盘。
其中,为避免政府融资的行政干预,一般而言,政府不得直接向银行要贷款,或者直接面向银行发行债券,而只能面向社会公众发行债券。
三
至此,何谓货币的本相?好金融与坏金融的分水岭是啥?不妨回归本源,洞悉货币的本质与金融的逻辑。
货币是应交换交易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和不断发展的,又反过来对交换交易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尽管货币的表现形态和运行模式中不断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货币的本质与核心功能却一直是“价值尺度”和“交换媒介”,这是观察和把握货币发展变化的核心主线和基本逻辑。
在货币的基础上,又演化出独特的金融活动。通过金融活动可以实现社会财富的转移和优化配置,将社会闲置资源充分激活并更好地配置到需要的地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闲置和浪费),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或价值,合理分散或分摊风险,促进经济社会更好的发展。从事金融活动的人和资本(机构)可以从预期新增的社会财富中获取合理的份额作为自己的回报,这就是金融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与基础所在。
不过,由于金融活动中大量的财富转移是建立在交易双方对未来预期或预测的基础上,这就存在不确定性即风险,有可能产生因预期有误而使资源配置错误,不仅没有创造出预期的新增价值,而且可能使原有的财富都遭受损失。因此,能否有效识别和控制风险,就成为金融从业者或金融机构专业素质的核心标准,成为好金融与坏金融的分水岭。
但无论货币金融如何发达,其归根结底仍然是发源于实体经济又回归于实体经济。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才是金融的本源和宗旨,必须处理好货币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四
最后,想象一下未来货币的样子……扫描“法定货币与商圈代币、有形货币与数字货币”之后,我们可能得到什么结论呢?
必须看到,在现有的法定货币之下,并不代表没有一定范围内使用的,被赋予特殊权利义务的代币。那种在一定范围内使用的商圈币或社区币,是有其存在价值的,国家一般不会严格禁止。
但作为商圈币或社区币,必须控制在设定的范围内使用,而不能流出控制范围自由使用,否则,就会对法定货币的管理产生冲击。因此,必然要受到货币当局的严格监管。
商圈币或社区币,可以直接绑定一种法定货币1:1兑换产生有形的物理代币,也可以采用特殊的算法通过设定的方式从电脑系统上产生无形的网络数字代币。网络数字代币可以直接绑定一种法定货币,实现其与其他法定货币的兑换,也可以不与任何法定货币绑定,完全交由独立的兑换市场与法定货币进行兑换,其与法定货币的比价,由市场决定,是自由浮动的。
在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和全面金融危机之后,有人于2009年1月初推出了事先设定总量和阶段性增量规则,完全由系统自动控制,以期杜绝人为干预的,“去中心化”的网络“加密货币”——比特币。
但它完全是在人为设计的全封闭的网络体系中产生和运行的虚拟货币,尽管其系统设计运用了复杂的区块链和加密技术,但在货币的设计原理上,却是高度模仿黄金:比特币根据数学算法和设定的规则,确定总量为2100万个,每十分钟左右通过计算机运算(挖矿)产生一批新的比特币,第一个4年内,每十分钟产量为25个,之后每4年新增产量自动减半,预计到2140年将全部结束,不再增加。
由于黄金曾经是世界上最普遍最具影响力的货币,直到今天,黄金仍具有很重要的保值功能,所以,比特币按照黄金的机理设计,非常容易让人接受其可以作为货币(数字黄金)。同时,其总量设定,新增产量每4年减半的设计,也给人们很强的货币升值的预期,增强了其对人们的吸引力。
但是,比特币完全比照黄金的设计思路本身,却完全违背了货币发展的逻辑:
1、事先设定总量和阶段性产量的做法,使得比特币的总量供应难以与可能用比特币标识价值的社会财富的规模相对应,因此,难以保持货币币值的基本稳定,难以发挥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基本功能。
2、作为货币,需要有确定范围,受到法律保护的社会财富与之对应。比特币完全是一种网络体系的产物,而在比特币网络体系中,没有任何其他实际的财富与之相对应,局限在自己的网络体系中,比特币就完全是虚无的。
3、比特币体系被特别标榜的一个功能是去中心、点对点的支付,认为这将大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形成“价值互联网”。但实际上要做到这一点,条件是极其严苛的。
这样的结果,就使比特币平台成为一个完全封闭的网络体系,难以配套解决现实世界交换交易的标的确权、合同执行、纠纷处理等问题。而且,由于目前尚未达成统一的共识和标准,跨链之间的交易很难处理,更不可能做到点对点处理。
在比特币面世十年时间内,已经经历了多轮价格的大幅波动,也使很多原来迷信其可以取代或颠覆法定货币的币圈人士认识到,比特币一类网络加密货币实际上很难成为真正的货币。于是,有人开始推出与某种法定货币1:1规定挂钩,以法定货币作为支撑的网络代币。这实际上就回归了社区代币或商圈代币的本质。
可见,网络加密货币依然只能是网络商圈币或社区币,难以取代或颠覆国家法定货币;网络商圈币的价值取决于网络平台的实际应用价值,没有很好的平台应用价值,主要依靠炒作“币”,是没有生命力的;网络加密货币可以与法定货币兑换,但兑入兑回必须满足监管反洗钱、反恐怖输送等要求,以法定货币兑换成网络加密货币后,只能原名、原币、原账户进出,这应该成为法定货币监管新的重要领域;央行主导的法定数字货币,不可能模仿比特币等去中心化的网络加密货币设计,只能是法定货币的数字化;货币从有形的现金转向无形的数字货币,是货币发展的必然方向,要利用先进科技积极推动货币的去现金化、数字化。
但无论货币表现形态和运行方式发生什么变化,其作为价值尺度的本质属性和交换媒介的基本功能不会变,保持货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核心要求不能变——这恰是货币的本相!
(作者系原中行副行长、海王集团首席经济学家)
本文源自经济观察报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www.jrj.com.cn)
2、货币的本质和机能,货币的本质强权的掠夺工具
谁控制货币?“控制货币和信贷可以打击国家主权的心脏”前世界银行行长奥尔登·克劳森在回忆录中写道货币发行意味着社会财富的分配权,这是任何一个国家权力中最核心的利益控制货币的发行,就控制了财富,资源和全人类,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货币的本质和机能?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货币的本质和机能
谁控制货币?
“控制货币和信贷可以打击国家主权的心脏。”前世界银行行长奥尔登·克劳森在回忆录中写道。货币发行意味着社会财富的分配权,这是任何一个国家权力中最核心的利益。控制货币的发行,就控制了财富,资源和全人类。
我是V,在迷雾中扒开真相的幸存者,
千年前各国政府用强权从人民手中夺走了货币的铸造和发行权;300年前英格兰银行利用资产阶级革命成果从英国政府手中夺取了英镑发行权;200年前英国又利用工业革命成果将英镑推向全球,从而主宰了世界货币的发行权;100年前美联储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从美国政府那里“骗取”了货币发行权;70年前二战打空了英格兰银行,美联储趁人之危将英镑撵下了世界货币的王座。
如今美元依然是世界货币体系的核心,全世界辛勤的劳动成果换来的美元,不过是毫无价值的纸币。然而这些纸币以政府为背书,以法律为命令,强行赋予了价值符号。这些没有任何实物担保的废纸疯狂地掠夺着我们所创造的劳动成果,并恬不知耻地在课本上掩盖掠夺的本质,将其美化为等价交换。事实上没有货币发行权的我们,对任何劳动成果都没有定价权,无论我们以多高的价格出让自己的辛勤付出,结果都是贱卖。
更令人唏嘘的是,时至今日美联储依然是由3000名股东和108位董事统治的私人机构,他们垄断了美元的发行,在过去百年中悄悄主宰着世界格局,并在无形中掠夺走全世界人民的财富。几位董事茶余饭后的谈资便影响着世界经济未来二十年的走向,甚至影响着全世界人民口袋中的财富是增值还是缩水。
主权货币的虚伪
当今世界,主权货币却又在世界格局中扮演着阻碍全球化的角色。各国致力于让本币通向全世界,美其名曰跟上全球化步伐摆脱美元体系。但货币本身就是掠夺工具,无论哪种货币,推行全球化的本质就是经济殖民。谁的货币拥有更广阔的流通领域,谁就享有了更大的货币发行权,谁就控制了更多的人口,谁就获得了更宽泛的掠夺权。
多个主权货币进入世界贸易体系中,反而使得结算变得更为复杂,以往只需考虑两三种货币的汇率波动,但如今各国却要面对十多种货币的汇率风险。每个主权货币都打着国际化的口号想要从美元体系中分一杯羹,可恰恰是各国货币的竞争,引发了一次又一次金融危机。普通老百姓明明什么也没做,却要承担货币贬值带来的苦果,我们辛辛苦苦攒下的财富,仅仅因为汇率变化而缩水;我们兢兢业业创造的产品,也会因为汇率风险而变得一文不值。
汇率波动还滋生了大量的汇率投机行为,无数资本涌入外汇市场,一方面加剧了全球范围内的金融风险,另一方面让本就枯竭的实体经济越来越得不到资本的扶持。实体经济进一步衰退,更加被资本嫌弃,更多的资本又选择去到金融市场,形成恶性闭环。
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正在发生的事,各国正面临自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困局。这不是一个国家,一个政府或是一家央行能解决的困局,全世界人民正在陷入泥潭,然而各国政府却沉迷政治斗争和经济霸权,从未有哪个政府此刻真正关心着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对于失业它们视而不见,对于赤字它们闭口不谈,对于**它们相互指责,对于衰退它们含糊其辞。它们肆意摆弄着枪炮,无谓消耗着资源和时间,在广阔的海平面上明争暗斗,又虚伪地将其渲染为保家卫国,实则不过是争抢掠夺权的华丽托辞。每一个政府都是霸权的产物,每一种货币都是豪夺的工具。
世界单一货币
世界单一货币或许该是登场的时候了。
国家主权与民族主义意识历来是世界政府理念的死敌,而世界单一货币的全部要害就在于废除主权货币。货币意味着社会财富的分配权,这是任何一个国家权力中最核心的利益,推行世界货币势必要求主权国家将本国的财富分配权拱手相让。假如说世界同一货币的趋势不可逆转,那么唯一的问题在于谁来主导世界货币。
随着单一全球货币的使用,市场将不再需要累赘的货币兑换,也不需要为应付汇率波动而进行昂贵的对冲。货币投机、货币失败的风险和收支平衡这些问题都会消失。在不考虑政治风向时,这种货币对真实价值的交换将更加有效。
就短期来看,世界单一货币的最大阻力来自中美两国。单一货币体系形成后,美国将会失去当今世界以美元为核心的货币发行权;而中国好不容易攒下的外汇储备则可能化为泡影。
但如今以美元为主导的货币体系如今正陷入“特里芬悖论”。这个悖论是指为了维持庞大的全球贸易,美国必须不断加大美元的供给,但过多的美元供给会导致美国的国际收支失衡,进而美元贬值,美元作为世界核心货币的信用基础就会被逐渐蚕食。
从这个悖论来看,主权货币的落幕或是历史大流不可逆转,世界单一货币在不久的将来或许会以不可思议的速度登上舞台,你可以想象一下全世界所有共用一种没有任何政府背书的货币是怎样一种情景。
《华尔街日报》曾有一段关于世界货币的评述:美国不可能阻挡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事实上,放弃美元并支持世界单一货币非但不会排斥美国的正当利益,反而会突出美国的主导作用和参与权利。美国自身的最大利益,恰恰在于革除货币特权。
欧元之父蒙代尔的观点更加极端,他认为当前的世界需要一个危机,这种危机可能还不仅限于是经济层面,通过这种严重的危机方可摧毁现有的货币系统并催生世界货币。
区块链货币是一个伟大的尝试,但它远不足以成为世界货币,它们从发行之初就未与现有货币隔离,每个人的开采权也不尽相同,并且它们太过于金融化,无法与实体经济产生更多的牵连。但它们的出现依然让许多政府感受到了威胁,专享的货币发行权可能就要到头了。
新货币展望
单一货币的背书需要由全人类所认同的公允价值所赋予,贵金属可以承担这个职责,但兑换方式不能走老路,否则又走向英镑体系或是布雷顿森林体系。且各国的黄金储备差距依然巨大,若仍以黄金为中心发行新货币,那不过是掠夺权的重新分配而已。黄金货币最大受益人将是欧洲,它们拥有超过2万吨的黄金储备,是美国的两倍,是我们的20倍。
与黄金的刚性相对应,新的货币元素必须具备“弹性”,它可以弥补黄金与经济发展之间不匹配的题目。“碳排放量货币”或许是个优秀的设计,当下社会环境问题日趋严重,未来“碳排放权”必将成为与黄金一样的稀缺资源。然而第三世界国的工业化体系还未建成,它们必然拥有更大的碳排放需求,碳货币或许只会让它们收到一张又一张罚款条令。
我是V,一个可能不会长久的幸存者。新货币的形式我暂时无法在这里阐述,我刚从深渊中狰狞地爬出来,对这久违的甜蜜空气还拥有强烈的私欲。但每个人都有权利知道真相,如果有更多人看到,我会在回到深渊前毫无保留地贡献,即便我无法撕开它们虚伪的面纱。
本文关键词:货币的本质和职能的关系,怎样理解货币的本质,货币具有哪些职能?,货币的本质和机能的关系,货币的本质和机能是什么,货币的本质和机能的区别。这就是关于《货币的本质和机能,资深银行家王永利帮你厘清概念》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