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浙江嘉兴发生一起五死一伤的重大凶杀案,被害人为祖孙四代人。据当地人称死者中的一中年女性与嫌疑人或有情感纠葛。前几天,辅警许艳敲诈勒索多名公务人员的裁判文书被网友热炒,致九名被害人身败名裂。可见,婚外异性交往,若关系处理不当,风险真是无处不在。妻离子散、孤独终身为小事,让自己或无辜者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方为大事。
[微风]17岁那年,郁达夫在日本留学,国内正陷于兵荒马乱中,但不少纨绔子弟,却在日本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这让郁达夫非常愤怒、无奈与孤独。
如果不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哪里会想那么多呢?郁达夫的多愁善感是还得从上私塾被人嘲笑说起。
那时,他家里穷,吃不饱,长得很瘦小,常常听到同学们嘲笑他:“你这个小矮子,没吃饭啊,以后长不高咯!”
他们不知那些漫不经心落在郁达夫心里有多沉重,往往不经意间的话最伤人。
如果是一个不敏感的小孩,或许会反击回去,可郁达夫父亲两岁去世,家境又不好这让郁达夫很是自卑。就算打架,他那瘦小的身板,也打不过,最后医药费还会加重母亲的负担。
郁达夫只能沉默,也习惯沉默,毕竟这也不是第一次了,不是吗?
后来,郁达夫考入杭州府中学堂,后来又到嘉兴府中学和美国教会学堂等校学习。
即便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更高等的学府,即便没人再嘲讽他了,可被划伤的人永远都会留下伤疤。
郁达夫多愁善感的性格却改变不了了,他的多愁善感,使他喜欢上文学,那是一种精神享受。
他看多了文学书也会自己试着创作,然后向报刊投稿。
[握手]1913年,17岁郁达夫赴日留学。
那时,国内袁世凯代理总统,孙中山二次革命讨袁,但最终失败。名为统一,实则军阀混战,并不稳定。
但是赴日留学的纨绔子弟,却醉生梦死,毫不关心国内局面。郁达夫非常愤怒、无奈和孤独。
多愁善感的他觉得在这些人当中,显得格格不入,他与别人谈论,别人只会说:“关我事吗?我又管不了那些事!”
久而久之,郁达夫无法救国,心中郁闷无法排解,他寻求灵魂的解脱。
一天,他在外喝酒,因为太晚了没法回学校,他就想找一家旅馆歇息。
他进旅馆后,一个女招待迎了上来:“先生,要住店吗?”
“对。”郁达夫还醉着。
“走,我陪你上楼去。”这个女招待看郁达夫喝醉了酒好忽悠,就想赚点外快。
郁达夫就这样和女招待上了楼,第二天被勒索了一笔钱。不过郁达夫并不觉得亏,反而得到了暂时的解脱。
从此,郁达夫一旦心中孤独郁闷,就会找喝酒找妓女,渐渐形成了瘾,戒不掉了。
时间久了,郁达夫也渐渐接受了自己的放纵,并且不会责怪自己。
他觉得他放纵,但他也有一颗热忱的爱国的心,正是这种不矛盾却相反的心理,才是活生生的人,他想通后把这些经历为灵感开始创作。
[微风]1921年,郁达夫出版了第一本白话短篇小说《沉沦》,他这部作品,很大胆地暴露自己,把才子们的虚伪全都展露出来。
当时,在文坛上引起不小的轰动。
日军侵华时期,已经中年的郁达夫觉得自己年轻时报国无门,放纵半生。如今半生已去,不该再荒废时间。
他到各前线参访,发表了多篇支援抗日和分析国内外政治、军事形势的各类文章,并宣传抗日。因为他和其他文人的鼓舞下,很多海外华侨捐款捐物支持抗战,还有些回国参加抗战。
[沙尘暴]1942年二月,新加坡沦陷,他流亡到印尼苏门答腊岛中西部的巴亚公务市。
他为了和日本人周璇,化名赵廉,留起了胡子,还取了一个华侨女子。他觉得那女子长相普通,于是取名“何有丽”。
郁达夫以为自己能不暴露身份一直隐藏下去,可是还是不小心暴露了。
那天,他坐公交车,听到一个日本人使用日语说话,他就用日语回了一句,没想到却暴露了自己的身份。
日本人强迫他当翻译。郁达夫觉得这翻译既然必须做,那也不能便宜了日本人,要有点意义才行。
于是他故意和日本人一起寻花问柳,逐渐得到他们的信任。郁达夫便利用信任救了一些爱国人士。
也因为这样,后来逃离了日本人,却被记恨上。
[胡瓜]1945年8月29日,郁达夫被日军秘密杀害,尸骨无存。
郁达夫是一个英雄,但是也是一个爱寻花问柳的人……他寻花问柳的缺点在某种程度上也成就了他。
林徽因为何女性缘差?母亲的负面情绪,影响了才女一生。
林徽因,民国数一数二的才女、美女,她的一生几近完美,为新中国建筑、文化和艺术贡献很多,但不代表她的一切都是无懈可击。
林徽因心中藏着一个永远不愿多说的人,不是徐志摩,也不是金岳霖,而是她的母亲何雪媛。
林徽因的性格之中也有阴暗面——好争辩、急躁和没有女生缘,都是来自于她的母亲。
何雪媛生长在嘉兴一个小富人家,因为家中太过宠爱,所以性格很骄纵。
她是林徽因父亲林觉民的续弦,她生下三个儿女只有林徽因一个活了下来,她在封建重男轻女的大家族之中没有儿子撑腰,本来地位就没有保障,她行事还非常张扬,和家中的长辈常常有矛盾,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东西,后来渐渐被林长民冷落。
新的姨太太程桂林嫁进来之后,就彻底将何雪媛比了下去。何雪媛觉得程桂林抢了她的位置,但又没有心机和本事去跟她宅斗下去,只会和丈夫、公婆争吵。
她在家中的地位越来越低,为了耳根子清净,林长民最终让她住在后院的一个小屋子里面。
林长民将程桂林看作正室,和她恩爱有加,将他们屋子起名为“桂林一枝室”,他则自称“桂林一枝室主”。
已经几乎颓废的何雪媛在林家人看来已经没有能力教育好孩子了,他们将林徽因送给奶奶抚养,一直到林徽因7岁,奶奶去世之后,才送还给何雪媛。
林徽因对母亲是嫌弃的,即便是年纪已经很大的祖母,依旧满腹文采,而何雪媛大字不识一个,还没有丝毫进取精神,她每天都在抱怨林长民辜负了自己。
她根本没有意识到,男系社会的大家族就像是一个斗兽场,她不竞争,就需要子女去竞争,去夺取父亲的关注和疼爱,以获得更多的资源。
何雪媛恨这种家庭关系,但她只有抱怨,没有任何去打破这种制度的能力和思想。
林徽因自从和她住在一起之后,深深感受到和这样一个母亲朝夕相处是多么可怕。
被成天灌输着负能量,被迫听着不停的咒骂,性格极不稳定,时而百般疼爱,时而发怒。
林徽因在家中没有同胞兄弟姐妹,她无法和同父异母的姐姐妹妹们掏心掏肺说出真实的想法。
她一直知道得到父亲的疼爱就相当于拥有了这个家的话语权,所以她努力地讨好父亲,她害怕自己一旦失去了父亲的疼爱,将和何雪媛一样消失在那个狭小的后院里面。
她没法恨可怜的母亲,也无法爱一天天沉沦的母亲。
她每次开口谈论艺术和文学的时候,何雪媛都会觉得茫然而无趣,但是一旦说起生活之中鸡毛蒜皮的陈旧事,她就能一直说到林徽因深感绝望。
林徽因的子女和梁思成续弦林洙都提到过,林徽因是从不做家务的。一方面是因为林徽因毕生都为事业而忙碌,无暇顾及家务,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从小就看着母亲“无能又多事”,她抗拒成为传统的家庭主妇,也不会处理家中的琐碎事务。
林家搬到了天津之后,林长民的老婆孩子们也不再分成两个院子住,而是全部住在了一起。
林长民因为公务常常不在家中,那时候林徽因才十二、三岁,父亲希望她能照顾弟弟妹妹,然而是母亲和姨娘之间的矛盾也在日益激化,她必须要处理这些。
她给父亲写过一封信,说二娘生病了,弟弟妹妹一直在哭闹,奶娘粗心,仍由孩子在那边哭,林徽因只好半夜起床哄弟弟。一封信连不负责的奶娘都说了,但就是没有提到自己的母亲,很显然,何雪媛在这个家几乎不做什么事儿,也没有什么责任感,林徽因都已经习惯了。
我们现在看林徽因少女时期的照片,总是有一种恬淡而优雅的气质,其实当时的林徽因伶牙俐齿,就连梁思成的妹妹都说,林徽因刀子嘴豆腐心,她思维很快,说话也很快,针对的人的时候别人根本就跟不上,常常弄得人下不来台。
林长民去世之后,林徽因就带着母亲和梁思成一同居住,她可以用英文和梁思成吵架,用普通话和保姆吵架,也能用福州话和母亲吵架,高智商的才女,在语言和逻辑方面是完胜的,但这种争辩欲和好胜心,多少还是带着少女时期的阴影。
程桂林的儿子林恒因为报考了清华所以暂时住进了姐姐的家中,寄人篱下的何雪媛依旧充满着阴郁的戾气,她不好找梁家的麻烦,就成天找林恒撒气,以报复程桂林。
林徽因忍到了极限,她在给好友的信中描述了这件事:“这几天我妈妈把我赶进了人间地狱,家里弥漫着不祥的气氛……我希望自己死掉或者没有降生在这样一个家庭……”
抗战爆发之后,林徽因带着老母亲来到了四川李庄,一大家子开始了艰苦的生活,何雪媛依旧没有心疼女儿,还在每天和她争吵之中。
林徽因去了之后,梁思成替林徽因养了何雪媛,梁思成去世之后,是梁思成的续弦林殊接手照顾她。
没想到,争吵了一辈子,何雪媛亲眼看着亲人离去,她竟然是最长寿的,她活到了九十多岁离开人世,只是人生最后,实在是太过孤独。
何雪媛是自私而无责任感的,她的存在给林徽因留下了太多的灰暗面,最后也成了女儿的累赘。为人父母,也许无法成为子女的骄傲,但最起码在子女出人头地的关键时刻,不要拖子女的后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