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8)为了北伐,庾翼将驻地由武昌(今湖北鄂州)北迁至边城襄阳。庾冰也请求驻防武昌,作为庾翼北伐的后盾。庾冰离开建康后,朝廷便又把何充调回建康任中书监,主理朝政。
何充此前虽遭到庾氏兄弟排挤,但却并未针锋相对。何充离开建康后,庾氏兄弟也没有继续打压。此次何充回京理政,庾冰庾翼也没有反对。可见庾氏和何充在为人方面都很不错,尽管政见不同,但都有君子风度。
正当庾翼在荆州踌躇满志地做着北伐梦时,建康这边却接连出现了重大人事变故。
公元344年的9月,东晋第四位皇帝,继位仅2年,年仅22岁的晋康帝司马岳驾崩。
司马氏真是衰微的厉害,开国皇帝司马睿活到46岁都算老寿星了,此后的晋明帝司马绍活到26岁,晋成帝司马衍21岁,晋康帝司马岳22岁,都是20来岁就病死了。这就是命,没辙。

司马岳临终前太子司马聃(dān)仅1岁,谁来继承皇位便又成了焦点。
庾冰和庾翼希望会稽王司马昱继承大统,而何充则坚持让司马聃继位,最终司马岳听从何充的建议,决定将帝位传给了司马聃。司马昱(yù)是司马睿的小儿子,司马岳的叔叔,此时24岁。
何充和庾氏兄弟为立皇位的事争了两次,输赢各半。
于是,1岁的司马聃便在太后褚蒜子的怀抱里登上了东晋皇帝宝座,这就是晋穆帝,太后褚蒜子临朝称制。
褚蒜子是司马岳的皇后,现虽为太后,但也仅仅只有20岁。每次上朝,侍从便在太极殿御座前设置白纱帷帐,褚太后抱着小皇帝司马聃便坐在帷帐后的御座上,聆听大臣奏事。
何充考虑到褚太后的父亲褚裒(póu)为人正直,又很有能力,于是上表举荐褚裒为录尚书事,参与朝政。
可褚裒能力虽强,但为人太过正直。女儿入宫成为皇后并非本意,被迫混成外戚后深怕被人说外戚掌权,死活不肯在京城为官,更不愿参与政事,只愿在地方做个太守、刺史。

做江州刺史时,褚裒家里做饭用的柴禾都要求必须家人去外面打。后来司马岳加封他为卫将军兼中书令,但褚裒仍旧死活不肯入京,最终以左将军、兖州刺史、琅琊内史的身份去镇守金城。这个金城不是兰州,而是在今南京的东北方,当时在此设立了琅琊侨郡。
何充举荐后,褚太后便按何充建议任命老爹为侍中、录尚书事,希望老爹帮助自己辅理朝政,可老爹的犟脾气几头牛都拉不回来,最后只能作罢。
庾氏兄弟是外戚,褚裒也是外戚,东晋的外戚让人耳目一新,如同一股清新的风。另外,这些人都还兼着文学家和书法家的身份。庾冰的文集就有20卷,司马岳尽管22岁就病逝了,但他的书法造诣相当高,庾翼的书法在当时几乎和王羲之相当。
因为老爹不肯入京,褚太后只得又下召调庾冰回京,可此时庾冰也病了。
司马岳驾崩2个月后的11月,庾冰就病死在武昌任上,时年49岁。庾冰一死,庾翼也打消了北伐的念头,留长子庾方之驻守襄阳,自己回夏口去了。

此后的庾翼便专心治理荆州,积攒粮食,修缮兵器,留待以后有机会再北伐。只可惜庾翼也没机会喽,就在庾冰死后的第二年,即345年,庾翼也病死了,时年41岁。
庾翼一死,庾氏兄弟的辉煌也就过去了。当初庾亮、庾冰在世时,庾氏兄弟掌握着东晋军政大权,可谓权倾一时。但庾氏兄弟身为权臣却不弄权,就像褚裒这个清新的外戚一样,在中国历史上实在是不多见,再看看西汉东汉那些外戚和权臣,简直天壤之别。
庾翼一死,荆州刺史谁来担任呢?
庾翼在临终前曾表示希望次子庾爰之能继任荆州刺史,很多大臣也认为庾氏在荆州耕耘多年,根基很深,应该让庾爰之继任,这样也能安抚荆州人心。但何充再次反对:“荆楚乃晋室的西部门户,人口百万,北临强胡,西接巴蜀,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得贤人守荆州,则中原可定,反之则江山危矣。这就是为何说‘陆抗存则吴存,抗亡则吴亡’。如此大任岂能让一个白面少年担当”。

何充力推的是桓温:“桓温有英雄气度,谋略过人,文武全才,能镇住荆州的,非桓温莫属。”,此时桓温任徐州刺史、都督青徐兖三州军事。
有大臣又说:“可庾爰之会让桓温就这么轻轻松松地去赴任吗?一旦他起兵阻止桓温入荆,这岂不又引起祸端?”,何充却说:“这些桓温会处理好的,你们就不用担心了。”
不过丹阳尹刘倓(tán)却对桓温另有看法,刘倓曾找到会稽王司马昱说:“桓温能力虽强,但有不臣之心,不可使其据守险要之地。荆州还您亲自去守最好”。可司马昱没听。
公元345年8月,依据何充建议,褚太后下诏拜桓温为安西将军、荆州刺史,都督荆、司、雍、益、梁、宁六州诸军事,并领南蛮校尉。桓温成为继陶侃、王敦、庾氏兄弟之后,又一位主政荆州的大人物。
桓温入荆州时,庾爰之果然没敢有所动作。只是朝野上下估计没人能想到,桓温此去不但执掌了荆州,还执掌了东晋。
关注本号,感受两晋烽烟,品味乱世风云,历史的精彩就在这里。内容完全尊重史实,写作不易,非常需要您的关注、点赞或留言,感谢您对原创的支持!(248)







